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5 08:43: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说课稿8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 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 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 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 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 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2、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3、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4、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 壮举

  ② 移山传说

  ③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 愚公不愚

  ⑥ 智叟不智

  ⑦ 永不放弃

  ⑧ 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 在家庭会议上

  2、 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不“愚”-----勇往直前

  智叟不”智“-----成为笑谈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漫画与生活》。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漫画与生活》是冀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类漫画练习课型。漫画造型是画漫画的基本功,在上一节漫画肖像的基础上,学习漫画与生活。漫画创作来源于生活,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创作素材。漫画从功能上可分为讽刺功能、歌颂功能、传播功能和娱乐功能等,从形式上可分为独幅漫画、连环漫画、组画等,从内容上可分为讽刺漫画、歌颂漫画、幽默漫画、哲理漫画等10多种。教材中提供了不同功能、题材和表现形式的漫画。几幅作品都比较典型,和生活紧密相关,朴实生动而富有智慧,能使大家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2、说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漫画不同的特点、功能和种类,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漫画表现手法等。

  2)、通过漫画创作,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3)、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能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

  3、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结合漫画的艺术手法表现特点,在教学中我把“掌握漫画的特点”作为教学重点。根据漫画创作时所应用的方法要求,我把“培养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漫画的主题及应用夸张、比喻等方法进行创作”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在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搜集了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和表现题材的漫画作品、准备了自己的范画等。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认识漫画的特点,课前我让学生也搜集了自己喜欢的漫画。

  三、说教法、学法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画、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造型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为此在教学中我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采用谈话引导教学法为主,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范图等直观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外,我还采用师生共评法对作业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充分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并巩固所学知识。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图例范画的欣赏,采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比较分析、实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掌握了解漫画不同的特点、功能和种类,通过漫画创作,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漫画吗? 为什么?看哪些漫画?它属于什么种类呢?(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喜欢或搜集的漫画以及这些漫画种类)了解漫画种类分:独幅漫画,连环漫画、全景式漫画、组画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谈话导入,调动学生的热情,引发思考。)

  (二)讲授新课

  设计知识超市,将所有有关漫画与生活的知识(如:漫画不同的特点、功能和种类,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漫画表现手法等。)用多媒体出示出来,首先采取自学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自己搜集的漫画欣赏讨论。总结:什么是漫画?它有什么功能?有哪些种类?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提问:(引发探究)看到一幅漫画,你的第一反映什么?漫画的什么特点能引起你发笑呢? 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它从功能上又可以分为几类?漫画家究竟采取了哪些表现方法,让我们对漫画爱不释手?

  回答:开心,想笑的感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漫画第一个特点:有令人发笑的功能。结合问题小组汇报本节课“应知”的知识点,便于进一步了解。注意运用组间竞争的方式)

  3、漫画来自于生活

  多媒体展示:我们一起来到了一个美丽如画的旅游胜地,环境美不美?

  看:某君来了,看他在做什么?他的行为美不美?

  这就是一个漫画的素材,什么是素材?

  漫画的素材来自于哪里?(其实生活就是我们的灵感来源,观察生活,寻找快乐)给这幅漫画加个题目吧。

  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后,了解漫画来自于生活。给漫画加题为《到此一游》

  (此环节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见到的这个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是艺术的来源,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并利用环境美与行为不美的碰撞,了解漫画的其中一个表现方法—对比。)

  4、漫画的功能

  结合上一环节,利用课本的范画,将漫画在功能上的分类让学生体会出来,让学生自己研究总结,在激情中加深记忆。带着问题参与到课本的范画中。

  (1)、到此一游在功能上是批评讽刺还是歌颂表扬?

  讽刺批评了什么?

  (2)、读课本6、7页思考并完成:

  “错位”属于( 讽刺功能的 )漫画。

  “安居工程”属于(歌颂功能的 )漫画,表达了(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愿望 )。

  “小猪你穿错衣服了”属于( 娱乐功能的)漫画,主旨是( 逗人发笑,给人以某种启示 ) 。

  (3)、按我们刚才的分析方法试分析课本作品:病从口入、苦恼的双休日、踢足球。(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4)、漫画从功能上你知道有哪几类呢?(讽刺、传播、歌颂、娱乐等功能)

  (5)、欣赏了这么多的漫画,你感觉漫画有什么特点?那什么叫漫画?(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通过课前知识超市的学习、展示图片与学生思考讨论的环节,可使学生们自主探究出漫画的特点。

  (漫画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引人发笑,讽刺、歌颂、传播和娱乐等)

  5、漫画的表现方法:

  提问:怎样画才会令人发笑呢?(展示漫画:一家)

  (1)、思考:这幅漫画中老师用到了哪些方法?(夸张的构思和夸张的造型。)

  (2)、(出示漫画:污染)

  思考:这幅漫画中老师又用到了哪些方法?(对比、比喻)

  (3)、分析课本6、7页的漫画中又用到了哪些方法?

  (4)、(出示漫画:大材小用)说一说这幅漫画的意思。(看不懂到能看懂漫画的意思,认识到文字在漫画中的作用)

  (此环节设计意图: 由浅入深,继续加深知识,不断的通过图片和视频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了解漫画的表现方式有:夸张、变形、比喻、象征、相似、对比、巧合、颠倒、移植等。并认识到文字在漫画中的作用。)

  6、漫画欣赏,多媒体展示优秀漫画作品。

  7、动手创作阶段

  (1)、播放生活视频片段供学生参考。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对学生的创作给予肯定。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身特点动手实践,进行创作。

  (设计意图:在前几个环节中利用图片、视频以及教师范画已经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本环节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突破难点。)

  8、展评作品

  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到前台展示作品,讲解创作的意图,并通过比较、推荐、自荐、自评、师生互评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各小组选择题材有意义、文字与画面组织有特点、画面主题突出、表现手法有特色的作品讲评。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贴近生活、主题鲜明、构思巧妙;(2)、合理选择表现形式、恰当运用表现手法;(3)、具有形式美感。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环节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对漫画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显示学生的创作才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9、课外延伸

  介绍我国的漫画大师丰子恺。

  10、小结。

  漫画以其轻松、幽默、诙谐的方式来表现生活,带给我们轻松一笑,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也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五、板书设计

  运用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使板书达到和谐一致的效果。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构想,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4页至87页。

  2、教材地位

  “认识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小数、分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这一步认识数。它是小数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与有理数的衔接与过度,并且最后到六年及初中进一步学习“负数”的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它原先是初一年有理数单元的起始阶段,如今下放到小学阶段,其数学的侧重点,教学方式就会自然有所不同。

  3、分析教材。

  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零下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

  ②在初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

  课标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①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数表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②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现象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显示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

  3、能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体会正、负数是表示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正、负数表示的方法,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正、负数是表示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数。

  教学准备:了解有关负数

  学习准备:(1)小调查,调查部分地区同一天的气温。

  (2)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

  二、说教法:

  (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是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去引入新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抽象数学概念。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识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师,还指引了教学教学方向,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实例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例举生活中正负数的活动中,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整合教材,让学生全面系统认识负数。

  〈〈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数的扩充是源于生活的,它是生活的需要,是由数由部的矛盾而产生。它引进又高于生活。因此,我将“认识负数”这一单元的两个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源于生活---数的产生,高于生活—数的意义,用于生活。

  而教材中第一课时创设气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第二课时仍是创设气温的情景,让学生建立正、负数的概念。这两课时创设情景有点雷同,由于正负数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数,界定那个量为负数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正数的基础上。正负数是一对兄弟,所以我对教材的两课时整合为一个课时,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更加丰富。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认识正负数。

  教材通过温度来引入负数,可是我们身处南方,学生对零下温度缺少亲身的体验,这样对理解零下温度的高低比较抽象或不会理解。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的媒体图片,直观感受不同环境的变化,使他们感知零下气温的不同变化。从而认识了如-20比-3的温度低,逐渐体会负数的大小。还如,通过媒体设计四个不同的方的场景并配温度计,让学生比较、观察,初步感知正书、负数和零的关系。

  三、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在设计时我首先考虑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教材的温度作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交流,发现了有比零度还低的气温,要有一个比零还小的数来表示,让学生感受到负数的产生。接着通过几个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不仅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还体会到了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现象。这样,让他们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不断自主建构知识。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会用“嘱咐”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说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会用“嘱咐”造句。

  四、说教学难点:

  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五、说教法

  1、创设情景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拨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精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对学生的读进行读书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段和课文相关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随着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蒲公英种子的自由、开心。

  2、细读课文,抓住重点。

  讲读第二、三小节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如第二小节中我抓住“嘱咐”这个词,先说一说太阳公公怎么嘱咐蒲公英,从而把握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蒲公英种子的语气。指导读太阳公公的话时先利用课件理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以及“黑黝黝的泥土”,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从而体会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亲切关怀。

  第三小节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大声”、“放心”、“一定”、“准会”、 “宝贝”、“百万富翁”、“得意”、“欢乐”等词语,领会两颗种子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好自以为是的心态。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蒲公英的种子,和他一起思想,一起说话,一起行动,从而实现语像同构、语情同构和语义同构。

  3、突出结果,明白道理。

  讲读第四小节时, 我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学习,联系上文太阳公公的嘱咐,联系蒲公英种子面对太阳公公嘱咐的不同想法和做法,来理解他们的不同结局。引导学生体会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并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两颗小种子命运的悲惨,感受记住太阳公公的嘱咐。并模仿太阳公公再劝一劝那两颗小种子。

  4、达标检测,了解学情。

  完成达标检测,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5、课外作业,延续故事。

  当又一个秋天到来时,蒲公英种子成熟了,他们又要带着一个个小降落伞飞翔、旅行、安家,这时蒲公英妈妈和孩子们会怎样道别?

  让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更深层次地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8《蒲公英》

  沙漠(金光闪闪) 湖泊(银花朵朵) 泥土(黑黝黝)

  早已gan死 早已淹死 茁壮成长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说课稿 篇5

  1、说教材:

  课文记叙了陈景润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记叙,先总写陈景润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第1节);再撷取了陈景润生活、工作中的几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陈景润不知疲倦、孜孜以求、争分夺秒的工作、生活状态(2-5节);最后写陈景润终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最后一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伟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自己坚强毅力的支撑。陈景润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说学情:

  语文学科的学习进入到三年级下,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初步读通、读懂文章。而是要求孩子在读的同时能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分水岭,通过前两年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认字、读文的基本能力。培养了大胆提问的学习习惯。但如何使孩子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着力训练的目标。教给孩子从不理解的词语出发,结合句子,提出问题。使学生质疑能力进一步完善,逐步提高。要让学生敢问、善问。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阅读教学继续学习质疑问难的方法,重点学习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的要求出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4、说教学设计:

  《不知疲倦的人》讲的是陈景润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它是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结合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目标: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陈景润是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陈景润对于他们还是比较陌生的。课前可以稍作介绍。出示课题之后,先理解“不知疲倦”的意思,可以用学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建立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之上,进而对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读课题时存疑,有了较为强烈的读文的愿望。既培养了孩子敢问、乐问的习惯,又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一举两得。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着自己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释疑能力。也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增添了自信。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先解决部分简单的问题。结合“不知疲倦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第一小节,让学生简单了解陈景润,并及时针对第一小节再质疑,尤其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质疑,培养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三、围绕问题,学习课文。文章较长,一课时对于老师来说显得尤为宝贵。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抓住关键句子展开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抓住这样两句句子:“为了攻克数学难关,陈景润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此刻,他望着那紧锁的门,毫不在意地微笑了一下,重新走进书库里埋头读书去了。”“为了攻克数学难关,陈景润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这句句子中的“沉浸、游弋”两个词。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质疑,更要教会学生释疑的方法。可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本意,再回到句子中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沉浸在书堆里”说明陈景润除了看书,几乎什么事都不干,使自己完全处在书的境界之中。“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照字面的理解是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巡逻,意思就是指陈景润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演算求证数学公式。“此刻,他望着那紧锁的门,毫不在意地微笑了一下,重新走进书库里埋头读书去了。”这句句子也是很好的质疑话题。因为它违反常理,因而,理解上会出现困难或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引起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特意设计了如下的语言训练点:

  此刻,他望着紧锁的门,毫不在意的笑一下,心想:__________________重新走进书库读书去了。在这个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还加入了字词教学,虽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字的方法,但教师在反馈时还是得有侧重,起到引领作用。字音上:孜(平舌音),曙(翘舌音)朦、胧(后鼻音)浸(前鼻音)。“沓”是多音字,课文里读dá,作量词。字形上:“黎”的下面部分不是“水”。“曙”的右上部分不是“日”。“弋”字最后不能加“撇”。字义上:“沉浸、游弋”两个词较难理解。

  四、总结课文。鼓励学生课后拓展阅读,使学生不局限于语文书,有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这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孩子爱阅读,让孩子乐表达。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论美》一文被选编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正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论人生》,当为经典著作。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在这篇杂感中,他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随感式的写法虽于条理不够分明,却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有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生活实践的积极性。综合以上因素,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作者,积累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B、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通过联系语境,利用工具书探究词义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A、理解“美”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B、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反复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大意以及所蕴含的美的真谛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

  二、说教学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结合。本单元教学提示,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四个字——熟读精思。一篇好的文章,一个精彩的片,读一遍还不行,、要反复地读,直至滚瓜烂熟。而《论美》就是一篇耐读的经典作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本单元的教学提示,我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倾听、开口,让学生在一个平等,对话,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做到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品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本文的教学。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我认为,一堂课的导入,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符合本课内容所要求的学习情境,以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同学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你觉得它美吗?美在哪呢?”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美,这样将话题定位在“美”上,进而巧妙地转入讨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在学生踊跃的发言中,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探寻美的真谛的学习情境也顺利地创设了。

  (二)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这个环节我让5分钟的时间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1—2遍。探究字音、词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我把本课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请个别学生读,接着全班齐读两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掌握“颜色”这个词的含义。最后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提到了人有三种美,分别是“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也就是“外在美”和“内在美”;这其中“优雅行为之美”即“内在美”更重要;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美。学生对于任何课文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而有目的限时阅读,又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读任务的设置上,除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外,还顾及到了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因为字词教学始终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强调“颜色”一词,旨在引领学生探究词义,而这一探究的过程,既是字词教学的一种提高和升华,更是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探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在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极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学生发言后,我还要加以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肯定、点拨和激励,这样也就做到了平等交流,师生互动。另外,抓住学生找出含有比喻句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运用比喻的训练。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听读课文,提出质疑

  《论美》是一篇翻译作品,由于年代、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因此,若抓住伟人语言中的疏漏对学生进行质疑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一定会给学生极大的启发。所以,在让学生了解这是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以及翻译文学所难以克服的局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产“不”的怀疑精神。爱因斯坦也曾说:“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是否会疑,是否敢疑正是他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最佳体现。

  (五)齐读课文,铬记睿文哲语

  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归到语文课堂,正是近年来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一声召唤。因为只有在饱含感情的读书声中,学生对文章语句的含义主旨的把握,情感的体悟,才能真正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背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妙词佳语,格言警句,经典诗文都让学生背。其实,背书的过程就是“牛吃草”的过程,或许学生背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吸收,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储备了足够的可供“反刍”的养料。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感悟美的真谛,铬记住那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

  (六)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中,学生懂得了美的真谛以后,如何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便尤为重要了。因此,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同学、老师入手,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还有寻找生活中不美的音符,再写一段关于美的随笔。这必将在学生的心理建立起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趋美避丑,趋善避恶,趋正避邪,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但能突出课文的中心,而且能使学生从中归纳文章的内容。因此,我的板书设计是:

  论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托一班社会与健康领域相互渗透的教育活动《拧瓶盖》,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活动选自辽师大出版《幼儿园探究式课程》托班下册。《纲要》上提出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发展手部的协调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并尝试用动作、语言向教师求助,表达自己的意愿。

  为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在手部协调能力和语言发展的需要,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确立了本节活动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拧开、拧上瓶盖。

  2、尝试能用动作、语言向他人求助。

  3、体验自己动手拧瓶盖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A、装有珠子的瓶子若干、B、小筐每组2个、C、小花粘贴每人一个。

  重点:训练手部肌肉群,手指的协调能力。

  难点:遇到困难时学会用动作、语言向他人求助。

  二、说教法:

  整个活动过程结合了各类教育功能,把社会、健康有机的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发展手部的协调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观察法:出示装有珠子的瓶子,引发幼儿拧瓶盖的兴趣,通过瓶内的珠子来激发幼儿拧开瓶盖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一致运用,不仅可以有效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更主要是让幼儿由“学会”向“会学”能力的转变。

  1、观察法: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并跟幼儿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拧开瓶盖的方法。

  2、操作尝试法:提供材料给幼儿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己尝试拧开瓶盖,倒出珠子,在拧上瓶盖。

  四、说活动过程:

  第四环节我说的是教学过程,在理清教材与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握教法与学法,选择既符合幼儿现实水平又具有挑战性,设计本节教学活动。

  1、首先,教师用提问的方式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瓶子会响?”接下来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珠子在瓶子里很闷,快帮帮它吧,把瓶盖拧开,放它出来。(2分钟)

  2、之后由教师进行演示,由幼儿进行观察。(1分钟)

  3、其次,让幼儿进行操作,让幼儿自己尝试着拧开瓶盖,并倒出珠子,在拧上瓶盖,教师在进行指导。(7/8分钟)

  4、最后,要让幼儿知道遇到困难时,请别人帮助时的语言和动作,教师给能拧开、拧上瓶盖的幼儿一个小花粘贴贴在瓶子上作为奖励。(3分钟)

  (预留3分钟处理突发事件)总课时共计17分钟。

  活动延伸:可以带领幼儿把做好的瓶子放在活动区,作为展示,供幼儿以后欣赏,也可让幼儿以后再次利用瓶子来锻炼手部肌肉。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的第一节课。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的基础,学生对这两个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学好本章的一个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计数的两个基本原理,并能正确的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计数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准确的判断,进而拿出完善的处理方案,提高实际的应变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是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难点是正确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二、说教法

  启发引导式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

  五、教学程序

  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布置作业

  知识拓展

  提出课题引入新课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比较归纳深化概念

  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推荐】说课稿8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4篇

2.【推荐】说课稿3篇

3.【推荐】说课稿9篇

4.【推荐】说课稿三篇

5.【推荐】数学说课稿3篇

6.【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

7.【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8.《师说》说课稿

9.《绝句》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