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3-08-08 11:11: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1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总算被我给“啃”完了,好辛苦呀!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使我记忆犹新。例如:蜀国五虎将中,忠义并称的关羽;鲁莽冲动的张飞;勇敢慎重的赵云;少年成名的马超;老当益壮的黄忠。我对他们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华智星——诸葛亮(诸葛孔明)。

  诸葛亮生于乱世,因此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让他极为感动,使其甘心为之驱驰。诸葛亮刚出道,就上演了火烧新野的好戏,杀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而归。紧接着他又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气势非凡,达成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赤壁之战,他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真当高管仲、乐毅一筹。杜甫的《八阵图》就是赞扬他而写;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刘备“崩殂”之后,蜀国陷入一片混乱与危机之中,此时诸葛亮作为蜀国的顶梁柱,更是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地辅佐刘禅(阿斗)。安居平五路,修好东吴,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稳定了蜀国的局势,然后他又七擒孟获,平定南蛮,解除了蜀国边界的.战略;此后更是六出祁山,其中的事迹如:空城计、 五丈原镶星等更是广为流传。

  尽管诸葛亮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宏愿,但他的博才多学、丰功伟绩仍流传后世、光照千古!

读《三国演义》有感2

  《三国演义》这本书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记载了从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它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有时会让我泪如雨下;有时会让我喜上眉梢;有时会让我心急如焚,有时会让我火冒三丈。其中那些锦囊妙计令我拍案叫绝;那些能人贤士令我好生佩服;那些精兵良将令我刮目相看。

  《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经典人物,他们的许多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我最最欣赏的要属诸葛亮了。不是因为他足智多谋,也不是因为他博学广闻,而是因为他对刘备自始至终忠心耿耿,为蜀国的的强大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刘玄德三顾茅庐”,答应辅佐刘备,到“刘备病逝白帝城”后,不负重托,全力帮助刘阿斗保江山,再到“孔明病逝五丈原”,不忘蜀国兴亡,留下锦囊妙计,足以证明诸葛亮是个对刘备无比忠诚,有着极强的责任心的英雄。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依然存在,依然需要。每当在洪涝灾害中,在大地震中,在火灾中,在边防哨所中,我们总能看到解放军叔叔们不顾个人它危,保家卫国的身影。难道这不能反映出解放军叔叔对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忠诚吗?是啊!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强大就需要解放军叔叔这样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才,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我,也应该像诸葛亮学习。我在班级中一名小干部,我应忠于班主任许老师,辅助许老师管理好班级,为班级争光,不要为班级抹黑。

  人贵忠诚,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发扬光大。

读《三国演义》有感3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知道古代三国时期蜀魏吴三个国家鼎立的事情。我最喜欢的有三个人。

  我喜欢的第一个人是刘备,因为他仁慈,善于听从部下的意见。虽然在东吴大将杀了关羽时不听诸葛亮等大将的劝告,兴动几十万大军攻打东吴,最后幸好被赵子龙救下,才保住了小命。但绝大时间听从部下的意见。

  第二个是诸葛亮,子孔明,被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后请出山辅助刘备。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曾火烧新野、藤甲军、赤壁,还水淹于禁七军,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之箭,七擒七纵南蛮王孟获,使其心服口服,设空城计击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体现了他的善用计谋。

  第三个是曹操,他生性多疑。曾在草船借箭时怀疑敌军兵多,直叫弓弩手射箭。还兴动全军攻打新野,分五队进攻光第一队就被孔明烧的.寥寥无几了。五队攻占新野刘备全军都以撤出。火烧新野后军队所剩无几。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他不像红楼梦的悲惨故事,不像西游记的神话传说。但其中每个故事都生动有趣、有血有肉。真不愧是一本名著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是呀!看那一代枭雄反被其害,前世的繁华,多变的江山,仅是过眼烟云。留下的还是那一片空旷的野地――

  赤壁之战,可谓精彩。但这次伟大的战事,只能在史书中寻找它的身影。

  从桃园三结义到乐不思蜀。英雄的一生,在刀光剑影下荒芜过去。战场的血腥,生活的诡异,让那曾经独霸一方的三国英雄,只留下一幅丹青。

  他们的腰间,系着忠气;他们背上的一条条刀痕,刻着每一次历史的演变。

  在他们无情的刀刃下,敌人的头颅滚入深渊。他们是鲜血的化身,是冷酷的英雄!

  英雄,是智慧的结晶。可在称霸一时之后,却是长夜漫漫无止尽……

  英雄的一生是多么辉煌,但这一切,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生,不过是东躲西藏,挥刀斩六将。

  死,不过是在尔虞我诈之中,一眼万年。

  生活,只是精彩的那一霎那。

  英雄如此,江山如此。

  刀光下的血已干涸,传奇般的三国已遥远……

  英雄的一生,杀人无数。可他们刀下的最后一个灵魂,却是自己。

读《三国演义》有感5

  谈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大家立马会想到:关羽、张辽、诸葛亮。可到底谁才是三国里的真雄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刘备?曹操?还是孙权?曹操在《青梅煮酒》这一章时称刘备与他是英雄,那就先比较一番这俩人。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因他而起的战役有不少,可他自己却极少参战,若不是诸葛亮、赵云、关羽等英雄好汉相助,恐怕此生连一场胜仗也打不了。而曹操,做一名君王,在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亲自领兵,靠着自己过人的才华,赢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难道这不是英雄之举吗?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歇后语吧,“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当赵云拼尽全力,好不容易才救出了刘禅,而刘备却故意将刘禅摔在了地上,这实在不像英雄之举。而曹操的将士们并非如此,荀彧,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吧,荀彧在曹操还毫无名气之时就离开东吴,投奔曹操,而这又是为什么呢?正是因为曹操的英勇果断,会选人用人,不论战役是胜还是败,始终都为之一笑,这种种原因合在一起,难道曹操还不配为真正的英雄吗?

  好了,说完刘备,再说说孙权。孙权的这一切,都是他哥哥孙策拼尽全力打拼出来的.,而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曹操作为一代军事文学家,诗词歌赋,文学武艺,样样都行,而孙权在东吴一直没有什么大作为,还把整个东吴的兵权交给了周瑜,这还有可比性吗?

  但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也有缺点,他太多疑了,就因为多疑而害死了华佗,但是他的优点胜过缺点,不然也不会让魏氏江山如此稳固。

  不过,能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大名,必定也是有过人之处的英雄好汉,能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人物一定是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学习曹操的博大襟胸,学习刘备的为贤为德,学习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东汉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我又想到了这一句歌词,这个问题终于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读《三国演义》有感6

  在三国故事里,浮现出许多英雄好汉。他们杀敌报国,却都战死沙场。这本小说随处贯穿着“忠义”二字。我读完这本书,觉得这些肯为了兄弟、国家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非常伟大,就像孟子所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就是英雄气概!)当震天的战鼓敲响时,当祖国陷于危难时,大丈夫当挺身而出,以身殉国。

  “滚滚江水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当战场上最后一缕硝烟散尽,我们不能忘记那群雄逐鹿中原的过往岁月。

  从典籍中来 到尘世中去——《三国百科谈》及作者喻镇荣先生

  照天,原名陈照田,男,1972年生于山东青州市,半生辗转,以文为生长。20xx年漂居广东佛山,转行营销策划,偶尔看书写字。

  收到喻镇荣先生三度付梓的专著《三国百科谈》,我便红尘抽身,急急读来。对于此书,我素有耳闻,知20xx年初版时,曾引发不小的轰动,喻镇荣和《三国百科谈》也因此名声响亮于中国陶瓷行业和三国研究界。时隔八秋,再度增订,其内容自是更广,分量更重。

  我之浅见,《三国百科谈》是本研究《三国演义》的书,却与一般研究《三国演义》的专著不同:它不囿于学术,治学之外更重致用;从典籍中来并没回归到典籍中去,却落地于当下的尘世生活,以作镜鉴事。愚以为,此当为《三国百科谈》之真正价值。

  喻镇荣先生不以研究《三国演义》为业,非是藉此皓首穷研安身立命或混迹其中领俸糊口者,纯属个人兴趣爱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工作之余,专注于《三国演义》研究。无名利之心,无交差之念,只潜心于书中学问,不出点成绩倒是件难事。寒暑数载,他以心神笃定之态,游历于三国的滚滚红尘中,关注大局纵横,又洞细察微,自是收获颇丰。人事的来络去脉,局势的风云变化,争战的一招一式,造化的前因后果,都了然于胸,知其表更深知其里;太监皇帝、奴卑达官、乡民诸侯、白丁鸿儒、走卒名将、隐士谋臣,各色人等皆尽熟悉,说其貌,聊其事,信手拈来仿若相知多年的邻居朋友;小说的布局谋篇,起承转合,高超叙述,经典对白,人物刻画、艺术成就,高妙及败笔之处,无不参透明白,藏于脑间。《〈三国演义〉的两处破绽》等文即是其中见证,没有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研读是难于写出此类文章的。

  对已有的《三国演义》相关研究论述,喻镇荣更是认真阅读,加以思考研究,又有过人禀赋,研究思路渐次打开,更广阔独到的学术理论文章也随之从脑中溢出。如:《〈三国演义〉的逻辑推理》、《〈三国演义〉与逻辑思维规律》等篇什。

  他的研究方向,从不跟风,而是独辟蹊径,以利学术研究的补漏拾遗。他发现《三国演义》研究论述中,人物方面不仅刘备、曹操等这些一线人物皆有研究论述,就连周仓、张松等二、三线人物,甚至是小人物也有大量的研究论述出现,而智勇双全的庞德却未曾有专题论述,于是写出了《庞德悲剧的社会性》。文章论述了庞德的识、谋、勇、德、忠等,并深入剖析了其未被各路诸侯看重,亦未被后世读者及学者重视的社会根源。《谈谈周瑜的气度》则论证了周瑜的开阔胸怀,读来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文章,每有发表,皆引起三国研究领域学术界的震动。

  喻镇荣为开眼界,曾参加了一次重要的“《三国演义》研究学术交流会”,与会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享受着公差公费,惟有他自己属自费的业余人士,但出手的文章却让专业学者惊讶之余,是又羡又敬又愧。

  喻镇荣非躲在象牙之塔内的学者文人,其中年之身,经历之丰,亦非常人可比。体制内体制外、打工仔小老板、文人商人、故乡他乡,皆亲历饱尝;管理营销、人事行政、文场商道,无不熟知精通;高级官员、亿万富翁、商海名流、高级白领、专家学者、文人作家、底层蓝领、街头小贩,所交朋友,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文章自然沾染了人间烟火气。

  他年轻之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读书写作,又恰逢八十年代新启蒙,置身思想大解放的浪潮中,与当时所有知识分子一样,高谈阔论,放言义理,充满理想主义,也奠定了他思想的河床。显然腐儒学究,兀兀穷年引经据典的文人非其所爱。年方四十却遭遇下岗,不得不抛妻别雏,从景德镇南下佛山谋生,从国营陶瓷企业的管理者变为私人陶瓷企业的打工仔,角色的转变,世态炎凉无所不察,身体的漂泊加内心的彷徨,又在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后来,进入佛山陶瓷行业媒体中,先记者、后主编,搏出了自己辉煌的事业。可以说,他人生的好光景都伴着陶瓷行业。作为记者,他曾经用脚,把大佛山地区所有陶瓷企业尽数访完,也曾跑遍中国各大陶瓷产区,写下不少具有相当深度的行业文章,是业界公认的权威人士。同时,他立足行业,通过熟知的三国故事反思当下。这些文章没有停留在典籍故事中,而是落地于当下生活。借典籍之事以明今朝,以求教益当下人、事。

  《三国百科谈》中此类文章占的分量比较重,可以说“应用篇”中皆是此类文章,属货真价实的杂文作品。我看好的也恰是这些文章。“不出书斋边界”的理论文章我喜欢,但我更喜欢这些扎根于现实沃土,紧跟时代步伐,具有积极入世态度的作品。《“失街亭”与招标失误》、《八卦阵和商场布局》、《张绣择主与选择经销商》等文章,皆属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独到见解,还能给人教益启迪之作。哪怕有些理论文章,如《〈三国演义〉的赏罚思想》、《企业集团衰弱的历史借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失败的现实意义》也都借典籍中的成败之事,指点迷津于当下企业。

  《三国百科谈》的文风朴实,没有文字上的精雕细琢,读来却实实在在,给人颇多教益。这些读者自有感受,不敢多言。

  余20xx年到佛山,相识喻镇荣先生。虽相交淡如水,然都置身陶业兼文场,对喻镇荣其人其文也算略有了解。今粗粗成文,记下拙见。不才之文,实乃霄烛寒光,无发照见《三国百科谈》的大世界、大智慧。权作盲人摸象。

  心雨:文章很棒!但要是考虑知名度的话……喻镇荣还是鲜有耳闻。本人才疏、不敢妄下结论。

  马伊蕾:此文比较不能触及心灵的感觉,感觉就是为了文字而文字。

  陈忠国:这篇文章写的很好。

  左安芮:看了此文,是想看看《三国百科谈》了。

  卞秋露:这一次,作者成功的转型成了一个不错的叙述者,叙述着自己眼中的喻镇荣!

  子君点评:这像是一篇人物传记,可很多地方,融入太多情感,就变得不客观了。

  申志刚:真的也想一睹《三国百科谈》为快了。

  钱海点评:真的很想去阅读《三国百科谈》。

  王甲再版建议:《从典籍中来 到尘世中去——《三国百科谈》及作者喻镇荣先生》此文要给《三国百科谈》当序言尚可,放在此却不知所云了!删!

读《三国演义》有感7

  我最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总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一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千人。其中有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和关云长。比如还有:“身尺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瑾、“常胜将军”赵子龙……

  《三国演义》的原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它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故事,主要是以曹操、刘玄德和孙权为首的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和吴国三个不同的国家,但是都有相同的志向,能够统一天下。魏国、蜀国和吴国三国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和军事集团的`矛盾、冲突和斗争为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中的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尖锐而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和军事中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读了《三国演义》以后,让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曹操的狡诈多疑、赵子龙的武艺高强和忠肝义胆的关云长。我们应该学习刘玄德的善良仁义、诸葛亮的谦虚谨慎的品格,不能学曹操的狡诈。

  读完让我感受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宏伟气势。

读《三国演义》有感8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可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说“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书中还刻画了许多有特色的人物。接下来,就听听我心目中的《三国演义》之最吧!

  最聪明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料事如神,比如“草船借箭”的时候,诸葛亮就把所有的事情算得一清二楚,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准了那天会起东风,真了不起!

  最贪酒、最粗心的人——张飞。张飞,字翼德,他身强力壮,武功高强,但是很贪酒。说起张飞贪酒,谁也比不过,有一次张飞喝酒喝醉了,把荆州给丢了,还把刘备的家眷也丢了,难怪刘备不放心他。

  最会哭的人——刘备。刘备,字玄德,大家叫他刘皇叔。刘备的哭真有用,把诸葛亮哭下了山,哭得子民忠心耿耿,把孙尚香哭回了蜀国,把阿斗哭成了皇帝!

  最讲义气的人——关羽。关羽,字云长,他忠肝义胆,一心一意跟着刘备,曹操对关羽那么好,关羽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去和刘备相会。

  最帅的人——赵云。赵云,字子龙,他是蜀国五虎大将中活得最长的。赵云可是使枪的`祖宗,到老了还银须飘飘、银枪潇潇,白马白袍,力敌三少!简直帅爆了。

  最奸诈的人——曹操。曹操,字孟德,他有一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的奸诈让他胆大包天,竟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难怪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除了这些人物之外,还有最傻的阿斗、最美的貂蝉、最小气的周瑜……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书中的人物,就去看看《三国演义》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9

  论起三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韬光养晦的司马懿,仁义为本的刘备等无不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既是如此,那它留在世上的精髓究竟在何处,可为“太极生二仪”的精辟阵法否?或为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否?还只是一段精彩的片段否?

  试问这些在当今盛世有何之用?既不知,那此书又何以传千年而不朽。抱着此疑,复读之,时不负我,我似参悟,在此谨以已见述之——三国留给今人的无疑是一种为人的态度。

  说起曹操,第一印象便是奸雄,但谁敢否定给了黯淡名字的金子不会发光!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控制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有力恢复和发展。

  上述可得,曹操的才能不亚于诸葛,其谋略和多疑亦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人终有一死,化为了土,才能也便化为风,但他却有一种个人信仰与人生态度仍值得千年之后的'我们所追溯——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了,也许明日还会看错,但我依然是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曹操一生从不在乎功名利禄,名垂青史,他的心中只有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理想,刘备因仁义誉失天下,世人的看法,在刘备心中便是命,而对于曹操甚微于鸿毛。

  如今“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依旧普遍社会,曾有一位冰雪聪明的女生告诉我,由于太敏感了,在中考前她还纠结于他人对自己在评价,因此考试失利。事后才发现,说者只是无心而谈,烦恼多半是她自己想像出来。也有许多同学言:对他人的话敏感,常使我在为人处世中把握先机。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们必然是特别在乎他人在看法,一旦不如意,其痛先刀绞于心后损于其形,既然如此,为何不一起放弃?你要明白作为学生的责任,你们应该要有个人的理想,理想不需要他人的评价,更不需要你的猜疑,它只需要汗水,你没有选择在,只有汗水能浇灌理想。

  世人的看法无疑是一块巨石,而你的理想只是一个鸡蛋,人生的路上,你选择硬碰硬吗?你若有这样的勇气,又为何没有这样的实力将鸡蛋孵出鸡来,你要晓得,活物与静物始终是有天壤之别的,蛋变成鸡了,掂脚一跳,头也就过去了。

  活着,为什么还要在乎别人的目光,只要我们自己问心无愧,我们的人生可以活得更加轻松,其实真的没必要背负着别人的目光,加重自己的压力。佘华曾在《活着〉一书中诠释了福贵究竟在一种极端的环境下是生活还是幸存,他说得很好,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富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不在乎昨日,今日,明日以至任何的看法,努力地朝着个人的理想前进,也许不被人理解,但少了一份痛。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寒假期间,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让张角为首的黄巾军趁机起义,各路势力称霸一方,互相战斗。有着皇家血脉的“刘皇叔”刘备看着天下大乱,于是与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先生一起平定天下,匡扶汉室,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原洛阳北部尉的曹操挟持天子,以天子的名义掌握了北方的大势。孙权平定江东基业但被暗杀。吴国的政权便来到孙策手中。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刘备的蜀国也迅速崛起,后面便出现了三国鼎立和三国互斗的场面。

  作者罗贯中把情感融入到书中,让书变的“活”了起来,不仅生动形象,书中的爱恨情仇,读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三国演义》是一部三国新网史,军事史,历史记录史,从汉灵帝无人国家衰败到三国鼎立,三国纷争,魏国的兵强马壮,蜀国的人才济济,吴国的名震江东,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大片。

  但在三国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常山赵子龙——赵云。他不仅是虎将之一,而且有勇有谋,忠心耿耿。他为了救在行军丢失的刘阿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直面曹操上万雄军,并杀出一条血路,将刘阿斗送到了刘备身边。赵子龙的忠勇感动了曹操,曹操决心收服他,下令不许放冷箭攻击赵云。我对赵子龙的忠心和勇猛也感到无比佩服。

  《三国演义》给人们叙述了一段悠久生动的历史。当你置身于书中,仿佛感觉自己正在历史的长河中凝望着他。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国家的发展,权力的争夺不可避免,但我还是更喜欢和平年代,所以有一位有勇有谋,心系天下的领导者,是百姓的福气。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合上这本《三国演义》,我忽然感悟到了桃源三结义的真挚,煮酒论英雄的豪迈,似乎还看到了三顾茅庐的真诚;草船借箭的机智,火烧赤壁的'潇洒……三国,令我赞叹不已的三国!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我最敬服的就是关羽和诸葛亮了,为什么他们值得我敬服呢?

  关羽结识刘备、张飞,情如兄弟。关羽受曹操厚待却不忘本,许以立功报曹操后去追刘备。白马之战中,关羽策马刺河北名将于万众之中。关羽有勇有谋,视死如归,忠诚重义。

  诸葛亮呢?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我认为,最遗憾的就是张飞了,一代豪杰毁于两个无名小卒之手,真是令人叹息!我觉得三国中最狡诈的是曹操,他疑心重重、阴险狡诈,但是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从学过的《观沧海》中感受到他的雄心壮志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三国。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阵营,相同的是,都令人难忘。每个章节,都在叙说着不同的故事,有忧伤、有惊喜、有豪情壮志……嬉笑怒骂各不同,但章章都在演绎人生!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滚滚长江东近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没错,这就是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英雄曾也如这浪淘般消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本长篇白话章回体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用三国时期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的`社会情况。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小说内容多描写战争,讲述了自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魏、蜀、吴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正所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后让傲视群雄的曹操吃了一顿大亏,可蜀军已经带着十万余支箭驾船二十余里了,追不上了。曹操对这件事懊悔不已。连气量狭隘的周瑜也不得不承认孔明(诸葛亮)比自己更加机智,非常佩服他。后人也写了诗: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三国演义》用各种故事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许你们身边就有像三国英雄的人物。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光又淘尽了多少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最近,我利用假期时间看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赤壁之战》最让我难忘。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一同破曹,曹操大军八十三万应对孙、刘五万大军,而且孙、刘还大胜,真不愧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啊!

  要说《赤壁之战》还得从群英会蒋干中计开始说起,蒋干可是曹操的'大谋士,蒋干和周瑜是少年朋友,曹操让蒋干来说服周瑜投降,周瑜已料到蒋干之来意,想借曹操的刀杀了曹操的水军大都督蔡瑁和张允。周瑜写了一封信放在书台,故意让蒋干发现,信上大概内容是:蔡瑁、张允要和周瑜联盟除曹操,曹操听蒋干的话后,把蔡、张两人就杀了!周瑜真是智勇双全,很让我佩服!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又一次走进了《三国演义》,走进了那个群雄纷争的年代……

  《三国演义》描写了自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一百多年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191个,这些形象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纷繁多姿,无不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三国演义》120个章回里,我最喜欢第46章《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我折服。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就命他10日内造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夜观天象,在第三日起雾时,去曹营借了十万余支箭,真是一举多得!不仅让曹营亏损十万支箭,还为东吴增加十万支箭,难怪周瑜对他心服口服呢!怪不得在“三绝”之中孔明占据“智绝”一席。诸葛亮令我崇拜,我幻想有一天也能手摇羽毛扇,头戴纶巾。遇事不再慌张,而是像诸葛亮一样,纵观全局,运筹帷幄,机智化解。虽然后世对诸葛亮有些神化,但是并不影响我将他视为榜样。

  《三国演义》中,刘氏集团成员的.重情重义令我折服。关羽被曹操看中,却依旧千里迢迢寻找刘备;诸葛亮满腹才华,却死心塌地做臣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止因为它的情节,更因为它给读者传达了万世不变的思想观、价值观。“忠义”正是这本书传达给我们的价值观。

  希望你能翻开《三国演义》,去结识个性鲜明的人物:以“智绝”闻名的诸葛孔明;以“义绝”闻名的关云长;以“奸绝”闻名的曹阿蛮,还有许许多多英雄豪杰……他们身处乱世,横刀立马,力挽狂澜,谱写出了一折折令人叹服的英雄赞歌!

  《三国演义》令我受益匪浅。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自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就一起走向了投军之路,他们一路上惊惊险险,幸好三兄弟齐心协力,打了不少胜仗。可是他们也有兵败的时候,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军师。刘备从司马微那儿得知:得到卧龙、凤雏先生二者之一就可以安定天下。于是刘备三顾草庐。终于请来了卧龙先生,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因为他的得力相助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情孟获……后来不幸的'是关羽不听劝导致败走麦城遇难,张飞又因为自己的有勇无谋而送命。刘备又以兄弟为重不听贤臣之劝出兵东吴,被陆逊算计以致兵败。刘备因为年高也去世了。后来后主刘禅继位,但他昏庸无能,不听诸葛亮的劝言,在诸葛六出祁山兵败逝卒之后,降于西晋。东吴因大势已去也降于西晋。也应证了诸葛亮的话:天下三分,分久必合。

  在这本小说中,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以大局为重,就算心中又恨,也要等待时机。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06-18

读《三国演义》有感07-01

读《三国演义》有感[实用]07-03

【热门】读《三国演义》有感07-22

[热]读《三国演义》有感08-04

(精品)读《三国演义》有感07-28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07-02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07-03

读《三国演义》有感汇编(15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