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3-17 15:14: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个快乐的人,就象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得天使。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辛福感呢?我认为在工作中,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儿,不要把幼儿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应该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而不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没有感情的,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幼儿教师也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你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完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逐渐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是变化的、动态的,只有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们踏实认真的去做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处处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进行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还应接受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使自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之,教师是专门与人的心灵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种职业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对孩子们我们不妨“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手牵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实的情来看待每一个幼儿,做一名健康快乐的幼儿教师!

  曾经看到过一些杂志上说,国外家长和我们的区别是他们更能放手自己的孩子:孩子跌倒了,他们不急于去扶他,而是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其实这给我们幼儿教师也是一个启迪,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我们的幼儿放手,学习做一名“懒”老师呢?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名为“做个懒一点儿的老师”文章,也为我更清晰地指明了如何做一个“懒”老师。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让孩子收拾玩具,可是他们边收拾边玩,结果把玩具篮子里的玩具也都倒出来了,撒一地。看到这样的场景真的让老师很无语,通常会过去骂一顿孩子或干脆自己动手收拾,省得让孩子们添乱。于是,老师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养成了孩子“懒”的行为。教师应该把属于孩子的锻炼机会还给孩子,做一个“懒”动手的老师。

  当然懒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懒动脑,让孩子们的脑筋开动起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老师在孩子的眼中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万能超人,所以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来问老师:老师,天上有没有神仙?老师,为什么天上的云会动?老师是不是一定要又问必答呢?有时候老师也可以佯装不懂,让孩子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所以,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懒动脑,把机会留给孩子。

  懒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懒有懒的科学,老师的懒是富有智慧的,是懒得恰到好处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什么都不做,直接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那样孩子会手足无措,也会失去兴趣。老师要给孩子鼓励和引导,有时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脱穿衣服、解扣钮扣;请小朋友们把心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还有大带小活动。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幼儿喜爱的多种活动进行分类组织,建立幼儿活动区,经过反复研究,明确了在各种活动区中对幼儿进行合作精神培养的具体目标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例如,活动中有四个小朋友,只有三件玩具怎么办:许多小朋友同时去争演一个角色怎么办,等等。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获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尝到合作的甜头而渴望合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调,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在活动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有点滴进步便及时鼓励,强化反馈机制。例如,将幼儿在活动中的友好行为编成“故事”,让大家来讲故事,在表演区进行表演。当小朋友表现出合作行为时,老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照相机摄下“友好的一幕”,并进行展览。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幼儿合作行为,使小朋友心理上产生愉快体验,为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矫治不良行为提供了动力。

  随着人类文明不断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将作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式而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早已经结束,合作意识对民族复兴至关重要。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窗口,对孩子合作精神的培养责无旁贷。

  人是社会性动物,爱心是人类的天性,培养爱心从幼儿做起是最合适不过了。每个小朋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是在关爱的呵护下成长的,所以被爱的感觉他们都在亲身经历。但如果只一味地去给予爱,就容易给他们制造一个溺爱的环境,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小朋友也能体会,付出爱,也会是一种快乐。为此,我们可以让他们学会基本的照顾技能,比如让他们有且只有一到两套自己心爱的玩具,学会如何维护和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要让它们受到污染和伤害,改变他们只知道玩、玩坏就扔、扔了再买的思维模式。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接触健康卫生小动物的机会,让孩子们有和小动物沟通和交流欲望和行动,激发他们呵护心理,从而强化孩子们的爱心意识。

  没有朋友是孤独的,孩子们到幼儿园来上学,其中一个很诱人的理由,就是因为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可以一起玩。玩也是有很多艺术的。在爱心教育的同时,我们可以对小朋友的友谊意识进行强化。比如,每个小朋友都只拥有少量的心爱玩具,一个人拥有太多,他或她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为了玩到更多新鲜的玩具,他们必须进行交流,交流不能太乱,先可以进行两两交流,以增进两两的友谊,并让他们在二人小组之间形成适当的差异竞争,以促进小组内部的凝聚力。然后逐渐扩大小组规模,让小朋友能体会到朋友增多的好处。这样,他们就可以感觉到用最少的精力,拥有最多的心爱玩具,是多么的理想的社会结构方式。集体进餐时间,也要诱导他们互相关照,礼貌互助,而不是象小猪抢食,乱糟糟的各人顾各人,盲目比速度。

  在所有的教育程序里,最终的目的,是人性化的让孩子们对合作精神产生心理、意识和习惯上的准备,并在实际的生活中的大合作里得到应用和体现。所以我们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集体合作的气氛。比如游戏的性质很多,我们就可以提取一些合作性强的游戏来锻炼他们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的———做一名美丽的幼儿教师。我自己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心灵美,用自己美丽的心灵去关心呵护每一位孩子,用自己关爱去呵护每一位孩子……,如何做一名美丽的幼儿教师,是教师的形象塑造问题。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我们的宝贝们,孩子们有具有一定的向师性,所以我们更应该严格的要求自己,是自己成为一名以身作则的幼儿教师,我们的一些好的做法往往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收到影响。当你睁大双眼寻求美的时候,请相信那些简单做事,认真做人,并享受着充实而美丽的日子的幼儿教师是最美丽的一道风景。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我们只有认真的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去,以真实的自我和宝贝们接触,真正的孩子们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样你自己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

  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如果我们在工作中都能够挤出一点时间去阅读、去反思、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关爱和合作,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无穷的乐趣,我坚信我们都是最棒的,让我们一起齐头并进加油吧!

  我们的工作室平凡的琐碎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的工作中总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插曲,会有一些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才能做到开心每一天,快乐永相伴,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愁人和自己最最讨厌的人心烦的人,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心烦;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我们就会变成快乐得天使。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辛福感呢?我认为在工作中,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儿,不要把幼儿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应该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我们的宝贝们当做是自己的孩子来爱他们,而不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没有感情的,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

  我骄傲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工作固然繁琐而辛苦,辛苦而幸福的,但是,付出总有回报,给予本身不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我们给孩子真诚的爱,孩子也会给我们纯真的爱,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我读了这本名叫《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用我们的爱和经验写出的书,是我们幼儿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我读了之后让我感到既亲切又实用,既感动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有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为自己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让我深深领悟到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是怎样来当幼儿教师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谓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个书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让我从中书中找到了不断完善自己的金钥匙。

  从小受妈妈的影响我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这个行业,小时候就常常听妈妈说:“宁愿少打三斗粮,也不当着孩子王”,而我却偏偏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这个行业,我有莫大的成功和无限的喜悦,其实,我们的职业"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的确如此,我们每天的工作练就了我们不怕吃苦、勇于承当的良好品质。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爱",我们要学会热爱,用无限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孩子,关心每一位家长。"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去主动关心每一位幼儿,用我们广博而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幼儿,使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母亲般的温暖的同时也要和我们的学生成为好朋友,努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感知、获得进步的同时,使每位孩子在幼儿也能享受到家的温暖,使每位孩子都能够喜欢上幼儿园。使每位孩子享受到我们教师伟大的“爱”,这种爱就是伟大的“师爱”!

  我利用业余时间在网页上欣赏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我们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作为孩子启蒙教师的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呢?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学习”对,我们要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些怎样教育好幼儿的书籍。

  我们幼儿教育的特点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定基础,能为幼儿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常读书,不充实自己,便无以做好这项工作。所以,要在专业上取得成绩,就一定要读书不可。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正在读书?自己是否在意读书?自己是否去用心读书,在以前我还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才觉察到:自己实际上还真没有认真的去读一本有关于幼儿准也教育的书籍。往往我总在抱怨整天工作的辛劳,总在觉得没有时间读书,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挤出时间用于读书。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我最喜欢我国著名的幼教专家陈鹤琴的著作《家庭教育》,此本书在阅读时通俗易懂、与幼教职业密切相关,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坚信要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专业书籍有利于成长和发展,无论如何繁忙、劳累,我们要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力求在有限的读书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我们的职业是幸福的、快乐的,我们有了不同于别的称呼——幼儿教师,繁忙与琐碎兼容,责任与压力并重,忙碌于疲倦同行,这正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真正含义。为此,我们怀着一颗平常心并充满自信,坦然地面对挫折,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换来的家长的满心,获得了孩子的爱,赢得了园领导和同事的佩服。我为我能够成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都从一个问题入手,然后阐述科学合理的方法,其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读了这样一本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合编,性价比很高!

  读着一篇篇文章,一条条建议,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我们面前,在与我们进行着对话,他循循善诱,给我们排解烦恼、指点迷津,使我们对一些问题和工作中的困惑变得清晰起来,有的甚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们以帮助,让我们充满信心。

  这本书可以说篇篇精华,条条实用,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今天的分享从何谈起呢?我想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的问题”谈起吧,由于有关内容分布在一百条的各个角落,我先进行了整合梳理,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看法,不成熟的拙见全盘呈现,以抛砖引玉,恳请不吝赐教!我想从这两各方面和大家交流有关教师素养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素养的构成

  1. “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课后,其他教师问这位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的,那位成功的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多么令人震惊的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进行这种准备,“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充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他曾经观察了几十位这样的教育能手,他们在课时计划里并不写讲解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需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一些细节。这些能手对课堂上所教的那门学科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异常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处于他们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教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与学,效果岂能不好!

  而反观我们,有时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准备几天几夜,反复备,反复改,甚至把要讲的顺序和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尽管教学环节设计精心,教师准备充分,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语言做作,缺乏感染力,有时在课堂上还会由于紧张而忘了精心准备好的内容,有时学生的反应明显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可教师却不能灵活地调整计划,而是牵强地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师的原计划中。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

  2.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在第31条《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在开始教班前,就要收集自己未来学生的名单,熟悉他们的父母,带领他们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几次,对他们的思维进行研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对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然而,如今的教师何时对学生做过如此充分的准备的呀?不谈对入学前的儿童,就是对已经熟悉的学生,都很少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作心理学的分析,又何谈“因材施教”呢?至于有些学生行为上存在偏差,学习上存在困难,也很少有教师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成因从而进行矫治,而在学校生活的领域里,有许多问题如果缺乏心理学知识简直就无法解决。如:采用哪些特殊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具体教材的兴趣?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交给班集体去讨论而哪些行为则不宜于在集体中讨论?等等。

  3.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在第87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他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组织起活动就会非常轻松,孩子们听得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自然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孩子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亲近和接受。语言健康,就是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语言。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富有激励性。所谓准确,就是观点明确,语意清晰,遣词得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表”,从而打动孩子的心,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沟通。

  再次,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那么孩子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其心情就会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以上所谈是我将书中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这方面的一些阐述进行整合思考后的汇集,也是我认为较为重要的三个方面。我想这些都是在坐的一线教师们在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用得着的,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共鸣。但问题是,我们知了道以上观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去具备这些教育素养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倍加留心阅读,终于豁然开朗。

  1.“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重要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时代虽然和我们如今的教育时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主题是始终不变和永恒的,那就是:对学生深沉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书中写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能源,它能激发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决心,也能使孩子们的长处发扬光大,它能使学生的闪光点栩栩生辉,也能使后进生的面貌得到改变。因此,师爱高于母爱,师爱比母爱更广阔、更深沉、更理智、更伟大。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是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前提。”

  教师真正高效的教育得从“爱”开始。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爱是一把连心锁,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火热的心连在一起;爱是一把拂尘扫,可以使学生于师爱中受到感染,获得动力;爱是滋润心田的春雨,可以唤起学生的爱,把谆谆教诲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得“简单”; 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尊重学生,是爱的最高境界;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捷径!

  有了爱心,就有了责任心,才能够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巨大动力。所以心中有爱是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重要前提。

  2.“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有效保证

  前面提到:“教育素养的构成首先就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教师只有拥有了全面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我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整本书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第87条中就明确提出:“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综合素质高低,关乎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

  知道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却是:教师们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写教学反思;搞教研、进修、培训,开设多样课题;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搞班级的环境布置,制作各种操作材料;不断地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应付各种检查和突发事件不仅在校时间忙忙碌碌、满满当当,甚至还要占用许多休息时间。诚然,老师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好在这本书的其中一条便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深有同感的我被题目吸引了。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应该把读书当成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如同每天的刷牙、洗脸一样,没有人会觉得辛苦和劳累。想通了这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前面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思维的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应努力做到的!此外,在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下,教师们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精读、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也极为重要。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应明确读书目标,正确处理好“主业”与“辅业”之间的关系,既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教学科目,选择主攻方向进行精读,又不能局限于此,应广泛涉猎,不断开阔视野进泛读。

  记得有一位名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这样的读书箴语,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爱好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

  让我们读书吧,这是教师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有效保证。

  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读文学,可以让你有文化底蕴;读历史,可以让你洞悉一切;读生活、读人生,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有幸针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的一些感悟,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去一一品读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在这个学期里,我在教学之余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第一、教师要爱自己所选的职业

  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

  在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年度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

  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爱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愿意为它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经常处于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

  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第三、培养教师的语言素养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首先,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其次,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例如: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关键。说什么?怎么说?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某节课上,有3个学生在底下作小动作。我没有正面批评他们,因为我试过无数次,对这几位学生都没有用。于是,我就让他们主动站起来。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以为我要批评他们了。我相信那几位学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来。30秒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没有批评他,相反,我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动作的坏习惯的话将来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话出乎学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没站起来的另两位学生的表情变化,一个脸已红得像红富士,另一个则低下了头。我的效果达到了,就继续上课。之后,这三位学生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了。

  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同样是教育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怎么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我那样说没有效果呢?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思考和积累的。

  第四、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这个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时刻提醒着我让赏识常驻心田。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还要善于给他们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学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第一个汉语拼音“a”时;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劳动时;当学生有一次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

  马卡连柯说:“你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若我们不愿意表扬学生,缺乏欣赏学生的眼光,那么我们就会变得不会表场,就会使学生变得令我们无法赞美。

  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舒畅,回归课堂,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成功,还给学生,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关爱的心桥。

  第五、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

  从事教学多半年来,我一直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总结,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教师们可以考虑写上面提到的三种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一是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观后感;观看或访问一所学校、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记录自己观察或访问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学习,又有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在改变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改变生活的过程叙述出来,就成为做后感。

  第六、教师要学会挤出时间读书

  当校长要求我们读好某书并且还要写读后感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目光穿行于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思想之旅。苏霍姆林斯基的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这样的一本书,应该让所有教师人手一册。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本学期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一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二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

  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三

  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四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

  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的讨厌等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老师,我一直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老师自己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直表现优秀,而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五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

  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

  “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的讨厌等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老师,我一直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老师自己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直表现优秀,而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做为对自己的鞭策。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00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0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0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50字11-14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1-0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