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30 21:50: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六篇

说课稿 篇1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数青蛙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规律,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然后,着重讲解列代数式,按和,差,积,商,倍,分,半等运算,先出现先列时等原则,分清是先平方,还是先求和差。通过典型问题的讲解与练习,学生掌握的不错。

  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诗同行自己动手写诗》。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本组综合性学习中我将会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说教材

  《与诗同行》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在此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在诗歌阅读中感受诗歌的趣味。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容、意境之美,体会诗歌的语言表达的形式之美。

  3、指导学生在欣赏别人诗歌的同时,学习诗歌写作。

  4、初步渗透诗歌写作、表达的技巧,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诗,写诗并不难,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2、展示两首诗,对比感受儿童诗的特点,了解写儿童诗的一些方法。

  3、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和这段时间的学习,交流怎样才能把我们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美妙的具有诗意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喜欢阅读诗歌,感受到读诗之乐,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写诗之乐。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诗,生活即诗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教学难点

  1、在读他人诗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感受到诗歌写作并不难,学习诗歌创作。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自读感悟法

  利用学生自读教材《致老鼠》《爸爸的鼾声》,感受诗歌的趣味。

  (二)对比欣赏法

  展示两首诗,对比感受儿童诗的特点,了解写儿童诗的一些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朗读补充材料,细细品味,从中受到启发。

  (三)交流探究法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自己搜集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怎样才能把我们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美妙的具有诗意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自己总结出: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运用排比、运用假设等儿童诗歌的写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写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

  首先是导入:“我们在这段时间里阅读了许多诗歌,诗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讲授新课:(15分钟左右)

  1、让学生自读语文书108页的《致老鼠》、《爸爸的鼾声》。通过这两首诗感受诗歌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当小诗人。

  2、展示两首诗,对比欣赏,感受儿童诗的特点。

  3、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交流怎样才能把我们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美妙的具有诗意的.语言。

  (三)学生写诗(10分钟)

  最后让学生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进行了分层训练,展示了写诗的不同要求,(即温馨提示:1、可以仿照你喜欢的诗,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2、可以续写诗歌。3、诗歌可长可短,注意分行、分节。标点符号可加可不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照顾后进生和培养优生的目的。

  (四)修改诗歌(10分钟左右)

  1、采取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修改和小组交流修改,让学生学会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五)总结(2分钟左右)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同学们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写了这么多美丽动人的诗,用掌声鼓励自己。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体现儿童诗的特点,即一只展翅飞翔的鸿雁承载着:我是小诗人,让梦想放飞。

  七、说小结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朗读感悟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写法。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阅读资料,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诗歌的写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朗读感悟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趣味,激发学习兴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写诗的方法,主动地参与到写诗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教学内容

  1、运用绚丽多彩、抒情动人、神奇的中国民间越剧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简单导入课堂,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2、涉及两个名词解释⑴曲式⑵协奏曲;涉及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对交响乐有一个初步认识,学好必要有关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3、用故事中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贯穿音乐欣赏中,让学生由难到易掌握音乐中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三个部分,降低学生欣赏音乐难度,在轻松愉悦中体验音乐。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1、地位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多方面艺术技巧的探索过程,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

  2、作用

  在国内外演出均引起良好反映,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外国音乐家称之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曾改编为高胡协奏曲、清唱剧、舞剧,外国舞蹈家将它改编为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梁祝》已成为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国际乐坛的“彩蝶”。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唱音乐片断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大纲

  音乐教学大纲要求的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念。要突出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欣赏中外优秀具代表性作品,开阔学生音乐视野,选择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弘扬祖国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掌握什么是曲式和协奏曲

  2、掌握奏鸣曲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和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风格交响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学法、教法

  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创设良好问题情景,让学生获得知识。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不同节奏速度变化中,培养学生对不同主题能正确区分判断。

  4、创设实践,发挥学生想象与思维能力,让学生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小提琴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设计:组织教学----传授新课----欣赏音乐----讲解分析----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小提琴演奏《梁祝》爱情主题曲。让学生简单讲述《梁祝》故事情节,激起学生回忆、进入“角色”,学生兴趣进入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

  2、用录音机播放磁带,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结合多媒体出示板书。

  3、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答,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板书

  4、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5、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六、评价分析

  1、主体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采用启发方法,尊重学生情感和心理,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2、全体性

  学生素质存在差异,在听赏中力求面向全体,营造学生共同欣赏氛围。

  3、创新性

  大胆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发挥思维空间,多动脑、动口、动手、参与音乐课堂。

  4、高效性

  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目标的收获,成功的体验了音乐作品;同时采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播放,达到视听结合的良好效果,增进学生对学习音乐极浓兴趣。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编排。

  本课文编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八册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二课,体裁属于说明文,确切地说是一篇议论式事理说明文。

  2、教材联系。

  本篇课文前两单元内容丰富,有咏物抒怀的,让人们明白应该对什么样的人献上你的敬意,有道德修养,论述让你知道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是一篇议论式事理说明文,开篇提出见解,中间举例印证,结尾类比推理,由浅入深地阐明了“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一命题。

  3、教学目标及要求。

  依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学习说明文的各种说明方法,能写简单说明文的要求”,结合本课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如下:

  a、知识能力:了解作者及声音知识,学习实例说明的方法,把握文意。

  b、过程与方法:抓住“设疑”的特点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

  c、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知识是有限的,宇宙是无限的,我们应不断探索的道理。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和探索精神。

  4、教学重点:

  a、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b、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5、教学难点:抓住“设疑”的特点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

  二.说教法

  教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点燃创造的火花。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自我感悟的通读——质疑探讨的研读——语言学习的品读——情感体验的评读”为主的教学方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通读,整体感知课文。

  研读,是对课文进一步阅读,是质疑讨论的过程。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同学间的切磋,激励探究兴趣,加强合作意识。

  品读,是对本文的语言特点的体会,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评读,是走出文本,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生活,陶冶性情,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走向更高的学习境界。

  四、教学环节

  本课设下以下几个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激起学习兴趣;预习检查汇报、通读、研读、品读、评读;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

  总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读,合作讨论,探究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教学活动过程。

  具体程序如下:

  一、导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十分谦虚,别人问他:“你知识这么丰富,怎么还说自己无知呢?”这位科学家笑着画了两个圆圈,说:“个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外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圆圈越小,圆周围也就越小,则与未知世界也就接触的越少,反之,圆越大--------------------。”

  学生讨论,填充表达科学家的意思。

  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科学家坦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一观点的。

  用投影仪打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这样的导课,首先引用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而且导课内容就体现有课文的内容和中心,目标十分明确。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四.通读课文,思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3).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是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本文的道理虽浅但毕竟抽象,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领悟作者的精神,最终潜移默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并产生为之会出努力的行动,这个过程并非一下子能达到,或者这样短短一节课也未必能达到,但是循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设计出由浅入深的教学,应该是正确的,所以通读课文,是自我感悟阶段,注重的是阅读者本人的感受,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五、研读课文第二段,完成小面的表格。

  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说明中心发现的乐音发声的原理反应

  质疑:

  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深入文本,落脚点在“感到自己无知”的设计让学生体会课文所说明的事理。这一环节,是对课文进一步阅读,是质疑讨论的过程。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同学间的切磋,激励探究兴趣,加强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六,品读课文

  研读重点词语,联系课后题二(讨论、探究)阅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另外有一次,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酒店,以为能看到某人……清脆的响声。

  ②、这时他以为……愕然之中……

  ③、他把蝉体翻转过来……以为软骨震动,但是一切终归徒然。

  ⑴、这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以为”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

  ⑵、三个句子都是顺着“以为”的意思一直说下去的?句子后部或下一句与前面有着什么样的联系?那些语句突出了这种关系?

  ⑶、三个句子对比表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通过问题的分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采用层层设疑,安排巧妙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

  七、评读。

  我设计的问题是:

  1.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2.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3.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是走出文本,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生活,陶冶性情,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走向更高的学习境界。也是对文本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八、小结

  1、学生自己总结文中作者所说明的道理。

  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指,说明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越来越多的隐秘。

  2、本课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类比法、举例法)

  3、事理说明文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评价这篇事理说明文。阅读的形式多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达到了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目标。

  九、课外延伸

  这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是重要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阶段,让学生将学习中的有积累,感悟,调动起来,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十、我的板书是这样安排的

  知识浅薄----夸夸其谈

  一、发现

  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知识愈增

  二、例子

  愈感无知

  类比彗星形成

  三、结论

  人类知识有限

  这样的板书重点突出,线条名快,让人一目了然。

  说反思:

  本节课,本着启发,讨论的原则,设计了通读,整体感知文意。研读,把握文章主题。品读,理解句子意思。评读,收获情感体验的思路,设计了本节课。意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经历了40分钟后,觉得有许多地方还需要改进:本节课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字词的验收,时间过长。且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读了近10分钟的课文。导致前松后紧的课堂结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充分的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让40分钟,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不是很明显。更多的是老师在讲。对此,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去说,去思考。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正的长大。

  当然,也有让我欣慰的地方。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率达90%以上,几乎都在参与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只要能够参与,就有机会得到提高,就会逐渐的产生兴趣。

  总之,本节课,让我感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吸取教训,取长补短,做一名幸福的园丁。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搭建起创新的桥梁》是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4单元第9课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第4单元《在科技发展的时代里》这一主题单元里的最后一框。这一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九年级学习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基础。而本框是这一单元的落脚点,足见其重要性。学习本节课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走好创新之路。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创新,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

  能力

  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能力。

  知识

  知道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了解想象的方法,知道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知识,勇于创新。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而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创新奠定基础,创新当然也离不开实践,要学以致用,才有收获。

  难点:让创新思维闪光。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幻想,如何让幻想变为现实,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想象、求异思维,善于观察等创新思维方法,好说不好理解。

  4、教材处理

  本框两个标题,在讲授时,把二者整合一下,融为一体,作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一主题下进行,打乱教材,增添新故事,让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

  5、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法学法及手段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科技的发展靠创新,把握好好奇心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去实践。为此搭建起创新的桥梁。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较差,教师需要及时点播,帮助学生形成结论。

  2、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按照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素质教育还时间、空间、能力与学生的要求,结合学生爱参与的特点,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法,整堂课围绕”情境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模式。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上重要的是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所以,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动手动脑,积极参与。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感受创新,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设计某中学生有感于玻璃瓶颈部不好刷,且有危险的实际,受自动伞的启发,发明全能瓶刷,并获专利权的故事。让学生谈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求知欲,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探究创新,合作探究新课(大约20分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故事,共同探究,进一步领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

  1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创新的例子,并说出他们是怎样创新的。

  2展示创新故事

  故事一:课本22页,从谢皮罗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到了什么?

  (善于观察

  故事二:课本23页 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故事,讨论想象与 创新的关系?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故事三:课本24页 伽利略身上的可贵品质是什么?(质疑

  一秃子要求理发师若让自己的头发看起来和理发师的一样,将付他5000美元,果理发师把自己和秃子的头都剃光了。(求异思维

  故事四:课本25页 莫尔斯发明电报机 一个对电学一无所知的人能发明电报机吗?

  讨论知识储备与创新的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故事五:课本25—26 页 深圳4名学生的设计“沙漠植树系统”。图片“水果蔬菜刀”

  有人说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自己读了事例后怎样认识的? 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己可以怎样做?

  3 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参与合作点拨。

  4 师生总结:青少年应怎样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

  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积累知识+勇与实践

  第三环节:尝试创新,走进生活,动手实践。(大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皆有可能创新。

  1、激发你的思维

  用6根火柴棒,搭出四个三角形。

  2、展开想象的翅膀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有没有办法,让水往高处流?发挥想象,把设计画下来。

  第四环节:我的收获,学生总结本课。(大约5分钟)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巩固本课知识点,强化情感。

  练习巩固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进行创新实践,学以致用。

  1 书面作业:同步训练的内容

  2 课外作业:设计制作,进行课外制作(用一周时间)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通过猴王分桃的情境,复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有效回馈,旨在调动学生的先前经验,寻找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认知突破点。强调“平均分”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凸现和强化,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让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许的情况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这部分其实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后,每份是一个物体”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提炼出具体的表示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控下限的学习。]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分数的意义: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分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每份是几个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互动交流,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得到感悟,从操作中获得认识,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此练习是为了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巩固强化,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针对2、3两个练习,教师要做好排查,能发现情况,事实点拨,有效补救。]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分,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开放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必要的总结,加深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获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自己造分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显示的生活世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用结合。]

【实用的说课稿六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六篇

2.【精华】说课稿六篇

3.说课稿合集六篇

4.【精选】说课稿六篇

5.【精华】数学说课稿集合六篇

6.实用的高中作文汇编六篇

7.实用的观察日记六篇

8.实用的读书日记汇编六篇

9.实用的说说自己作文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