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豆汤圆》有感

时间:2024-01-15 08:56: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红豆汤圆》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红豆汤圆》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豆汤圆》有感

  文人的可贵就在于喜好博览群书、问古访今,将历史碎片重组成鲜活的生命,还原生命的轨迹。作家董守良就是如此可贵之人。

  作家、书画家余达明以红豆汤圆为线,以养母的三次泪水为珠,串起一段深厚的母子情,凸显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母亲,一个重情知恩的儿子。

  红豆的另一种相思情——读书画家、作家余达明小说《红豆汤圆》有感

  《红豆汤圆》这个标题令人想起相思的男女之情。自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把红豆推向相思之最,红豆便成为一种象征,后人寄情于物的诗篇与恋事就汇成了一条流之不尽的相思河。而走进《红豆汤圆》这篇小说,却领略另一番情景。作者寄予的相思,是他的养母。他以红豆汤圆为线,以养母的三次泪水为珠,串起一段深厚的母子情,凸显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母亲,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重情知恩的儿子。

  母亲与爱情一样,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唐代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高尔基的《母亲》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以及当代作家肖复兴的《继母》,石钟山的《母亲活着真好》等等,好作品数不胜数。但《红豆汤圆》与它们截然不同。这篇小说的诱人之处在于所托之物的新颖,感人之处在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精神内涵。

  且说红豆汤圆。文中每一次出现红豆汤圆,总有一个母亲爱儿子的故事。而红豆泥在里,糯米粉在外,形状为团圆。深爱与感恩藏在心里,其寓意远比单独的红豆丰满。这种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用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稀男子,恰到好处。再说人物的描述。患有直肠癌的百岁养母“斜靠在沙发上……窗外的夕阳斜照在老人家苍老凹陷的脸上,把网状的皱纹照得格外明显……薄薄的褐色睡袍下,凸显着骨嶙嶙的肩膀”。养母的现状令人亦怜亦痛。养子的忧郁与泪水,渗出对养母真诚而深厚的爱,令读者情不自禁地担忧。曾经,93岁的养母与医生的对话,又令人随之精神一震。“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面对这个病呢?”“其实也很简单……不把这个癌当敌人,而把它当作客人。”“客人?怎样的客人?” “一个居住在我体内的不速之客。我既无法驱走它,不如好好招待它……叫它安心。它活它的,我活我的,大家互不侵犯,相安无事,共存共荣!哈……”精彩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使一位虽瘦骨嶙峋却血肉丰满,虽病魔缠身却乐观坚毅的百岁老人跃然纸上。作者像挥笔绘画一般,几笔勾勒就让养母的形象鲜明,精神闪耀,直射读者的心。

  故事是在痛楚中展开的。作者借养子“他”发出深深的喟叹,41年前第一次吃到红豆汤圆多么可口多么快乐,每一次吃到它又是多么的幸福。到如今养母再也不能亲手做了。看似对吃不到红豆汤圆的遗憾,弦外之音却是对养母生命的衰萎发出的痛楚之声。“他”开始回忆。第一次见到的养母“已年近60岁。个子高挑,腰板挺直,一点也不肥胖,穿了一件灰蓝色的旗袍,一头浓密的黑发,整整齐齐地梳向脑后。臂上挎着一个黑包,椭圆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其实这位即将成为养母的教师,经历坎坷。十年独身等候失散的丈夫,凄苦并执着;在日本侵略时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学校坚持教中文,儿子死在日本人手中。在悲情中,年近花甲的她收养了“他”这个12岁的孤儿,尽心培育,使“他”成才。作者铺开画面,多次出现“腰板挺直”,“温和的笑容”,让一个善良的挺立着腰板做人的优秀知识女性的形象铭刻在读者心中。

  掩卷后心如池中莲藕,纠缠着水草根须,碰撞着鱼儿无数。不得不再读一遍,再读一遍。母亲的故事,描写的方法与寓意的角度不同,感人的程度就有所不同。我热爱自己的母亲,文中这位令人崇敬的母亲也令我热爱。我想起五代时的文学家和凝的“纤手轻捻红豆弄”,正是这位母亲做红豆汤圆的写照。五代词人牛希济的“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正如文中母亲的养子,还有读者我。

【读《红豆汤圆》有感】相关文章:

我的红豆06-27

发芽的红豆06-28

红豆思06-27

红豆花06-17

泡红豆06-16

种红豆06-25

红豆豆06-30

小红豆06-26

小红豆06-27

摘野红豆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