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0 08:44: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说课稿集合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盲童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他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盲童的喜爱之情。盲童明明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她虽然生下来就看不见美好的世界,可是她美丽可爱,聪明机灵,乖巧懂事,有一颗善良的童心,懂得关爱别人。“我”和她相识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她“带给了我许多快乐‘----她清脆的笑声感染了“我”美好的爱心感动了“我”,她就是一个“番茄太阳”,挂在了“我”心里,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二、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体会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从而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三、 说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走进明明,知道她是一个漂亮聪明乐观和富有爱心的小女孩,感悟三个“番茄太阳”含义。

  四、 说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叙事,写人、抒情相互结合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文章的两条线索进行教学:

  一、是明明的笑

  二、是明明的笑对作者的感染。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圈画批注、感情朗读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逐步明确“番茄太阳”的三个不同含义,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心,让“番茄太阳”永远挂在我们的心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番茄,太阳,太阳番茄,这个奇妙的组合告诉了我们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盲童明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让我们走进盲童明明的内心世界。

  [激情,激趣,巧妙引入课题]

  (二)精读感悟,直奔课文重点。

  1、指导学生感悟盲童明明的心灵。

  (1)从盲童明明的容貌和言行的句子中感悟盲童明明的心灵。

  (2)默读感悟,批注。

  (3)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体悟小女孩的内心结合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些句段

  2、 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盲童明明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感动。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语句。

  (2)汇报交流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3)探究

  是什么给“我”带来这样好的心情变化?

  让学生体会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给“我”带来好的心情变化。

  [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感悟人物内心世界,指导学生学会朗读,学会倾听,体会人间真情]

  (三)理解”“番茄太阳”含义

  1、课文为什么以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都指什么,让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2、 本对话、师生对话,探究“番茄太阳”含义

  [抓题眼,理解课文重点,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探究“番茄太阳”含义]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明明的笑容那么真,那么美,是因为她背后的善良和爱心。

  1、暖我的心的,仅仅是明明吗?你觉得谁也是?

  2、 生活中,哪些人也是“番茄太阳”?

  3、小结:所有心中有爱,无私奉献的人都是“番茄太阳”是的,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番茄太阳 ”,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到处充满与温暖。

  [发展个性化语言,拓展思维]

  (五)配乐感情朗读

  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再一次走进课文,体会人间真情。(播放《种太阳》)

  [用歌声《种太阳》激发学生爱心,把教学推向高潮]

  (六)作业超市

  1.必做

  2.选做

  (七)板书设计

  12.“番茄太阳”

  纯真 温暖

  爱

  乐观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

  这篇课文围绕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通过学习这篇教材,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并激发他们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本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优美的词语,字里行间都体现出晚上的首都是多么的美丽。结合低年级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时,陈老师利用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学生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学习成果。

  下面,我把说课内容分成四部分:一、教材的理解;二、教学目标;三、教法和学法;四、课堂教学设计。

  【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⑵通过观看图片,增强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及实验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和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3、学习准备:

  ⑴教师:

  制作课件。

  ⑵学生:

  正确朗读课文

  我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准备学具的。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

  一开始上课,陈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设计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陈老师依据课改教材的特点,配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了直观、朗读、形象的程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奔放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五大环节:

  1、引题激趣:

  整节课,我们用去北京旅游展开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们对去旅游很感兴趣,就认真去学习课文,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学习课文:

  在初读课文前,陈老师先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如果在读课文时,你遇到不懂的字,你会怎么办?”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初读课文时,陈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无压力的情景中,较好地完成熟读课文的教学任务。

  这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的要求设计的。

  在学习文段过程中,陈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学习,她采用了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学法,运用学法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陈老师通过自制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读课文,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

  这是根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的,这个环节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3、在实践活动中,首先,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接着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最后说感受、说变化。这样安排,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

  4、在课外活动中,陈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以及把收集的资料向小伙伴说说。以此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变化,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5、总结全文:

  总结课文时,陈老师用多媒体,播放新旧家乡建筑物等方面的图片,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

  【板书设计】

  12、北京亮起来了

  北京亮起来了(爱)明亮辉煌

  设计板书意图:

  1、这样板书简洁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

  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七、教学流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游戏导入(3分钟)——②直观感知(7分钟)——③深入巩固 (7分钟)——④布置作业(18分钟)——⑤作业展评和教学延伸(5分钟)。

  一、 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直观感知: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深入巩固:

  本人设计了欣赏、游戏、表现三个小环节。让学生充分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3、表现:请几名同学根据自已的理解和想象,到黑板上画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简单道路图。(要求有公路、树、电线杆等)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出图片内容(出示课件)。

  要求: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

  4.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课件出示)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延伸)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作品的展示、介绍、互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让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让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正上方楷书书写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左面书写透视规律。将书法的魅力在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作品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整体设计构思:[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大量搜集来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也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以上是我对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口普查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生活中的大数广泛存在,对多位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及读数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推、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感受到数学美,从而喜欢数学。

  4、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5、教学难点:

  每一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二、说学情:

  本班多数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发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学习有效,师生配合融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收放自如。无论从学习态度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按照本课的教学设想,只要教师引导,点拨到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俗话说"授人于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授人于渔,其可终身受用",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依据本课特点,结合本班的学情,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推、归纳,结合教师的引导、点拨,借助课件,把课本知识进行分类演变,让学生的思维在观察、分析中活跃,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我们在三年级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还记得吗?

  1、 读出下面的数:

  2465 7300 8050 3009

  师: 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

  生: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1、读数要从高位读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 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3、中间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

  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体中接触到一些较大的数,请大家把你们搜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与同伴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为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奠定基础。

  二:尝试学习,探索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师:老师也搜集到一些大数,同学们会读这些大数吗?

  天一广场的中心广场面积35000平方米,景观水域6090平方米,同时设有总长205米、最高喷水40米的亚洲第一音乐喷泉。总占地面积为2643574平方米

  师生谈话: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计数单位数,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12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①、请你结合数位顺序表试着独自将这些大数读出来。

  ②、把你的读法读给同伴听。

  ③、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设计意图: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经历“非正式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到豁然开朗,明确“亿以内数的读法,只要按照个级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汇报学习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适时给予补充与总结。

  设计意图:为了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在读法上的联系和区别,分散本课的难点,我再把学生的注意引到课前的问题上来,让学生把4个新数按顺序摆在数位表上,引导学生理解:在个级数的后面添上4个0,实际上就是把个级数移到万级上来了,同时指出:同一个数在个级上怎么读,把它移到万级上以后读法不变,只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

  突出了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渗透与迁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积级的思考,把数正确读出来,培养了学生的类推和思维能力。

  把时空交给学生,让他们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思维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也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互补,共同提高。

  在小组合作之后,代表发言交流探索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加以引导、点拨:把整万数的读法和个级数的读法连在一起,就是这个数的读法。并引导学生自评,他评,真正做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操作、观察、类推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结合板书信息,归纳出亿以内数的读法。

  (四)知识运用,能力拓展

  在学生概括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后,为深化目标,发展能力,我设计了巩固提高题。

  1、读一读,说一说这些郭国家各有多少人。

2、读出下面个数:404400 440004 400440023600400 200000004 230600040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尽情享受创造性思维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精华,应该条理清楚,设计新颖而讲究艺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构建知识网络。学生从板书上不能直接看到读数法则,却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来,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5

  (第二课时)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二年级下册《狮子和兔子》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向大家简要介绍。

  一、教材分析:

  《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站在一般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角度去钻研教材。通过研读,我认为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已能自主地阅读浅显的文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年段目标、教学要求以及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生字,继续学写生字,在语言环境中体会“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狮子和兔子对话的意思及其心理活动。

  3、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狮子和兔子对话的意思及其心理活动。

  根据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第8自然段兔子对狮子说的话:“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总结了狮子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的原因,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篇幅较短,看似浅显易懂,但含义深刻,特别是对兔子这个智者形象的掌握还不完全,比如理解“兔子对狮子笑什么?”这点,如果不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一种善意的笑,而会粗略地理解为兔子在嘲笑狮子。

  五、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的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默读课文,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学习品读课文之前,先以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回忆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来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这个环节我用复习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品味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根据本课内容我注意培养学生在细读课文中总结出狮子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感悟动脑筋的重要性。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用读想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体我是这样思考的: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第3自然段讲了狮子被蚂蚁咬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办法赶走红蚂蚁。与后面4到8自然段兔子教狮子动脑筋后解决了问题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狮子是在凭力气和发脾气在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来指导孩子朗读。学生找到了答案以后,我就让他读一读,再让其他学生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我再引导这时的狮子是什么感受?再让一个学生来读,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读“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这句话来体会狮子的愤怒。最后让男孩子当当这只被红蚂蚁折磨的狮子来读。设计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让孩子理解狮子凭力气和发脾气是没有赶走红蚂蚁,没有解决问题的。一方面也是让孩子感受狮子的愤怒。进而更好地理解词语“筋疲力尽”、“恼羞成怒”。接着我让学生理解兔子的笑是“善意的笑”,问他们:狮子在那痛苦不堪,兔子却在那笑,兔子是嘲笑呢还是善意的笑?请学生从文中找一找答案读一读。如果孩子还不知道从何答起,就提示他们: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看看。很快小朋友就找得到答案。并且理解兔子是在帮助狮子出主意,并且让狮子明白道理,所以是善意的笑。这样设计是为了照顾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以读带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独立阅读能力。想像兔子和狮子的心理活动。最后我问:此时,兔子还想再帮帮狮子,那他还让狮子明白了什么呢?孩子们回答:“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接着问:“那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怎么样呢?”学生会很快想到要动脑筋。这时我出示语文天地中的练习题:兔子在岸上说:“这回你明白了吧,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必须——。”这样来引导学生知道遇事还应冷静下来,再动脑筋想办法。

  第三环节:动脑拓展。

  要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动脑的好习惯,就要把课文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从狮子通过这件事,它会说什么呢?这个问题过渡到:通过学习课文,小朋友明白了什么呢?举例说一说。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动脑筋的重要性,要养成常动脑的好习惯。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书写部分生字。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时间限制,所以本课时我只安排了三个字的书写: “醒、解、决”这三个字。

  1、 请孩子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他们的笔画顺序。再找一找他们的重点笔画和每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最后用铅笔描一描。

  2、 我协助学习“醒、解、决”,提醒学生“醒”字左边不是“西”,要多一横。

  3、 学生各自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再与同桌交换,互相说一说同桌写字的优点、缺点。

  六、板书设计

  狮子和兔子

  狮子:吼 蹦 翻滚——赶不走(凭力气、发脾气没用)

  兔子提醒:跳到水里去——立即冲走(动脑筋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巩固了生字和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通过学习学生也明白懂得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存在问题:在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上显得过于急躁,学生掌握起来还比较困难;在课文插图和内容的结合上还有待于提高,比如“兔子在岸上教狮子该跳到河里去让水冲走红蚂蚁”时,学生可以利用插图来进行想象,狮子和兔子的心理活动。

  我相信,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勇于前进,继续努力,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会改善的,教学技能是会不断提高的。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能力目标:理解由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思想觉悟目标: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二、说教学重点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说教学难点:

  成长带来责任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授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五、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

  活动一:导入新课:

  探究园活动指南

  第一步:指导学生对这四个故事进行讨论。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什么性质?是否与他们无关?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他们这种态度存在什么问题?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事例,指出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的错误。

  第四步:结合问题四,学习心灵导航第二节,让学生归纳少年的责任。谈谈为什么应该承担这些责任,有没有能力去承担?如果有能力没有做到,是为什么?

  活动二:讲授新课:

  1.成长带来责任

  (1)做人就要负责任

  人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人依赖社会才能够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必须对社会负责。

  讨论:什么是“责任”?

  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二是指因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所以,人生责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个人,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自身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并对个人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过错负责。

  (2)成长带来责任

  人在幼小的年龄,因为不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没有责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能力提高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在少年时期要开始承担责任,就有了对责任的体验,这时责任还不是完整的成年人的责任,责任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

  责任心是分层次的,培养责任心的过程,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满足生物需求到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方式升华的过程。责任感的培养与学生能力的增长密切相关,具备相应的能力才有责任心可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责任感的内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

  (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探究园”中的“个案研讨”: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可以让学生以“小杉对自己的辩护有道理”作为辩题,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做辩论。

  引导学生认识人的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引出人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道理。之所以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这后果或者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或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

  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会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做事前就会自省自律,使自己的行为产生好的后果,对他人和社会有益,避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布置作业:为什么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六、说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2、来自日常生活的案例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茎输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上册主题网络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两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红蓝颜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

  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

  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

  第二天观察:

  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2、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

  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

  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

  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8

  教学重难点及教法说明

  说课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习过程:将圆平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层次的练习是在两个圆(一个标有圆心,一个没标圆心)中量出所需条件求圆的面积。然后,对全课进行总结,质疑问难。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

  (书中题)本节课可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三维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小班科学: 《猜猜它是谁》。我们都知道,动物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不管是可爱的小兔子、小鸡、小鸭;善良的小马、小羊;凶猛的老虎、狮子......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小班对动物更是充满了好奇,因为那里有他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动物朋友。为了激发热爱大自然,爱动物的情感,让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些动物,我班进行了主题《动物王国》。在中,发生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孩子们在玩抓尾巴的游戏。这时,刘其昕小朋友抓到一条尾巴说:"老师,看我抓到一条大灰狼的尾巴。"听到刘其昕的话,有几个小朋友也参与到其中,纷纷说:"不对,这是小猴子的尾巴。""这是小兔子的尾巴。"这是孩子对事物的想象,是其创造性的表现,也充分体现出对动物的喜爱。见他们对尾巴这么感兴趣,我特意找来了一张他们认识的动物尾巴图片,请他们说说这是谁的尾巴,说什么的都有,其实这是他们都认识的小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体分开后,他们就不认识了。以前在认识动物时都是通过整体进行认识,他们看到一张完整的动物图片时,能很快说出是什么动物,但是将动物分割开来变成一小部分时,就不认识了。这说明对动物的观察只是整体观察,并没有观察到部分,对动物的整体形象和细节考虑不全面。那么,如何让更细致、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动物的外型特征,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呢?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本次。

  (一)、教育目标

  如今,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所以,根据这一要求,我将本次目标指定如下:

  1、 鼓励参与科学,激发求知欲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能从动物的局部判断出是哪种动物,并能合作将动物完整的拼出来。

  3、 通过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初步培养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内容方面

  科学探索活动: 沉与浮

  一、说教材

  1、 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 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 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 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 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 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 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 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 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 活动流程:

  1、 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 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7、 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推荐】说课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集合八篇

2.【推荐】说课稿3篇

3.【推荐】说课稿9篇

4.【推荐】说课稿4篇

5.【推荐】说课稿8篇

6.【推荐】幼儿园小班说课稿集合8篇

7.【精品】说课稿集合九篇

8.说课稿集合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