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5 08:20: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汇编8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学会自护自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第一单元都是以“我会保护自己”为主题展开的。《自护自救》主要通过身边具体的事例来警觉自己,并掌握一定的自护自救的知识。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懂得一些常见事故的预防和解除方法。

  2、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能够机智冷静地保护自己,寻求自救的方法。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汇报法和活动游戏法,把一些生活小知识从身边来到自身去,通过真实的事例和游戏的方法,把知识贯彻到实处。

  三、 教学思路

  本课承接上一课的思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和解除事故的办法,以及当我们面对危险的时候,怎样机智冷静地面对它,因此,在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具体的活动细节,让学生从中寻找到怎样避免受到伤害,以及当危险出现的时候,怎样机智应对,懂得自救的方法。在本单元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探险夺宝,安全归来”的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运用所学的安全知识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一些常见事故的预防和解除办法的相关资料。寻找存在家庭、学校、社区中的安全隐患。

  2、老师准备:制作“探险夺宝,安全归来”多媒体课件。

  环节二:情境展现,敲击心灵,激发情感。

  通过最近的一则有关自救自护的新闻打开这节课的帷幕。

  环节三:眼力大比拼

  通过一系列真实的国内发生在儿童身上的危险事例,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通过这些数据和调查,你想说些什么?通过看再过度到说,以说促进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一些自救自护的知识。再切入到课本中的18面的12345幅图,让他们在遵循现实的情况下发挥想象,他们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把课堂的主动权再次给孩子,从中有所醒悟。最后出示常见的场合让孩子自己设计警示牌。

  环节四:脱险使奇招

  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巧妙脱险。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遇到险境时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

  环节五:自护小锦囊

  让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填写自护自救小锦囊并互相交流,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多,目的是通过赛一赛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环节六:游戏探险夺奖,安全归来

  让同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同时开始游戏活动,看谁最先安全归来,课件设计时采用多种回路和交互,让学生通过选择一步一步到达目标,并安全归来。

  环节七:以安全拍手歌作为本课的结尾

  学会自护自救 安全防范意识高

  提高警惕是关键 遇到险情莫惊慌

  沉着冷静记心间 随即应变巧脱险

  平安快乐每一天

  五、 说板书

  板书是正节课的纽带,让学生能对本节课通过板书贯穿起来。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乙酸》。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乙酸这一节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在有机化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烃和乙醇及乙醛。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乙酸又为后面的高分子有机物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高中生具备基础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学习知识。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的性质及主要用途,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认识推理分析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感知与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理念,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机理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提出了以下设计理念。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倡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归纳总结有机反应的基本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刻理解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回归到理论。通过思考与推理,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我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努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以实验为基础,老师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师生合作体验式教学法”。并采用实物、模型、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五、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感知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由《天下无贼》视频引入,观看视频,

  正当学生的思绪还停留在影片中时,将学生思绪拉回课堂,同学们有什么方法能完好无损的去掉鸡蛋壳,学生思考交流,老师展示醋泡鸡蛋同样可以去掉鸡蛋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醋酸的化学名称叫乙酸,为什么醋酸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本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乙酸的性质。板书乙酸,物理性质

  由老师展示,学生观察“无水乙酸”的颜色、闻气味,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当看到无水乙酸呈无色时,学生将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生活中见到的醋多数是有颜色的呢?然后教师给学生解释生活中的醋是用不同的原料酿造而成,所以除了醋酸之外,还有很多成分,当然也就呈现了不同的颜色。比如,陈醋,多数是各种杂粮和麸皮酿造而成,发酵剂用黄豆酿造,麸皮和黄豆的含钙量都比较高,所以陈醋的含钙量也就比较高了。呼应之前提出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知我在冰箱中冻好的“冰醋酸”学习新知。冰醋酸外形像冰,学生感觉比较新奇,可以提高兴趣。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为了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贯穿化学学科的始终,然后展示乙酸的比例模型。板书分子结构。小组竞赛组装乙酸的球棍模型,并且自己写出结构式、结构简式。学习一种新的烃的衍生物,首先要学习他的官能团,依据之前学习的乙醇的结构,学生会找出羟基,然后教师介绍羰基,两个官能团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官能图——羧基。羧基这种官能团的存在,决定了乙酸的化学特性,那么乙酸具有什么样的的化学性质呢?无论学生回答情况如何,老师都要对学生给予肯定,老师启发总结。

  根据前面的实验,学生可以回答出酸性。然后,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试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限两种),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小组汇报。板书化学性质及酸性。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让他们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正当学生积极性很高时,老师提出为什么红葡萄酒、酿造白酒没有保质期,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越香?为什么炒菜、做鱼时加点醋再加点酒就会使得菜更香,鱼无腥,让我们共同揭开其中的奥秘。板书酯化反应。

  教师开始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和提醒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实验做完了,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明白上层是生成的乙酸乙酯,提高实验的可观察性和趣味性,叫学生闻到扑鼻的香味。

  在学生的精神正处于亢奋时,我及时提出关键问题: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乙酸和乙醇是以什么方式结合成乙酸乙酯的呢?此时学生将陷入沉思,结合乙醇的知识,会提出两种断键方式,那么如何证明呢,此时我将给学生介绍示踪原子法确定反应机理,同时播放动画,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 酯化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这部分教学的比重。反应机理是教学重点,如果不做分析,学生在书写方程式时会存在困难。本环节通过演

  示实验和多媒体动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更好地培养了敢想、善思、勇于创新的精神。

  前后呼应:解释酒越放越香和做鱼加醋和酒的原因,同事告诉学生大自然的很多水果花草都含有酯。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可以揭开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堂小结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二、乙酸分子结构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弱酸性2、酯化反应

  课后练习及研究性学习作业

  研究性学习:调查身边各种醋的成分及妙用,在生活中学习化学。

  教学反思与启发

  借助学生喜爱的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结构与强度”。本节内容选自高中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结构与强度”,是学生在学习了“常见的结构及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等知识的基础上,对上面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为学生接下来要学习的“简单结构的设计”打基础,因此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根据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结构强度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掌握提高结构强度的一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学生的参与与讨论,结合常见实例,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探究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参与技术探究的兴趣,学会用现代理念研究结构的形状、材料和连接方式。养成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团队意识。形成注重试验的技术探究理念,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技术问题。

  依据课标及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教材分析,我认为应该把影响结构强度主要因素的掌握、最佳方案的判断作为教学重点。又因为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材料与连接如何影响结构强度的理解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一是案例教学法,通过举例日常生活中结构强度遭到破坏的实例,引出结构的强度的概念;二是归纳法,将通过纸质桥设计,凳子椅子结构强度分析等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归纳知识点。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归纳能力,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课堂导入,引出概念:通过一段成龙武打视频,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的桌椅都被打坏了。再通过PPT呈现被地震震塌的房屋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桌椅、房屋损坏是由外力导致。这些物品的结构具有抵抗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强度。所以,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就叫做结构的强度。

  第二步,实验探究:给学生一支粉笔,一支中性笔笔壳,让学生分别折断。经过几位同学的实验,可以发现粉笔很容易折断而笔壳却折不断。得出结构材料会影响结构的强度。展示各种凳子、椅子的图片,师生一起归纳分析不同功能椅子的特点,通过分析材料再次证明材料是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椅子的连接方式,师生一起分析哪种方式强度最好,说明结构的强度跟连接方式有关。

  第三步,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用一张A4卡纸设计一个纸质桥,然后做承重实验,将承重量最大的几个小组的桥拿到讲台上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之一是形状。同时介绍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长方形或六边形框架中间,加上支撑构件,构成三角形,可以增加牢固程度。

  第四步,教师评价与知识巩固:评价与知识巩固阶段中,重在针对知识重点与难点,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本课知识点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练习,我设计的问题是设计火车上可以方便携带使用的小凳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等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其特点。

  总之,本节课是以提高学生对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的认识为前提设计的,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向导,以学生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师生探讨为主线,运用案例教学法、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与学的方法,板书、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的板书设计为:

  结构与强度

  一、结构的强度:

  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二、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1. 材料

  2. 形状

  3. 连接方式

  因为本人经验不足,整个说课及模拟上课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老师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思路是阅读的重点。全文的基本思路“话题——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的几个阶段——未来的研究”。先理出这个大框架,在依据“探究练习一”理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几个阶段来划分。同时,注意过渡段或过渡句这样的标记,也可以帮助我们划分。利用电教手段,借助直观展现实体模型,先作铺垫,在组织完成此项工作。

  2、多层次的复杂分类,也是本课说明的一个特点。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比如:比喻,举例等,但最主要的是分类别说明。文章的内容是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 ,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的成果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的`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杂分类,所以能说得如此明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若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知道的请举手示意。(据调查,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常识课和物理学习中,已接触这个概念。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订阅的科学杂志和其他来源中听到过)。接着再写出“叫三声”,补出全课标题。

  2、根据预习或要求阅读课文,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例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导入部分,已经有感知课文的第一个阶段了。这里,可以请学生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提示学生用逆向方式和顺向方式相结合的浏览中去发现。这里,学生对课文又作了第二次感知。

  2、提出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就会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结论上,要请同学说出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同学们对物质结构本来就不熟悉,而且一下子又冒出那么多“子”:“质子”、“中子”、“基本粒子”、“新的粒子”、“光子”、“介子”、“中微子”以及用字母命名的“K什么子”、“什么什么子”……通过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是让同学们从具体的语言表述中去发现关键句子和养分词语。例如,文中有一句关键的话:“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这样,“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的盒式结构顺序就基本理清了。

  4、当然,不会是所有同学都很清楚这一结构的。这时,可以出示有关挂图和实物模型,以证实前述步骤中理出的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段~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至此,全文基本思路就理清楚了。

  三、研读课文

  1、由学生对本文内容及一些相关问题提出疑问,说说自己还搞不清的问题(注意:允许提出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如基本粒子的寿命和不稳定等问题,不能作出不准问这类问题的规定。我们只是解释这些问题不在我们语文课研究的范围内,或不属于现在去解决的)。对问题进行分类,商量解决的办法和时间。

  2、由教师提出几个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是在学生提出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好。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是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像有什么关系?

  (3)你读本文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设计说明】先质疑,扫清一些问题障碍;再提出研究的专题。一堂课应当有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过于浅显的问题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有些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应当由老师提出。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像力的话

说课稿 篇5

  本文的课题为《天窗》,文章也紧紧围绕天窗来写。课文开始介绍了天窗的来历,接着重点介绍孩子们透过天窗看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说明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孩子们以其丰富的想象将从天窗看到的景象延伸、扩大并丰富),最后赞美天窗是神奇的。

  如果说,大人们开天窗是为了采光;孩子们看天窗是为了得到慰藉;那么,我教《天窗》则是为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打开学生想象的“天窗”。

  所以,本文的重点自然就落在课文的第5和第7小节。在这两节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我紧扣“想象”二字,让学生通过读、划、听、说各个方面展开想象,体会天窗的神奇。

  例如,在体会风、雨、雷、电之猛烈时,先让学生学生将有关内容找出来进行朗读,有了初步的体验后,再通过媒体播放下雨时的声音,不仅是给学生以听觉冲击,更是给学生创设了来到天窗下的真实情境。学生就能更直观的感受风、雨、雷、电的猛烈,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边体会边读,边读边想象,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朗读表现力。

  第七节中,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出示两道说话练习题:

  A、 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像__________似的,_______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展开想象,来丰富课文内容,既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又给学生创造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机会。

  如果说,前两次的想象是围绕文本中两个重点小节展开的话,那么最后的写段练习在参考了文本的句式后,就完全跳开课文内容了。有了之前的基础,要求以“透过小小的天窗,我还会看见……想象到……“的句式写一段话,对于此时的学生来说,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了。

  以上的说话、写话训练,是围绕本学期我校的样本研修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读说训练的结合点”所作的尝试,希望能把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设计理念:

  彰显我校高段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即:“五步教学法”,力求把课堂还给

  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精读古诗,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

  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

  比渴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感情。

  四、教学策略:

  1、教法:点拨、诱导。

  2、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语练。

  (二)谈话导课: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氛围。

  (三)预习展示:随意指定某组几号汇报,这样既彰显个性,又提示学生

  注意倾听。师适时评价。

  (四)、生疑、解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五)、知识拓展: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你想到什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六)、感情升华:师生再次配乐吟颂这首诗。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19课,教材以“agriculture”为中心话题,讨论了古代和现代农业的差别,并提到了农业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要学习重点句型“it is/ was ? that”表强调的用法,学会如何来给别人建议以及说明自己的观点。教材中安排了听说读写的任务活动,并有很多学生讨论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词汇的掌握,学会modernize, fertilization, irrigation等新词汇

  ②语言技能:

  听:能听出材料中讲到了什么东西,并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句子的对错及补充句子。 说: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用学过的句型给别人一些建议。

  读:能快速读懂文章并根据文章内容做题。

  写:能利用所学写一个种植花园的计划。

  ③学习策略:主动参与讨论,陈述观点,互相学习。

  ④情感目标: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出自己的建议,找到英语学习的作用。

  ⑤文化意识:通过讨论一些农业及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问题并提高他们环保的意识。

  3、教学重点及难点

  ①重点: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给别人建议。

  ②难点:“it is/ was ? that”表强调的句型用法。

  二、说学生

  根据教育心理学,如果学生对于一件事物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就会排除主管和客观的种种消极因素,尽量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本节课,我会运用一些图片,配以丰富的色彩,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用ppt来教学。高中生很在乎他人评价并且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发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并不时给予他们一些提示,引导他们思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说教法

  1、教学原则:

  ①活动性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交流,合作,探究。

  ②任务型原则:任务驱动—激发动机;执行任务—培养责任心和合作精神;任务完成—激励学习积极性。

  2、教学方法:

  我会将听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discuss,陈述并记录观点,组织语言进行综合陈述等来培养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及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对于重难点,我会给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例子来让他们练习,熟悉。

  3、教学手段;

  ①图片辅助:给学生呈现相关图片,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②非测试性评价:我会让学生做听力答题,评价自己对听力的理解程度,在语法知识学习后进行rewrite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改正。

  四、学法指导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策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因此,我会以学生为中心,给机会让他们来表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并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相互学习以及交际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设计

  1、 我会问学生他们每天吃什么,过去人们每天吃什么,人们吃的习惯有哪些改变来把学生带入到本课的话题中;

  2、 我会让学生看书上的图表,找出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3、 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这种改变对农业有什么影响。

  (三)新课呈现

  1、听力(10):

  ①我会先告诉学生他们将听到一段关于农业的材料,让他们仔细听,并判断书上第二题中的句子的对错。

  ②听完后让学生回答第二题,不对的要给出理由。

  ③让学生看第一题,找出哪些是听力中提到了的。

  ④让学生先看第三题,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放录音,让学生根据内容将空格补充完整并 进行简单的讲解。

  2、说:

  ①我会问一个学生如果给他一块地,他想种些什么,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给他一些建议,用那些短语,并解释那些短语的意思。

  ②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进行讨论。

  ③让每组同学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扮演领导的小组成员仔细听,做笔记。 ④让扮演领导的小组说他们的意见并给出建议。

  3、阅读:

  ①让学生看图,讨论古代与现代农业的区别。

  ②让学生快速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选择题。

  ③让学生找到“fertile”等词语,引导他们找出这些词的名词和动词形式,简要讲一下这些构词法,并告诉他们如何在句中区分他们的用法,最后给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巩固。 ④解释文中其他重要词语和句子。

  ⑤

  (四)巩固操练

  这部分主要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围绕“我最喜欢的一项运动”的话题,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并针对伙伴所说的内容做好笔记。

  (五)课程总结

  我总结本节课所讲的生词及语法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并准确掌握本课所授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

  根据小组活动讨论的内容,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伙伴最喜欢的一项运动”的80字作文。

  六、PPT设计

  根据教学程序的安排,我把PPT分为review,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listen and answer, key structure, special difficulties等若干板块,使整个教学过程结构紧凑,充分体现了其程序性。

  每个板块都用高度概括的关键词来呈现,便于学生识别及掌握本课重点、难点,充分体现PPT设计应有的概括性。

  PPT中穿插各种图片、音频文件等多媒体资源,不但增强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而且使PPT更具艺术性,以满足高中学生的艺术培养要求。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5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难点: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旋转,并会描述,对于表达平移的变换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表达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点放在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和对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变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图形变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欣赏美丽图案,让学生说说这些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2、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3、摆一摆,说一说:用你手中的三角形照样子摆一摆,变一变,再说说是怎样平移或者是怎样旋转地?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4、师出示课件突出说明描述图形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的几点。

  5、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主题图(1)(2)

  思考操作: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形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 、 B 、 C 、 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二:教师呈现主题图(2)(3)

  思考操作: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 、 B 、 C 、 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三:教师呈现主题图(3)(4)

  思考操作: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 、 B 、 C 、 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四:教师呈现主题图(4)(1)

  思考操作: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 、 B 、 C 、 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五:师生总结

  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归纳总结出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特别要注意的要点。

  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

  四、说教学设计优缺点: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本节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存在问题:

  1、学生看教师课件电脑演示操作时间较多,学生自己动手摆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由于学校没有实物展示台,学生展示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2、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3、由于过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占得比例大了,如果课堂上能及时调整时间比例效果会好多了。

【关于说课稿汇编8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

2.【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

3.【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

4.【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5.说课稿汇编十篇

6.说课稿汇编八篇

7.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

8.【精华】说课稿汇编9篇

9.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