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22 16:30: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为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968年为维也纳狂欢节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作者意在表现: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舞蹈。这时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鸣电闪。然而,舞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全然不顾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乐曲为G大调,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以突出乐曲的标题性和描绘性。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知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对管弦乐曲体裁感兴趣。

  2. 充分聆听音乐作品,通过亲身参与演唱,编创等实践活动,体验音乐。

  3.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能够分辨大军鼓和大镲的音色,并对约翰施特劳斯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1、 歌曲分段欣赏,分辨各个音乐主题。 2、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带来的联想。

  教学难点: 学生能静心聆听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多种方式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视频《波尔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对波尔卡的了解的热情,为引出今天的新课做准备。

  简介波尔卡并对波尔卡音乐及舞蹈有初步印象。

  波尔卡是19世纪产生于波西米亚,后来在整个欧洲特别流行的一种舞蹈。通常为二拍子。 师生共同拍一拍波尔卡的典型节奏。

  【设计意图】对波尔卡有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总—分—总,欣赏全曲)

  (一)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分辨节拍及音乐结构。

  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聆听乐曲片段A段,让学生说出音乐片段所表示的是图谱中哪一部分?

  引导学生说出:引子+A段+B段+A段(再现)+尾声

  【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谱形式直观展示出《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曲式结构,帮助学生分析曲式结构。

  (二)分段欣赏

  聆听A(a)主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高音木琴,大镲,三角铁,大鼓)进行听赏,初步认识简单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

  再次听a主题。

  感受力度变化,从而说出渐强及在乐曲中表达出了雷声越来越近的作用。

  拍手创编

  体会乐曲在力度上的变化。

  听A(b)主题

  比较与上一主题在速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受乐曲所描绘的场景。A段音乐听赏结束,让学生在图表中指出,A段由哪几部分构成。并完善曲式结构图。引子 + A段 + B段 + A段(再现)+尾声

  (a,b)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对作品塑造形象的作用并完善曲式结构图。

  欣赏第二部分B乐段(a)。通过速度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感受舒展的连音。 唱、打B乐段(a) 节奏型感受波尔卡舞曲特征,合作创编表演。 听B(b)主题。重点感受装饰音记号及休止符表现出的轻巧活泼的音乐特色。并在图谱中引导学生说出B乐段(a)再现。

  B段音乐听赏结束,让学生在图表中指出,B段由哪几部分构成。继续完善曲式结构图。引子 + A段 + B段 + A段(再现)+尾声

  (a,b) (a,b,a) (a,b)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符号给乐曲带来的变化。为平时音乐创编积累素材并完善曲式结构图。

  8. 简介作者

  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自信心。

  【设计意图】分段听赏之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曲作者,让学生将对乐曲的兴趣转移到对乐曲作者身上。

  (三)复听全曲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乐曲的体裁表现形式为管弦乐合奏。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直观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轻松体会管弦乐合奏这种表现形式。

  三、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作曲家选择了合适的乐器、乐曲的速度以及力度上的变化,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听觉体验,这就是美妙的古典音乐,它虽然没有确切的歌词,却能带给你无限的想象。下这节课我们将欣赏《蓝色的探戈》,请同学们课下预习并收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对下节课内容有简单了解,为了更好地上好下节课。

  四、结束语

  希望通过这节课,你们能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期待下次相遇。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水冶镇二中

  侯慧芬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听《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目标:通过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若干、沙子、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宝贝(出示箱子)谁来猜猜,里面会装些什么宝贝呢?(生猜3—4个)

  (1)看来让大家猜,是有些困难,还是让老师取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出示玻璃瓶、报纸、装有沙子、豆的杯子)现在大家知道老师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了吧!

  (2)哇!你真厉害哦,真有件这样的东西。

  他们能发出声音吗?(能)在老师看来,能发出声音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贝。不信,大家仔细听:(师吹出空玻璃瓶,发出呼呼的风声)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这声音像什么?(生说)

  你能像老师这样,吹出呼呼的风声吗?好,你上来试一试(演奏)。风呼呼的吹着,不一会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象沙沙的雨声吗?谁也来演奏一下这沙沙的`雨声?(生演奏)听那,雨是越下越大了,也请一位同学来演奏(生演奏)。雨落在树叶上,发出了哗啦啦的声音,拿起你们手中的书,摇起来,听听象不象哗啦啦的树叶声(生感受)。突然,一阵春——哦?该敲打什么来表现春雷呢?(生说,师评价)那我们就用这些声音来表演一段“春雨雷电”的交响乐吧!(分角色演奏)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到出都是这样的宝贝,用他们可以来表演很多声音故事,怎样,神奇吧!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整体感知

  那现在我们来聆听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吧,听一听音乐大师是怎么来表现“雷鸣电闪”的?当你在乐曲中听到“雷鸣电闪”时,赶快捂起你的耳朵!

  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象发生了变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2、认识打击乐器

  乐曲中的“雷鸣电闪”的地方还真多,那作曲家是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的呢?

  介绍定音鼓和钹

  3、片段欣赏

  那我们再来欣赏其中两个片段,感受定音鼓和钹在其中的作用。

  在片段一中你好象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说)(雷声隆隆、倾盆大雨的景象)片段二中,给你什么感受呢?

  4、 小结

  乐曲逼真的表现了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但人们仍然兴高采烈、纵情起舞。再来欣赏下,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当然可以随着音乐通过动作来表现。

  那我想,现在大家可以完成书上的表格了!

  三、实践创作

  我们感受了大师所创作的“雷鸣电闪”,现在我们也来创作创作,用这些宝贝来表现下面的四个主题。

  (1、雷雨;2、清晨;3、课间十分钟;4、厨房交响曲)

  请小组长将宝贝拿回去,要迅速的选择一个主题,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作用,来表现你所选题的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可以用哪些宝贝来表现。

  评价:你知道他们表演的是什么吗?在这个主题中,这个声音是通过……来表现的!真棒!观察的真仔细!这些宝贝在你的手里真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 总结下课

  大家表演的都很好!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模仿出各种声音,相信大家积极的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去创造,也能成为像“约翰·施特劳斯”一样的音乐大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打击乐―玛丽波尔卡》大班音乐教案

2.幼儿园小班音乐课教案《螃蟹波尔卡》

3.《台阶》教学设计

4.《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5.检阅教学设计

6.《天窗》教学设计

7.《孔乙己》教学设计

8.《穷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