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的读后感

时间:2024-03-11 11:27: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鲁迅的文章的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的文章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的文章的读后感

鲁迅的文章的读后感1

  我从《雪》中读到了三种人生因为它被选入了江苏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新教材。这篇文章,我上学时肯定是读过;但同样可以肯定是,我对它已几乎一无所知了,或者应该说我本来就对它一无所知罢。为了编点教学资料,也因为莫名潜滋暗长着一份好奇,我开始反反复复地读它。诗质语言,生动画面,很快征服了我心。可是,众多疑惑竟也一并攫住我神经,让我难以自拔:“暖国雨”、“江南雪”、“朔方雪”,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

  20xx年12月28日,已经多年难得见雪,见雪也至少要到春节前后苏州,竟然下起了纷纷扬扬大雪。一时间心头不由得也迷信起来。眼睛从荧屏移向校园,虽没有看见雪野中有各色花草、蜂蝶,但欢呼雀跃学生却是随处都是,更有一群青年教师,女打着花伞,男举着相机,在已被白雪半遮半掩绿树碧草间照相,那种兴奋直逼进三楼阳台上我心里面来。“明天肯定有人塑雪罗汉了。”我自然地想道。忽然间,我有了一种感觉,这是一幅热闹画面呀!而这热闹,全是因为“江南雪”“滋润美艳之至”讨人喜欢缘故了。而“朔方雪”不同,它“如粉,如沙”,只因太过冷峻,人们是宁愿居屋烤火也不愿意亲近,于是尽管它“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别有一种“壮美”,但只能面对“无边旷野”、“凛冽天宇” ——“是,那是孤独雪。”有一种想法在心中升起:“暖国雨”、“江南雪”、“朔方雪”象征着三种人生——“向来没有变过冰冷坚硬灿烂雪花”,让“博识人们觉得他单调”,自己应该感到“不幸”而又不一定感到不幸人生;“滋润美艳之至”,如小丑般媚俗而受宠,却终究因没有灵魂而成为匆匆“过客”人生,永远独立独行,用“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却必须忍受“孤独”人生。

  如此,“是,那是孤独雪,是死掉雨,是雨精魂。”这句话好像也不是太难理解了,同时,作者对三个形象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感情色彩,更与作者人生态度相吻合了。读书偶得,存此一说,以备斧正。

鲁迅的文章的读后感2

  慢慢地向前走着,走过这段黑暗,鲁迅先生就在眼前。 ——题记

  起初,我并不理解先生,看先生的文章,就像与先生有万丈隔阂。

  虽然儿时读过像《雪》这样的文章,语言优美,却没有办法了解先生,只是似乎记住了“文思革”三个字,之后就不了了之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对鲁迅先生毫无了解。

  之后不几年,我隐约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那时代的态度,又隐约的向先生的世界走近。

  记得先生写少年时期的闰土,又写了中年时期的他;写先生自己从东京到仙台继而回东京的变化;还写了先生目睹了故乡的衰变......我渐渐觉得先生为国家的不幸而叹息。似乎看见了先生的影子,又是那样的模糊。

  意外读了《伤逝》,深切感受了涓生的`反思与悔恨,我突然觉得那个时代是悲哀的,并不只有涓生和子君如此。子君终究逃不过旧时期的封建烙印,爱情终以悲剧而结束。时代的悲哀,封建礼教的束缚,这一切让我似乎又看见了先生,而那身影慢慢清晰了起来。

  对时代的悲哀而叹息,对黑暗的社会深恶痛疾。向先生的世界走近,我看到了先生世界中的一部分,那时也认为这应是先生的世界了。

  直到去年读了《药》,我才发现自己并没完全走入先生的世界。

  夏瑜的不幸,小栓的惨死,老栓的愚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们的无知。人血馒头,以革命者鲜血染成的人血馒头,人们竟没有任何动作。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是鲁迅先生对民族的叹息,也是先生用笔去斗争黑暗的强烈写照。

  看见先生的背影,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叹惋。幸运的是我理解了鲁迅先生的叹息,理解了先生拿起笔是为了和黑暗做斗争,而叹惋是为了那时期的中华民族,那个长满剥削的荆棘,并满是痛苦与麻木的中华民族。

  《呐喊》自序让我真正认识了先生,走进了先生的世界。了解了先生的生平与经历,我终豁然明白了先生为什么写文章,了解了先生的梦,也最终知道了先生真正的内心——唤醒那满是麻木与痛苦的中华民族,让民族真正得以解放。而这也为我指明了一条前进之路。

  先生,你若还在世,不介意我走进你的世界吧。

  我走过了黑暗,默默站在先生身后,这里是先生的世界,有着一条我应该前进的道路,令我的心平和而安宁。 ——后记

鲁迅的文章的读后感3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这部小说的来由。”

  ——《呐喊》

  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无由的产生的一种陌生,那种陌生感是寒冷的。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开启了品读《呐喊》这部小说的征程。

  从《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故乡》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韵味,相反我对要读懂这本书的意念越发强。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惨的人生,同时也看到了造成这悲惨人生背后那黑暗的社会,我开始慢慢懂得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能够治好国民的皮肉之伤是完全不足够的,只有填满了那内心的空白,人们才会觉醒,才会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欢,可以使人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与家人团聚必然是欢,妻离子散可以使忧,但是我觉得用“苦”或者是“悲”字来形容就更加好了。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造就了这样凄凉的文章理所当然,祥林嫂的惨死街头,孔乙己的悲惨,外加国民的愚昧无知,营造了这样凄凉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呐喊》这部小说。

  有时,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呐喊,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写到书本中,但是这毕竟只是内心的暗示。有人说,时间可以使人忘却那内心的伤痛,开始的强烈感觉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得淡了,最后淡的让你已经忘却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伤痛。然而,我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感觉就如同鲁迅先生书中说描述的那样“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回忆就是这么强烈,因为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呐喊。

  今日的呐喊与昨日的《呐喊》这部小说唯一的区别就是,面对的人,所处的社会,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并不能阻隔两者的联系,这便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如果》,可是生命中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有无尽的呐喊与彷徨。

【鲁迅的文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鲁迅的文章600字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06-25

关于鲁迅的文章读后感03-08

文章读后感300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06-28

鲁迅06-18

鲁迅06-24

鲁迅06-19

鲁迅06-19

鲁迅06-19

鲁迅06-29

鲁迅散文读后感600字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