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7-24 10:35: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在这个疫情期:间,我利用教学空余时间拜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着《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颇深。书中每一条建议都结合生动的事例,加以精辟的分析,无不充满教育的智慧。

  在前面几条建议中,把阅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条建议中,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而且他这章节中,他讲述了一个数学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这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功利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他还说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可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许多同学他们整天都在忙于补作业,忙于订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由此循环下去,阅读对他们来说就越来越困难,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的阅读时间,这也是我们老师当思考的。以后在工作中,不再认为阅读是课外的份,可以适当对作业慢的同学少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让他们抽出时间来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教育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特殊职业,教师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即使补丁,也能锈成一朵花。先只管耕耘,不要问收获。教育因我们而精彩,我们因教育而幸福。我们既要为孩子的一生成长奠定基础,也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值。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此书是一部世界教育名著,原著首版印刷高达10万套,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作者以“建议”的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整本书读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各条建议有理有据。

  教材的首次见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得不够好;学生在学习公式的头一节课上对它理解得深与浅,关系到非常多的问题;学生的意识中模糊不清和含糊肤浅的观念越少,他感到的落后压力就越小。那么如何知道孩子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呢?有经验的老师就是查看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不可让学生在首次学习数学定律时不正确地做题、不正确地解题等。

  新教材如何把握

  理解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此条建议作为第14条建议的拓展与补充,对于我们一线教学老师来说,实用性最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到:对最“差”和成绩不良的学生来说,专门理解新教材的阶段尤为重要。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使成绩不良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材的要点上,这种要点实质上就是因果关系,也就是知识的基础。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不要害怕在每节课上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掌握新教材!如果孩子们在新知识的接收上有疑惑,那么一定会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情感、道德、品德的关系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那么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不好那可就是是危险品了。可见,作为一个社会人,纵使他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也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一线老师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该怎样激发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启发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要用语言非常细致地触动学生最隐秘的心弦———荣誉、尊严和高尚气度,一定要善于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灵需要作这种触动的时机。这种时机的到来,一般是在幼小的人面前出现两条道路时:走第一条道路,默许丑恶存在,默然处之;走第二条路,就要对丑恶作斗争。选择第二条路,往往要求学生思想上高度紧张,付出很大的精神力量,尽管这从成人的观点来看实际情况并不复杂。

  结束语

  感谢经典,感谢大师,正是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我找到了身为教师的发展方向;在与大师的交流中找到了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我算是个爱读书的人,我读的书很杂,但最爱读历史类的书,也爱读杂文,专业书籍从不敢丢,虽然也有很多是为了读而读,但是常常是一旦拿起,也难以释手,读书改变了我内心的宽度,改变了我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它让我变得自信成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丰富,我没能够一一拜读,即使是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也只是初识皮毛。不过即使如此,该书对我的影响也是震撼的,原来,教师可以这样当的,书,是可以这样教的!

  此书给我的感触确实很多,这里,我仅就他的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即使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更是抛砖引玉。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学到更多精彩的东西。

  以人为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苏霍姆林斯基将它作为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我想是一定有他的深意的,苏霍姆林斯基把对人——认同(也就是学生)的关注作为第一条,引导并要求我们应如何去善待每一位学生。他觉得最为重要的不应该是分数,而是去关注每位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那个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的不用,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样。

  这些建议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让我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更熟练,我还发现了这本书中讲的最多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真正传授给我们一种正能量,一种动力,而这些正是来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举出的真实案例,基本都能让我对号入座,从根本中找出病因。

  我们要用心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可以读得很慢,在细细咀嚼中领悟些什么;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条建议与实践结合起来反复读,从实践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也可以一边读这部书的同时多读读其他的书,从比较中获得更多与我有意的东西。像李镇西、闫学、郑杰他们不正是在此中阅读中有感而发,向其学习,而有所成就,有所著作的吗!当然别人的思想可以与我们产生共鸣,但却绝对代替不了我们的思想,否则何来百人读《红楼》,就有百个黛玉形象呢?

  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记住:一个月,一本书,让阅读成为我们行走的方式;一辈子,一节课,让课堂成为展示你我生命价值的舞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借着读书活动的东风,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理论及指导实践的书籍。读了此书,好像有一位教育前辈站在我的面前,使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我们知道阅读是需要兴趣的,那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呢?书中提到“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象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来讲,学生看见了越过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阅读的兴趣。”是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中领悟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一次给学生教授新课文之前,我总会让学生先读一读《新补充读本》上的课文助读,通过一个个有趣、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带着对新课文的期待来阅读课文,从而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当学生带着热情学习时,教学往往就事半功倍了。在一篇课文学好以后,我也会让学生在《新补充读本》上找相应的文章读一读,比如,在学完《有趣的.发现》一课以后,我请同学读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大家找来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读得可是津津有味。为了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还和他们一起利用周二、周四下午的阅读课一起读了牛顿的故事,阿基米德的故事。学生们在阅读中可认识了不少有名的科学家。

  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之后,那让学生读哪些书?书中又提到“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学读物。阅读这些书籍,也能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的更清楚。”由于我们班的学生年龄还小,有些深奥的科学读物还读懂,为了不打消、减少他们读书的热情,我就建议学生读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科学小知识。在我的建议下,带有插图的《十万个为什么》成了班里最抢手的书,学生经常聚在一起阅读,有些同学读完以后经常相互提问,阅读热情十分高涨。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不仅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在课堂上我也尽量拿出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大多时候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通过品词读句并集体讨论,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通过大半学期的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部分学生读课文一遍就能读得很熟练。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多读书。只要有时间就让他们阅读,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让他们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前段时间读了李希贵老师的《做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收获颇多,最近在读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让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其中有两点让我感悟很深,一是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书中说,一个享受现世幸福的人,就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不是缺乏美好的事物,也许缺乏的只是我们的心境和胸怀。

  确实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好,成绩不好而对这个学生的评价不太好,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只是看到了事情的其中一面,而没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没有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去看我们的学生,接纳我们学生的一切,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优秀的一面,我们应该敏感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利用”,使其更好的适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敞开胸怀,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充满美好事物的世界中。

  二是要继续学习。书中说,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最终,因为学习,你拥有你的工作,你将学习与工作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实现了。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唯一重要的理由。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普通人都明白要一直学习的重要性,更何况是我们教师,曾经在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就是让我们继续学习的最好解释。在信息高速发达,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这句话更加适用。

  如果老师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应该说,都已经把自己的一桶水装满了,装满了这桶水并不表示万事大吉,新时期的教师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添水”、“换水”,不要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陈年老水”。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老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一桶“陈年老水”,不及时的对自己的一桶水更换更有营养价值的“优质矿泉水”和“活水”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努力继续学习,更好地胜任我们现有的工作。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一名普通教师的我,读出了很多人生哲理,教育智慧,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后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他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确是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最先吸引我的`是《从哪儿找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数学专业跨语文教学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发的练习册又多,改个作业都要两节课,甚至第一次的作文我竟然改了两天,刚开学那段时间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不是备课就是改作业,总感觉完成这些工作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生活方面、写简书呢?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希望大家不要让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我还了解到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问题,我以为他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以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我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班的孩子的表现欲望都很强,每次搞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说和举办故事大会、辩论赛等等,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为了学生!让我们多学习、多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青椒这个大家庭里总能收获满满,主讲的老师都是各地优秀的教师竭尽所能,努力吧!让自己和她们一样优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教师的101条建议》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很多的建议还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教学的规划、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的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好,所以会导致备课不到位、上课效果不好。另外,刚刚工作的我们对于教师的职业精神也没有特别好的理解,所以会出现自己情绪控制不好、与家长沟通不好、不能够很好地随机应变等情况。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在很多案例的分析上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让我们在遇到与之类似的情况时,能够以很好的方法去处理解决。

  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书上说如果你不做计划,那你就是在计划失败,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就初三的体育教学来说,在初三体育教学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首先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其次,学生准备考试的积极性不高。

  所以每堂课之前我都是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既能够让成绩好的同学积极参与,又能够让成绩较差的同学得到较好的提高。以跳远为例,有部分同学能够轻松的跳过2米3满分线,所以他们在进行立定跳远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性很差,不愿意参与到练习中,如果放任他们的话,就会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心里有干扰,不能够很好的参与到练习当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思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材料,不断的摸索,在课上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找到一个效果很好的练习方法:我让同学们玩包剪锤的游戏,赢一次的同学向前立定跳远一次,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包剪锤,赢的同学再跳一次,这样看谁先到终点,先到为赢,输的同学蛙跳到终点之后,再把赢的同学背回起点,这样的游戏,让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在玩了一次之后还要再玩第二次,有的不仅上课玩,下课了他们也会自己玩玩这样的小游戏。在这样的练习之后,再把成绩较差的同学留下来单独进行辅导。而前面的游戏效果就是我们平时备课需要的,通过一两个有趣的游戏或者实验,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对于部分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同学,我通过摸底考试逐个进行谈心,必要的时候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也参与到教育当中来,逐步的让他们的积极性能够提高起来,特别是到了第二学期,离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们整个初三的体育备课组,给成绩有待提高的同学家长都发了通知书,然后每个周的五天给他们选择哪一天来进行补课,我们四位体育老师轮流值班,进行单独的辅导。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终在中考当中考出了很理想的成绩,学生口碑也很好。

  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家长沟通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方法来解决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六月份,我静下心来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谈谈“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面对班里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的学生,老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呢?很多教师都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什么不知道学习了,脑子笨了,家长不配合等等;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平时不应该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苏霍姆林斯基给一位后进生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这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与现实生活中我们整天对待学生冷冰冰的态度鲜明的对比,也让我反思。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最近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感触颇深,启发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100条建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学生热爱美术,兴趣的秘密何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做为美术教师要让每一节课堂都能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爱上这个学科,才能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书中教育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孩子发挥创造的空间,以下书中给出的几个建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学习。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培养孩子对图画的爱好。苏霍姆林斯基在针对培养孩子审美情趣上给出了几个建议,专门组织几次旅行,到“思维的发源地”(自然界)去,以使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充满鲜明的审美情感;一步接一步地借给儿童一些基本的画图技能;把图画用到创造性书面作业里去;力求使绘画在儿童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应得的地位。美术学习不只是要培养画家,更重要的是要用美术的教育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和态度,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将来能够成为有具有审美情趣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美术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目光穿行于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思想之旅。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捧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点心不在焉,基于它的朴素,又类属于专业书籍。在目录里查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有些不以为然。众多专家都有妙招,但千百年来,无数教育者对顽劣偏激成绩差的“后进生”的驾驭又是否真正游刃有余呢?

  再读,内心有了触动,甚至有些汗颜。作者语言平实,案例真实又浅显。作者说:“对于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这条结论是依据的,作者说:“给他们挑选一些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应该让这些而他那个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疑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真相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对照自己,从教10余年,也曾想过为学生减负,也曾思考教学种的种种策略,期望课堂效率更高。“后进生”一直是个敏感、不轻松而又尴尬的字眼。最近几年,也为了“辅差”,在放学后给学生补习。这对于应试克定是有效果的。到检测效果时,他们总能支离破碎回答出一部分,直接让卷面分数提高。

  其实一直是觉得这有些悲哀的,用相同的呆板的习题或要点反复刺激“后进生”,他即便头昏脑胀,也只能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机械记忆,也许他期待的也只是再太阳西沉之前自己能够回家!复习本上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在几十遍的盯视下,还有什么美妙可言?这怎么能达到“乐学”啊?这对于孩子,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再者,一个学期四个多月只读一本语文书,还美其名曰:以本为本。细细一想,这个理由是有些苍白、乏味、无聊的!即便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争取生动有趣,可这又适应多少学生呢?我们很少小班额。后进生长期以来一直在不太情愿地接受我们的“灌输”而已。

  何不让阅读“解放”后进生?

  可以指导他们去阅读适合的书籍、刊物。可以鼓励家长何孩子共读,一举多得。即便他们首先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大,积少成多,总会有所改变的。读着各类书籍,不带任何作业、任何目的,感受的是丰富美妙新奇的东西。他们会慢慢爱上读书的,最后,效果不是事半功倍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治理的刺激”“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想我们可以试试,用这个简单的办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俗话说“开卷有益”,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由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看过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我们班上有个叫易黄兴的男生,他个头矮小,弱视,语言贫乏,虽然在乡下上了三年的学前班,但其基础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及学习习惯较之于同龄儿童相差甚远。他上课从不发言,表情淡漠,10以内的数字模糊不清,在家教和老师的帮助下,半学期后终于记住了10个数字。但是,在计算方法10以内的加减法时,他始终离不开手和指头,记得在做“3+1、3+2、3+3、3+4”这几道题时,他每次都要先数出3个指头来(不能一下子伸出来),然后再伸出另外要加的指头,最后还要从头开始数“一共有多少个”,虽然老师一再提示用简洁的方法,但是他丝毫不能接受,接连几道他仍然重复着一成不变的运算程序,这令我一筹莫展,像他用这种方法,到后来计算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可是一点用都没有了。听语文老师说,他不要说识记字词了,就连抄也抄不对,每听到这些个情况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打退堂鼓:这种学生没救了,干脆放弃吧!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给我影响深刻的是书中多次提到“差生”的.问题,并有四条建议是专门进行研究、破析的。当我读到“后进生”费佳、巴甫洛克的学习初期表现及某些老师的心情时,心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读到他们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有效的引导下,一个个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时,我心里既感叹,又惭愧,同时,心里也豁然开朗:首先,对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宽容、体谅他们,切不可讽刺,挖苦、埋怨,甚至放弃;其次,要有方法,对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图画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和对知识感受的敏锐性;通过学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优势去促进他的思维

  、智力的发展,从而带动各科学习活动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抠书本,掌握教材。

  教育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它是需要用心去思考、研究,用实践去感召、改变。这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你有信心和耐心,总会有收获的。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人,他不愧是我们每位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楷模。

  首先,对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宽容、体谅他们,切不可讽刺,挖苦、埋怨,甚至放弃;其次,要有方法,对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图画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和对知识感受的敏锐性;通过学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优势去促进他的思维、智力的发展,从而带动各科学习活动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抠书本,掌握教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读书,读书,再读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但自己要不断地阅读书籍,充实自己,更要教育学生要多阅读书籍,从书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我读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总的感受。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建议,无论是针对教师本身提高素养的需要,还是对待教师如何教育学生,都离不开读书这一观点。也就是说,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与读书分不开。例如:在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建议中,他提到教师要做到智力发展和得到精神储备,就要多读书才能达到。他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对于这个说法我深有感触,前几年,当我突然从低年级接手五年级教学时,我曾有过这样的危机,就是忽然感到自己在各方面的教育方法跟不上学生日益变化的想法了。那段时间,我回到家就是补看书,看别人的好的教育方法。当然就只有有选择地找着看了,因为学生出现的问题等不了我慢慢地读完那些书,再形成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们,我只能对号入座似的把方法先搬过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再相机行事了。所以现在只要时间充裕一些我就看一下书,作为储备。

  在对教育方法的建议时,书中提到,学困生怎样把学习搞好,最好的办法也是要他们多读书。他是这么说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要

  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在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谈到教会学生学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时,他是这么说的: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我坚信这个说法。无数学生活生生的事例,让我们是看到的,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注意做好对学生阅读每一本好书的引导和指导工作。

  从以上可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有多么的重要。看了书中的那些建议,我很是触动。读完书后,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将这一观点融入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我想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与读书的要求,让学生能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尽可能空出时间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专业上提出的要求说的那样: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精致的工具。因此今后我也希望自己做到与书为友,因为我不愿成为他所说的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那样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从寒假到现在,我已经大致的翻遍了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里面有一条是建议教师要有宽容精神的,尤其吸引我。前阵子我读了一本书,叫《宽容学生》,现在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宽容的感觉。宽容是爱,宽容更是有效的教育方法。虽然我执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可是我对这宽容学生却特别有体会。可以说我品尝到过宽容的甘甜,它是那么的使人激动,又感到欣慰。

  宽容是种美德,我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同样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从不因为一件学生做错某件事而大声呵斥他,因为我觉得我们是平等的,人并非完美,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我总是让学生自己来找错在哪里,当初是怎样想的,现在是怎样认为的,我不罗列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我常常让他们自己来找问题出在哪,因为我觉得寻找的`本身就是一种反思,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反思自己过去做的事中哪些是对而哪些是错,是一种清理思路的做法,因为学生犯错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在他们做错事时,我不骂他们,我以提建议的方式,给他们列举如果这样或那样处理会不会比现在这样的结果好很多呢,我觉得这样比对他们说你应该怎样要好的多。我也不会因为几次犯错就认定他是个品行坏的学生,我觉得人都是发展着的,尤其是学生,更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书上说在课堂上要宽容、尊重学生,课堂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平易近人,语言平和委婉,尽量做到心中有学生,当学生课堂回答有困难时,不责怪,不漫骂,更不嘲笑,而是耐心地走近他,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把心中想说的,能说的表达出来。我上课就是这个样子的。刚从大学里出来,我向往的课堂是轻松有趣,自由发言的,我想让我的学生上我的课就像是一种享受。我的课堂不拘谨,我允许学生自由发问,当你有不懂时可以随时举手发言,所以学生上我的课还是挺有兴趣的,因为他们喜欢我幽默的语言。当他们回答我的问题时,我总是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当他们不会回答时,我就换种方式启发他来思考问题,我让那些学生在课堂上重拾自信。

  宽容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堂之外,只有当宽容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当我宽容的对待我的学生时,发觉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平稳了,遇事都能冷静考虑,对学生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事情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决,也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使我欣慰的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们已经开始把我当成朋友了!我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他们什么事都愿意和我讲。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非智力型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老师要帮助教育他们,实践证明,他们能改正过来。宽容决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蕴含着班主任对他们的无限期望,它跟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今后,我将努力耕耘在宽容这片充满阳光的土地上,使其硕果累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当我看到周成平教授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中第一个建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时,就被它深深吸引。此书结合优秀教师的经典案例分别作了深度反思,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启示,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阅读教师"……读此书,让我感觉仿佛与一位身边的教育工作者畅谈日常教育感悟,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是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学智慧;有的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一条建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感触最深。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生的关键就在于爱,表扬也好,批评也罢,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爱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给予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寻找一切机会教育学生,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到的。

  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又琐碎的,每天我们都会累的疲惫不堪,每天我们又都会忙得不亦乐乎。是什么使我们教师甘为人梯,勤勤恳恳呢?我想那一定是我们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是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教师是红烛也好,是园丁也罢,总之不热爱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热爱教育的老师更不配为人师表。

  自从踏上这个岗位,我是努力这样去做的,我努力去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在工作和学习中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体会。

  有付出就有收获,当我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感到了无限的欣慰和满足。教师节时,看到孩子们那朴实烂漫的字迹映在一张张美丽的卡片上:"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老师,你辛苦了!"我被深深感动,有了这么多的信赖和支持,也更加坚定了我"一辈子做一名好老师"的坚定信念。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是一份精神大餐。读完这本书,让我重新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让我重新去思考,它将让我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价值,从而更深爱她。师爱是教育领域里一向坚持的基本准则,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成功的桥梁。"爱"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可以激励学生的成长,润泽学生的心田,照亮学生的人生。我将和千千万万的教师一起,把领悟到的教育理论的真谛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中实践"爱",在教育中挥洒"爱",把爱进行到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1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5篇04-0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4-0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6-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6-14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