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5 21:41: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三篇

说课稿 篇1

  《最佳路径》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法国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后来受到买葡萄的老奶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最终所形成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课文语言朴实简明,情节清晰明了。但是,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我认为这才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这将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中年级学段教学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感悟他 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这一课时的教学策略是紧扣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具体的过程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以最佳路径是什么样的路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第二板块,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一般来说,刚才的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让学生自主研读第二自然段。在组织交流中,出示重点语句,抓住“40多年、50多次、大伤脑筋、更加焦躁、”等词语引导仔细品读。引导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然后回到切入点:你觉得格罗培斯设计这样一条路径容易吗?在指导学生带着敬意读这几句话,这样真正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第三板块,感受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大的难点。先让学生像学习第7段一样,先研读3-6自然段,讨论格罗培斯是否称得上大师。交流中,若学生谈到格罗培思的创新思维,则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对于这种设计策略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思想学生不大能注意到,或者体会不深。为此,设计了3个层层深入的问题:

  1、老奶奶和格罗培斯都采用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但他们的出发点也相同吗?引导学生再次品读第5自然段,抓住老太太“年迈无力”、“还担心”,格罗培斯“深受启发”,“立即返回”等词,通过比较发现,老太太是无奈之举,而格罗培斯是自觉地为人着想!

  2、“最佳”就是最好的意思,现在你认为这些最佳路径好在哪里?让学生读第7自然段。若学生理解不到位,可以扣住“有宽有窄”组织教学,有宽有窄正显示了游客的意愿,路也好在尊重了游客的意愿。

  3、接下来,再一次回到中心问题:你觉得格罗培斯是大师吗?并进一步引申:格罗培斯的大师之大,大在何处?学生就能够认识到,大师之大,不仅在精湛的艺术,创新的思维,还在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在他尊重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从而深化认识。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了课文。

  第四板块:拓展迁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想成为一名大师,那么你想成为什么大师呢?怎样才能成为你心中的大师呢?学了这一课,你一定有所启发吧!请说一说。依我的经验,这一设计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巩固本课获得的思想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所作的教学设想。总的来说,教学紧紧围绕课文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自主研读,深入体会,理解课文思想内涵。当然,在上课时,还要根据课堂的情况随机应变,适当调整。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比较法讲解,体会中西方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区别。二是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和技法。三是要着重讲解元代山水画的特色。

  欣赏每幅作品前要对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扼要的介绍。分析作品是应有详有略,并尽可能多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参与,并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2、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的主要区别。

  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让学生领悟中国古代山水画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与学习方法

  用传统的讲授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想结合,在建构注意教学方法的知道下,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主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共同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学习的内容。故在讲解中充分运用了展示、启示提问、自主活动、讨论等多种语言。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1. 播放古筝音乐《高山流水》

  2. 提问:曲名是什么?通过音乐欣赏,使我们联想到了眼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也许觉得古代山水离我们好遥远,但今天我们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做一次亲密接触。

  3. 展示山水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详)

  1、表现内容:西方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而中国山水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空间与透视:西方人画的一直都是目之所及,为“眼中之风景”。而中国画家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为“心中之风景”。散点透视体现了中国人豁达的自然观,焦点透视体现了西方严谨的科学的自然观。

  3、自然山水与画中山水

  4、中国山水画注重景、情、意、志的联系

  二、结合图片展示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过程 (有详有略)

  充分运用多媒体分析和欣赏作品

  (一)、隋唐的山水画:鉴赏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和五代画家懂源代表作品《潇湘图》(略)

  (二)、北宋山水画:鉴赏范宽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和

  北宋中晚期画家郭熙的《早春图》与忘洗的《渔村小雪》。 (详)

  (三)、南宋山水画又有了新的成就。 (详)

  鉴赏马远极善造境《梅石溪凫图》和《寒江独钓图》

  (四)、元代的山水画:山水画成就最高 (详)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33厘米,横长636.9厘米。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收聚于笔下。画家中锋、侧锋兼施,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湿笔披麻,浑成一体。

  (五)北宋、南宋和元代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上的比较: (略)

  北宋 无我之境 重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画家为自然服务。

  南宋 追求细节真实和诗的意境 重诗情画意。

  元代 有我之境 重在抒发画家内心思想情感,自然景物描写为次。

  (六)、明清的山水画: (略)

  明代山水画家们更多地继承了前代画家的优良传统,并有说发展。

  鉴赏戴进《风雨归舟图》和石涛作品《淮扬洁秋》

  三、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详)

  1.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2.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3.在表现山石树的质感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四、小结: (略)

  1、体会中西方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区别。

  2、结合图片展示 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过程

  3、如何领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五、作业(播放古典曲目《渔舟唱晚》) (略)

  1.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的区别。

  2.运用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传统,分析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二、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习引入法。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平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四、说程序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问:

  1、我们学过了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2、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3、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圆锥有关?为什么?

  4、猜测一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柱=3v圆锥?猜测)

  (本环节通过创设圆锥体积与谁的体积关系更密切的情景,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5、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板书:验证)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圆锥的体积。

  1、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次数

  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比较,我们发现

  实验结果: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师引导学生看懂实验单,按照实验记录单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3、让学生介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掉?)

  4、问:做了3次实验,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锥=v圆柱=sh)

  6、在这个公式中,s、h分别代表什么?Sh得到什么?为什么要乘?

  7、求圆锥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小结: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得出v圆锥=sh

  (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迁移应用,分层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

  1、尝试解答

  出示3组数据,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底面直径4厘米,高5厘米

  底面周长25。12厘米,高4厘米

  解答完后,叫一名同学板书。

  问:为什么都选底面半径和高?

  小结: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

  2、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3、判断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2)圆柱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

  4、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都相等,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第1、2两题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3、4两题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些习题的设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圆柱=3v圆锥猜测

  ↓

  验证

  v圆锥=v圆柱/3=sh/3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仅仅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想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十分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情况,不断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精品】说课稿三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集合九篇

2.【精品】说课稿汇编7篇

3.【精品】说课稿集合8篇

4.【热门】说课稿三篇

5.【实用】说课稿三篇

6.【精品】说课稿汇总8篇

7.【精品】说课稿4篇

8.【精品】说课稿合集5篇

9.【精品】说课稿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