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9 21:50: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新课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科普类说明文。作者贾祖璋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使之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准确性。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从哪些方面来阅读此类作品,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编写教材的意图和单元教学的要求,和本文自身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3、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4、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明确学习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根据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鉴赏语言特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4)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①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②“引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目的及作用。

  二、说教法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学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

  ①导语: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17分钟)

  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②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突出教学重点②)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③、再读课文,筛选信息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及顺序(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4、细读课文,分析表达方法

  提问: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能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解决难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注意引用的目的及作用 放在重要地位。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准确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①科学性 ,准确性

  (1)明确的科学术语。如“片峰”“果肩”等。

  (2)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3)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文学性 ,趣味性

  (1)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2)问题上,可编织故事。

  (3)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地比喻,个性化的拟人 等。

  6、总结本节课(3分钟)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五、说练习设计

  1、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

  2、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一、设疑问,摄全文(1)

  二、作说明,讲知识(2-13)

  外部形态

  生态 -果实

  果实内部

  有关知识

  三、提建议,表意愿(14)

说课稿 篇2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3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它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朗读、讨论、采访、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受夕阳的美丽,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应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这一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我围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巩固练字”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夕阳的了解,接着,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欢乐的音乐渲染,创设夕阳美的风光情境,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朗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题关键字可以查找所有相关资料。

  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逐节朗读课文,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正音,对课文中的长句,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四 自主识字,巩固练字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巧设游戏,复习词语,引入情境。

  播放动画,以“摘云朵”这一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新词,并相机正音,从中调动学生大脑中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储备。在读准词语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顺学而导,入境品读,感悟美景。

  1、在多媒体渲染的情境中,自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了解爷爷奶奶带我去看日落的事情。在学生自由交流中扣住“日落”一词,引导学生加深感知,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夕阳的美丽。

  2、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傍晚时分太阳慢慢落下、变化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段落,这一感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忽视的。于是我请学生逐段朗读,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的这三个自然段,小组交流时,我请学生先读有关句子,再说美在哪里。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引导。使他们能深入体会夕阳慢慢下沉时的变化和不同的美。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太阳西斜的景象,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有关词句引导学生体味“刺眼的光芒”,从中启发想象,与中午太阳的光芒相比较,在此基础上,出示相应的图片进一步深入感知,体会西山的连绵起伏。借助图画理解“壮丽”,结合“余晖”体会夕阳下山时的美。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第三、四段要重点体会太阳下沉时自身及其周围云多色彩的变化和感受夕阳落山后留在天边的霞光的“灿烂”景象。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动笔画一画,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图画,采用多种方式感受到晚霞的多彩、霞光的灿烂,感悟夕阳的美。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深入感受夕阳的美丽。

  3、第5自然段写爷爷奶奶看了美景之后的愉快心情,在感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想到“我”的心情一定也很快乐,最后我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去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激发探究夕阳美的乐趣。

  在学生整体感受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 你想和同学和老师说什么呢?”来总结全文,感受夕阳的美丽。在此基础上,联系教学开始所创情境,让学生课余仔细观察我们江南夕阳的美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体验当小老师的快乐。

  在复习字词的基础上,出示“芒、蓝、伏”三个上下结构的生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请学生交流字形的同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重点指导书写“蓝”字,边引导观察,边示范板书。接着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西斜

  夕阳真美 往下沉 蓝

  变得更红了

  这就是本课堂的板书设计。以上仅仅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10 单元的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学习动词的一般将来时态,讨论人生理想和将来打算,计划。目的是通过对人生理想的讨论使青少年在这个如花的季节不仅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而且要从现在做起,为健康的理想而奋斗。

  2. 教材地位

  本单元从时态上是一般将来时,是继一般过去时之后的又一重要时态;从话题上看是谈论未来的打算,是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下一单元的话题是家务劳动,这正应了中国的老话“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本单元无论从知识还是从情感方面都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单元。

  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关于职业的名词;关于一般将来时态的表达

  (2) 能力目标

  能听懂有关人生理想的词汇及表达;能听懂有关未来计划的表达;能进行有关人生的谈话;能进行有关将来计划的讨论。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人生理想的讨论,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且现在就下决心,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动力,健康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

  4.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表示奋斗的想法。

  (2)重点:动词的一般将来时态的学习

  (3)难点:理想主义的教育与现实的矛盾

  5 本课学情

  情感基础调查—通过对学生人生理想的调查,了解到部分学生没理想;或有不切实际的理想;或有轻视努力的过程的思想;

  知识基础—过去时,比较级的知识。

  6本课特点

  词汇量小,语法点少(需扩展话题)

  情感教育的份量大(需挖掘学生生活,延伸内涵,触动心灵)

  7教学设计的创新体现

  三条主线,两个同步,一个中心。

  三个调查— 整个课的展开围绕三个调查—(父辈梦想,成功故事,我的理想);

  三条主线— 在对比中发展—(父辈经历,成功人生,我的道路,)

  两个同步—(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达到同步和谐发展,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

  一个中心— 学生中心:课前备学生,课堂任务型。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讲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声音的秘密》。课文主要写了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在他11岁时,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声音的秘密。课文以设问句开头,给人以悬念,引人思考。课文知识性强,语言流畅,叙述清楚明白,人物特点鲜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好教材。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逐步养成学生崇尚科学、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体验性,强调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做平等中的首席,在本节课上我将努力体现以上教学理念,同时对学生进行读和说的训练,渗透写法,促进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震动的原理的?激发情感让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和习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二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在教学环节中突出以下三点:

  一:乐曲导入,唤起阅读期待

  上课伊始,我便向学生讲述自己奇怪的梦,吸引学生注意听贝多芬的那首《森林狂想曲》,从中探索乐曲中的'秘密。我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设为开篇导语,配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的图片,唤起学生探索声音秘密的阅读期待。

  二:创设情境,亲历实验过程

  爱探索,爱尝试是孩子的特点,我利用这个特点创设实验的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让他们亲眼看得到,亲耳听得到,再请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序的说出来。在这样的环节中促使学生自读自悟实验过程,并将探索声音秘密的实验再现在面前。学生将自然而然的找到谜底。从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训练学生有序的表达。

  三:以读促思,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课堂上我将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读,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学生熟读后,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句子中知道了什么?尤其在文末的一句“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伟大的科学探索”,在此处引发学生思考:他一生有那些成就?“从此”指什么时候?……努力营造自主、快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与课文展开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指导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是“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本课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综合实践专题课:“鸟”。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了成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为此,本课按照:观鸟——咏鸟——读鸟——议鸟——写鸟的教学流程,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领会深意,感受生活,关爱生命,学会做人。

  二、教学目标说明:

  1、从内容上讲,专题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看、听、说、读、写、唱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综合教学。本专题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课外互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其情感,学会学习。

  2、从学习方式上讲,本专题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三、课堂内容的设计及过程设想

  本课在设计中,注重过程与方法,不是简单追求结论。根据本专题学科互通、课内外互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初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课外有关鸟的资料和信息,以供课上补充、加工和整理。

  观鸟、咏鸟、读鸟、议鸟,以致到作业中的写鸟,这五个版块既是互相渗透、有机统一的,又是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

  (一)观鸟——展示台

  设计说明:通过观鸟,意在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欣赏到鸟的美丽,产生爱鸟之情。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咏鸟——积累库

  设计说明:通过收集咏鸟的诗句、谚语、成语、俗语等,意在促使学生积累和传承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延伸和扩展学生的视野,体会鸟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知识。

  (三)读鸟——阅览室

  设计说明:意在使学生在更大更多的范围内了解鸟的知识,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四)议鸟——问题屋

  设计说明: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定位在了“议鸟”上。以思考、交流、讨论的形式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提炼,促使学生思考、关注鸟的命运,而且把这种关注化作爱鸟、护鸟的行动。

  (五)写鸟——练功房

  设计说明:写鸟,写“倡议书”,意在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整理、提炼活动中的感悟,训练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要有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到: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不仅学到书本知识,而且能够学到课外知识,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而去追求真、善、美。这样,学生才能真的有收获,才能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新课程的理念,面向未来,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帮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目标的设定注意到了三个纬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层次清楚。

  2、教学内容及过程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考虑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突出。

  3、教学方法多样,注意倡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前预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第一环节的设计,由学生主持,让学生自述观鸟之美,展示绘画作品、介绍鸟类知识、演唱有关鸟的歌曲,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辩论的设计、“议鸟”环节的设计都是这节课的亮点。

  不足或还需商榷的地方;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师生互动也表现得不够。

  2、问题的探究偏重于老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的不够。“探究”的落脚点很现实,也是热点问题,但缺少新意,不如课后练习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3、多媒体使用的“度”的把握还得商榷。它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画蛇添足。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对“科学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的培养”这一专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和课例《各种各样的矿物》教学设计做相关说明。首先,谈谈开展本专题研究的背景: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要素:一是提出和聚焦问题;二是设计研究方案;三是收集和获取证据;四是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是表达与交流。

  为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科学教育已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摘记等能力。但深入课堂,你会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学生喜欢实验、观察等活动,但很多同学对怎样收集信息,该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及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用信息辨别不清;对实验观察记录以及整理实验观察结果兴趣不大,不会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我们决定选择“科学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的培养”小课题,开展专题研究。(1)依靠专家指导、同伴互助、反思性实践,寻求理性支撑,保障研究的深度与高度;(2)多学习,勤思考,理解专题研究的核心,保证研究方向正确。(3)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备课议课、课堂观察,并写好观课报告等,在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研有所获。

  接下来说说我们的课例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选择的课例内容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各种各样的矿物》。整个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具学具准备、说教学程序、说课后作业、说教学评价、说板书设计7大部分。对教材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小刀)对常见的矿物进行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观察、交流讨论,了解各种矿物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利用与开采的现状,让学生体会到矿产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资源;最后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煤的形成过程,认识到煤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培养学生保护矿产资源的意识。

  学生对矿物的了解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的:建造楼房所需要的钢铁,随身佩带的宝石,以及烧火做饭用的煤等都是矿物。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研究岩石的特征。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学生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这些矿物,并深入探究其与人类的关系却很少,学生的这些体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因此,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矿物、探究矿产与人类的关系,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点。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勇于探索、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良品质;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是: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接下来说说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我们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①激趣法。通过实践活动,辅以多媒体教学,变单调的知识为直接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呢?则采用:①自主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②讨论探究法。注重了课外收集资料、生活经验回忆与课内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建构”一种由生活中浅层次的表性认识,向科学的理性思考转变的过程。③互助式学习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我精心做好了如下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实验材料:搜集的相关资料,矿物标本,简单的观察工具:放大镜、小刀,实验记录表等。

  这些都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做好了铺垫。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科学探究课堂,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1.播放图片,激趣导入

  (1)欣赏图片,交流发现

  教师引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精美图片,想看吗?猜猜看,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

  (2)引入课题,调动经验

  除了刚才的这些精美的矿产,你对矿物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同时也拉近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为下文探究矿产与人类的关系的研究做好铺垫。

  2.观察交流,深入探究

  (1)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

  小组研究,交流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矿物进行观察、辨认,并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矿物的特点。

  山东矿产,知多少

  让学生了解山东的矿产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我是山东人而自豪的美好品质。

  (2)矿产和人类的关系

  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加工和提炼

  能源矿产的开采、加工和提炼较为复杂,在这里只是让学生有个大体了解。可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再通过播放高质量的音像资料做成课件做补充,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人类造福,既改善环境,又减轻了劳动强度。

  矿产的利用

  学生交流铁矿石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再进一步交流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的多种用途,更清楚地感受到矿产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联系生活,保护矿产

  (1)启动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各种矿产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开采下去, 你认为这些矿产会不会被开采完?

  在学生争辩时,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煤的形成》,体会到矿产形成的时间长,不能再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保护矿产的资料,明确我们现在不仅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矿产资源,还需要不断开发新能源。

  4.课堂总结,交流评价

  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组织学生交流。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

  五、说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外探究作业是: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大家一起来保护矿产。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该为生活服务,该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的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矿产资源。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是矿产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全面而简明地将重点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

  七、说教学评价

  最后说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我们主要采用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科学学习积极性进行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达成度、和教师的教及学生学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了课后小测及调研题,这些也为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

  总之,本课的教学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的认识,学生能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交流,并做到了——课外、课内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科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考诗歌中必考课目之一。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 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说学生

  因为目前的由于目前中考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在诗歌鉴赏方面,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提高文学素养。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参考《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这样,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1。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3、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四、说媒体

  教学本诗,可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幻灯片。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塞北的雪景,聆听胡琴、琵琶声。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

  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五)、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

  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

  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1)、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2)、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3)、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情的有效结合。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

  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时 (依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诗歌。

  2、 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 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2.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3.【热门】说课稿汇编5篇

4.说课稿汇编八篇

5.关于说课稿汇编8篇

6.【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

7.说课稿汇编五篇

8.【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

9.【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