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5 11:33:33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优】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优】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的特殊本领,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与动物有关。

  2在配对的活动中,找到动物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对应关系。

  3能利用动物本领的认识进行大胆想象,设计自己的“新发明”。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幼儿提前搜集动物的本领知识。

  2课件。

  3图片卡。

  4幼儿学习资源3、彩笔。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想飞的小象》,请小朋友边看故事边听故事,一会儿老师有问题要提问小朋友哟 (播放故事视频)。

  提问: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有什么本领?(幼儿回答)

  师:看来,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只是各种动物的本领不同。

  二、 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的特殊本领

  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还有哪些小动物有哪些本领。(放课件图片)蝙蝠在夜间自由飞翔;袋鼠妈妈带着小袋鼠跳;枯叶蝶隐藏在树枝上;鸟儿在空中飞翔;小鸭在水中游泳;蜘蛛在织网;壁虎吸在墙壁上;蜜蜂在吸花蜜。小动物们的本领可真多。

  2师:小朋友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本领?昨天老师让小朋友回家搜集动物的本领,你搜集到什么动物有什么本领,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动物的本领。(分组交流)

  3请幼儿单独回答。

  信鸽会送信;青蛙会跳;变色龙会变色;松鼠的尾巴可以当伞;公鸡会打鸣;黄牛会耕地;萤火虫会发光;鲸会喷水;孔雀会开屏;狗会汪汪叫;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出来;北极熊不怕冷;竹节虫可以藏在树枝上;骆驼可以储存食物;鸬鹚会捉鱼;乌贼会喷墨汁;狐狸会放臭屁等。

  老师小结:小动物们的本领可真多,有的动物有保护色,有的动物有再生的本领,不同的动物有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他们真是太棒了。

  三、 说说动物本领与人们的发明创造

  1师:小朋友,你了解了这些动物的本领以后,想到了什么?

  (1)播放鱼游泳视频。

  视频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鱼的身体内有鱼鳔,内部可以储存空气,鱼正是利用空气在水中的浮力使自己上下移动,于是人们受小鱼游的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出示青蛙图片。

  看到青蛙游泳你想到了什么?(蛙泳)出示蛙泳图片。

  (3)出示孔雀开屏图片。

  看到孔雀开屏你又想到了什么?(孔雀舞)出示孔雀舞图片

  看到孔雀开屏,人们发明了孔雀舞。

  2。幼儿操作练习

  师:小朋友,除了刚才看到的这些,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发明也是受到动物特殊本领的启示而发明的。那我们还从动物身上学到什么本领,发明了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小朋友来帮他们配配对吧!(播放轻音乐)

  你是怎么配对的,为什么?

  小结:受到……的启发,我们发明了……;看到……,我们发明了……。

  四、大胆设计自己的新发明

  师: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动物,动物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让我们人类过得更好、更快乐!如果请你来做个发明家的话,你会学哪种动物的本领发明什么样的东西呢?请小朋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想一想,把它画下来。

  五、结束。

  师:小朋友们真棒,都有自己的创意,让我们到美工区中继续我们的“发明创造”吧。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理解物体经过连接可以改变其特征、用途。

  2.大胆探索,发现生活中更多“连接”的现象,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3.交流探索结果,萌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绳子、夹子、回形针、纸条、双面胶、胶水、PV管、3通、玩具、电珠发光实验彩链、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开火车”的游戏中,火车是怎样变得很长很长?(许多幼儿连起来)

  小结:一个一个小朋友连接起来就成了一列很长很长的火车了。

  二、操作探索

  (一)探索不用辅助物的连接

  1.出示绳子、夹子、回形针,请小朋友把它们也连一连。

  2.你是怎样把它们连接起来的?

  (二)探索使用辅助物的连接

  1.咦,电灯是怎么会亮的呢?这些是什么?老师示范电珠发亮的实验

  2.小结:电线把电珠和电池连接起来后,电珠就亮了。原来电池和电珠请电线帮忙连接起来后,电珠就亮了。

  3.幼儿操作探索

  4.请幼儿说说探索的`结果。

  5.寻找生活中物体间的连接

  (三)探索物体间无形的连接

  1、了解无形的连接

  提问:我的手机怎么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的呢?

  2、扩展经验

  三、结束活动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通过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连接,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可以发明更多的东西。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人消化食物的过程。

  2、认识身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及基本功能

  二、重点:食物消化的过程

  三、难点:人体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

  四、活动准备

  1、《豆豆变形记》故事挂图,录音

  2、可拼拆的人体内脏模型、每人一颗五香豆

  五、活动过程

  ●尝一尝

  幼儿每人一颗五香豆,一边吃一边思考:

  五香豆吃到我们肚子去后会变成什么?

  ●说一说

  请幼儿互相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

  ● 听一听

  教师出示挂图,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引导幼儿思考:豆豆最后变成什么?它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粪便的?

  欣赏录音故事,加深对食物消化过程的了解

  ●想一想

 教师根据故事情节演示人体内脏模型。

  请幼儿边听,边看,边触摸自己消化器官所在的身体部位,加深了解。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体验发现的乐趣。

  附故事:豆豆变形记

  “小嘎啦”是一颗可爱的小豆豆,这会儿被送到了嘴巴里。

  只见两排雪白的牙齿向自己压下来,“小嘎啦”一下子被咬成了两半。牙齿还在不停地嚼呀嚼,眼看着自己越变越小,“小嘎啦”急得直向牙齿叫:“你可别再动了,我被你嚼得不成样子了。”牙齿慢吞吞地说:“把你磨细了,才好。”

  牙齿话还没说完,“小嘎啦”只觉得咕咚一下,自己走过了一条直直的管道,来到了一个黑暗的大房子里。这房子会不停地动,“小嘎啦”和它的朋友在房子里转来转去觉得挺舒服,不一会儿睡着了。

  一觉醒来,“小嘎啦”发现自己变得粘乎乎的,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是什么豆腐?好像是个迷宫,会不停地动,四面还有许多细细的'毛。”“小嘎啦”正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突然发现自己身上不少粘乎乎的东西被细细的毛“吃”进去。还好,“小嘎啦”没有全部被吃光,剩下一点“渣渣”。

  他急忙向前跑,不久看到了一个宽敞的通道,“咦,前面有点亮光,一定是个门。”真的,前面是一个门口,通向门口还有个滑梯。“小嘎啦”高兴地沿着滑梯哧溜一下滑出了门口,睁开眼睛一看:“天哪,我变成了什么呀?”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我发现孩子在用两根红棒中问交叉叠放后,红棒向一边倾斜,孩子就用教具往一侧放,并告诉我:“我想让它们平衡”。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但孩子利用红棒进行平衡实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何不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主题教育呢?于是,“平衡”主题由此而生。

  在“平衡”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探索了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并引导幼儿探索了使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的现象,此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的重量,探究红蓝棒平衡的方法。

  2、根据验证结果,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和态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材料来源于蒙氏班幼儿每天都接触的红蓝棒和积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

  2、活动中的不足:

  经过实际操作发现: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主要内容:

  1、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幼儿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2、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应该是严谨的,在这个活动中数据是“块数”而不是“重量”,所以回避了“支点”的干扰。幼儿获得了如何使杠杆两边平衡的方法,并不是两边要放多少量的经验。

  综合评析:

  活动来源于蒙台梭利班级日常的教具操作,提高了教具的使用价值,活动大胆创新、有实效;其次,活动目标明确具体,在主题活动中围绕关键经验进行探究,层次清晰,发展性较强;再次,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表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适宜的指导策略。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幼儿提出了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幼儿合作探究、分享经验的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蚕宝宝长大及结茧的过程。

  2、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记录表达自己观察的过程。

  3、对喂养活动感兴趣,体验蚕宝宝结茧的艰辛,萌发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蚕宝宝生长过程的 ppt。

  2、熟蚕的.照片和图片,录像,纸和笔。

  3.蚕茧几个。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经验。

  提问:最近,我们班来了许多小客人,它们是谁呢?那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图片:

  这是小朋友画得蚕宝宝,它和你们讲得一样吗?

  (1)现在的蚕宝宝还吃桑叶吗?不吃桑叶的蚕宝宝叫什么名字?

  (2)蚕宝宝刚来时是什么样子?你们是怎样喂养的?

  (3)从蚁蚕到熟蚕它们是怎样长大的?请你们边看录象边商量,请一个小朋友来记录蚁蚕到熟蚕的生长过程。

  3、幼儿分组画画。

  4、蚕宝宝结茧。

  (1)这些蚕宝宝长大后会干什么?它们是怎样结茧的?是不是这样呢?

  (2)幼儿看录像。

  提问:蚕宝宝结茧要几天时间?当你看到蚕宝宝结茧这么辛苦,你们心里有什么想法?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学看,学了以后感觉怎样?

  5、蚕宝宝吐了丝,接了茧,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6、出示茧。

  (1)茧里面有什么呢?它和吐丝前的熟蚕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2)老师总结:蚕宝宝真了不起,它从小变成大,从大变成不一样的东西。那蚕蛹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

  7、幼儿猜想。

  小朋友猜了很多,蚕蛹到底会变吗?会变成什么?

  活动延伸:

  关于蚕的一生还没有玩,我们将继续带领孩子在科学区中观察蚕蛹变成了什么?蚕妈妈是怎样生宝宝的,这样他们对小蚕的一生就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大班科学教案03-26

大班科学教案06-13

大班科学教案【精】06-28

大班科学教案【推荐】06-30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02-23

大班科学教案【热】03-01

【精】大班科学教案03-01

【荐】大班科学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