《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8-14 15:59: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实用)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实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它好似一面明镜时刻映照着我自身,不断给我指名教育道路前进的方向。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多读书,多积累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要教好学生自身必须要有丰厚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多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只有不断地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关爱每个学生

  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班主任工作室辛苦又繁琐的,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样我们的孩子会健康成长。

  三、学会赞赏你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赞赏极为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那么重要。

  我们要从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慰。当然,我会将我的这种高兴化为语言、动作来让他知道,使学生知道自己是那么优秀。我努力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会顺着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前段时间读了李希贵老师的《做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收获颇多,最近在读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让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其中有两点让我感悟很深,一是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书中说,一个享受现世幸福的人,就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不是缺乏美好的事物,也许缺乏的只是我们的心境和胸怀。

  确实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好,成绩不好而对这个学生的评价不太好,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只是看到了事情的其中一面,而没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没有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去看我们的学生,接纳我们学生的一切,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优秀的一面,我们应该敏感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利用”,使其更好的适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敞开胸怀,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充满美好事物的世界中。

  二是要继续学习。书中说,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最终,因为学习,你拥有你的工作,你将学习与工作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实现了。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唯一重要的理由。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普通人都明白要一直学习的重要性,更何况是我们教师,曾经在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就是让我们继续学习的最好解释。在信息高速发达,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这句话更加适用。

  如果老师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应该说,都已经把自己的一桶水装满了,装满了这桶水并不表示万事大吉,新时期的教师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添水”、“换水”,不要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陈年老水”。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老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一桶“陈年老水”,不及时的对自己的一桶水更换更有营养价值的“优质矿泉水”和“活水”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努力继续学习,更好地胜任我们现有的工作。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一名普通教师的我,读出了很多人生哲理,教育智慧,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从寒假到现在,我已经大致的翻遍了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里面有一条是建议教师要有宽容精神的,尤其吸引我。前阵子我读了一本书,叫《宽容学生》,现在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宽容的感觉。宽容是爱,宽容更是有效的教育方法。虽然我执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可是我对这宽容学生却特别有体会。可以说我品尝到过宽容的甘甜,它是那么的使人激动,又感到欣慰。

  宽容是种美德,我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同样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从不因为一件学生做错某件事而大声呵斥他,因为我觉得我们是平等的,人并非完美,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我总是让学生自己来找错在哪里,当初是怎样想的,现在是怎样认为的,我不罗列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我常常让他们自己来找问题出在哪,因为我觉得寻找的本身就是一种反思,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反思自己过去做的事中哪些是对而哪些是错,是一种清理思路的做法,因为学生犯错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在他们做错事时,我不骂他们,我以提建议的方式,给他们列举如果这样或那样处理会不会比现在这样的结果好很多呢,我觉得这样比对他们说你应该怎样要好的多。我也不会因为几次犯错就认定他是个品行坏的学生,我觉得人都是发展着的,尤其是学生,更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书上说在课堂上要宽容、尊重学生,课堂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平易近人,语言平和委婉,尽量做到心中有学生,当学生课堂回答有困难时,不责怪,不漫骂,更不嘲笑,而是耐心地走近他,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把心中想说的,能说的表达出来。我上课就是这个样子的。刚从大学里出来,我向往的课堂是轻松有趣,自由发言的,我想让我的学生上我的.课就像是一种享受。我的课堂不拘谨,我允许学生自由发问,当你有不懂时可以随时举手发言,所以学生上我的课还是挺有兴趣的,因为他们喜欢我幽默的语言。当他们回答我的问题时,我总是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当他们不会回答时,我就换种方式启发他来思考问题,我让那些学生在课堂上重拾自信。

  宽容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堂之外,只有当宽容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当我宽容的对待我的学生时,发觉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平稳了,遇事都能冷静考虑,对学生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事情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决,也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使我欣慰的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们已经开始把我当成朋友了!我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他们什么事都愿意和我讲。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非智力型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老师要帮助教育他们,实践证明,他们能改正过来。宽容决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蕴含着班主任对他们的无限期望,它跟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今后,我将努力耕耘在宽容这片充满阳光的土地上,使其硕果累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尽管当今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年代有了很大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一章节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我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应付各种应急性工作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自己没有主动挤出时间去读书和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去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深刻的反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综上,粗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书中还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去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一本好书就像一股清泉,清澈纯净,沁人心脾。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著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以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撰写了著名的《给教师的建议》。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和读者倾心地交谈,共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其中许多建议都是作者教育和教学的实例,这些建议听起来毫无刻板说教的感觉。尤其是书中那些深刻的理论分析,对教师开阔视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揭示了关于阅读的真理,即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这是他30年的教学经验的感受。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成为差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死读教科书,只是在拼命记住教科书的内容。正是因为学生只阅读教科书,一点儿都没有课外阅读,他的教科书才会读不好。如果你想让学生真正减少脑力劳动,你必须让他们去图书馆,读更多的书。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最好的.教育自己的方式就是读好书,这也是提高自己的方式。他说他坚信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应该从读一本好书开始。只有当你诉诸内心,自己与自己对话,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一个人想达到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他应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并吸收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我们引导并激励每一位学生去走近他爱好的发源地——也就是他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和这门学科相关联的各种活动,并思考和这门学科相关的各种问题,以此来确立自己的爱好。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是否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了呢?好像并没有。更多的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唤醒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相信充分尊重学生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生的一个小细节,是一种体贴的语言,一种眼中的微笑。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布道或大声的口号。我们教育孩子去体验和珍惜他们的情感,去爱,而不是寻找语言去表达或者谈论那些不存在的感受。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有一个睿智的人站在我面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帮我解决问题,引导我走出迷宫。苏霍姆林斯基就像一个善良、博学的老人,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反思更满怀期待。

  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强烈倡导人人阅读,让我们多读书,多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我们职业素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阶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真正的王道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刚读这个题目时,对于“抽象”的理解是那么含糊。读完这一节,才明白作者用词的准确。来看看学生的定义,“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有学籍的人。简言之,学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这个概念描述的就是抽象的学生。在这个概念里,我们无论在哪个学校里都能找到这样的学生,却不能在任何一个学校里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这个道理就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我见过两个孪生兄弟,都在读三年级,两个人的长相极其相似,写出来的字也很相像,说话的声音语速几乎也没有差别,但这两个孩子的学习态度却不一样,一个勤奋,一个怠惰,勤奋的孩子每次测试成绩都比较理想,而怠惰的那个却只能达到合格的分数。因为后天教育环境施加的不同影响,所以两个孩子就表现出了差异。孪生的都有这么大的差别,那么非孪生的,其差别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的取向是因材施教,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才能在每个个体身上体现出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才能使学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获得成长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学中,我们要防止一刀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感知、理解、识记能力不一样的学生,那样做,会挫败认知结构薄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伤害其自尊,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失望和厌倦的情绪。记得一次给差生补课,考卷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请在一段话里用上三个描写春天的成语。结果学生写出来的句子都不通顺,因为他们平常的阅读积累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有些学生对写出来的词语还没有透彻理解。我立刻降低作业要求,只要他们用其中一个成语写一句话,学生比较乐于完成这样的.任务,因为这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类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我们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不能以我们的要求去衡量学生,如果不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缩短预设的目标和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劳而无功。“恨铁不成钢”不是一个老师尽责的诠释,铁就是铁,为什么偏要把它炼成钢?关键的是我们要给这样的“铁”一个合适的定位,看它在生活中成为什么角色才最能体现其自身价值。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这几天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于其中的一句话感触颇深。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像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因此我们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让读书成为习惯。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二、学会欣赏学生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我觉得“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爱好学生是容易的事,爱那些让我们操不完心的学生就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

  三、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做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学习班送去。正像有些家长所说的那样:现在光靠学校学点是不行的,要考重点学校,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分数固然重要,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亦或是我们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求、苛刻。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成绩等等。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所谓个别对待简言之就是“因材施教”,现在大家都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就这引发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班级人数都超过40人以上,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人数一个班有57人,另一个班也不少,也有54人,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57个学生就有57中想法,就有57中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条件是否可行。现在我带的两个班加起来就有111人,每天光批改课堂作业本就已将让我忙的不可开胶了,那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呢?当然这不是自己不这么去做的理由。

  现在的后进生怎么产生的,或许就是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我们没有合理的个别对待学生”。以至于现在一个班里会有那么多的后进生,而老师们当然也包括我,就知道去埋怨学生,认为学生没有好好学,甚至认为他们“笨”反应慢,可是我们何尝不换位思考一下呢?老师们又何尝考虑到那些后进生的痛苦,因为某种原因上课听不懂,却还要装作很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作为老师你采取了个别对待学生了吗?没有!我们上课只是把大众的东西强加于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他们能否接受啊!长期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了!虽然目前来说,个别对待学生实行起来有点困难,但我觉还是应该朝这个方面不断的努力,时间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方法是靠自己探究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才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学科教学中学生积极的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这是对学生智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活动就好像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思考各种现象、事物、活动过程等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就是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差生新的真理、发现和规律性的东西。

  读这个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我们的数学课上,有的学生无法将思维和言语连接起来,不能深刻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联系,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的感知、归纳,更不会灵活的'运用。这些学生经常给老师以烦恼,如何才能够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成为重点工作,看到这个建议,我忽然间有了一些想法: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时候,通常都是让学生准备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在课堂上进行观察,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展示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就在想,学生拿现成的盒子观察到的特点多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的特点多?我认为是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的特点多,因为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6个封闭的面,而且相对的棱必须相等,否则,就不能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制作的过程学生所看到和感知到的这些特点就会印象特别深刻,在课堂上交流它们特点的时候应该也观察的比较认真和仔细。()我打算做个试验,对比一下学生的掌握情况。

  另一个让我想起了前几天讲过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应用》这节课,课中学生遇到了两种类型的问题,都是运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题目,但是里面还有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拓展题目:

  把一张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片,没有剩余,剪成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多少?可剪多少个?

  用一个大长方形剪成多个小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实质就是求20和12的最大公因数,这个学生都能找出来,关键是剪的个数,这个考察的是发展空间观念的能力,有的学生就求出了2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剪的个数,实际上,求最小公倍数是不对的,可算出大长方形的面积,再算出小正方形的面积,两个面积相除即可得到剪的个数。还可以,看一行能见几个小正方形,可以剪几行,然后两数相乘就能得出个数。

  这个题目我给学生进行了课件的直观展示,很大一部分学生明白了,但是我感觉还有少数学生还不够明白,如果我当时让每个人都拿着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动手剪剪的话,学生都会理解的很深刻,掌握的速度也会提高,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课堂上的活动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该动手的必须要动手操作,当无法进行操作的时候,就能够把直观的现象加以抽象,知识加以升华,就找到了现象之间的关系和互相联系。

  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积极活动体验,理论推理代替不了动手操作,理论推理也是由动手操作中感知和总结出来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此书是一部世界教育名著,原著首版印刷高达10万套,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作者以“建议”的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整本书读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各条建议有理有据。

  教材的首次见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得不够好;学生在学习公式的头一节课上对它理解得深与浅,关系到非常多的问题;学生的意识中模糊不清和含糊肤浅的观念越少,他感到的落后压力就越小。那么如何知道孩子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呢?有经验的老师就是查看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不可让学生在首次学习数学定律时不正确地做题、不正确地解题等。

  新教材如何把握

  理解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此条建议作为第14条建议的拓展与补充,对于我们一线教学老师来说,实用性最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到:对最“差”和成绩不良的.学生来说,专门理解新教材的阶段尤为重要。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使成绩不良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材的要点上,这种要点实质上就是因果关系,也就是知识的基础。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不要害怕在每节课上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掌握新教材!如果孩子们在新知识的接收上有疑惑,那么一定会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情感、道德、品德的关系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那么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不好那可就是是危险品了。可见,作为一个社会人,纵使他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也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一线老师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该怎样激发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启发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要用语言非常细致地触动学生最隐秘的心弦———荣誉、尊严和高尚气度,一定要善于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灵需要作这种触动的时机。这种时机的到来,一般是在幼小的人面前出现两条道路时:走第一条道路,默许丑恶存在,默然处之;走第二条路,就要对丑恶作斗争。选择第二条路,往往要求学生思想上高度紧张,付出很大的精神力量,尽管这从成人的观点来看实际情况并不复杂。

  结束语

  感谢经典,感谢大师,正是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我找到了身为教师的发展方向;在与大师的交流中找到了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布满信心……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的困惑。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之后感触颇多,能够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此刻,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透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务必要有高度的社会职责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我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明白你的价值。”履行职责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职责,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务必从“职责”两字做起。对自我应尽的职责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职责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呢?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我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向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我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样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样能教书育人?

  二、要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资料要十分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务必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决定,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我,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样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心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潜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此刻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潜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务必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潜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职责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从中明白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先做好“读书人”才能做好“教书人”,读书能让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我看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后,有种拨云见日之感,作者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为我们指点迷津,还给我们许多教育教学的好方法,使我受益颇丰。

  读了苏霍先做好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成绩等等。

  书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发挥自得,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面对教材教法的生疏,我更加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厚积薄发的道理。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鲜明而生动的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教师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成绩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冷淡的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自身学习怕主人,要乐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育过程的思考,把自己有所触动的瞬间和片断变成文字,记录在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善于觉察儿童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学会观察孩子,观察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捕捉细微的教育现象。教育日记也包括教学反思,记录教学活动等,是对自己一日工作的审视和分析。

  书中谈到对“后进生”的工作,这确实是每一位教师“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他们理解和记忆的能力相对较差,有的老师教了一段时间就会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从学习的逆境中走出来,“后进生”普遍存在着“没眼睛,没耳朵”的毛病,他们对老师上课所讲的没用心听和记,在教学中,要经常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用眼、耳的频率,自然知识就记牢了。他们有些并没有智力上的差异,只是少了一份坚持,在学习生活中多加培养,有了坚持不懈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们也不再成为“后进生”了。

  读了这本书,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近切想解决的问题,既有理论也有生动的事例,还介绍了处理问题的对策。读书不仅能激发“后进生”的觉醒,更能让我们教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真正有品位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后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他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确是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最先吸引我的是《从哪儿找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数学专业跨语文教学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发的练习册又多,改个作业都要两节课,甚至第一次的作文我竟然改了两天,刚开学那段时间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不是备课就是改作业,总感觉完成这些工作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生活方面、写简书呢?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希望大家不要让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我还了解到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问题,我以为他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以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我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班的孩子的表现欲望都很强,每次搞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说和举办故事大会、辩论赛等等,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为了学生!让我们多学习、多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青椒这个大家庭里总能收获满满,主讲的老师都是各地优秀的教师竭尽所能,努力吧!让自己和她们一样优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7

(精品)《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8-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08-1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合集】07-31

[合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4

[实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8-1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6-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