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30 13:05: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集锦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集锦六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教材探究语言形式的落脚点。《幸福是什么》位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这个以感受人类美好情感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细细品读之,感触有两点:

  教材特点:

  1、故事情强,哲理性深,理趣与童趣高度结合:女神与青年,人物鲜明,情节清晰,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却总在不经意间让你意识到奉献的快乐。

  2、语言丰富,动作典型,语言与动作完美融合:26个自段中,有20个自然段都在写人物语言,比例很高,而动作则集中在清理老井的第四段和享受井水的第八段,清理老井的动作丰富,而青年十年幸福行为却采取无具体动词式略写,前者表现不易,后者表现多,对比感很强,宛如一幅写意与工笔并存的画卷。

  围绕以上两点,总结语用价值点有二,其一:感受幸福的蕴藏式写法;其二:学习人物说话提示语的作用。

  说学情

  语用之旅,将从了解学生开始。我从三个方面了解,一是语学生的语用实践的现实基础,二是学生语用实践的能力前提,三是学生语用实践的目标指向,具体情况分析如下:其一是……;其二是……;其三是……。

  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探究语言形式的出发点和归宿,综合教材、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美丽蓝图悄然绘制: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与新词。

  2、了解童话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三位青年的行为是怎样表现幸福的含义的,理解蕴藏式人物语言与动作对于表达幸福主旨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联系自身,改变幸福从索取到奉献的思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三位青年的行为是怎样表现“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的。难点是:理解蕴藏式人物语言与动作对于表达幸福主旨的作用。

  说构想

  阅读关注两种改变,一是知识图式的改变,即是语言的层面,言为心声,本文的语言形式聚焦有两点,其一是品人物语言之幸福感;其二是品人物动作之劳累感。二是心理感受的改变,我们也将实现了使学生从索取的幸福到到付出的幸福的思想提升;阅读也关注两个层面,课题、词语、句子、作业等都是语言形式的存在形态,朗读与默读、演读与比较,判断与想象等手段都是触摸语言形式的基本方法,秉承“关注语用,对话文本”这一构想,我预设了“幸福是什么的四个层级教学,分之为问号篇,句号篇,叹号篇,省略号篇这四个板块。下面就各板块具体展开。

  说流程

  第一板块:说说我的幸福(问号篇)

  一、幸福的具象:出示自己展现幸福生活的照片的快乐

  二、幸福的回忆:请学生畅谈他们的幸福事情

  三、幸福的追问:因为收获好多,所以幸福是一首歌,唱着我们最开心的旋律,幸福是一幅画,画着我们最快乐的时光,今天,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也在思考,幸福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的幸福。

  本板块从阅读目的而言直接切入,关注心理机制的前期效应,为实现使学生从索取的幸福提升到付出的幸福做好基础调查与了解。

  第二板块:看看她的幸福(句号篇

  一、幸福的初读:要求如下: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思考:课文中谁最后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她告诉我们幸福到底是什么?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幸福的反馈

  (一)一语三变:在判断朗读中,明白人物说话提示语“她说”的位置是可以变换的

  是否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二)一语三义:在理解读中明白真正的幸福含义1是劳动2是义务3是有益

  三、幸福的小结:从智慧女神那里知道,小问号化成女神这一句平静却又充满哲理的话。

  本板块,着重在人物语言提示语的体会与人物语言的朗读上,所以,我从语言的判断与选择入手,再从读懂语意展开,最后在朗读表达技能上提升,完成一语多用,多用多得。

  第三板块:聊聊他们的幸福(叹号篇)

  一、想想三位青年的幸福: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三位青年找到的幸福各是什么?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说说三位青年的幸福:

  (一)抓词语教学,读出幸福感,于是我把朗读教学分两步:

  第一,品幸福感的词:用“多”字的反复出现和重叠词的作用来体会幸福感,让学生悟出简单是一种幸福;勤恳是一种幸福;收获也是一种幸福。

  第二,说“幸福”的反复出现,表体现最有幸福感的味道

  第三,思三种幸福的共同点:三种幸福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让别人受益。

  这板块,关键词语是具有典型性的,这种典型有再从重含义:一是认知上的,难认难解;二是语用上的,对阅读或写作有帮助,可能两者合二为一,从某种意义上看,词像一个不起眼的小孩子,站在墙根的一个角落,但他的成长却往往能影响着某个微观世界的未来。

  第四板块:感悟真的幸福(省略号篇)

  第一阶段,研读文本中的幸福元素,首先让默读课文的第1到16自然段,划一划,你发现他们的幸福了吗?从而研读清理老井的文段,在这个段落的教学中,语用价值分点落在以下三处。

  一是“幸福的动作——繁重的任务”,我让学生从挖、搬、砌动词中,体会任务的繁重艰苦,如下:

  (1)他们带着锄头和铁锹,到树林里去挖那口喷泉。

  (2)他们把泉眼疏通了,又挖了一道小水沟,让所有的水都流到沟里去。

  (3)他们还把堵在泉口的树杈、树枝和烂在水里的树叶都挖开了。

  (4)又过了一天,他们搬来一些石板,砌成了一口小井。在井台前面,他们留了一个宽阔的出口,上面盖上一块大石板,不让尘土落进去。

  师:数一数,前三句有共同的动词——挖,从这个词的反复出现,你体会到什么?从后两个动词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劳动任务?

  二是幸福的语言——快乐的内心,三是幸福的表情——快乐的内心,繁重的任务,却带来幸福的言行,体会付出的快乐,我让学生在人物语言的朗读中与表情的扮演体会中,感受到了幸福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阶段,表达阅读后幸福的理解,这个环节,由说到写,写写幸福瞬间。我,我真幸福!在幸福的交流台,走向幸福的课外。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阅读也是这样,字词句段篇等语言形式的美与力量,不需告诉,只管经历与体验。本课从幸福的疑问开始切入,从幸福的语言展开,从幸福的行为细化,从幸福的体验写话,不断地从文本中感受童话本身的语言美,从童话般的幸福开始,回到童话般的角色对话与写话,每一个环节都在寻找语言实践的机会。

  说板书

  10幸福是什么

  ?——。——!——……

  这堂课的板书主要以发展性情绪与思维形态呈现:阅读关注阅读本身的元素,阅读体验就是其一,标点本身就是一种内容诉说,也是语用的表现形态之一,所以,用标点来呈现阅读内定与阅读验的同步,这种板书,重在唤醒学生童话这种文体本身的特点领悟,童话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有着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有着震撼人心的文本精神价值,因为这样,童话才深入儿童的内心。

  “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语用的实践,将让我们在探秘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更幸福。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1课《下雨啦》。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重难点、说过程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过程方法。

  一、说教材

  《下雨啦》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清新的笔触、优美生动的语句,把下雨前的特征、雨后的景物以及雨中儿童尽情嬉戏玩耍的情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先以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喜爱的小动物的特殊表现来展开的,用“躲”“交头接耳”等字词以拟人的手法让文章生动起来,接着由“嘀嗒、嘀嗒”到“哗啦、哗啦”的声音变化赋予了雨的灵气,让雨点如调皮的孩子般来到人间,营造了欢乐的气氛。文中最亮丽的风景是最后以自然段,孩子们光着头、光着脚在雨中玩耍,上学去的情景让人神往,细细聆听雨声、人声如同天籁。整篇文章中作者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关注孩子的感受,以孩子的眼光展开了一幅人衬雨景,雨托人趣的“雨趣图”。

  二、说学情

  1、关于朗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语感,所以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难的是边读边想象,让文字与情景结合起来,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这方面教师将运用配乐范读、音频、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创设情境。

  2、关于写作:雨景之美,雨中孩子的自由和快乐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但是要让二年级的孩子真正理解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方式,并通过补白、仿说来为迁移写作练习打好基础。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书写本课“蚂、蚁、搬”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渎的方式,小组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主要些什么,是怎样写的;通过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进行情感朗读;通过补白、仿说,让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图书推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四、说重难点

  1、理解写什么易,怎样写难;

  2、根据已有生活体验想象快乐的情景易,读出快乐的体验难;

  3、积累词句易,运用难;

  4、课上教学易,课下拓展难

  教师将通过重点词语点拨、教师范读引领、课上读写结合、课外图书推荐等方式尝试突破。

  五、说过程

  1、课前活动,激发兴趣,师生共唱儿歌《下雨啦》。通过活泼的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烘托课堂气氛。

  2、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1课生字词,小组检查,再认生字,起到巩固复习,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把孩子们带入课文情境之中,让学生边听边回忆,既可以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的美,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初步学习概括文章的大意。范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根据学生作答情况进行总结、板书。

  3、文本解析,读中感悟。首先是“例中学”环节,学生默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雨前自然的变化,抓住“躲”、“略过”、“交头接耳”等词,体会拟人的妙用,学习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第二是“实践悟”环节,个性品读,感受雨之美。针对三、四自然段给出阅读提示: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并在书上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自学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细致指导学生勾画语句、做批注。集体交流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采用抓重点词语、朗读、想象、补白、仿说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环节从学生喜欢的段落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利用课件的直观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读中思考,乐与交流的好习惯。因为本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主动权都掌握在学生手中,可见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表达个性感受,教师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即可。第三是趣读第五自然段,感受雨中之乐。播放课件,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想象,个性表达,仿照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来说一说雨中自己和小伙伴在干什么,再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最后,回归文本,回归整体,感受雨之美,品味雨中趣,师生共同配乐读文,使师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4、总结提升,迁移练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总结写法,并通过迁移练习让学生尝试将学到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过程中,试着运用这样的手法来写一写风带来的快乐和烦恼。让学生有章有法的进行习作练习。

  5、美文推荐,拓展阅读。每堂课我都要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这堂课也不例外,将一本《七彩下雨天》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一样可以感受到雨给人们带来的生机与遐想。

  《下雨啦》这篇小散文,全文共228字,作者就这仅有的228字给我们展现了纯洁的雨和纯真的童年。而教师所要交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这228字,所以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去读了,去想了,去说了,去写了,去体验了,去拓展了,尊重他们的个性体验,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在带学生走出文本,把语文带进学生的生活!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你、我、他》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学习人物画的基础课,主要通过观察新同学的形态特征、习惯姿势和各种动作、初步了解人体比例、结构和运动规律、重心变化的表现方法等,并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学生初中三年美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学习用速写的方法来记录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动手绘画能力。

  3、教学目标:

  ①、知识能力目标:掌握表现人物速写的基本技法。

  ②、过程方法目标:能大胆表现,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同学、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关心,关爱互助。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点:人物动态速写的表现手法。

  教材的难点:以线条表现人物动态结构,比例准确,线条流畅。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12—13岁的年龄正处于绘画的“转型期”,对所描绘的对象追求“像”为最高标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像”与艺术的“像”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三、教学方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上课前,教师出示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照片,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2、问题探秘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

  3、尝试练习法: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各种人物动态进行描绘动态线和找重心的练习。

  4、比较欣赏法:老师拿出一些速写作品,让学生结合课本上名家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提出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团队精神与策划意识的培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情感,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情景导入

  教师把课前搜集好的学生生活相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全班学生分为六组,共同观察相片上同学的各种姿态和表情特征。

  教师拓展引导: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我们班中的学习伙伴,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是不是很有趣呢?你又想不想把它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究一下如何描画人物对象。

  2、问题探秘

  教师再每组发给一个人体模型,让学生共同探讨以下两个问题,填写好下面两个表格:

  ①、以下人体各部份的长度,相当于多少个该人体人头的长度呢?

  部位

  状态 手臂 大腿 上半身 全身

  直立

  坐

  盘地

  ②你能说说人体各部位像一个什么形状吗?

  部位

  名称 头 上身 臀 手臂 手掌 脚掌

  各组同学自主探究,填写好表格后,教师再找个别代表到班上发言,讲述本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再加以点拔。

  (这两个问题充分发扬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自参加到学习探究中来”的要求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领悟人体的比例和结构规律。)

  3、尝试练习

  ①教师点拔谈话:不同姿态的人物,都有他们不同的重心和动态线,画速写画要善于抓住人物的动态线,抓准重心。

  ②教师用人体模型摆出一两个人物姿态,演示绘画动态线和重心。

  ③你们能用人体模型摆或用自己身体摆出下面动态,并尝试描画它的动态线吗?

  姿态 蹲在起跑线 跑步 坐着 盘地 踢球

  动态线和重心

  4、比较欣赏

  教师将收集到的优秀人物速写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并结合课本上的名家速写作品,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吗?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18号选手隗合刚,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阳光牵着我的手》,(板书)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受到美的熏陶,关注对学生的评价。

  本节课设计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感。

  《阳光牵着我的手》选自第八册音乐教材第五课《手拉手》。本单元共有2首演唱曲和2首欣赏曲。《阳光牵着我的手》是第二首,在《拍手拍手》之后。都是二段体大调结构,2/4拍,速度稍快,本首歌曲用太阳寓意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歌曲一乐段为四乐句,前三乐句与我国民歌相近与第四乐句形成对比。二乐段为二声部合唱,是齐唱、合唱交替进行。学生对二声部学习有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定教学目标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聆听、学唱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从而喜欢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采用视唱、听唱结合的方法、对比法,学唱曲谱,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及歌词。

  2、通过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采用探究法,对比法,示范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并表现歌曲。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稍快的速度,充满活力的声音演唱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2、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唱法。

  3、学会歌曲二声部合唱,并注意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二声部演唱

  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查阅资料、聆听歌曲、学唱歌曲、表现歌曲、课堂评价评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

  聆听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走进教室,直接将学生带入本节课教学之中,简单明了,师生问好:

  通过带和声的问好形式,告诉学生,这是一节合唱唱歌课,也很自然地进入发声练习阶段,

  针对歌曲的重难点,二声部的演唱,特别选取的发声练习曲,利用柯达伊手势音阶进行教学,这样能更直观的提示学生的音高,训练学生准确的掌握小三度音程。通过手势进行三度、六度的构唱,为歌曲中的教学难点做准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思维是音乐思维的基础,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听觉是首要的。在1—6年级的整个教学中,都要关注于学生的听,要使学生有目的的听,有记忆的听。本节课学生的听也贯穿于始终,

  首先,聆听全曲,学生思考:歌曲的采用哪种演唱形式?

  再听歌曲:思考: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很明显,一乐段齐唱,二乐段为合唱,这是,出示大歌片,学生进行第二乐段合唱部分的视唱,先低声部视唱,教师进行指导,

  再视唱高声部,教师指导

  初步合唱,教师指导,在巩固练习。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能够视唱简单的旋律,因此我采用视唱进行学习,再加,上一环节有针对性的练习,基本上能够突破难点,但仍然要注意学生声部间的倾听,做到声部和谐。

  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是一首演唱曲,所以要以唱为主,演唱是表现领域中的重要部分,课标指出:在3—6年级学段,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演唱。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旋律哼唱,针对于学生有困难的乐句进行指导唱,

  学唱歌曲。歌曲第二乐段是合唱部分,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集体分别视唱高低声部旋律的办法进行教学,教学中如果学生有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然后学生分声部单独练习演唱,最后再合唱。提示学生演唱时要倾听另一个声部,做到声部和谐统一。因为学生是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视唱旋律,实际上降低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掌握的速度较快、较好。另外,学生在每节课的开始时注意力相对较集中,所以我首先安排的是学习合唱部分的旋律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难点更容易解决。

  当学生掌握了第二乐段以后再学习第一乐段。这里我出示了第一乐段的曲谱,先让学生们观察发现两个乐句的旋律是同头换尾后,采用跟琴模唱曲谱的办法进行学习,当学生熟悉后,集体完整演唱歌曲旋律,填词。填词时教师关注一字多音的演唱和咬字归韵及圆滑线的处理等方面的指导,学生练习掌握。最后学生演唱全曲,教师进行录音,让学生自己听辨评价,发现不足,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

  一首歌曲唱会容易唱好难,唱好歌曲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安排了教师范唱,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范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然后出示以下的问题,

  1、歌曲的力度有什么变化?找出力度教材中的力度记号(第一乐段中强、第二乐段强)

  2、两个乐段的节奏有什么不同?(第一乐段节奏紧凑、第二乐段节奏舒展)

  3、两个乐段情绪前后有什么不同?(第一乐段欢快、活泼,第二乐段赞美、抒情)

  4、第二乐段的情绪还有什么不同?(温暖、赞美,坚定有力,为了表现出坚定有力指导学生急吸换气)

  5、全曲的高潮在哪里?怎样演唱?(结束部分,结束音唱得饱满有力) 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一步步的深入作品、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掌握作品的情感,在通过实践感受体验从而达到有感情的演唱。

  学生在有感情的演唱后,请他们讨论:歌曲中的“阳光”代表什么?在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想一想身边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然后请学生们有感情地背唱歌曲,为了更好的表现歌曲请同学们根据歌曲内容自行创编动作表演,教师进行录像,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通过录像让学生们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

  最后是课堂小结:就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大歌单,在歌曲演唱时,出示漂亮的大歌单,首先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他可以显示出歌曲的节奏特点,旋律的进行方向,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并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歌曲,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思想意识的转变:知识能力并重突出学科特点,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桥梁。

  (2)教材观念的转变:用教材教、有效利用教材,对教材有选择、灵活地运用教材,把握学情。

  (3)教学理念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发挥双主体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适时调控课堂

  (4)以学生为本:重视学情分析,把握学生需求与认知水平。

  《 拍 手 拍 手 》说课

  周口店中心校周英林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58号参赛选手周英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拍手拍手》

  一、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音乐课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学理念。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感受、体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情感为目标。所以我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拍手拍手》是第八册第五课《手拉手》中的一首演唱曲。本单元共有2首演唱曲和2首欣赏曲。两首演唱曲《阳光牵着我的手》和《拍手拍手》都是二段体大调歌曲,2/4拍,速度稍快,歌曲《拍手拍手》是一首以颂扬和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儿童歌曲。A乐段为平行结构,四个乐句(各4小节)不仅节奏相同,而且音高素材的关系密切。B乐段为二声部合唱,旋律的音区稍高使歌曲的情绪更加热烈。在句末,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第二乐段由五个乐句构成,旋律发展的手法与A乐段基本相同。歌曲的句中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

  三、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与三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认知领域和生活范围进一步扩展,接受能力进一步增强,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参与,我安排了视听结合、听唱结合方法,对于学习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能够视唱简单的旋律。能够较好的拍奏xx 和x的节奏。学生以前在《国歌》中接触过重音记号,有所认知,但没有掌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深印象,掌握重音记号“>”。并能在歌曲中合理运用。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我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歌曲活泼热情地情绪,培养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2、通过演唱二声部旋律,感受合唱的魅力,因而更加喜欢合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聆听,感受歌曲特点,熟悉歌曲旋律。

  2、通过简单的形体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表现歌曲。

  3、通过节奏创编和结尾旋律创编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6~9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本课之前都能说出、数出6~9各数,对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也有一定的掌握,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去接触到这些数;但在孩子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6~9各数的概念,如何正确书写还比较模糊。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有限。

  三、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认识应会读写6~9,掌握6~9的顺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交流探究的意识。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6~9各数的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各数。

  本课难点是: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6~9各数的含义。

  四、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出示“套圈游戏”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授完新课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6~9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6~9各数的认识时候,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发现在5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6,在6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7,从而了解数的顺序。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说课稿 篇6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的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现象的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关注局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构建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肉食现象。

  四、材料的准备

  图片资料、沙子等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问,思考与讨论,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六、教学流程

  1、图片导入:

  通过照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叫透视现象。

  (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观感受

  (1)以书中的图片《树》照片为例。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消失线的概念,并归纳出天空、道路近宽远窄,树木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透视规律。

  (2)再通过图片的比较让学生知道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消失线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而且位置不同的视平线带来的画面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

  (3)基本要素掌握之后,共同欣赏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油画《村道》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空间感和美感。同时让大家认识了消失线。

  3、布置作业:

  4、展评:作品自我介绍。

【【精华】说课稿集锦六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六篇

2.【精华】数学说课稿集合六篇

3.【精华】开学周记集锦六篇

4.【精华】教学计划集锦六篇

5.【精华】星期天日记集锦六篇

6.说课稿六篇

7.说课稿合集六篇

8.【精选】说课稿六篇

9.【精华】说课稿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