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11-22 11:23: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秀)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用针扎我的祖母去世,年幼的我并不感到悲伤,只是和来的小伙伴们玩,去了很多我之前未知的世界,到了街上,感觉后花园已容不下我,那一句是不是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触动了我的心,年幼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未知世界的那种好奇让我感到很惊讶,是否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走的很遥远,我也在问自己。

  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我和祖父学诗,祖父给我烤乳猪,鸭子吃,可见祖父对我的疼爱之情,那种浓的化不开的亲情,陪伴着我成长,让人羡慕的幸福!

  破败的老屋,其中几件租给了养猪的,还有的租给了卖粉的人,他们生活很辛苦,整日为了活着而工作,很可怜!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又是人生的淡漠,人性的麻木与冷漠

  我家是荒凉的不论周围的风景,还是居住的人家都是荒凉一派的,团圆媳妇的到来,看似一则喜事,其实不然,只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健康的,活泼的硬生生的被折磨出了毛病,竟然还说是被灵魂附体了你,用各种偏方医治,麻木和愚昧好让人无奈。

  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终于小团圆媳妇被他们折磨死了,在我看来,死或许是一种美好的解脱,不用再受折磨,死后被埋在城外,就如同死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没有同情,只有人性的冷漠,有二伯的半疯半癫,整日的胡言乱语,偷东西也是平常的事情。还有那冯歪嘴子的事,都让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和压抑之感,压抑的是他们周围人的态度,极致的冷漠,任何一点上吊自杀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不用买票的表演节目,从别人的悲伤之中寻求一点活着的快乐,成为别人的看客,也在看着别人。其实,纵观整个中国,这种愚昧的情景随处可见,潜在的.具有麻木性质的无形思想在统治着他们,失去所有作为人该有的意义,生只是为了死,过日子也只是为了完成从生到死的过程,何其悲哀呢?

  但是,在小说的背后冯歪嘴子的女人王大姐死了之后,他坚强的担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情景,很令人感动,其中闪出人性力量的光辉,作为男人,或许他不成功不起眼,但他疼爱自己的老婆,坚强独自地抚养自己的小孩,或许他不知坚强,希望为何物,但是他在别人对他绝望的眼光中坚强了,结局不知怎样,但在那样一个愚昧的年代,是很令人感动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作者萧红带着沉重的寂寞与怀念用细腻的手法写出了她童年的回忆,心灵的家——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个小城里,天空是灰的,大地是灰的,道路是灰的,房屋是是灰的,人也是灰的,平淡的像一滩死水,不起一丝波澜。在这个灰色的城市里,人们身处于一个不动荡不安的社会,拥有着百害无一利的旧思想,愚昧、无知又保守的状态。

  呼兰河的东二道街上有一个泥坑。这个泥坑很大,又很危险,还在路上。这难道不应该填了它吗?但迷信就像一个快速传播的病毒,深深地植入在了呼兰河人们的脑海里。封建、动荡的社会,使他们不重视别人的性命,一个小孩子掉入了这个泥坑里,但人们的反应令人失望,愚昧的思想,使他们认为是“龙王”的报应,人们认为这个学堂有龙王在报复,便不让小孩上学了,想走道,不说填坑,净说拆墙,种树,思想永远不往正道想。聪明的只有孩子了,只有孩子才会说出肉是瘟猪肉,人们永远在逃避,为自己找借口,说服自己这是泥坑里的肉,只有孩子才知道真正的事实,人们总是苦闷与寂寞的,这里到处都是无知。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12岁的女孩儿,爱笑,活泼。倘若她出生在这个时代——21世纪,那么她可能是一个天真烂漫,正在坐在学校的桌椅上耐心的听着老师讲课吧!是一个对未来生活有着无限向往,期望的女孩儿吧!可惜她出生在那封建贫苦的社会。可怜的她,被卖到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母爱如水,哪呢?父爱如山,没了!小小年纪,只因长得太高,怕别人不相信她是一个12岁的女孩儿,便将她的年龄谎报成了14岁。12岁的女孩儿啊,如今可能是手捧着的珍宝,可是在那个时代的人怎么了?婆婆为了一个下马威,打着教导的名头,天天殴打小团圆媳妇儿,直到打出病来了,居然不请医生,而认为是大神请她走,硬生生的折磨到死。一个12岁的女孩儿死去时,人们都来围观,看得津津有味,一个人死去人们把它当做饭后的谈资,在场的人们,没有一个人制止,没有一个人帮助那个生来苦命的女孩儿。

  难道,世界没有了色彩,生活就是麻木的吗,人也就是麻木的吗?连人的良知、善心也不复存在了吗?

  我认为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苦闷的.。生活在一个看似轻松自在,无忧无虑,实际上是个封建、愚昧,保守又灰暗的小城中,身边还围绕着人性的麻木。这——难道不是童年的生活苦闷、悲惨吗?估计只有慈祥仁爱的祖父是她童年生活中温暖的阳光吧!可能是作者萧红童年的生活中最值得回忆与不舍的地方。

  与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这个小城,这个小城的人们相比,如今的生活是足够好的了,不管是学习设施,人们的举止,生活环境……不知好上多少倍,没有比较,就没有感激,我们该把不服咽下,心怀感恩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地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在她笔下,别有一番风味。

  在那个被丑陋规则重重包围的旧中国,呼兰河写满了无奈。那个和萧红年纪相仿才12岁的小团圆媳妇,原本以为在富人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尽折磨命丧黄泉。

  萧红的童年亦极其不幸,唯有祖父的爱就如同一团珍贵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动了她,“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童年的爱与恨都绘声绘色地在《呼兰河传》一一展现。

  “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在萧红眼里,极为分明。只有积极乐观,没有悲哀丧气。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萧红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难道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不应该是失落气馁,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挫折打败,才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遇到一点不顺或坎坷,就灰心丧气,这样,就算任何再简单的事也会变成极难的'。心中畏畏缩缩,就不会战胜困难,就不会成功!只要心怀希望,充满正能量,一切困难都会拜倒在你的脚底下!

  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这些那些的困难?我听妈妈说有个学校的大姐姐因为学习的压力大,没有快乐自由的童年跳楼自杀了。我觉得不可思议,生活在蜜糖中的我们太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爱,以为自己没有自由快乐,整天在题海中喘不过气来而牢骚满腹。我们来比比萧红,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在她的生活里,有多少委屈、困难,但是她的心里仍给快乐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是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拥有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心去对待,你的天空会一片晴朗。童年不同样,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童年记忆中无论是美好或不美好,都是生命必经的旅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活出我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深深感到作者萧红所处的旧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丑恶。

  呼兰河城是个很不同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坚守旧东西,畏惧新东西。就拿牙医生来说吧,她会用洋法子拔牙,技术先进,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增加拔牙的卫生程度,按理说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可人们只是好奇,却都不敢尝试,觉得拔牙方式太奇怪,有点可怕。于是仍然用土办法拔牙,结果可想而知。

  呼兰河城的人们不但好面子,而且贪图小便宜。只要一下雨,城里就满地泥坑,使得人马过不了路。那为什么不把泥坑填上呢?因为有时猪会淹死在坑里。这么一来,卖猪肉的把它捡走切成肉片,人们就有便宜猪肉买了。可有时瘟猪肉也会混在里面。哈哈,这下就热闹了,原先高高兴兴买便宜肉吃而患病的人,现在大声嚷嚷着卖猪肉的没良心;运气好没得病的'人,就笑话得病的人,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还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一说起自己家买了便宜肉,家长就会脸红得跟个苹果一样,大声反驳孩子,并且对孩子又打又骂。孩子哭着找外祖母,外祖母正想安慰一番,一看有邻居在往屋里张望,觉得丢面子,也就开始打骂孩子了。然而这些呼兰河城的人不但不肯填好泥坑,而且发明了个说法,把“瘟猪”说成是“淹猪”,这样不但占了便宜,而且能保全面子。这不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嘛,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呼兰河城里的人们重男轻女。比方说,塑像的人把男人塑得十分凶猛,却把女人塑得很温顺,像是尊敬女人似的。其实正好相反,他们把男人塑得凶猛,是要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而把女人塑得温顺,是在暗示着,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那就快来欺负她们吧!

  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要想在强大的压力下存活下来,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就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腕叹息,别无所能。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谈到解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本该已经摒弃了愚昧,摒弃了毒害国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的愚昧与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样让人思考。发生在我身边的经历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所生长的农村,人民无疑都是质朴的善良的,但他们仍然有摆脱不了的愚昧,遇到问题还是会找这种途径寻得解决。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灾难,这家人就会去请所谓的“阴阳仙”来家里吃饭,然后让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时这位“仙人”就会在这家宅基地和祖坟地转上一转。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无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垫一垫;或者你家门前这个树位置不对,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坟地边上少一根桩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烦事总是解决不了,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就会建议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兴许去瞧瞧高人找找办法就真的解决了。于是带上礼物不辞辛苦赶去讨问,说明问题之后这位高人就会指点该怎么怎么做:无非也是你家谁谁谁什么时候不要出门要背星;或者你家闺女出嫁不要嫁到哪个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个方向烧几天纸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这之后,有灾难的那家好几年都没了灾难,有麻烦事的那家麻烦事也解决了,都风调雨顺了。这时乡亲之间都会相互传来传去,说哪个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厉害,对他赞不绝口,以后谁家要有什么事还去请。就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们就会再建议主人要不换一个“仙人”再去看看,兴许你家问题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点。这时主人还是会照办,继续“求仙问道”。

  如果这些还都是我听来的,那我亲眼所见的就更真实了。我所见的这种我到现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打出来的名字来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烦,就会找年长的长辈给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个孤魂野鬼了。我所亲历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给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谁谁谁了。奶奶清楚了来由,就开始去厨房忙起来。只见她找来一个碗,倒上半碗凉水,用两根筷子在碗上摆一个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线系上的小土块,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开始用手边晃土块边问话。一问:“他家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是不是碰到了你谁谁谁?是的话土块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个小鬼搞的鬼,就会先骂上几句,然后二问:“你是不是缺钱花了?是的话土块就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就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然后夜晚几点在哪个方向给这个小鬼送点纸钱就行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在这个寒假中,我有幸阅读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不愧是名家的大作,这部作品虽然只是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来表达她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社会现实的谴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萧红童年所生活的小镇,来一探究竟《呼兰河传》与传统的回忆性质作品有些不一样,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虽分为各章,但又像描述一个整体。

  本文从一个大泥坑写起,这坑中常有动物和小孩丧命,可是当时的民众都在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般的围观。尽管把这个坑填平并不难,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一把力。这正体现出了愚昧旧中国公民的冷漠态度。殊不知只要不细心。下一个丧命的就可能是他自我!

  在小城中举行盛举的日子同样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体现出人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作中描述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个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那里不得不说下作者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躁,仅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欢乐。作者十分喜欢祖父,他交给作者读诗,还带她去后花园里玩,祖孙俩相伴,十分欢乐。

  又是一章,这章是描述几家邻居,有喂猪的,有开粉坊的,他们在一齐工作,一齐唱歌。那里不得不说粉坊旁的一个小偏房,里面住着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挺乐观的,可胡家偏偏爱面子,想维持自我的威严,总是没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让小姑娘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被烫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彻底了离开了人世。可恶的旧社会!

  又有一部分是描述个人的,一个亲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欢与石头,动物等物谈话,他虽性情古怪,但却是个汉子,多亏有了他,在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这个脆弱的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悲痛的大哭。还有那个拉磨的人叫冯歪嘴子,他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极为不易,可是邻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诋毁王大姐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仅有在儿子身上,他不在绝望,看到了期望。

  故事讲到那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作者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借矛盾的话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能够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它是一篇少女的叙事诗,一幅我仿佛拥有过的风土画,一串我童年听过的凄美歌谣。——题记

  我随手翻开这本《呼兰河传》,原只因“"呼兰河"这地名美丽文雅,但阅后我在呼兰河的美丽外表下看到的,有美好,也有丑恶;有宁静,也有孤独;有温柔,也有残暴;有作者萧红对它的热爱,也有怨恨、思念……

  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她在那儿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祖父的花园中,她得到了无穷的乐趣。栽花,拔草,铲地,浇水……“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她还跟着祖父学诗,在一次次大喊大叫中自得其乐。她还能看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等富有生活气息、乡村淳朴风情的活动,能吃到冯歪嘴子做的美味的黏糕,听有二伯的趣事……呼兰河就是作者的天堂!

  但是,呼兰河也有另一面:在呼兰河,天命不可违抗,神灵就是主宰;在呼兰河,人们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在呼兰河,活着没有意义,只是为了生老病死。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淹人淹畜,却被人们认作凑热闹和吃瘟猪肉的最好借口;年年举办的跳大神、放河灯等所谓“盛举”,只是些神神鬼鬼的迷信活动;明知道药店里的药没用,却依旧去买……甚至,胡家的小童养媳才12岁,在正该玩、该笑的年纪,却被思想古旧保守的胡家婆婆严加管教,只要她笑一会儿或稍有些不懂事,就狠狠地打她,还被用烧红了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后来全村人都认为这是“病”,给她吃偏方,跳大神,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大神”的法子活活折磨死,而胡家也因财力不支而家破人亡。看到这里又让人感到呼兰河如同人间地狱,它的愚昧无知,令萧红厌恶、纠结……

  萧红爱这片土地,它抚养了她,祖父的院子里那样生机勃勃、自由快乐,学诗时她嘻嘻哈哈、不求甚解、自得其乐,冯歪嘴子的黏糕那么美味,她无法忘却呼兰河这个小镇给她童年的温暖、快乐;但也是它,依旧没有一点主见,一切听从神灵的安排,依旧无法从千年的古旧思想中脱身,依旧固守着过时的习俗,让小团圆媳妇这样的无辜者被折磨致死……萧红的故乡就在美好与丑恶之间徘徊,萧红对它又爱又恨。

  但是,在书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更多还是她对呼兰河的.爱。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最后还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抹去了飘浮在这个小镇上的愚昧、迷信的乌云,让内心的阳光重新洒满人间,继续热爱、思念、赞美它。

  故土之爱的记忆,可以抵消掉成长中缘系于此的怨意,可以永久地在心间流淌,带来百感交集的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不敢退缩,脸上带笑,心也要拿钢筋水泥加固过,就怕一旦动摇再难鼓起勇气。这人生啊,说不艰辛是骗人的。若碰上某个深夜心思彷徨的时候,看到凄婉的文字,不自觉就会放缓了呼吸,放松了情绪,任寂寞席卷而来。想着罢了罢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么方法补救?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文,赤诚却不明媚,美丽而不美好,有时甚至是善于见人的,却让人流连忘返。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小童养媳,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会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动荡时期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封建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供香,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片,人们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描写出了一个喧闹而又寂寞的呼兰城。

  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应该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笔下童年是快乐的,是和快乐如影随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忆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的十二点,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扑朔迷离。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个一个的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兰河传》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张乃莹(萧红),一个成长在呼兰河的孩子。她用她独特的笔法描述了童年。在这本书里,有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说,却是“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初读此书,萧红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见不到的乐趣让我痴迷向往。再读,才发现了萧红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此刻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此刻完全荒凉了。大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此刻根本没有了。”

  “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里的泥土里,年年种着一成不变的蔬菜,其余的空地或又是杂草丛生,或又是花开满园,或又是白雪皑皑;也种着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么单调,一个种着菜的后花园,一个破旧的后房,竟成了她唯一能够消遣两个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获得爱的全部来源。坐在门槛上,看着邻里邻居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么个性的事,也但是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这又怎样呢?她小小的心里永远像一湖平静的水,望着远处依旧是波澜不惊。

  呼兰河这个小地方也是充满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那里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规律地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卖馒头、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个小小的泥坑让人们讨论了大半年,却似乎根本没人在意,路还是照样走,日子还是平常过。日历上,时光哗哗哗地逝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但年复一年,人们何尝不觉得重复单调?但他们安于命运,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了。萧红幼小的心灵看着这样的生活,却下意识的反抗,她热爱却又抗拒这一切,于是,就有了作家的萧红,有了含着眼泪微笑回忆故乡的萧红。

  这个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独的紧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过着寂寞的生活。《呼兰河传》是一本寂寞的书,萧红用看似热闹的一切描述自我的孤独寂寞。小城里的单调、枯燥、乏味让萧红写出了些许欢乐的`意思,却又发觉,欢乐里还是刻板的寂寞。一个儿时跟祖父呀呀学语背唐诗的女孩,用她独特的视角把她儿时的一切写进了一本书里。而我有幸品尝到了她的寂寞。

  或许是天嫉英才,萧红这股中国文学上清新的风不再荡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让世人对这样一个女子钦佩。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这个呼兰河边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认识萧红还是看了《黄金时代》后,虽然在此之前,听说过她的名字,看了电影后才对萧红的那短暂的一生深感惋惜,一个敢爱敢恨,才华横溢的女人,最后竟然死在了那干冷的水泥地上。看到她流离失所,有时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写作,我不仅对她肃然起敬!

  喜欢她的文字,感觉很安静自然,“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是虫子在说话似的。一些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读这段文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么无忧无虑,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感觉植物都那么的自由自在,随性的生长。

  而萧红笔下的人物却让人感觉到有淡淡的忧伤,小团圆的媳妇才只有12岁,12岁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她的童年还没有过完呀,她却成了人家的媳妇,她天性爱说爱笑爱玩,吃的多,长的壮,但是这不行,这每个做媳妇的样子,于是婆婆就给她下马威,打她,说她是中了什么邪,直到把她放到热水锅里,出来时不会说话了还不罢休,就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被这些呼兰河上愚昧的人折磨傻,折磨病,折磨死!

  冯歪嘴子找了个能干的媳妇,村里的人说她长的和扛一样,不温柔典雅,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还是爱着疼着自己的媳妇和孩子。因为他满足这样有媳妇孩子陪着的日子,周围的人生怕他家不出事,没有笑话看,在众人的议论声中,他的媳妇还是在生孩子后死了,但是冯歪嘴很是坚强,一个人养两个孩子,还是满怀希望的过着,无论孩子在别人的眼里怎么样,那就是他的希望,大孩子会拉小驴饮水了,小儿子会伸手拿东西吃了,小牙长出来了,这一切都给冯歪嘴子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让呼兰河的人也跟着坚强起来,无论生活怎样,无论别人怎么冷嘲热讽,他总是充满着期待活着,因为孩子的'笑容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知道那个大泥坑淹死了多少鸡狗,马陷入多少次,那些人的思维还是那么僵化,没有谁愿意把它填起来,但是却愿意一起捞起那陷入泥潭里的马,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呼兰河的人是自由的,又是友善的,还有那淡淡的说不出来的愚昧!

  呼兰河,给人带无限回忆的地方,但是又让人很庆幸能逃离出来的地方。或者这正是萧红一直不回家乡,愿意飘荡在外的原因。

  现在,那些在外打工时间久了,不想回家乡的人们,你们又有怎么的感伤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也不过是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也有一两家机房,也许有一两家染布匹的染缸房,这个也不过是自己默默地在那里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可以使别人开心的,也不能招来什么议论。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比方就是东二道街南头,那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吧:她在房脊上插了一个很高的杆子,杆子头上挑着一个破筐。因为那杆子很高,差不多和龙王庙的铁马铃子一般高了。来了风,庙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筐子虽是它不会响,但是它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详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这事情似乎轰动了一时,家传户晓,可是不久也就平静下去了。不但邻人、街坊,就是她的亲戚朋友也都把这回事情忘记了。再说那王寡妇,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至于邻人街坊们,或是过路人看见了她在庙台上哭,也会引起一点恻隐之心来的,不过为时甚短罢了。

  还有人们常常喜欢把一些不幸者归划在一起,比如疯子傻瓜之类,都一律去看待。哪个乡、哪个县、哪个村都有些个不幸者,瘸子啦、盲人啦、疯子或是傻瓜。呼兰河这城里,就有许多这一类的人。人们关于他们都似乎听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为奇了。偶尔在庙台上或是大门洞里不幸遇到了一个,刚想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一转念,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哩!于是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地就走过去了。即或有人停下来,也不过是和那些毫没有记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疯子投一个石子。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化子,至少在呼兰河这城里边是这样。人们对待叫化子们是很平凡的。门前聚了一群狗在咬,主人问:“咬什么?”仆人答:“咬一个讨饭的。”说完了也就完了。可见这讨饭人的活着是一钱不值了。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呼兰河传06-26

《呼兰河传》的教案09-15

呼兰河传心得与感悟09-2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500字 读《呼兰河传》有感06-2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0字06-2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900字06-22

呼兰河06-15

《呼兰河传》读后感06-26

《呼兰河传》读后感06-26

呼兰河传读后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