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8 08:44: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看图作文是借助图画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快乐的儿童节》这篇看图写话,以图片的形式讲述小朋友欢庆六一的情景。另外参考新课标对学低年级说话、写话的要求,结合本课教学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

  4、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有序地观察图片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深厚,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另外他们生活经历不丰富,写话水平偏低,写出来的内容空洞,写话后还不会自己检查修改。因此教学时我先采取谈话法,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接着,用引导法,帮助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对于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看图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但是完全看懂图意还需要引导。所以我只要引导学生们去看图,他们就能很快看明白图意。然后,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们分小组说说图上的内容,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感受写画的乐趣。最后,要求学生把图片上的内容写下来,并加入自己的联想,训练他们的写画能力。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谈话导入——看图解图,练习说话——展开想像,拓展内容——看图写话。

  (一)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六一并不陌生,幼儿园时也过过六一儿童节,因此他们对这节课也比较感兴趣.并且让学生明白六月一日是儿童节的基本常识。

  (二)看图解图,练习说话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与老师双向交流给大家自主表达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我会先让孩子们把这四幅图先浏览一遍,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每位学生差不多都会对图片上的内容进行简单地叙述,但是可能有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一点儿的学生会表达的还不够完整、准确。现在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分小组说故事。

  把同学们四人一组自由分组,给大家五分钟至八分钟的时间自由讲故事说内容,看谁的说得得更通顺、具体。这个环节不仅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合作学习,也给大家一个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并从中体味与伙伴们分享内容的轻松和快乐,还能给写话能力差的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听一下别人是怎样用自己的优美语言来讲这个故事的。

  (三)展开想像,拓展内容

  (四)写下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写话是在说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好才能写好,怎样说的就怎样写。现在可以让学生们写话,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加以整理,使它完整、具体、有序地串联在一起,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排列起来,这样写话的基本思路就清楚了。要求学生写完整、通顺的句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200字,还要注意写完后要自己读一遍,进行修改,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以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为辅,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为了降低起始阶段写作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培养思考、表达能力。”因此,这次看图写话训练中我让同学们先观察、思考,再帮助他们分析图意,然后讲练习说话,这样待他们握笔在手时,学有东西可写了,从而激发学生对写话的浓厚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写作内动力,就能使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使写话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儿,从而迎来一个收获的秋天。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必修2》专题三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乙酸》

  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体会几个方面谈一谈关于《乙酸》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从教材整体来看,乙酸既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并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类化合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物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利于沟通。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新大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知道乙酸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感悟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观;通过对探究性试验的设计,学生能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⑵难点:酯化反应实验及注意事项的探究

  突破策略:创设情境,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点拨,通过实验分析比较,让学生总结出规律,采用“指导发现问题和问题解决相结合”教学模式。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但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做些调整,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即:(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和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为此,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设计这节课。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能力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但学生学习侧重于结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以实验为基础,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并采用实物、模型、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线 知识线 活动线

  1

  教学准备:

  (1)让实验室买来酒糟,在二十一天前分给各个小组,然后用水泡上密封,让学生等待奇迹的发生; (2)在两天前让学生调查身边与醋有关的资料、图片或事物等等。 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首先学生展示搜集来的宝贝,并观看“制作糖醋鱼的视频”,引出课题:今天的课题就与这种调料醋有关,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不同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今天的主角就是乙酸。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个环节——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活动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观察试剂瓶中的乙酸,自己描述出乙酸的部分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老师补充乙酸的熔沸点。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不仅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乙酸中的羟基与乙醇中羟基的不同,先探究乙酸的酸性,再分析其结构。通过“巧除水垢的漫画”创设情境,并结合糖醋鱼酸甜可口的味道提出问题:体现了乙酸的什么性质?

  活动二:乙酸的酸性。

  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验证乙酸酸性

  药品:镁带、锌粒、铜片、NaOH溶液 、食盐、 纯碱粉末、鸡蛋、 乙酸溶液、酚酞、石蕊。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药品选择药品设计实验,学生动手设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板书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点评

  最后由学生写出醋除水垢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设问:鸡蛋能不能验证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设计成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堂以外。

  2

  活动三:认识乙酸的结构

  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乙酸有什么官能团?学生可能会答出有羟基。

  2、醇羟基不显酸性,为什么乙酸的羟基有酸性呢?羟基所连的基团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乙酸的羟基连在碳氧双键,受碳氧双键的影响所以产生了酸性,碳氧双键和羟基一起就构成新的官能团羧基。通过直观形象的分子模型,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角度,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羧基的认识,老师介绍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提出乙酸是含氧酸,氧的一半和酸字的一半便组成了羧字,这样便于学生记忆羧基。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学生自主地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酸性,获取科学探究的方法,尤其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物质结构”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第三个环节——酯化反应

  以气味为切入口提出问题:

  为什么酒的年份越长味道就越香?厨师烧糖醋鱼时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鲜美? 是因为料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反应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乙酸乙酯,这个反应叫酯化反应(出示反应方程式)。

  按照课本实验71页活动与探究,给出酯化反应实验步骤及装置图,进而提出问题: (1) 为什么要加浓硫酸?

  (2) 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

  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按照课本实验进行酯化反应实验,对不同的组进行条件控制做对

  比实验

  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和时效性,在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实验前的温馨提示:

  1.注意试剂的添加顺序2

  2.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为什么 3.每组控制加热时间为2分钟。

  实验后的提示:

  1.实验完毕后先振荡接收试管,然后向试管中插入红色的油画棒一会儿并取出。 2.请l、2大组的同学注意观察接收试管中的现象。 3.请3、4大组的同学用尺子量出上层液体的厚度。

  完成实验完毕后的现象收集,填写实验报告

  3

  预计实验现象

  l 大组接收试管溶液无色且无分层现象。 2大组接收试管溶液有分层现象。 3大组上层液体厚度约为1cm。 4大组上层液体厚度约为2cm 进而提出以下问题: (1)1、2实验现象主要不同点是什么?找出其原因。 (2) 3、4实验现象主要不同点是什么?找出其原因。 同时提供资料卡让学生讨论,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通过问题(1)的讨论得出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 通过问题(2)的讨论得出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溶解度,中和乙酸及溶解乙醇。

  提问:酯化反应生成的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羧酸提供?学生结合教材讨论研究,教师利用多媒体模拟酯化反应中键的断裂方式,使学生明确酯化反应的机理。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通过实验,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问题讨论中,大胆发表见解,更好地培养学生敢想,善思,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四个环节——生活小帮手无“醋”不在

  为了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生活质量,更广泛的了解乙酸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师展示乙酸的其他用途,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化学很有用,最后设计食醋妙用大家谈:生活小帮手无“醋”不在。师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食醋的妙用:食醋不仅可以洗去水垢;还可以除去饰品上的铁锈;擦皮鞋时在鞋油里加几滴醋,皮鞋会更光亮;洗毛衣时加几滴醋,毛衣会焕然一新;用醋漱口可以防感冒,吃黄豆泡醋可以降血压;醋饮料还可以美容养颜,更是让我们青春永驻。

  最后,结合图片讲述醋的来历:传说在古代,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觉得酿酒后的酒糟扔掉很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就是最早的食醋,并结合汉字的造字规律解释“廿一日的酉时---醋”。

  揭示二十一天前的秘密,把课的气氛提向高潮,下面大家来品尝一下自己做的醋吧!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两个练习。

  随堂巩固

  1.可以证明乙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 A.乙酸和水能任意比例混溶 B.乙酸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醋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 D.乙酸能与乙醇发生反应

  4

  2.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反应 B.属于取代反应

  C.酸去氢, 醇去羟基

  D.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五、板书设计(见PPT)

  六、设计体会: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突出化学实验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 。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在设计课时,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在两个月的工作时间里,参加了一次县优质课评比,我把它当作一次公开课。本次优质课评比,我选择《落日的幻觉》。教授这篇课文,开启了我第一次对说明文教学的思考,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反思:

  语文素养和考试,在纠结中前行?

  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唐老师一直跟我谈这个问题,心理上已经有所准备。但真正面对这个问题时,感受却很不一样。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求取两者的平衡。慢慢地,我认识到:1.这两者是不矛盾的,更不应该分开来谈。一位优秀的老师,一定是既能给学生好的成绩,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2.教师在面对这个问题,之所以会那么纠结,很大程度上与语文课程的建设的不够完善有关。当我认清这两个问题后,内心的纠结也就慢慢淡去了。这是工作半个学期,一直萦绕我心中的一个主题。有了对这个主题的思考和大方向的把握,才有了下面种种。

  说明文教学学生需要学什么?我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想法:

  说明文作为一种以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其文体的教学价值。这点希望学生关注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的区别,关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之于第1点的思考,于是有了“说明文是怎样进行说明的”这个具体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就有了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赏析等教学内容。

  说明文行文思路的严谨,具体表现为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文的目的:将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说明白,以便人们读懂了解,普及科技知识。

  稍许权衡了以上几点内容之后,我觉得《落日的幻觉》可能适合在说明顺序和说明目的这一角度上选择教学内容。于是,试图以这篇文章作为“写作内容选择和写作顺序安排与写作目的和读者群体有关”的例文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的过程,关注什么?我的基本想法:

  1.清楚明确地表现教学目标:我要教什么?“教学内容有了”和将“教学内容表述为教学目标”是再一次对自己要教什么进行梳理的过程,是对教师思维的又一次挑战。这次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几经纠结,但力求在目标中表达清楚我的教学内容。

  2.简明而多层次地呈现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设置务求简明(一是环节要少,二是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要明确),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三个板块:板块一:检测预习;版块二:研习课文,学习新知;板块三:巩固与运用。三个板块在顺序的排列上也符合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规律,也较为合理。

  3.明确而有效的作业更进。因为时间仓促,这一教学内容的作业需要教师重新设计,因此并未在课堂呈现。

  教学实践过程,我缺少什么?

  我的反思:

  1.核心问题:怎么接好学生抛过来的“球”?所谓“球”,是学生对教师“抛”出去的问题的回应。也许是因为新老师,我很早就发现自己在接学生“球”的时候,“平均”水平不够,时好时坏(放松时,思路更清晰,思维更敏锐,可以较好接“球”),综合实力不行。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很精彩,我没有预料到学生这么快就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因此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接“球”。当然,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到位,我也没有意识到,从而错过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契机。总体感觉:优秀的学生,不够优秀的老师。

  2.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在执教时,缺少“第三只眼睛”看课堂的能力,对于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的学习节奏,教师都缺少一种课堂的敏锐感。例如,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这堂课不够完整。当然,我不是一味地追求课的完整性,只是这堂课是可以通过努力调整成完整的。

  以上两点虽然都与教学经验相关,但不应该成为我逃避的借口。

  前辈的建议: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否可以选择更实际的内容?比如,说明文的语言赏析。

  2.新授知识之前,是否能够让学生多花一点时间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可利用课后练习中的表格。

  3.在导学案的语言上要简练。

  如何改进我的短板?思考了两点:

  教学实录片段分析。可以给自己的课堂录音,课后选取交流的高潮片段做出实录并分析,若能每周一次,进步肯定大!

  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听课。指导教师在听完课后能够坦诚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的指导,我要客观分析,虚心接受。

  曾经在面试天然写作新教师的时候,问过所有老师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当其中一位老师回答我“是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时,我内心的激动和喜悦难以言喻。反思是一个新教师成长起来最有效的手段,这个成长不仅是在教学上的成长,更多的是他(她)面对这份职业在内心上的获得的一种对自我清醒的认识和自信,甚至,这种认识和自信会慢慢地迁移到他(她)的生活中,影响、改变他的生活。

  优质课的反思结束了,但我对生活和教学的反思将不会停止!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08师美班的王文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绘画中的节日》,我将从教材、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来介绍这堂课。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教材方面)

  《绘画中的节日》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本课为两页。第一页主要展示了不同民族庆祝节日的照片,及绘画作品《枣园来了秧歌队》。第二页则为表现不同节日的儿童画。本课主要是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场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节日中,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在节日中更多的是体现出快乐、祥和的气氛。在绘画中,如何表现这种气氛是本节课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造型上(人物姿态、表情等)、内容上(节日的喜庆或传统色彩)、内容上(节日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其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并加以内化。

  二、 教学对象(接着我们再来谈谈教学对象)

  由于本课是“知识学习”“作品欣赏”与“创新应用”的综合型美术课,而教学对象又是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因而在备课上我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多与学生好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二期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画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三、 教学目标 (也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对教材理解的具体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些都是绘画中很好的题材。

  2技能目标,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研究,交流的能

  力。并把自己熟悉的节日情节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 (明白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多样的节日庆典,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得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学生细致观察画面,从细节中获取信息;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节日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听、说、做、玩、画、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臵、激发兴趣

  1、课前把教师布臵成过年的样子——门旁贴上对联,门上贴上挂笺,窗上贴上窗花等。并提前在教室里播放《过年回家》的节目视频。

  (组织学生有序地走进教室。学生走进教室后,观察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

  2、以听录音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带着问题,学生们将视觉与听觉高度集中。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样的布臵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有什么特点?)

  3、播放过年小动画与此同时学生畅所欲言。

  (在民间,过年还有哪些传统的活动?你是怎样度过的?你的心情如何?学生讨论、交流、表演。)

  二、学习交流、知识拓展

  4、课件展示民族节日——元宵节、泼水节、端午节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幅员辽阔。除了春节以外,我们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不同的节日,体验不同的风情。

  5、通过念童谣、讲故事、看视频的方式引导大家学习民族节日——元宵节、泼水节、端午节

  (共同学习教材中的传统节日,并让大家谈谈你所喜爱的节日。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

  三、作品欣赏,提高审美

  6、如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我们的节日呢?

  欣赏画家的画《枣园来了秧歌队》

  (问: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节日和什么内容?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故事?哪里的农民头上爱扎包毛巾?针对教材中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问题拓展:在画面中你听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7、欣赏教材中小朋友的画。

  猜一猜,这几幅学生作品分别表现了哪些节日?这些表现节日的学生作品在内容和色彩上都有什么特点?请你分析一下。

  欣赏:(1)《过大年》小朋友除了用鲜艳的颜色表现气氛外,最引人注意的是采用了放射性的构图方法,把欣赏者的目光一下吸引到圆圆的桌子上。

  (2)《舞龙灯》弯曲的彩龙把画面连接在一起。

  (3)《看灯会》各式各样的花灯吸引着小朋友们,看他们的眼睛睁得多大呀。

  (4)《赛龙舟》河与岸巧妙地把画面分成两半,上面是喜气洋洋助威的人群,下面是热火朝天的参赛队员。上下两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上面,活泼热烈;下面,紧张严肃。

  四、大胆创作,点拨引导

  8、学生作画。(教师播放欢快的伴奏音乐并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请学生把作品贴于“小画家”展示栏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这节课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使学生在横向联系中拓展思路,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绘画是一个窗口,通过窗口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每幅作品又可以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此说,绘画是看得见的形象,是记录历史、传递历史的桥梁。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说话内容,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个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记得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叙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其实,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要求。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采用大量的情景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大量的生活情境,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并提高了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一个展示知识生成和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复习旧知

  复习这一环节往往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利用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反比例做好铺垫。

  2、提问引入

  “同学们。当你们带着一顶数目的钱去超市购物,怎么样才能买到同一物品的数量比较多呢?”学生回答:买的东西越便宜,数量就越多。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单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反比例打下基础。

  3、事例解读,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量,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事例:(1)换零钱;(2)上班与上学;(3)分果汁这三个常见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量变关系。在这里我没有直接引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通过让学生对这几组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和以前所学的正比例意义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学,自悟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让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异同有了明确的认识。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易于学生的接受。最后得出反比例关系式为:xy=k(一定)。

  4、合作探究,初步渗透成反比例量的函数图像

  教材中提供了加法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 的曲线,在比较探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变化关系不相同,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成反比”的过程,但是让学生必须明确加法表中的和是12的直线幷不表示两个加数成正比例,最后可以指明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不成比例。

  5、实践应用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大量的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实际问题,由易到难,突出了阶梯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目的是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评价

  “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其后,课件出示本节要点,再次点明本节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对本节知识加以牢固。

  五、说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课堂容量比较大,课堂评价应该多样化,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予以克服。

说课稿 篇6

  说课:

  1、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入学准备期的第九课。本课写的是小朋友在学校里“唱歌、游戏”,反映了学校生活的快乐。课文内容以校园里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活为例,让小朋友初步体会校园生活的丰富与快乐。教材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笔画“提”和小朋友联系旧知记生字“歌”的方法。课后练习中游戏的内容集中在手指,无论是认识手指的名字,还是一起做做手指操,都是为学生握笔写字打基础。

  本课的4个生字互相之间可以组成许多词语,如:唱歌、歌唱、唱游、唱戏和游戏,其中唱歌和游戏是出现在课文中的,这就为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提供了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入学不久,且零基础的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教授本课的重点仍是要让学生通过巩固基本的句型的基础上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校园生活的丰富与快乐。

  3、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唱、歌、游、戏”四个生字的字音。能认读词语“唱歌”和“游戏”;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笔画“提”。

  2、能正确朗读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跟读儿歌,动手游戏,记手指名字,感受校园生活是丰富的,快乐的。

  4、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图片来认识五个手指的名字,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动手做做手指游戏,记牢手指的名字,体验语文课堂中学习的快乐。抓住一年级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特点,通过有趣的图片和老师的语言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生字,训练说好,避免机械的操作训练。

  5、学法:

  一年级新生入学准备期阶段,针对他们零起点的存在差异的学习能力,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主。结果生动的课堂儿歌,多样的课堂游戏,创设多角度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体验学习的快乐,真正喜欢上学习语文。

  6、实施:

  本节课我设计以可爱有趣的手指照片导入,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时间就抓住学生的兴趣。通过可爱有趣的图片认识五根手指的名字之后,通过手指游戏巩固刚才所学习的五根手指的名字。由于一年级学生,尤其入学准备期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此时开展一个生动的游戏,能够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展开下一个教学环节。

  由于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两个词语就包括“游”和“戏”两个字,所以随着手指游戏,教学就很顺利地导入到生字学习的环节。一年级新生在学习生字方面,重点也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好办法,做做小老师来学习,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游戏”这个词语,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通过图片的出示,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做过什么游戏。让学生在情境中识记词语——游戏,在感性认识中加深印象。“游”字中有一个新授的笔画——提,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首先自己观察,如何在田字格中书写提。落实新课标要求,我将改版的写字练习部分中,对于笔画写法的介绍,相当详细地在田字格范写的时候逐一给学生讲解。讲解完以后让学生跟着书空几次,加深印象。一年级新生有着求新求趣的特点,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打开书本自己描一描,一方面让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笔画的记忆。

  接着我通过有梯度的两个说话练习,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下体会校园生活的丰富与快乐。然后在情境到下一个情境继续学习生字“唱”和“歌”,并在情境中理解认识词语“唱歌”。学完之后学生经过半节课注意力集中可能就有点疲劳了,此时通过叫号游戏,一方面巩固已经学会的生字,另一方面让学生动一动刺激他们的注意力。

  生字学习完毕之后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学会读课文。通过男女生比赛读,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也激发他们读好的意识。教学的最后部分巩固复习今天所学习的生字和词语。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 设计意图

  中班班幼儿对童话故事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动听的故事内容、鲜明的角色形象不仅能深深地打动孩子。冬天一天一天临近,特别是这几天的降温很快,我们班的部分孩子都是在做完早操后进幼儿园园的。小部分早来的孩子也不太愿意参加晨间锻炼,不是小手藏进了袖子里,就是站在其他孩子身边看他们玩。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我设计这一语言活动《北风爷爷你吹吧》,让孩子们自己来说一说锻炼身体抵御寒冷的方法,让他们懂得一个不怕寒冷、坚持锻炼,才是勇敢的孩子。

  (二)说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标为:

  认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锻炼身体能抵御寒冷。

  能力:能够大胆讲述战胜寒冷的运动方法。

  情感:愿意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不怕寒冷、坚持锻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锻炼身体能抵御寒冷。

  难点: 幼儿能完整的说出“北风爷爷你吹吧,我们不怕你”。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此,提供了以下准备:物质准备:北风吹的声音、故事PPT、北风爷爷头饰一个。经验准备:知道冬天是寒冷的,要多锻炼身体。

  二、说教法

  我在该活动中 采用了较为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直观法::以多媒体故事的PPT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2、提问法::分段讲述故事,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角色扮演法: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模仿北风爷爷与小朋友的对话,有表情生动地说出“北风爷爷你吹吧,我们不怕你”,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三、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本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直观法:让幼儿通过边看多媒体PPY以及倾听北风吹的声音的方式直接对故事的内容印象。

  2、谈话法:是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说出自己对故事内容、各个角色的理解与看法。

  3、情境法:.采用情境练习法,是让幼儿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进一步感知故事的寓意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不怕寒冷、坚持锻炼。

  四、说活动过程

  我把它分为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来说一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最近天气怎么样?

  (二)展开部分

  1、播放北风吹的声音,引出故事。

  教师:咦,这里有一个奇怪的声音,你们来帮我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原来是北风爷爷来了,他“呼——呼——呼”大声叫着,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出示故事图片,分段讲述故事,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北风爷爷呼呼地吹,树叶怎么了?小虫子、小黑猫他们又怎么了?

  (2)北风爷爷吹呀吹,小女孩害怕北风爷爷吗?她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还有其他小朋友呢?

  3、再次讲述故事,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带领幼儿练习“风爷爷,你吹吧,我们不怕你!”

  教师扮演北风爷爷,“北风爷爷吹到了我们天堂鸟班,我的本领最大了,看看你们怕不怕我?”

  (1) 吹男孩子:男孩子说出“北风爷爷你吹吧,我们不怕你。”

  (2)吹女孩子:女孩子说出 “北风爷爷你吹吧,我们不怕你。”

  (3)吹全班幼儿:全体说出 “北风爷爷你吹吧,我们不怕你。

  4、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听了两遍故事了,现在我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告诉你们,叫做《北风爷爷你吹吧》,我们要像小女孩和其他小朋友他们一样做勇敢的孩子,把北风爷爷赶走了,不怕寒冷,不怕北风爷爷。

  5、幼儿讨论锻炼身体战胜寒冷的方法,大胆讲述锻炼身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冬天来了,北风爷爷也来了,你们害怕吗?你想做什么运动来战胜寒冷呢?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棒,想了那么多的方法来战胜寒冷,老师希望明天每个小朋友都能早早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多运动,多锻炼。现在全体起立,我们出去选你喜欢的方式锻炼身体 !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中的活动一《校服的设计》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服装效果图设计》是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的第一课。本课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体验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性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装,从而培养学生对服装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对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在设计与制作中提高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常识,为下节课服装的模拟制作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此班是日常任课的普通教学班,班中学生人数58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一般,一旦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三、设计理念:

  以往此课都是由老师讲学生听,再由学生设计服装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而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更加重视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来达到本课的目标。

  1、启发引导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服装模特表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2、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的美术图片,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3、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美术活动,进行搭配完整服装图片,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展示大量学生设计的服装效果图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5、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从中也使更多的学生加入美术的行列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更大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本课教学更有意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学生装的设计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服装设计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服装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点:

  1、了解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服装的造型款式与色彩搭配)

  2、学生装的设计知识

  六、教学难点:服装效果图的绘制

  七、教法:导入激趣、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直观演示、谈话法、讨论法

  八、学法:设疑启思、观察比较、

  九、计划课时:一课时

  十、教具准备:服装设计作品图片、多媒体课件、人体模特剪影图片、巴比娃娃与巴比娃娃服装、数名学生课前穿好大小和体及款式新颖、色彩协调不同风格的服装以备课堂表演。

  十一、学生准备:收集服装效果图片、铅笔、彩色水笔、水粉颜料、毛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课前准备好的学生展示服装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走T台)。

  媒体显示:媒体播放音乐,为走T台的学生配乐。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谈感受。

  3、教师总结:学生的审美不同,对服装款式的要求也不同。服装设计的款式要与不同的气候条件、场合、环境、人的年龄、身份、职业相适应。

  4、展示课题:《服装效果图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使学生感受服装的魅力。

  二、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1、设置问题:服装款式变化最多的在什么地方?媒体显示:媒体播放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服装款式图,自主分析,细心体会,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服装变化最多的在领子、口袋、袖口、前片、裤口…)

  2、教师总结并提出探索性问题:哪些服装的款式比较适合咱们中学生?

  3、教师提供事先画好的不同色彩和各款式的服装设计图片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实物投影仪展示服装图片。

  (同种色组合、类似色组合、对比色组合)

  学生自主参与美术活动并讲解色彩搭配的原因。

  4、教师总结服装设计的三要素(款式、色彩、面料)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主参与美术活动解决问题,学生的情绪无比高涨。

  三、自主探究设疑解疑

  1、展示绘制的服装效果图并设置问题。学生观察、研究、分析、讨论并总结服装效果图的绘画步骤。

  2、教师直观演示服装效果图的绘制步骤。

  (1)用铅笔在人体模具上画出所设计的服装款式。

  (2)用彩色水笔着色,线条简练以体现生动的效果,也可用水彩颜色和水粉颜色着色。

  3、设置问题:如果让你们设计学生装的话,作为设计师你准备如何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发展

  1、欣赏不同风格的学生装。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学生装,开阔学生的思维。

  2、教师提出设计学生装的要求。(服装的造型款式和色彩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体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设计学生装。

  注意事项:

  (1) 领口的透视现象。

  (2)设计的服装要符合人体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学生装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鼓励激发学生,给予肯定。

  学生自评,互评,叙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总结个人创作经验。

  2、教师作为参与者融入到学生的中间。

  3、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对服装设计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使师生真正做到了在平等的环境里自由交流,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六、课堂拓展

  1、教师展示自己设计并制作的服装(巴比娃娃穿着各种风格的和体服装)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进行模拟制作,组织开展服装展示会。学生传出惊讶与喝彩声,给予教师肯定

  2、教师组织学生穿着不同风格的校服表演校园中的生活。

  媒体显示:学生伴着悠扬的音乐及教师的祝词表演。再一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本课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

  教学反思: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地感到,初中阶段的学生虽已有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学过程中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不善于表述自己的感受,表现自己的能动性,因而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于是我在实施本课时,首先让学生穿上各式服装,伴着优美的音乐进行模特表演。 一方面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表演谈对服装的感受,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和事先设计好的服装图片,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师的活动,学生的热情无比高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的激情。有的学生则很快的设计了一套色彩绚丽的运动装,以展示中学生的时代风采,有的学生设计了一套温文尔雅的西装以显示男生的绅士风度,有的女生则设计了色彩亮丽的裙装,文静典雅的裤装,看到他们设计的一个个画面并满怀激情的诉说着自己的构思,我的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学生的服装效果图虽然设计的丰富多彩,但我觉得课堂时间太有限,不能尽情的发挥学生的创作热情,于是我与校德育处共同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服装的立体设计与制作学生热情更加高涨,作品更加绚丽多彩。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酸碱中和反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愿景八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章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难点的依据: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较抽象;学生需要借助示意图显示微观过程。

  三、说模式

  (一)设计理念: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双主共学”课堂文化导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构建师生课堂学习共同体。体现“六环节互动式”教学与化学教学的融合。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中和反应,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中和反应,让学生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二)教学模式:“六环节互动式”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预习新知 皮蛋蘸食醋去除涩味,引入酸碱中和反应。

  预习检测,问题生成 演示无现象反应,生成是否发生中和反应问题

  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概念巩固重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中和反应实质。

  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实际应用题重在训练对中和反应的应用

  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教师布置有层次性的学生课后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原则: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关注生活化学,促进学生发展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学生自学,实验探究,教师展台演示,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皮蛋蘸食醋去除涩味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2、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求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和探究法设计实验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3、演示法。采用传统演示与多媒体演示进行有效结合, 采用归纳探究和微观离子反应模型展示指导学生总结出其反应实质。

  (五)学习方法

  本节学生主要以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等完成探究式学习。

  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自主学习方法。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主要采取学生自学。

  2、实验探究学习法。既让学生设计实验又让学生动手检验自己的设计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我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设计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新知。(课前完成学案)

  情境导入:请学生品尝有涩味的皮蛋,谈谈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去除涩味,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感受到酸和碱会发生反应,引入酸碱中和反应。

  知识回顾: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预习检测,问题生成(2分钟)

  学生实验: 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反应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探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成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感悟新知识过程:合作探究中和反应(17分钟)

  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2分钟)

  分析问题:实验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否就能下结论说:酸和碱之间不发生反应呢?当然不能,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些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以及刚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显然这个实验方案不能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还需要从刚刚学过的酸和碱的性质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剂。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应不进行,同时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10分钟)

  让学生根据实验台上所提供的试剂,自主设计选用合适的指示剂来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用手感觉反应前后温度变化。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有: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发现:方案二中溶液变红色时,NaOH已经过量,溶液呈碱性。方案三和方案四中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很难观察到最终的紫色。因此上述四种方案中第一种方案是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指示剂“多中选优”,学生从较不完善的实验设计到完善的实验设计,通过推敲,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是一个趋近完美的过程。

  3、深入探究中和反应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应和盐的概念(5分钟)

  探究反应生成物:学生进行方案1的操作后,教师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现象:玻璃片上出现白色粉末。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是NaCl。(若蒸发前溶液的颜色为红色时,则在玻璃片是上的是NaOH,现蒸发前溶液的颜色为无色,则NaCl。)

  教师分析并【板书 】 HCl﹢NaOH = NaCl ﹢H2O

  具体分析:NaCl的组成,推测NaCl在溶液中的粒子,得出盐的概念:

  像NaCl这样由由金属粒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及时练习】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

  设计意图:知识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从构成、组成的角度给盐下定义。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能力、观察与归纳分析的能力。

  〈四〉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播放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的实质。(8分钟)

  盐酸、NaOH溶液中的微粒:HCl=H++Cl-,NaOH=Na++OH-

  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盐酸中的H+与NaOH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H2O分子。盐酸中的Cl-与NaOH溶液中的Na+在反应前后不变。得出中和反应实质:H++OH-= H2O。使学生对中和反应为什么很容易发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学生品尝已去除涩味的皮蛋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相关内容自学,讨论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6分钟)要求学生看书,通过问题自己找出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把课堂引向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当堂训练:两个典型例题重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既与中考试题链接,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六〉反思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本节课的总结,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情感上的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再点拨。

  这样鼓励了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中和反应实质及中和反应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进行自评与互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不管是当堂练习还是课后延伸,都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到化学不仅是有趣的还是有用的。

  五、说板书

  我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我把大部分黑板都留给了学生,我只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从而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板书设计立求清楚整洁,体现知识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六、说评价:对于学生素质的评价,探究实验时注重对实验设计的步骤及现象的把握,讨论时注重参与的积极性与讨论的内容,回答问题时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采用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多方面的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七、说课程资源开发

  本节课我合理使用试剂和仪器,改用试管代替烧杯,节约了药品、减少实验时间,学生实验探究指示剂“多中选优”合理使用了药品和指示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对中和反应实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利用网络资源展示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总之,本节课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本,重视探究实验,时常借助网络,关注化学与生活,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八、说教学设计愿景

  设计思路中对实验探究进行反思,提出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得出结论,使得“双主共学”理念和“六环节互动式”教学模式得以充分体现,容易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一)、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围绕“中和反应”精心设计多个探究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

  (1)“实验现象”设计“从无到有”让学生通过实验充分认识到,没有现象,不等于没有反应。

  (2)“滴定试剂”设计“多中选优”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有一个趋近完美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探究需

  (3)“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学会评价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

  中和反应实质通过视频显示微观过程示意图,学生对比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变化,迅速得出中和反应实质,掌握最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理解高中酸碱盐之间的离子反应架起桥梁。

  教学感悟:作为一名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快乐地度过每个40分钟,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幸福。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尝试学习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形成运用列举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有序地思考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百数表、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数,还学会了写100以内的数,你知道“从1写到100,一共写出多少个“9”吗?”。

  二、你说我讲

  1.课堂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

  这一小组你来说,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写数”:从1数到100,数到有9的数就把这个数写下来,再数数有几个9。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这一组你来汇报,哦!他们是利用“百数表”来圈数。圈出有9的数,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个9。

  2.尝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现在自主选择方法,看看“从1写到100,一共写出多少个“9”呢?”。

  好,请用“写数”的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放下!

  你来说一说,你写出了哪些数?一共写出了多少个“9”?

  这位同学写了9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一共写了20个“9”。

  这位同学写出了19个数,为什么说写了20个“9”呢?是的,同学们,“99”里有2个“9”。

  同学们,你知道吗?像这种把符合条件的数一个一个都找出来的方法叫列举法,板书课题——列举。

  那么,用百数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是怎么找的呢?谁来说一说?

  你太棒了!先按顺序圈出个位是9的数,再按顺序圈数十位上是9的数,然后数一数,最后结果也是20个“9”。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一起写一写:

  个位是9的数:9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10个)

  十位是9的数: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10个)

  一共写了20个“9”

  只有有顺序地列举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三、自主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看练习。

  1.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多少个“8”?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位同学先列举了个位上是“8”的数,有10个,又列举了十位上是“8”的数,有10个,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20个“8”。

  2.从1写到100,多少个“7”?多少个“6”?

  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得出从1写到100,写了20个“7”。20个“6”。

  3.请你先猜一猜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多少个1?多少个0呢?

  大部分同学猜测是20个,好,同学们,拿出你的笔写一写,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从大家的表情和声音知道,大家的猜测是错误的。通过列举法进行验证: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21个“1”,11个“0”。看来所有的猜测都需要验证。

  四、回顾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哦!这位同学知道了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21个“1”,11个“0”,其他都是20个,真是善于总结的孩子。

  这位同学学到了一种学习方法——“列举”。

  这位同学感觉这节课学的很开心!

  非常感谢同学们,老师这节课也很开学。

  下课!

【【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推荐】高中作文锦集6篇

2.【推荐】高中作文锦集7篇

3.【推荐】中考作文锦集九篇

4.【推荐】说说自己作文锦集8篇

5.【推荐】说说自己作文锦集6篇

6.【推荐】中考作文锦集10篇

7.【推荐】给客户的感谢信范文锦集九篇

8.【推荐】给父母的感谢信范文锦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