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时间:2023-08-08 09:39: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4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4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

  近几日应朋友的请求,接手了一个《赤壁之战》的剧本,由于《三国演义》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现在要想写好这个剧本,所以不得不回过头来再次捧起《三国演义》。自从大三结束至现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经典的次数可谓少之又少,实在令我惭愧。

  之前在当当网网购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没开封,这次借这个机会,终于动了这套经典。拿起书,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部分。还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有特别喜欢看诸葛亮出山到蜀国鼎盛之时。从这个点就可以知晓我是一个不喜欢看悲剧的人,但是现在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越发觉得人生当中好多戏份都是悲剧,那些不完美的,遗憾的,失败的,伤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怪有人说,小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喜剧,喜欢看英雄,喜欢大团圆,喜欢完美主义,等到成年以后就喜欢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东西。等到在老了以后,对于一切看平淡的时候,就喜欢那些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东西。年少时追求完美,成年后经历挫折,人老后看破红尘。

  这让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写的是人在不同的三个时期听雨所见所闻所听所想,与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如今我再读《三国演义》,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更愿意去读《三国演义》前面的部分和后面蜀国衰败、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经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赵云,老将不老的.黄忠,足智多谋的孔明……他们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样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敌万,无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变得有血有肉。刘备称帝前的落寞无助,关羽的自傲轻敌,张飞的鲁莽残暴,赵云的愚忠耿直,甚至于诸葛亮也有其无可奈何的遗憾。

  现在重读《三国演义》,我渐渐地不再去回避那些缺憾,渐渐地学会去面对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各种缺憾一样。智勇双全,忠义正直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被杀,粗中有细的张飞被人砍头,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而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五丈原陨落,这一切的失败现在我都勇于接受了,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完美,而是在于追求的整个过程。

  自己也好,亲朋好友也罢,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别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这几十年吧!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是在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此为终。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我合上厚厚的三国演义后,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这些诗句,给我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不由得闭上双眼,三国之中荡气回肠的故事在我脑中不住的回放,让我的心情从卷首到三国鼎立的时期不由得激动起来,却又在三国落幕,英雄老去的结尾中归复平静。

  《三国演义》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用浅显的语句将近百年的故事收入怀中,将那错综复杂的事件和故事组织的有条不絮,阅读起来流畅无比,仿佛亲身经历那激昂的时代,跟随着历史时间的潮流一起看着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

  在这本三国中,他所透露出来的精神实在是令读者感动。桃源之中,刘关张三兄弟结义,立誓要在这汉末的混乱时代闯出一片天地,救万民于水火,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也许当时他们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为了这一梦想而努力,面对着前途未卜的前路,割据的军阀,天下四起的贼人……他们,义无反顾。

  但是,梦想的道路并不顺利,他们终究是势单力薄。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得不在一个个势力之间奔波,没有一个落脚点,在他人屋檐之下不得不低头。但他们并不觉得难以忍受,因为有梦想支撑着他们。跟结束这一乱世,让百姓安居乐业比起来,这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这期间还是惊险不断,期中最为惊险、最为意义深刻的一件自然是那‘青梅煮酒论英雄’了。

  在那个梅园里,谈笑之下暗藏致命的危机。曹孟德不经意间的一句“天下英雄,不过你我二人。”令天地为之色变,掩盖了刘玄德惊骇莫名的表现。而在曹操的追问下,巧妙地借用天象来掩盖自己的行为,技巧应变脱离险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刘备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韬光养晦,四处借力来让自己获得足够的成长,为此不顾自身脸面,在众人因为鄙夷的印象而不屑关注他的时候飞快的发展,为后期三国鼎立的形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而在期间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困苦,却又靠着积极应变的能力渡过难关,让自己一步步扎实的'向梦想迈进。这一系列的行为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

  为大义,舍小利。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天下大义面前,个人的小小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呢?机警的应变能力更是让人拍案称奇的同时不禁认真学习。

  而这却仅仅是这部巨作中的一些片段而已,全书中蕴含着的道理哲言不是看一遍就能够理解和收获。他需要继续细细的品读,深入的思考,以其中的故事来映照自己的经历,才会让我们在深度理解的同时走得更远。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3

  假期与儿子亲子共读的时候再一次阅读了《三国演义》,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国演义》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这部小说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

  这部小说具有较强的史学性,是明朝的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内容而撰写的历史题材的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火连年,百姓苦不堪言的历史故事。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在《三国志》里都可以找到他们的传记,《三国志》里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都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如同饮水平淡无味。但《三国演义》中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像吃火锅一样火热,酣畅淋漓,使这些枯燥的历史鲜活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小说部具有较强哲学性,比如“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败走华容道”这些故事体现出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为人之道。

  著名的“出师表”充分体现出诸葛亮对蜀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一代贤相。且不说他运筹帷幄,身处茅庐却能知晓天下大事;且不说他战群儒,激将周瑜,让东吴成为自己的联盟;且不说他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方;且不说在他的带领下,蜀军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单说他的忠心,就足以让一代代读者叹服!而三顾茅庐的另一位主人公——刘备,之所以能屈驾枉尊,向一个“山野村夫”讨教治国之道,都在于他虚怀若谷,礼贤下士,以天下人的幸福为已任。这样的人,善于识人,善于用人,他不成功谁成功?这些都体现出处世哲学

  这部小说有着极强的文学性,比如描写战争,善于把宏大的战争场面几笔带过,而把战争的场景留给读者去想象。就说温酒斩华雄,罗贯中把关羽和华雄厮杀的场面省略不写,而关羽上阵前刘备等人温了酒,等关羽取下华雄的头,酒还是温的。这是用侧面手法烘托关羽武功高强,众人难敌的华雄,远不是关羽的对手,而关羽斩华雄不消片刻,可见关羽武功已是登峰造极。

  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手法多样,善于用人物的外貌、心理、言语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这一个个历史人物经过罗贯中的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熠熠生辉,多少年来,他们在中国老百姓之间,妇孺皆知,再一次感谢这位伟大的作家!再一次向经典致敬!

  总之,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享受了文学之美。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在亲子共读的时光里缩短了与孩子的年龄差距,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奠定了孩子的文学基础,增强了自身的文学修养,读书有诸多益处,让我们一起快乐阅读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4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巨著——《三国演义》。读着这本书,“啃”着这些文字,就像是时光倒流,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三国鼎立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三英战吕布”的精彩场面,又仿佛看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的那颗诚心。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最后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军之乱,董卓揽大权,群雄大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智慧和谋略,周瑜的心胸狭窄,关羽的义气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罗贯中将他们刻画的栩栩如生,细细欣赏,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书本之中。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慧永远都会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这种例子举不胜数。书中虽然把诸葛亮和庞统神化了,但却不能改变历史: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就可安天下,但事实却安不了天下。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作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听从谋士的计策,就不会被狡诈的曹操吊死在白门楼之上。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跟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斩呢?

  读了《三国演义》,谈谈国家,魏国,曾经威风一时;蜀国,曾经功成不居;吴国,曾经称霸江东。这么看来,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曹操统治的魏国在三国里是智谋最强的,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他们俩都有自己最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虽然他们都很有才能,但我认为都不如诸葛亮。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群的国度,能算得上有谋略的人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统领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败。

  仔细想想,武侯诸葛孔明几次出征打魏国,不也是在侵略吗?而人们却认为是对的。他以先帝遗命为由,几次讨伐曹操收复中原,就成了爱国爱民的英雄了。难道魏国的人民个个都可以得以诛之吗?诸葛亮他可能并不想发动战争,但1、不出祁山,发展困难。2、先帝遗命,怎敢不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正如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5

  三国,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就此在罗贯中的笔下慢慢拉开了帷幕。

  可以说,《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很多人物,如仁义双全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奸诈卑鄙的曹操等等。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但是如果从历史方面看,《三国演义》必须受到人们的正视,演义和历史毕竟不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为了小说的'可读性而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和渲染,和历史真相已经大不同了。

  《三国演义》这部书对曹操的黑化严重,曹操本是一代奸雄,但在人们印象中是个奸臣,曹操从一代乱世奸雄成了白脸奸相的乱臣贼子,受到老百姓的厌恶和文人的口诛笔伐。殊不知,曹操的文学造诣极深,挑出来个诗歌都是经典。曹操率兵打仗可谓是出神入化,他诠释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用兵之道。后人诟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事实上,曹操只是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本是就事论事,但加了寥寥几字,将曹操推进了万丈深渊。而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太片面,那并不是曹操的想法。曹操的谋士献计,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敌方势力为了把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才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没有曹操,东汉亡得更早,曹操早期是汉室忠臣,只不过后来野心膨胀,也理所当然。汉室气数已尽,必须有人来开创一个新的王朝。曹操代表了寒门庶族打压士族,欲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却被愚忠迂腐的儒生写成奸佞。可悲可叹可惜,但曹操依旧是曹操,是那个胸有韬略、颇有英主之气的曹操。过了千年万年,他依旧是曹操。

  至于刘备,则是为了曹操而生。有反面就要有正面,有对比才会有伤害。他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义礼智信的枭雄,一个儒家思想的产物。在演义中,刘备成了仁义双全的人,也是个靠眼泪吃饭的人,但他实则是个豪气冲天、英姿勃发的乱世枭雄。却因为演义和历史中刘备形象的反差,造成了刘备又一个奸诈虚伪的名声。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了一番话,简单来说就是“这孩子你看的上的话就辅佐,看不上的话就废了他”,这是个试探,诸葛亮也不傻,所以承诺辅佐幼主,至死不渝。很多人因此说刘备虚伪,可是他们又如何懂得帝王心术,都是被儒家思想蒙了双眼。还有等等事例,枭雄如此,笔杆子的责任有多大。

  还有很多人被神化,比如关羽,还把孙坚斩华雄的战绩扣到了关羽帽子上,大力渲染,好事都归刘备他们了,尊刘贬曹的主旨毁了人们的三国观。但主要原因还是读者,对演义要正视,对演义和历史要区分,不能混淆一谈。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三国鼎立,三雄都有各自的过人之处,李宗吾的《厚黑学》中写到“曹操黑,刘备厚,孙权又黑又厚,却黑不过曹操,厚不过刘备”,这是个简明扼要、一针见血的评价。我也希望大家正视历史,正视演义,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思想,正确对待、理性思考每一个问题。做一个智者,是学生的目标,更是天下学子的责任。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6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刘备吧,他受将臣、百姓的爱戴。刘备的能力总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进而幸得忠实的徐庶,最后受此二人指点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天下奇才诸葛亮。而后又收服数位博学多才的谋士助他抗东吴,战曹操。他爱民如子,宁失性命也决不丢弃汉室百姓;爱将胜子,看着赵子龙大将抱着阿斗杀出曹军的重围,心疼得将亲生骨肉弃之于地。一个做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为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将臣的忠心。

  诸葛亮是一个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7

  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度,华夏子孙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胜景与巨作。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巧压天工的苏洲园林;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古长长城使我们流连忘返;然而这只是美丽的大中国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国演义是我最钟爱的.一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四川人杨慎的词作,清人毛宗岗将它加进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卷头词。电视剧《三国演义》又以此作为片头曲的歌词,使之家喻户晓。

  刚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只是囫囵吞枣,只了解三个国家的兴衰历。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再一次细致地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过这本书,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诈之人,但我却不以为然。这或许有点作者的情感,也或许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人,他爱惜人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几十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面积土地,使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晋国成为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后来晋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很多人也对曹操的我“宁教天下人负,勿让天下人负我”这句慷慨激昂的话心存厌恶。但拿破仑不是有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他很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君王都是靠贤臣帮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难觅,所以曹操“唯才是举”不考虑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也不在乎。经过一番努力,曹操身边的谋臣不胜枚举,曾经得罪过他的,他也不计前嫌。

  还有曹操的乐观、豁达,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战败后,他并没有愁眉苦脸,而是笑着说“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没因此一蹶不振。我们也学过他的好几首诗,我都很喜欢。

  再说另外一个人,此人身长八尺,头戴纶巾,面如冠玉,手执鹅毛羽扇,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之人——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但刘备死后,为了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袢,他因过度劳累而死。

  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担惊受怕的时候,人们似乎忽略了空城计里的细节。在城墙上,木案上清烟萦绕,香烛静静的燃着,轻轻摇羽扇显得自信从容,殊不知也遮掩着孔明流着虚汗的脸,额头的隐隐汗珠,城门口挥舞着扫帚军士的荒乱,他司马懿也没注意到,如果换作曹操,诸葛亮这次就难光一劫。

  因为诸葛亮帮助刘备横插一手,中原大地才会征战多年,民不聊生,他们可否顾及百姓感受,最后也落了个不好的下场。如果他帮助有实力的一方统一天下,那就会国泰民安。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想到三国演义,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经典的开篇词。好一个“是非成败转头空”,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诠释了多么深刻的一个道理啊。

  三国演义以三绝为特色:智绝,奸绝,义绝。

  智绝毋庸置疑便是诸葛亮了,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试问三国中难道还有人的智慧可以超越他吗?

  我们也应该去学习诸葛亮的智慧,但我们要学的并不是他的兵法,毕竟这在现代社会已经毫无用处了,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方法,要学习他去巧用天时地利人和。不管做什么事,人和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成功的实施一个方案。反之,要是人不和,不管你这个方案是多么完美无瑕,没有人愿意实施,一切也都白搭。

  至于“奸绝”是谁,不用我说,大家也肯定都已经心里有数了。没错,那就是曹操。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经典名言,也是曹操的处世之道,吕伯奢是曹操祖父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故人之子来到,吕伯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而曹操在屋子里听到磨刀的嚯嚯生,以为吕家起了歹心,于是就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后来看见被缚住的猪才知道错杀好人,于是与陈宫仓皇出逃,在路上遇到外出打酒的吕伯奢,便将错就错的`杀死了吕伯奢,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说曹操是奸绝。

  义绝是是我影响最深刻的一绝,义绝以关羽为代表。而最能体现关羽义绝的事件便是千里走单骑。关羽虽然投降曹操,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当他得知自己大哥刘备的消息后,就不辞而别。由于关羽的离开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曹操的部下们一路上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关隘,斩曹操六员大将,东岭关杀孔秀;洛阳城杀韩福;汜水关杀卞喜;过荥阳时杀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的古城外杀蔡阳。最终和刘备相会。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要像关羽一样重情义,不为利益所诱惑,无论如何也不出卖自己的朋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够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

  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有许多人物的性格都非常值得学习,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这个寒假重读《三国演义》,仍旧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9

  三国,一个战火连天,硝烟四起的乱世,一个英雄齐聚,人才辈出的时代,一个惊心动魄,叹为观止的故事。在这部豪情万丈的小说中,能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全篇小说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191个,而我真正喜欢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首先是人称“奸雄”的曹操。纵观全局,最强大的莫过于占据北方的曹魏政权了。而这一点又与曹操的品质密不可分。敢献刀行刺,召诸侯伐董。攻袁氏,挟天子以令诸侯,战赤壁等都体现了他的胆识。他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有伯乐的气概。一路上,他曾三下求贤令,招降了很多人才。文有郭嘉、苟或、许攸、贾诩、苟攸、程昱、杨修等。武有典韦、许诸、乐进、徐晃、夏侯淳、夏侯渊、曹仁、庞德、李典、张郃、张辽等。这些人才可谓是曹魏的奠基者,更体现出了领导本事和任人本事。他的文学修养也很高,《观沧海》、《龟虽寿》等都已成为了名篇。他还提倡节俭,自我的陪葬品就几件衣服和陶器,甚至看见儿媳崔氏穿锦缎游园,便赐死了她。虽然他也有缺点,如多疑、好色、自大、妄尊等,别不得不否认,他是位英雄。

  其次就是被誉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是他智慧的写照。隆中对策,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借箭借东风借荆州,六出祁山北伐,都是他为蜀汉做出的'汗马功劳。先帝托孤却没有像司马懿一样趁机上位,足见他的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当年徐庶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则安天下”足见他的本事之强。天下竟有如此之奇才,着实令人佩服。

  还有一位是曹操手下的家将大将夏侯淳。早年便随曹操起兵,作为曹操坚实的后盾镇守后方。战吕布时虽兵败当了人质,但随后变展现出拔失啖睛并大喊:“父母精血不可弃也”的勇气。他善待百姓,曾率军民阻断河水灌田。他也十分好学,在打仗之余四处求教,甚至亲自迎师。他和曹操一样,清捡节俭。所得的赏赐通通赏给了自我的将士,以至于他死后家里竟无家财。真不知是曹操影响了他,还是他影响了曹操。另一位是早期刘备的军师徐庶。自古以来都会出现“忠孝不能两全”的现象,徐庶却成功地处理好了这点。当得知曹军俘获他的母亲并要他投奔曹营时,他立下了不为曹操献一谋的誓言,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才离开了刘备。此后他践行了自我的诺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到了忠孝两全。

  郭嘉也是位忠臣,也是曹操智囊团的核心谋士由苟或引荐,郭嘉得以见到曹操,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此后郭嘉屡荐奇策,如放刘备灭吕布,歹袁绍,并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论,获得了官渡之胜。可惜在远征乌桓时英年早逝,为曹操的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这样的忠臣,何求?

  书的开头便总结了历史的规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正是在这一分一合中,各路英雄豪杰齐聚一堂,在三国这个舞台上,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绝伦又耐人寻味的大戏。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0

  我是一个特别现代的学生,并不习惯接触那些古典文学,因为我觉得里面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可言。那些书在我眼里是古板的,让人刚拿起就想扔掉的感觉。这种感觉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直到朋友送给我一本书——《三国演义》。

  朋友远在广东,他十分了解我的脾性,叹息过我此生注定无法探寻出古典文学的奥秘。但此次,他还没跟我打声招呼就给我寄来这本黄色封皮的小说。并且在msn上给我留言道:“推荐你看这本书,以你最好的朋友的名义。”

  他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的封皮上镀着四个银光闪闪的大字——三国演义。

  但很显然,我一整天就这么看下去了。这个城市笼罩在泛滥的白光里,在清晨星光还没有隐去的时刻,就已经悄悄涂抹起了天空,像是一个悠闲的公爵,在耐心地涂抹着他手上的全麦面包。

  惊觉已经晚上七点时,这本书我已经囫囵吞枣似的看完了。这里面的人物让我记忆深刻,原本并不了解的诸葛亮与刘关张三兄弟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渐渐了解了他们。

  诸葛亮是谁?是刘备三顾茅庐好容易请出的人。卧龙先生熟读兵法堪称有经天纬地之才,神出鬼没之术。先生舌战群儒,智斗八方,三气周瑜,令其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增灶退兵,唱空城计,更是智勇超人,镇住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更有草船借箭,借东风,八阵图,七擒孟获……先生的天纵之才让人言之不尽,道之不完矣。先帝兵败,在白帝城托孤于先生,先生流着泪接下遗诏,誓要辅佐阿斗平定天下。泪潸潸,雨绵绵。天降小雨,为此哭泣。

  刘关张三兄弟是谁?他们虽不出同一族系,但在桃园之中,以天为证,各喝下三杯酒,留下了“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千古美谈。刘备手持雌雄双股剑,关云长挥青龙偃月刀,张翼德舞丈八蛇矛,就这样一个阵容,欲要平定天下,创造太平盛世,真不愧有雄心壮志。关云长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备死前的“愧对兄弟矣”,张飞因云长阵亡而大发脾气,从而丧失性命,刘关张的兄弟情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吐一口浊气,心中波澜起伏,三国演义中的`种种事,让我如同身临其境,沉醉其中,几乎无法自拔。

  想起朋友那句语重心长的话,可能古典文学真的有它吸引人的一面。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美丽的眼神,不够标志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人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其实是最好的途径。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1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多遍,每次感受颇深。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要数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任务,我想应该数曹操了,虽然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可抹杀的。曹操最值得欣赏的就是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他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在令中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真才实学买就委以重任。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陈琳归降后,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不对他治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最后结束了三国三足鼎立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沐浴在春风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更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我们虽然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

  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2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古今中外,无数的作品因其深刻的思想与艺术而被永久的流传了下来。它们经过岁月的淘洗,成为了全人类的财富。说到名著,就不得不说罗贯中所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了。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戏曲家,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演义小说的先驱。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类长篇小说,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小说语言优美,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雅俗共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全书卷首词,揭示了《三国演义》的主题——“一曲乱世英雄的悲歌”。

  《三国演义》写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发展、壮大直到被晋统一的全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主要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堪称典范。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大家的称赞。他终于汉室,一生小心谨慎,是智慧与忠义的化身。清人毛宗岗称他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号为“智绝”。

  曹操,字孟德。他胸怀宽广,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堪称袅雄;他又谋机善变,奸诈诡异,残忍多疑,嚣张跋扈,十足奸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道出了他的奸雄本性。毛宗岗评价他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号为“奸绝”。

  刘备,字玄德。他仁厚、忠义、老实却有点虚伪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认为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关羽,字云长。他是“忠义”的化身,集忠、义、信、智、仁、勇于一身。他那“刚而自矜、性颇自负”的性格是他失败的关键因素。毛宗岗评价他为“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号为“义绝”。

  周瑜,字公明。书中周瑜可以说是为诸葛亮而“生”,也为诸葛亮而“死”。他谋智过人、治军有方,有“东吴第一谋士”之称。临死前的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被世人所耻笑,成了气量狭小的代名词。

  司马懿,字仲达。他沉着冷静,老成持重,在与诸葛亮的斗争中,他以守为攻,彼此各有胜负。最后,司马懿把诸葛亮给“熬”死了,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老实忠厚的鲁肃,英武果断的孙权,忠义神勇的赵云,鲁莽冲动的张飞……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让我们继续在这个世界探索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3

  在上一篇读书笔记里面,我是通过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当中的“义”的眼光和观点看了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而这次我有感而发的书籍,是集“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一统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说《水浒传》是一道菜,那它则是一大锅火辣的火锅――虽然只有一个“义”这一个味道,却也是浓墨重彩,让人欲罢不能,大呼过瘾。而《三国演义》,则更像是一桌子的盛宴,五常俱在,五味齐全。对了!这本书就是四大名著中的另一部宏篇巨作――《三国演义》。

  说到《三国演义》,还是要从他的故事背景开始说起。东汉末年,昏君无能,宦官当道,逆行倒施,天怒人怨。正所谓是“时代造就豪杰”,和水浒传一样,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只不过这次,是连东汉王朝也一起反了。而本篇故事,正是讲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一统,司马立晋这段时间中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所共同绘制的`演绎的一篇可歌可泣的宏篇长卷。

  前面说到,《三国演义》是集君子五常精神的大成之作,那么它到底“大集”在哪儿呢?

  首先,是仁。整篇《三国演义》,都弥漫着“褒刘贬曹”的味道。这个“刘”当然就是刘备。而所褒奖的,就是刘备的仁义的王者之道。他爱民如子,恐治下民众受曹操屠戮,携民逃亡;爱惜将领,甚至一怒摔子。这,就是一个仁者的风范。论兵数战力,蜀国不及曹魏;论粮草后勤,蜀国不及东吴。可就是因为刘备的仁,才使得蜀国具有其他二国所不及的一个优点,就是人才。正所谓仁者,天下向也。

  再者,是义。关羽,不失为其中的佼佼者。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是:关羽被曹操所俘虏,但曹操对关羽礼贤下士。他看关羽身上的粗布绿袍已旧,故让人缝制锦缎翠袍一件,并让人给关羽送去。关羽却言“旧恩不忘”,把刘备送给他的粗布绿袍穿在里面,贴身而着。从这些小事,我们也能看出,什么是义。

  还有,礼。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以礼相待。张飞嚷着要将“诸葛小儿”“捆绑来见”,刘备阻止了他,并以礼数征服了诸葛亮的心,使得卧龙出山,帮刘备达成三分天下之宏图帝业。这就是待人以礼的魅力吧!

  第四,智。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诸葛亮:诸葛之智近乎妖。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华容道设伏,七擒孟获。乃至到死,还设计了一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妙计。还有在整个故事中的各个谋士,不管是连环计的凤雏庞统,还是毒计满腹的贾诩,又或者是曹

  操败走赤壁而大哭曰“奉孝在世不至于此”的郭嘉,都是智的代表,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智谋。

  最后,便是信了。最讲信用的,还是要提到关羽。关羽被曹操俘虏之后,提出几条苛刻要求,其中有一条:一旦得知哥哥下落,便要领两位嫂嫂投奔大哥而去――这是兄弟的信义。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投哥哥而去, 曹操也讲了信用,放他而走。待到日后,关羽在华容道念曹操之恩,放其一命,这些不都是古人间的信之美么?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五常俱在。这就是中华传统的美啊!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一想到三国演义,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这经典的开篇词。好一个“是非成败转头空”,这简容易单的一句话却诠释了多么深刻的一个道理啊。

  三国演义以三绝为特点:智绝,奸绝,义绝。

  智绝毋庸置疑便是诸葛亮了,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擅长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依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借助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试问三国中难道还有人的智慧可以超越他吗?

  大家也应该去学习诸葛亮的智慧,但大家要学的并非他的兵法,毕竟这在现代社会已经毫无用处了,大家要学习的是他的’办法,要学习他去巧用天时地利人和。无论做啥事,人和都是至关要紧的,只有得到了大伙的尊重和信赖,才大概成功的推行一个策略。反之,如果人不和,不管你这个策略是多么完美无瑕,无人想推行,所有也都白扯。

  至于“奸绝”是哪个,不需要我说,大伙也一定都已经心里有数了。没错,那就是曹操。曹操这个生活性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经典名言,也是曹操的处世之道,吕伯奢是曹操祖父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行了3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故人之子来到,吕伯自然喜出望外,快点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而曹操在屋子里听到磨刀的嚯嚯生,以为吕家起了歹心,于是就杀去世了吕伯奢全家,后来看见被缚住的猪才知晓错杀好人,于是与陈宫仓皇出逃,在路上遇见外出打酒的吕伯奢,便将错就错的杀去世了吕伯奢,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说曹操是奸绝。

  义绝是是我影响最深刻的一绝,义绝以关羽为代表。而最能体现关羽义绝的事件便是千里走单骑。关羽虽然投降曹操,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当他得知自己大哥刘备的消息后,就不辞而别。因为关羽的离开没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曹操的部下们一路上层层拦阻,但关羽凭着一己之力,过了五个关隘,斩曹操六员大将,东岭关杀孔秀;洛阳城杀韩福;汜水关杀卞喜;过荥阳时杀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的古城外杀蔡阳。最后和刘备相会。

  在大家的日常,也应该要像关羽一样重情义,不为利益所魅惑,无论怎么样也不出卖我们的朋友,只有这样,大家才可以得到其他人的信赖,才可以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

  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收获颇丰,书中有很多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很值得学习,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这个寒假重读《三国演义》,仍旧使我收获颇丰。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5-10

《三国演义》读后感05-16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4-24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0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