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7 10:01: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说课稿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我们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很快地收集到了许多图片,在进行(共享)展示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生怕自己小组比别人慢,比别人差。这时我发现,展示的图片,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资料能力的契机。于是我马上号召各小组将图片分类整理,待会儿展示。

  (一)分类整理文件夹,展示作品

  我们在进行第二次展示时,有的同学按花色来分,有的按品种分,有的按花茂盛与否来分,还有的同学说最好按品质分,因为杜鹃文化及麻城的灵魂文化。更古至今,象征源远流长;扎根山崖,体现顽强不屈;火红一片,象征红色精神与热情奔放……(随即播放与之相配的视频)

  (二)小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及善于发现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展示结束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下载与保存图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还可以怎样保存图片?通过交流,我发现原来他们还知道了一些保存图片的方法,并且还做了演示呢。

  (本环节,通过学、说、演、练、展示、拓展。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下一步)任务二:关于杜鹃的文字的下载与保存

  有了图片下载与保存的基础,文字的下载与保存就不难了。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自学,发现问题,互帮互助,以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既学会掌握操作技巧,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学间的相互指导,质疑解疑,既培养协作精神,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我又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第一步)1、出示任务 整理自己的信息,准备小导游竞选。

  要求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介绍时要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作品或其他的演示形式。

  (第二步)2、合作探究 准备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我适时对学生做一些插入音乐,调节图片的大小等技术方面的指导。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步)3、小导游风采展示

  我们在全班进行了“小导游竟选”,还评出了 “最佳小导游”和“优秀导游小组”。(简单展示交流录像)。

  4、我的作品展

  课后我将他们的作业整理在一起,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留给下次上课时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提高,这是我的教育追求。本环节既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再次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四个环节)(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文字图片下载与保存的方法,学会了分类,初步具备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了解了家乡的杜鹃文化。

  但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其他的网络信息该怎样下载呢?当一个网络中的内容限制了访问权限该怎么办呢?这些又将是我们今后探索的主题。

  (最后)五、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是: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下载与保存动物图片及没有主题的文字改为围绕“了解家乡的红杜鹃,争做一个小导游”这一主题进行,这样让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又了解了家乡的特色文化——红杜鹃。

  2、注重了学科间的整合,在教学中,把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与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3、课堂中始终渗透信息技术与家乡文化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遗憾的是,在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不是很充分,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另外,在学生对网络上其他知识很感兴趣时候,为了在40分钟内完成本课的教学,没有进一步加以引导。今后,我将和大家一起,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致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杜鹃花开,漫山如霞,花色之美,天下一绝。麻城,一块神奇美丽的地方,热情好客的麻城老乡正等着你们去做客呢!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 严密,是一 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二. 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 说教法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五、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课前准备: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四.说教案设计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1、.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

  2.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

  3.。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研读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细细品尝:叶老先生是怎样写的?好在哪?(可以用说明文体的学习方法先提几个问题)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样的方法,组内探究其余各段,把握妙处。请圈圈划划,加上旁注。

  2.勇于发现新的问题,大胆质疑。

  (八).课后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妙处?

  2.为什么叶老先生不具体介绍四大名园?

  五.说课后反思

  1..教师引导不得法:⑴没有出示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研读品味时走了弯路,没有马上进入说明文体的学习范畴;⑵"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把共性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导致时间上的过分紧张。

  2.本课时容量大了一些,学习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本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本节内容将利用三角函数尝试解决问题。本节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几个题材:船右触礁的危险吗,小明测塔的高度,改变商场楼梯的安全性能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又能进一步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为学习后面一般性的三角函数知识及深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角关系(两锐角互余),三边关系(勾股定理)既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

  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上两节课已经经历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因此,只要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恰当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将本节内容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改理念,学生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弄清实际问题题意的过程中,画出示意图,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选择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学生能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的无穷魅力,激发

  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二、教学方法

  从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出发,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小组讨论法、探究交流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求异创新的新课程理念。

  三、教学手段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课件的视觉、听觉效果,展现问题情境,演示图形变换,将更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问题,激发探索的愿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合作,获取新知;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畅谈疑惑;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创设情境

  直角三角形就像一个万花筒,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我们在欣赏了它神秘的“勾股”、知道了它的边的关系后,接着又为我们展现了在它的世界中的边角关系,它使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它在航海、工程等测量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测旗杆的高度、树的高度、塔高等.

  2、尝试探究

  (1)典例呈现

  第一关: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海中有一小岛,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自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

  0的B处,往东航行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0的C处,之后,该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猜想然后分组活动,画出图形,列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教师参与讨论,给予必要的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触礁危险”的数学意义,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发现解决这个问题是运用三角函数知识画图、列式、计算,进而做出判断。其中岛与航线的距离是关键量。教师要不断的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各组展示图形,阐述解题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励学生勇闯第二关:你能调整楼梯吗?

  (2)想一想你会更聪明

  引入:一座古塔插云霄,欲造云梯测其高,今日学了解三角,不登塔顶也知晓。你能设计一种测量山的高度,河的宽度的方案吗?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测量塔高的方案,画出测量示意图,写出必要的测量数据及计算公式。

  相信大家都能运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迎接挑战,获取成功,大家有信心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挑战的导入,力求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产生良好的心理优势。

  你能测量古塔的高度吗?当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更有创意的方案。教师应对学生有特色的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有选择的展示两组的学生的优秀方案,其余可在课下交流,

  学生肯定会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案。其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案

  总结:学了三角函数知识后,我们不再眼高手低,不需跋山涉水,只要目之所及,就能心想事成。

  3)问题变式:你能调整楼梯吗?激励学生商业大厦准备改善原有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40°减至35°,己知原有楼梯长5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

  有前面问题做铺垫,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不会感到困难。学生将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发现调整前后的楼梯高度是不变量、关键量,进而列式计算。教师刻意指导和安排基础略差、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然后学生自评和互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函数的现实背景、价值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的能力。同时对后面问题的解决做铺垫。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4、归纳总结

  学生谈收获、感受,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收获可能不尽相同,有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生活实际方面的。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个性发展,只要学生有所收获都给予充分肯定。

  5、板书设计

  §1.4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一、船布触礁的危险吗

  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用三角函数和方程的思想解决关于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解释最后的结果.

  二、测量塔高

  三、改造楼梯

  五、布置课后作业:

  习题1.6第12 3题

  六、设计说明

  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内容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开放性实践问题和分层作业的设置,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

  多样的学习方式和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能学。

  背景多样,层层递进,适时反思,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活学。

  当学生乐学、愿学、能学、活学时,就将学会学习,将学习当成乐趣,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时间分配预计是:创设情境1分钟,尝试探究16分钟,知识运用10分钟,拓展应用15分钟,归纳总结及布置课外活动3分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或出现突发事件,这时教师要沉着冷静,力求把问题或突发事件变为课程资源而为教学服务。

  总之,本节课是以活动为中心,以评价为杠杆,指导学生利用以有知识和经验去探究和解决未知问题而进行设计的。

  以上是我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同仁们不吝赐教。

  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星星的新朋友》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第三册第四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这组课文主要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

  这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作用。全文语言简洁,适合儿童阅读。根据课文内容,本文配有一幅插图:深蓝色的夜空中,星星们在悄悄谈论着什么,形象的画面,奇妙的想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遐想,感受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课后编有一项学习链接,介绍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情况,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资料,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预设

  教学目标:

  1.认识专、管等14个生字,会写专、介、世等7个字及以下词语:卫星、世界。学习新偏旁田字头。

  2.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几种人造卫星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课的重难点及教学关键是:

  1.认读14个生字,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各种卫星的用途。

  学习这一课划分为两课时进行。

  三、教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学法说明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读、想、划、画、议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有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把握训练重点.

  五、教具准备:生字卡、各种人造卫星的`照片、以及文字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们都有许多朋友,天上的星星也有朋友,现在又来了新朋友,它们是谁呢?(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准字音,对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读通课文,思考:星星又有哪些新朋友?

  3.认识生字。在文中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再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检测。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朗读指导。

  (1)指导分段读。读中指导学生读出小星星问的语气,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神气、自豪的语气。

  (2)侦察卫星、导航卫星、营救卫星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指导分角色朗读。

  2.理解感悟。

  (1)引导学生理解侦查、导航、营救等词。

  (2)想一想,猜一猜:侦察卫星、导航卫星、营救卫星有什么作用?

  (3)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互相交流,感受现代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四)写字指导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13.星星的新朋友

  气象卫星 通信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

  人造卫星 侦察卫星 导航卫星 营救卫星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

  二、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到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2.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3.新课标关于必修课程中常用应用文教学的建议:“应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4.单元学习指导与目标:“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领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二>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及意义

  2.能力目标

  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德育目标

  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

  由于学生不熟悉西方的宗教生活,不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对美国的种族歧视、隔离政策全无感受,所以就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难以体会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而理解这点,才能理解他讲话的深远意义。所以把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

  本文是一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演讲词,使其具有如此语言特点的主要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普遍存在着表达方面的困难,因此把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本文是应用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诵读法与讨论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知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五、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第二课时:在朗读中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

  语

  设

  计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过在没有讲出这个国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一些人的名字: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克尔·杰佛逊、林肯……另外,还有“9.11”。无疑这个国家的名字是“TheUnitedStates”(美国)。看来同学们对美国是十分熟悉的。可是,我在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有多少了解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步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极其优美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预习

  检查

  1.重点字词积累

  骇人听闻、义愤填膺、安之若素等词语

  2.请同学简介这篇演说辞的作者和时代背景(课前印发预习资料;教师作相应补充)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整

  体

  感

  知

  1.思考: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我们现在速读课文3分钟,看看作者是不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梦想是什么?(17-25节)

  为什么要实现梦想?(1-5节)

  怎样实现梦想?(6-16节)

  2.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17-25节,结合文章背景,概括出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

  (2)指名朗读1-5节,概括为什么要实现梦想?(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3)指名朗读6-16节,概括怎样实现梦想?(采用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决不退缩)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问

  题

  探

  究

  1.为什么直到17节作者才正面提出自己的梦想?放在后边起到的作用?

  2.如何理解文章第二段所反映的事实?美国不是很富有吗?不是标榜本国最讲人权吗?结合预习资料中的背景材料和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谈谈你的理解。

  (注:以上两个问题均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组交流思考结果的方式,进行讨论,然后点几个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探究文章结构,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讲话的深远意义。

  注重以学生为本,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说说演讲词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很容易说出演讲目的明确、逻辑性强,内容具有针对性、思想性等,教师在此作如下补充,过渡到下一课时:演讲词通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

  兼具小结和过渡的作用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好文章值得反复诵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朗读水平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语设计

  演讲词一般具有有极强的说服力与号召力,本文除了具备这一特点外还充满了激情。其中语言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你能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具备怎样的特点吗?(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引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并应用到写作中去

  比

  较

  阅

  读

  1.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读4):“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读5):“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学生齐读第二段

  让学生体在朗读中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1、语言有气势。2、感情充沛。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反复诵读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找出来大声地诵读,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采用个别朗读与齐读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教师范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本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拓展训练

  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不少于四句)。几分钟后指定两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的,师生互评。

  学以至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并试着把它演讲给家人听。(如条件允许,可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学写演讲词,切实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学会演讲。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理想》等,主要是书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说学情学法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提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读顺,读熟,并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欣赏春天的美。

  四、说教学过程设定环节

  环节1 导入新课。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春天。学生无非回答两种答案,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春天的人占大多数。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努力的力量。每当春天到来人们总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曲赋。课前布置学生去积累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了解古人对春的感受。接下来看看今人是怎么赞美春天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

  环节2 走进作者。学习课文之前简单的介绍作者,让学生对朱自清有初步的了解。

  环节3 课题解说。解说作者写《春》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下这篇精品散文。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春天,而赋予它新的内涵—————渴望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也表现了他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环节4 研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由我示范朗读,读出感情,先带领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春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悉字词,正音解字。并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标注读音,加深印象。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3)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者的热爱之情。并给学生提示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要把握好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

  (4)理清文路。请学生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个朗读接龙,一段由一位同学朗读。学生读一段老师简单的讲解这一段的大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讲解完之后根据大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分为三个部分。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课文也描写了五副春景图,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5)再读,深入探究课文。请学生自由快速的朗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句子并举手发言。提问后老师一一给以解疑。老师在解答时学生也可思考问题。在解答完全部同学的疑问后老师反问学生问题,问学生作者把春天当作是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6)齐声朗读课文。最后请学生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同时要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与其他造型表现课相比,从课题就可以看出本课更注重的是创新思维的训练,为学生创新表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教学目标:认知:创新思维和创作的关系 能力:运用多种方法,大胆想象创新表现。

  情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新表现,做有理想有包袱的一代新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思维训练方法,激发创新思维,采用多种方法表现自己在未来世界中取得的成就。

  难点:构图方法、画面的整体感。

  二、说教法

  本课围绕“我们的现在和将来”的主题,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表现,为学生创新表现提供了条件。我在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直观轻松的氛围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表现出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这是一次想象未来现实生活的美术课,这类课是要求少年儿童把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加以具体化的思维过程。画幻想画可选择的素材很广泛,但是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又容易孤注一掷,朝着一个思维方向跑,所以在教学中,我一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想象,一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在进行合理的多方面想象。在美术课堂上,一个积极主动充满乐趣的创作氛围也是学画好画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我在激活学生兴趣这一点上下了工夫。整节课,我让学生说他们想说的、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我的教学导入环节是由展示出我本人不同年代的照片开始的,让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入手,通过观察感受时空的变化,使抽象的时间变成可触摸的具体事物。学生都觉得新颖,有趣,都能从熟悉的人,即老师我的变化引出人类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畅想。然后我又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明星机器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它带领大家乘坐着时光机遨游一下未来的世界。

  (二)新授:

  接着展示多媒体课件:随着机器猫的时光机来到未来,欣赏科幻图片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的思维只是和平时一样,肯定不会创作出什么好作品,只有敢于打破平庸的想法,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并且能大胆的去画,才有可能画出别人不敢想的精彩有趣的作品(意图是通过欣赏图片和艺术家的作品来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

  (三)深入接着我问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图片,我很想知道,大家对都将来的什么最感兴趣

  每个人都一个美好的未来,下面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随着音乐,让思绪飞到遥远的未来,想想当你们成为了科学家、医生、宇航员……你们会在哪里做什么?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借此提出作业要求

  想现在 五:作业要求把现在和将来画在同一张纸上!

  (四)作业评价

  艺术实践 ,完成创作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

  引导学生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五)总结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请同学们说说为了实现我们美好的将来,我们现在要怎么样(进行拓展,教育同学门做有理想有包袱的一代新人)。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地球》。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爱进行一下说课:

  一、 教材分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产生崇敬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

  (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

  (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 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_ XXjxsj. =}

  3、充分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 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学生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学生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学习第一部分“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学生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学生进行设想:如果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学生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学生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学生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学生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学生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充分的认识。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及古希腊人对地球的测量,从而让学生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及地球的大小。

  (三) 学习第二部分:“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学生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学生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产生崇敬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学生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五) 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及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1) 课程内容:《认识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

  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2) 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2)、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关键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习新知作了较好的铺垫。

  (2)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学习新知。

  (3)认知冲突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中年级操作随意性大,对学生的操作必须适当指导启发,另外根据认知冲突论,教学中我不断设置矛盾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学习法: 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概念。充分调动学生手、口、眼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卡片、格子纸、硬币等工具。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教师出示课件)篮球场和教室两个场地,叫学生来分配人数打扫这两个地方。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分配方案?

  生:我们小组分的人数是打扫篮球场20人,打扫教室10人. 师:说说你们组这样分的原因

  生:因为篮球场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

  师:原来是篮球场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

  (分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由此引出面积)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三)、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板书:表面的大小 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指板书)

  (四)、联系生活拓展。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一词进一步观察、比较和描述,加深了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五)、实践活动:

  (1)制造认知冲突。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吧。

  (2)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活动结果,并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币的方法,长方形共摆了10个5角硬币,而正方形共摆了9个硬币,所以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们小组是用画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一些。

  小结 :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在用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画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3)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1、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2、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实用】说课稿汇总9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汇总7篇

2.【实用】说课稿汇总8篇

3.【实用】说课稿集合10篇

4.【实用】说课稿9篇

5.【实用】说课稿五篇

6.【实用】说课稿汇编7篇

7.【实用】美术说课稿4篇

8.【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

9.【实用】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