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大班教案

时间:2023-01-03 11:18:1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欣赏大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1

  设计意图:

  我国历史悠久,民间美术源远流长,这些美术作品,象一首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幽默、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民间艺术生动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恒常的主题,极易为儿童接受。然而在当前经济建设的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的电子文化以及日本为代表的动漫文化的冲击,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慢慢淡出,中国孩子的心灵面临母语文化资源的饥渴。由此,我们开展了“民间美术欣赏”系列活动,本次欣赏木版年画“老鼠娶亲”是活动之一,旨在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题材为媒介,让孩子了解感受、认识理解我国优秀传统和民族民间文化。本活动通过观察-聆听-表演-绘画等手段来让孩子理解作品内涵,表达自己心中的童话,在创作过程中让心灵得到真、善、美的滋养。

  活动目标:

  1、感受画面热闹、喜庆的气氛。

  2、了解中国民间婚嫁的一些风俗及所蕴含的文化。

  3、大胆表述自己的观念的同时,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

  活动准备:

  电脑、投影、《老鼠娶亲》图片、唢呐、唢呐音乐《喜庆》、锣、红盖头、自制简单的花轿。

  活动过程:

  1、整体欣赏。(出示画面)

  师:这幅画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请你把看到的和同伴讲讲。(幼儿自由讲述)

  2、分层欣赏。

  师:这幅画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是老鼠结婚了呢?

  师:新娘新郎在哪里呢?为什么要用红色来装扮花轿和新娘新郎呢?(红色代表了热闹、喜庆、红火……)

  吹唢呐:老鼠吹的是什么?这种乐器的名字叫什么?(出示唢呐)我们一起来学学老鼠是怎么吹唢呐的。再听一听唢呐的音乐,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敲锣:这只老鼠站在队伍的哪里?它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锣)我们来听一听这个锣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声音由强到弱,传得很远)好象在告诉人们什么呢?(鸣锣开道,告诉人们快来看老鼠娶亲了……)

  送礼:看看这两只老鼠手里拿着什么?为什么要送鸡和鱼?(代表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迎亲的队伍遇见了谁呢?猫在干什么?学一学猫的样子?遇到这样的猫,老鼠会有什么下场呢?

  这幅画里还蕴藏着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呢?你们想不想听呢?

  讲述故事《老鼠嫁女儿》

  你猜猜这幅画是怎么画成的呢?(介绍木版年画,过年的时候人们把它挂在家里,希望来年五谷丰登。)

  我们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

  3、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老鼠娶亲的游戏吧。(请幼儿分别扮演新郎新娘,以及吹唢呐敲锣抬轿的老鼠,另一幼儿扮演猫,进行游戏)

  4、活动延伸:幼儿创作:《老鼠娶亲》。

  附故事:老鼠嫁女儿

  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老鼠家里办喜事,有个女儿要出嫁。 “女儿嫁给谁?”妈妈问爸爸。爸爸是个老糊涂,他说;“谁神气就嫁给他。”爸爸就去找太阳。太阳说;“乌云要遮我,乌云来了我害怕。”爸爸又去找乌云。乌云说:“大风要吹我,大风来了我害怕。”爸爸又去找大风。大风说:“围墙要堵我,我见围墙就害怕。”爸爸又去找围墙。围墙说:“老鼠会打洞,老鼠来了我害怕。”太阳怕乌云,乌云怕大风,大风怕围墙,围墙怕老鼠,老鼠怕谁呀?爸爸乐得笑哈哈,“原来猫咪最神气,女儿应该嫁给他。”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老鼠女儿坐花轿,一抬抬到猫咪家。老鼠爸爸,老鼠妈妈,第二天去看女儿,咦,女儿不见啦。“女儿在哪?女儿在哪?”猫咪说:“我怕人家欺负她,啊呜一口就吞下。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画面构图意境的深远。

  2、仔细观察作品,学习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奔马”的感受。

  3、了解水墨画中的中锋和侧锋所画线条的不同。

  【活动准备】

  1、徐悲鸿的自画像以及其他作品。

  2、徐悲鸿的《奔马》图。

  3、“赛马”的磁带、录音机,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赛马”的音乐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有没有看过马奔跑时是什么样的?

  2、出示徐悲鸿的作品《奔马》,师幼共同欣赏。

  (1)欣赏、感受马强健有力的形象和奔跑如飞的形态。

  师:画面上的这些马在干什么?看上去怎么样?画家画了几匹马?这些马是怎么跑的?(幼儿模仿)马飞奔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模仿)

  (2)欣赏这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造型美。

  师:这幅画时用什么工具画的?这些线条看上去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是怎么画的吗?画家哪些地方用了浓墨?那些地方用了淡墨?为什么要这样用?

  (3)感受“奔马”的构图美。

  师:大家能不能从画面上看出马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出示徐悲鸿自画像,简要介绍画家及他的作品。

  师:这就是画这幅《奔马》的画家和他其它的一些作品。你喜欢他画的画吗?这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画家徐悲鸿爷爷。他画过很多很多画,他画的马是人们最喜欢的,也是最著名的。

  4、播放“赛马”音乐,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提示:

  1、师幼共同收集一些马的装饰品,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马的不同造型。

  2、在班级环境中布置一个国画展示区,加深对国画这一绘画形式的认知。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对各种经典的建筑物感兴趣,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欣赏、比较中国和外国的建筑,初步了解中外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3、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

  活动准备:

  1、中外经典建筑物的图片(如长城、天安门、天坛、白宫、克里姆林宫、卢浮宫等)。

  2、教学挂图《中国建筑》;幼儿用书《中国建筑》《外国建筑》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和各种中国建筑物的图片。

  1、教师:图片上是什么?你们去过北京天安门吗?

  2、教师:看到了这些建筑,你有什么感觉?你知道它们是哪个国家的建筑吗?

  二、具体欣赏中国建筑物的外形和建筑风格。

  1、幼儿和同伴相互交流。

  2、教师:图片上的建筑物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样的图案?

  3、使用VCD播放我国的建筑物,集体欣赏并交流。

  4、教师:你最喜欢那座建筑物?你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5、教师为幼儿简单介绍中国建筑的背景。

  6、教师小结:图上的建筑物气势雄伟,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三、出示外国建筑物的图片。

  1、比较欣赏中国的古典建筑和国外的经典建筑。

  教师:猜猜看,图片上的这一建筑是中国的建筑还是外国的建筑。(请幼儿说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2、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

  3、教师:中国的建筑和外国的建筑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些漂亮的建筑有的是中国的,有的是外国的,但都有不同的特色。

  四、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投放一些有建筑图案的拼图,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各国的建筑特色。

  2、在活动室的墙面布置一块“中外建筑”的主题墙。

  活动反思:

  本课结束之后,感觉时间不够用,可以称得上非常紧张。其中的原因有教学经验的不足,也有对于学情的不了解。

  关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第三点:“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化发展,理解大师的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并未落实。这一处本来对应的练习是“用你自己的语言,结合本课中所学到的写作顺序介绍高陵一中。”但是最后由于时间的局限,这部分内容,布置成了课后作业,因此,可以称得上是没有在课堂上完全落实到位的。

  之所以课堂教学的任务没有完成,是因为在第一部分,也就是让学生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学生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候对于中国传统的建筑有了一些的分歧,比如后世修建的仿古建筑,这一部分,由于教师经验的缺乏,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不够,浪费了一些的时间,没有做到及时的收束,把学生拉回到课本中,其实以语言“为了弄明白这个疑惑,我们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然拉回来就很好,可是由于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并没有如此自然的进行收束。

  第二点,教学步骤,略显的有些呆板,当教学实际和教学设计发生了不相符合的时候,教师应该做的是及时调试自己的教学思路,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不调换课件也就是PPT的顺序,并没有及时的处理好教学步骤的衔接。在教学中,突然增加了一个环节即阅读单元导读部分,在阅读结束之后其实就应该让学生回忆说明文的特征有哪些,而不是把这一环节跳过,放在学习目标的之后进行介绍,这说明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教学机智还是有所欠缺的。

  总体而言以上就是关于本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这些反思都说明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不足,有时间掌控上的,有实际教学环节的生硬,这些都是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喜欢创作亭子或宝塔,并在创作中进一步体验两者不同的建筑风格。

  2、能在欣赏过程中大胆地想象宝塔或亭子的样子,并画出建筑特征突出的宝塔或亭子。

  3、学习用对比、联想等方法欣赏、感受宝塔和亭子不同的建筑特点。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宝塔和亭子》;幼儿用书:《宝塔和亭子》。

  2、纸、蜡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播放flash课件,激发幼儿观察、了解宝塔和亭子的兴趣。

  (1)幼儿观看flash课件。

  (2)结合自身经验,说说课件中所见的内容。

  2、播放幻灯片,引导幼儿分别欣赏宝塔和亭子,继续感受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

  (1)出示课件中各种宝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其多层、四周封闭、由下至上变窄的建筑特征。

  (2)出示课件中各种亭子的图片,引导幼儿发现其四周无墙、顶部像鸟翅膀等建筑特点。

  3、引导幼儿对比欣赏,说出宝塔和亭子的不同建筑风格。

  (1)幼儿讨论宝塔和亭子不同的地方。

  (2)教师小结:宝塔有许多层,四周封闭,楼梯通到塔顶,越往上越小;而亭子一般用几根圆柱支撑,四周没有墙壁,其顶部像鸟翅膀。

  4、提供幼儿用书,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宝塔或亭子。

  (1)请幼儿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宝塔或亭子。

  (2)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创作宝塔或亭子。

  活动延伸:

  展示绘画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所画的内容。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5

  活动目标:

  1、感受父与子的亲情。

  2、尝试用语言、声音、动作等表达对画面的理解。

  3、初步感受漫画夸张、有趣的特点,喜欢看画面。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课件《父与子》

  2、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1、看“父与子”的图片,熟悉人物。“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2、欣赏漫画一《射击》第一幅他们在干什么?你认为爸爸的枪法准不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幼儿学一学爸爸射击的样子。

  3、依次看漫画《射击》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大胆的用动作语言,声音来表现对画面的理解。

  4、欣赏漫画二《足球》第七幅看爸爸的头上怎么会有个包的?幼儿回答。

  出示全部漫画〈足球〉,请幼儿观看欣赏并回答,爸爸头上的包是怎么来的。

  提问:"为什么儿子会把爸爸的头当足球踢?""如果是你把爸爸头上踢了个大包,你会怎么做?""最后儿子和爸爸怎么了?"请幼儿再依次欣赏一遍。

  5、表演漫画

  1)集体表演。请幼儿找一个好朋友,扮演爸爸和儿子,想一想,爸爸被踢了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和动作,请你们表演。

  2)个别表演

  3)表演给听课老师看。

  活动延伸:

  1、丰富幼儿对漫画知识的理解。

  2、请幼儿回教室说一说,画一画自己和爸爸的好玩的事情,制作成漫画给大家欣赏。

  活动反思:

  漫画来源于生活,喜闻乐见,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孩子们,它的夸张、幽默、大胆的想象、简洁的图文、出乎意料的结局,正符合孩子们欣赏的特点。孩子们喜欢看漫画,尤其是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对故事情节和图片十分感兴趣,每一次都看的津津有味,看到幽默的地方还会开怀大笑。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6

  【活动目标】

  1.知道毛笔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种类,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喜欢。

  2.尝试用毛笔画出熊猫的明显特征,感受用毛笔作画的快乐。

  3.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提升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

  收集不同内容的中国画图片,供幼儿欣赏。

  2.范画五张,玩具熊猫一个。

  3.宣纸、旧报纸、毛笔、墨汁、瓷碗、抹布等。

  【活动重点】

  帮助幼儿从美术的角度接近中华文化,感受中国画特有的风格,对幼儿的作画技巧不必有过高的要求。

  【活动难点】

  幼儿的毛笔控水情况,画面整洁的保持。

  【活动过程】

  1.欣赏中国画。

  2.师幼共同欣赏活动室布置的中国画。

  3.共同讨论有关中国画的常识。这些画与我们看到过的许多画不一样,我们叫它中国画,是用毛笔(出示毛笔)画出来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很喜欢。

  4.探索毛笔。

  ――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毛笔,说说有什么感觉,充分感知毛笔与其他各类用笔的不同。

  ――用水实验毛笔的用法(利用废旧报纸,孩子们用毛笔沾水,在报纸上随意图画),说出和我们平时用的彩笔有何不同,表达用笔感受。

  ——教师简单讲解几中毛笔的用法,孩子们尝试在报纸上练习。

  5、为国宝熊猫画像。

  ――让孩子们仔细观察玩具熊猫外形特征:头、眼、眼圈、耳、身体、腿、尾。鼓励孩子说出其主要特征。

  ――教师示范。用毛笔蘸足淡墨,用中锋画头、身体等轮廓,再用笔尖蘸足浓墨,画眼圈、耳等部位。——幼儿作画。提醒幼儿用浓、淡墨色作画,鼓励有能力的幼儿画出熊猫动态。

  ――熊猫喜欢吃什么?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添画竹子。

  6、展示作品。

  肯定和接纳孩子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鼓励幼儿讲述画面、和同伴共同欣赏别人的作品等,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条件。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7

  一、教学活动设计理念:

  在《星月夜》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又高有远,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右角上,桔黄的月光、星光相互辉映,把深蓝色的夜空点缀得灿烂辉煌。流动的云在风的推动下翻滚着、飘过来,飘过去。前景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杉树,墨绿色的枝条努力的伸向天空。远处有青色的群山,山下的城市笼罩在夜色中,流泄出星星点点的灯光。观赏梵高的这幅画,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同时又呈现了无比绚烂的色彩。这是梵高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带有某种非理性的成分。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画面中笔触、色彩、形象所传达出来的强烈情感。

  难点:模仿梵高用短促而快速的用笔来表现画面。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欣赏梵高的作品,感受画面中笔触、色彩、形象所传达出来的强烈的情感。

  2、创作“有星星的夜晚”或描绘自己对梵高和她作品的感觉,尝试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课件、各种绘画工具(蜡笔、布、报纸、海面、颜料)、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梵高的《自画像》,简单介绍画家,并引导幼儿初步讨论自画像的笔触和色彩。

  2、出示《星月夜》,引导幼儿重点欣赏。

  引导幼儿观察、描述画面,提问:请你仔细看一看,画面上画了什么?

  引导幼儿从颜色上欣赏、讨论:画面上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鲜艳的还是灰暗的?它们在一起对比强烈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画家用蓝色、紫色和黄色,色彩鲜明,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

  评析: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内容和色彩进行观察,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自由地畅谈着对画面的感觉,对这幅画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里,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师幼之间的交谈是平等的。

  3、引导幼儿从形象、笔触上欣赏、讨论:画家把星星、月亮、树木画成什么样子?画家是怎样用笔的?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幼儿学一学这棵树是怎样长的?再用小手来试一试梵高那短促而快速的用笔,感受笔触和线条的运动。

  教师小结:画家用波浪形、螺旋形的线条来画画,星星月亮好像都被漩涡围住了。大树像火苗一样旋转着上升,蓝颜色、紫颜色和黄颜色对比强烈,画家用这些颜色和形象表达了自己紧张、忧郁、难过的感情。

  评析:通过观察、示范、模仿,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梵高作画的手法,这时,幼儿都跃跃欲试,很想拿起画笔象梵高爷爷一样画画。

  4、讨论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并给作品起名字。

  5、请幼儿把自己对梵高、对《星月夜》的感觉用绘画表现出来。

  幼儿自由创作“有星星的夜晚”

  你看到的星星、月亮是什么样的?你的心情怎样?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连续的图案装饰啤酒桶。

  2、学习设计图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感受知识就在我没的身边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范画1,课件;各种连续的图案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出示彩色的啤酒桶,讲故事引出课题。

  2、师出示没有着色的啤酒桶提出任务。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观察图案,发现连续图案。

  2、播放课件,请幼儿观察各种连续图案。

  3、在教室内找找连续图案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1、作品展示,幼儿互相欣赏,老师讲评。

  2、思想教育

  活动反思:

  ?多彩啤酒桶》是主题《动感天地》中的一个活动,整个活动经过了两个大环节。

  一、让幼儿亲手制作滚动物体——啤酒桶。首先由故事引入,故事中发生的趣事使他们对啤酒桶产生兴趣,激发他们亲手制作啤酒桶的欲望。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让他们有了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自由操作,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操作中,在粘两个杯子的接口时是比较困难的,幼儿就互相帮助,一人拿着杯子,一人粘胶带,幼儿的合作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幼儿在装饰啤酒桶时,都比较大胆,能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装饰。

  二、幼儿在滚玩活动中感知活动的特点——圆的物体容易滚动,物体滚动起来有惯性。让幼儿自由探索滚玩啤酒桶,从玩中感知到了滚动的特点,而不是老师传统地授予他们知识,让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又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问题,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9

  目标:

  1、初步感受桥的外形特点,提高观察能力

  2、欣赏桥的造型美,体验写生的乐趣

  准备:

  幼儿园附近安全的便于幼儿观察的桥,画板、图画纸、笔

  过程:

  一、谈话引题激趣

  二、提出去附近观察桥的要求

  三、实地观察桥的形状结构及组成部分

  四、引导幼儿选择角度参与写生

  五、与桥合影延伸:引导幼儿完成学习包有内容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10

  活动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感受画家夸张的表现手法。

  2、大胆作画,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纸张。

  2、哈哈镜,教育挂图。

  活动过程:

  1、让幼儿到哈哈镜前欣赏自己夸张的样子。

  2、幼儿欣赏毕加索名画《镜前的女孩》,感受画家夸张的绘画手法。

  3、教师重点讲解示范镜里、镜外的基本表现形式,使幼儿掌握一定的方法,有信心地去表现自己在哈哈镜中的形象。

  4、幼儿自画哈哈镜中的像。

  5、幼儿互相欣赏自己的作品。

  活动反思: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制定的主题计划是:我快乐、我学习,幼儿的乐学与他们的兴趣、需要有很大关系,学习内容富有动感、贴近幼儿生活和兴趣点是幼儿乐学的基本条件。哈哈镜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从哈哈镜里能看见自己有趣的变形形象,获得快乐的情绪。每次带孩子们照哈哈镜,他们都哈哈镜非常感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因此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神奇的哈哈镜”。歌曲《哈哈镜》就是其中一个活动,它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哈哈镜是一首比较活泼的双声部歌曲,和声的歌曲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因此我把歌曲分成了两个课时来开展,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并为歌曲配上相应的动作。在活动中我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这也是为我们第二课时的双簧表演做铺垫。第二课时主要是进行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通过把难点前置,孩子们在后面学习双声部的配合演唱就轻松地多了,掌握的效果也非常的好。活动后面我设计了双簧表演,这一部分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个个表演都很积极投入。活动也达成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快乐。

  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11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2、尝试用跳线法、添画法的绘画方式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遮挡关系。

  3、大胆作画,细心的画出遮挡部分的画面。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教具(大树、猴子、老虎)、森林背景图一副、幼儿作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讲故事。

  在美丽的森林里,老虎是这个森林里的大王,大家都很敬畏他。有一天中午,小动物们都午睡了,有一只调皮的猴子在森林里快乐快乐的玩耍,它在树上跳来跳去。突然,一只凶猛的大老虎睡醒了,他伸伸懒腰大摇大摆的走了出来,猴子看见了吓得“吱溜”一声钻进了树叶中,这只猴子胆子有点大,还伸出脑袋来偷偷的张望。这个情景正好被路过的摄影师看见了,他“喀嚓”一声拍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照片。

  2、教师揭开完整的画面。

  指导语:这张照片好看吗?想不想来画一画?

  二、引导孩子理解画面中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1、理解物体的先后关系。

  先把问题抛给孩子:那我们该怎么画呢?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幼儿猜测回答:

  提升:那我们再来仔细看一下这副画,谁在最前面?大老虎的后面是什么?猴子藏在哪里?

  小结:我们要先画最前面的老虎,然后再画大树,最后画猴子。

  2、理解物体的遮挡关系。

  大树的变化:那我们怎么画大树呢?大老虎走出来后,你看到的大树跟刚才的大树都什么不同?大树的一部分树干被什么遮住了?

  猴子的变化:猴子藏在哪里?它的身体什么部分被遮住了看不见?(中间)

  露出了身体的什么部分?(头和尾巴)

  三、讲解示范。(提醒幼儿将纸竖着画)

  1、教师用添画法、跳线法演示遮挡画的画法。

  指导语:在这幅画中有被挡住的部分也有被)露出的部分,我们该怎么画呢?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被遮住的部分要不要画?

  小结:我们要先画最前面的老虎,然后再画大树,最后画猴子。被遮住的部分不要画。

  跳线法:当碰到老虎的时候我们抬起笔,在半空中轻轻的跳过去,不要画出来,跳过前面的老虎后我们继续画。

  添画法:猴子的脚和一部分身体被遮住了不用画出来,就画露出来的部分,我们要先画猴子的身体,身体要碰到树干,头也刚刚好碰到树干。

  2、前面的部分要画得大,画的时候胆子大一点,后面被遮住的地方要细心画。

  3、构图饱满,大树可以从顶部一直画到底部。

  四、幼儿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1、教师强调要求:最前面的部分先画,然后再画后面的部分。被遮住的部分不用画出来。

  2、提醒幼儿老虎要画得大,树干要画得长,树叶画的茂密一点,画满整张纸。

  五、讲评。

  将幼儿画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重点就遮挡部分进行讲评。

  小百科: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12

  【活动目标】

  1、学习装饰汉字的技巧,感受汉字的神奇。

  2、利用汉字的形状及意义进行想象添画。

  3、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文字画范例,各种线条画卡片。

  2、绘画纸、记号笔、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1、导言揭题。

  小朋友,我们和线条宝宝做过了许多游戏,还记得哪些线条宝宝吗?(幼儿自由讲述)老师一一出示卡片:横线、竖线、斜线、浪线、锯齿线、弹簧线、弧线、螺旋线等。

  今天,老师又要请这些线条宝宝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

  2、出示范例(文字画)

  提问:老师画的是什么?(文字)。这是什么文字,我们来认一认。这些文字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吗?(幼儿讲述:这些字用线条宝宝来装饰了)。

  3、老师小结

  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这些文字中,老师用不同的线条宝宝来装饰,在汉字的空当处,老师又根据汉字的形状及意思添了一些画再涂上漂亮的颜色,就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装饰一下自己喜欢的文字(想)。

  4、幼儿操作

  (1)幼儿自选一张自己喜欢的文字绘画纸。

  (2)采用不同的线条宝宝先进行装饰汉字。

  (3)然后在空当处根据字形及意义进行添画。

  (4)最后涂上漂亮的颜色。

  5、作品展示

  请个别幼儿讲述你装饰的是什么汉字,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6、老师总结,结束活动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我们就要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了,真难忘幼儿园快乐的生活,老师衷心地祝你们平安、开心,希望你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尝试设计、装饰自己的名字,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展现其独特的设计风格,表现出别有新意的名字来,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提出幼儿可以只装饰名字中的某一个字,但最后只有一个幼儿装饰了一个字,其他幼儿都能把全名装饰出来,说明幼儿很喜欢这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他们的想象力、思维力得到了发挥与展示。在最后展示评价过程中采用自评与互评,促进了幼儿的个体发展。幼儿在课堂中非常活跃,对美术课很感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绘画技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了教育目的。

  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内容相对有些多,幼儿最后的作品大多没有完成涂色部分,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开展效果会更好;

  2、欣赏艺术家画字放在第一个环节对于不识字的幼儿来说会有些抽象,不好理解。我的初衷是觉得中国汉字是从图形文字演变过来的,只要幼儿能够初步感知这种美感就行,这个环节也可以放在最后幼儿作品展示后一起欣赏艺术家们是如果装饰字的。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13

  设计意图:

  新《纲要》提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由此产生了美术《笔屑贴画》

  活动目标:

  1、探索用铅笔屑贴出各种形象。

  2、乐意在探索过程中大胆想象,积极动手完成作品。

  3、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卷笔刀,各种笔,胶水,彩色纸,小碗。

  活动过程:

  一、出示7种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水笔,毛笔,记号笔,蜡笔)

  1、教师: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拿出笔)你认识这只笔吗?(拿出一只笔)这是什么笔?(幼儿回答)

  2、教师:你知道这些笔可以干什么?(个别回答)这些笔不仅可以写字、画画,孙老师还可以用铅笔变魔术呢。(教师削铅笔)

  二、教师出示各种形状地铅笔屑。

  (教师削铅笔)提问:小朋友看,这是什么?(铅笔屑)(教师在白纸上摆放铅笔屑)看看这像什么?(个别幼儿回答后,教师再进行适当贴画)(圆形铅笔屑、供形铅笔屑、扇形铅笔屑)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刚才老师用铅笔屑变出了这么多东西,屑铅笔时要轻轻地、慢慢地屑,把铅笔屑削在小碗里面,然后用铅笔屑贴出漂亮地图案。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展示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

  大家一起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你上来指给大家看看。你贴的是什么,是怎么贴的?

  小百科:贴画作为一种最普通不过的工艺品,它无不显示着人们欣赏美的情趣和想象力。贴画的材料随手可得,许许多多可能就是垃圾,但在心灵手巧的艺术爱好者手中就能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是一种传统的艺术, 它是一种对美的表达。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14

  活动目标:

  1、欣赏名画《拾穗者》,从色彩、构图等方面感受画面的温馨朴实的自然美。

  2、了解不同的色彩可以代表不同的心情,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去。

  活动准备:

  PP,记号笔,黄色彩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与交流

  策略:出示秋收季节麦田图片

  指导语:这是什么?是什么季节?如果此时你在金色的麦田里,你会做什么?

  二、整体欣赏 感知与讲述

  策略:介绍米勒,欣赏名画《拾穗者》

  指导语:

  1、法国有一位大画家,他的名字叫做米勒。他画了一幅很有名的油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2、画面上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你认为这是什么地方?小朋友看看这三个农妇在干什么?你在画上还看到了什么?

  4、小结:这是米勒爷爷的一幅关于秋收的画。在画面中有三个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中,弯腰拾起地上的麦穗,远处的农夫们将一堆堆的麦子装上了拖车。

  三、细致体会分析与

  策略:从色彩、构图方面欣赏作品

  指导语:

  1、画面的远处、近处各有什么?他们大小一样吗?

  2、画面的整体是什么颜色的?三个农妇的头巾和围裙是什么颜色的?这三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3、小结:拾麦穗的三位妇女离我们近,就画的大,麦堆、推车的人离我们远,就画的小,整幅画看上去比较的真实,就像照片一样,这是写实主义画法,你看到社么样子,画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整幅画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了黄色中了,使整幅画面安静而庄重。

  策略: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指导语:

  1、她们为什么要拾麦穗?

  2、她们是怎么拾的?用什么姿势?手和身体是怎样的?

  3、谁愿意来学学她们的动作?

  4、如果是你一直在拾麦穗,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5、小结:劳动人民的生活是艰苦的,她们勤俭节约,珍惜每一份粮食,看了米勒爷爷的画,你明白了什么?

  策略:作品延伸

  指导语:

  1、如果让你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

  2、米勒爷爷给这幅画取名叫《拾穗者》,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的。(简单介绍米勒的其他几幅作品)

  四、幼儿作画尝试与指导

  策略:师幼谈话 开始绘画

  指导语:

  如果让你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劳动,你会做些什么,把你想到的画下来!

  五、作品分享展示与讲评

  策略:展示幼儿作品,师幼共赏

  指导语:

  说说你画了什么?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15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画面构图意境的深远。

  2、仔细观察作品,学习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奔马”的感受。

  3、了解水墨画中的中锋和侧锋所画线条的不同。

  活动准备 :

  1、徐悲鸿的自画像以及其他作品。

  2、徐悲鸿的《奔马》图。

  3、“赛马”的磁带、录音机,投影仪。

  活动过程 :

  1、教师播放“赛马”的音乐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有没有看过马奔跑时是什么样的?

  2、出示徐悲鸿的作品《奔马》,师幼共同欣赏。

  (1)欣赏、感受马强健有力的形象和奔跑如飞的形态。

  教师:画面上的这些马在干什么?看上去怎么样?画家画了几匹马?这些马是怎么跑的?(幼儿模仿)马飞奔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模仿)

  (2)欣赏这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造型美。

  教师:这幅画时用什么工具画的?这些线条看上去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是怎么画的吗?画家哪些地方用了浓墨?那些地方用了淡墨?为什么要这样用?

  (3)感受“奔马”的构图美。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画面上看出马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出示徐悲鸿自画像,简要介绍画家及他的作品。

  教师:这就是画这幅《奔马》的画家和他其它的一些作品。你喜欢他画的画吗?这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画家徐悲鸿爷爷。他画过很多很多画,他画的马是人们最喜欢的,也是最著名的。

  4、播放“赛马”音乐,自由结束活动。

【美术欣赏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美术特色教学总结07-20

美术线条教案12-28

有关美术教案01-02

大班和泥教案12-28

恐龙大班教案01-05

大班单车教案01-05

《en》大班教案01-04

大班经典活动教案01-04

大班雾的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