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8-02 07:18: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1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1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从《三国演义》里,我看到了一幕幕精彩的好戏:刘关张桃园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空城计,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这些动人的故事真让人拍案叫绝!

  每一出好戏都有精彩的主角,每一个主角都有鲜明的个性。比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爱民如子,曹操的阴险多疑,司马懿的自作聪明,张飞的粗中有细,关羽的忠贞仁义,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的忠厚善良……每一个人物都被罗贯中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如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人看后赞不绝口!

  今天,我要重点说一说刘备和曹操。刘备是蜀国皇帝,是罗贯中心中的正统;而曹操是魏国的.皇帝,同时也是作者要故意贬低的角色。此二人曾经“青梅煮酒论英雄”,曹孟德认为当时天下只有刘备和他才是真英雄,其他的人均是无名之辈。刘备是汉室宗亲,曹操是汉室之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我对这两人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曹操奸诈多疑,心狠手辣。诸葛亮根据他的弱点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火烧博望,三把大火烧的曹操如惊弓之鸟,谈虎色变,闻风丧胆。曹操曾经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从中不难看出他是何等心狠手辣,就连自己的救命恩人也不放过,真是恩将仇报,禽兽不如。他还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从而导致了一个个名士之死:许攸多才,曹操曾赤脚迎许攸,但后来发现他骄傲狂妄,目中无人,就借刀杀人,除掉许攸而后快。杨修是曹操肚中的蛔虫,知道他的心腹事,只是偶尔的和他开开小玩笑,最终却招来了杀身之祸。神医华佗是真心真意的为曹操看脑病,他却以为华佗是关羽的朋友,有意陷害她,不问青红皂白就杀掉了一代名医。曹操做的错事真是比比皆是,这一个个充满血腥的故事让他的很多将士都心惊胆寒,敬而远之。就连徐庶这样的名士进曹营后也是一言不发。

  再看看刘备,论才智,他可能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可能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可能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系天下,心胸宽广。桃园三结义,刘关张许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刘备对关羽、张飞更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使关张心甘情愿地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备三请诸葛亮,以诚相待,风雨无阻,这让诸葛亮无限感激,同意辅佐刘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三让徐州,心胸坦荡,不乘人之危,不愧为真君子!刘备摔阿斗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从中不难看出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他不以貌取人,礼贤下士,正因为这样张松才心甘情愿地把原来要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样的明君谁不喜欢?这样的皇帝谁不爱戴? 这也是蜀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主要原因。

  《三国演义》不愧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我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想,都有很大的收获。从一个个故事中,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生活中我们不要为得到一点点小便宜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工作中不要为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自命不凡;人生中不要为一点点失意就耿耿于怀,怨天尤人。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就是人的心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经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俗话说得好:“宰相肚子能撑船”。那就让我们做一个心胸宽阔的人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最后到三分归一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爱不释手,夜不能寐,但是,愈往下看,感情愈深,对于各个人物的印象就愈加深刻、愈加个性分明。以至于我读到第一百三、四回时,潸然泪下,对于诸葛亮的死伤痛万分,所以以后的部分我也就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已是众所周知了,不读其实也无所谓。诸葛亮禳星注定了三国最后的结局也注定了刘氏天下的灰飞烟灭,本来的一丝希望也随之逝去。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史书记载,是由于为了伐魏,过度辛劳而终。在这里,我们着重来谈论一下《三国》,《三国》上却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为了伐魏、一统天下。可三国上说他是心神混乱,旧病复发。单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为了吸引读者,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所以说,《三国》上说诸葛亮利用祈禳之法要挽回一纪的寿命,也就是十二年。这个过程需要七天,已经是第六天晚上了,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长。这时魏延突然冲进帐篷,踩灭了主灯,导致祈禳之法没有成功,诸葛亮也就自此结束了他的一生。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诸葛之死——一是:对于事业的忠诚,过于用功,导致因劳成疾、与世长辞;二是:魏延的过错。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一个直接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间接原因,那就是魏延与黄忠投奔刘备之后,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抓住了一个小把柄,正要拖出去斩了之时,由于刘备与魏延本身的苦苦哀求,诸葛亮不敢违反主公的.命令,再加上自己也确实是动了一点慈善之心,所以就没有杀他,以至最后酿成了大错。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诸葛亮好比是正义的化身,而魏延代表的就是邪恶,诸葛亮不杀魏延就叫宽容、宽恕。那么在这里,宽容可以施加给邪恶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可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什么呢?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慈悲之心,宽恕那些我们生活中一切可以宽恕的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是不是矛盾了呢?说矛盾,其实就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又不能宽容邪恶,这不就是很矛盾吗?但如果你要说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就有未来,不宽容就没有未来,难道很矛盾吗?只是一个有无未来的区别罢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宽恕邪恶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谓宽恕并非宽恕可以宽恕者,而是宽恕不可宽恕者。只有不可宽恕者存在,宽恕才存在。也就是说,宽恕生来就是要宽恕邪恶的。这句话没错,可是它还少了一句,应该再添上一句:“当然,宽恕也要视情况而定,应从大局出发,如果是为了集体利益,应该摒弃他,那就别宽容他;如果集体需要,那就留下他。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方面、思想状况等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宽容与邪恶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文章的题目是“有时候”,对于邪恶是不能施与宽容的。而非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说了这么多,我对于《三国》最大的感想也就谈完了。最后我只是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三国》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那种感动。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想了多少。读书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深受启发。《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

  《三国演义》写的是从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即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通过这些时期与历史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书中,曹操一人使我为之钦佩与欣赏,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而魏国也是三国中第一大国,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司马懿家族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连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缺点也没关系,只要确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袁绍的部下陈琳,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辱骂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书中,除了对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鲜明生动的渲染外,还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一尽人皆知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凸显在一个“谋”字上,应该说,足智多谋是他的最大特点,虽说司马懿在兵法和智谋上略胜他人,但比起诸葛亮,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连司马懿也曾说诸葛亮“真乃神人也”。所以诸葛亮的计谋,胜于万人之外,超群出众。而其又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给人震撼之力量。虽为四大名著之一,但可称中国历史名著之精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罗贯中最新的《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合集,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这是周朝以来对世界的定义。周末七国纷争,并入秦。秦灭后,楚汉对峙,与汉合并。汉高祖刘邦斩白蛇造反,统一全国,波及狄咸。分为三国,后三国归金。《三国演义》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东汉末年的三国史诗。

  东汉末年,以卖草鞋为生的落魄贵族刘备与杀人犯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共同开创了一番大业。天下三分的时候,刘备也占了一席之地,以伏龙凤为少年,以飞为武将,以赵云为战马,以黄忠为虎将,占领了西蜀。宁愿大家背上黑锅,也不教大家在我太监之后背上曹操的黑锅,发展地方武装,拥兵自重,被北魏成为乱世枭雄。孙坚的儿子孙权继承父兄的衣钵,占领了江南大国吴栋。他手下的四个诸侯,周瑜、鲁肃、梦露、鲁迅,也各有千秋。

  身体虚弱的曹操奋起克服困难,央求董卓,攻打袁术,杀死吕布,投降张绣,消灭袁绍,攻打刘表。可谓是荣耀时刻。刘备虽然实力最弱,但是心地善良,人缘好,大家都喜欢他。他的大哥数量最多: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等等。但是在诸葛孔明投靠了他之后,一切都变了。他挺进蜀地,有了根据地,开始发展军队,扩大地盘,称霸西蜀。然而,关羽失去了麦城,被吴栋杀死。刘备大怒,鲁迅放火烧其七百里连营,败其亭。最后,他被期望将孤儿托付给白蒂。

  三国中,我最佩服关羽。华雄被温酒杀,六将五关斩六将,蔡洋在古城相遇时被杀,文丑在白马坡相遇时被颜良杀。最后,他的父亲和儿子被抓获并被斩首。关的名声在这里以一种不完美的方式结束了。

  对人才的渴求也是值得曹操欣赏的地方。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以封建美德和弟子辈分为标准的用人标准,提出了“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发布了“求贤令”。曹操陵从一开始就总结了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和中兴王从来没有一个能以一个人才治理天下的,而得到的人才往往也没有走出后巷。这绝不是一个机会,但当权者乞求并拜访了它。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眼下天下不定,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刻。他期望身边的人不要去想自己的出身,帮他发现和推荐那些出身贫寒、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重用他们。后来在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两次颁布求才令,反复强调他的用人政策“唯才是举”。他要求各级人事主管部门和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时不要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会受到影响,只要是真的有才华。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当时全国各地有不少人投奔曹操门下,构成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盛况。而对于曹这样有才能的人,还是既往不咎。比如陈琳,原来是袁绍的部下,之前为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祖上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向曹操投降。曹操问他:“你为袁绍写作的时候,可以只骂我一句。为什么骂我祖宗三代?陈林赶紧道歉。

  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不脱罪,还任用他。曹操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对应曹操的是袁绍,袁绍和曹操打过官渡。因为谋士田丰、季风、许由、郭图暗中争斗,田丰劝谏,袁绍不听,季风看见了。田丰告发,田丰锒铛入狱,最后袁的官职在官渡被打败,田丰自杀,然后袁绍死了。袁的三个兄弟为争夺政权而明争暗斗。最后都被曹操杀死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是句在社会上流传很久的话,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种愚民术。他们认为青少年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会造反:年长者饱经世故,看了《三国》会变得老奸巨猾。现在,这种偏见早已被打破,《三国》,《水浒》成了社会提倡阅读的优秀历史读物。袁阔成在电视台上讲《三国》,吸引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研究《三国》,《水浒》的书刊,文章汗牛充栋;以他们为底本改变的电影,电视,戏曲令人目不暇接。中华民族,可以说从三尺孩童到银须飘拂的老人,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际谈《三国》,论《水浒》。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草船借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想找一个机会除掉诸葛亮,故借军中缺箭,叫诸葛亮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否则人头落地。诸葛亮请鲁肃借来二十条船,六百名士兵,在每条船两边扎上草人。第三天半夜,诸葛亮下令把草船划到离曹营不远的江面,二十条船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排开,然后命令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一听,急忙起床,但由于江中大雾,惟恐有埋伏,不敢出兵,急忙下令弓-弩手放箭,一时间,万箭齐发,全都射在了草人上。诸葛亮又叫士兵把草船调转方向,逼近曹营,大声呐喊,擂鼓助威,虚张声势,而自己和鲁肃却在舱中饮酒。曹军以为敌军来功,拼命放箭,一会儿工夫,二十条船上的草人都密密麻麻受满了箭,诸葛亮下令鸣金回营,边撤边喊:“谢谢曹丞相送箭。”曹操方知中计,再要追时,可诸葛亮的'船顺风顺水,怎么追得上!诸葛亮回到东吴,一卸箭,足足有十五六万支。这一计,使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嫉妒之心更强了。

  我真佩服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我还敬佩他,为了天下黎民,放弃了平静的田园生活,陷入了打打杀杀的生活。我还敬佩他大公无私,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做人就应该这样,不能为自己的一丝利益而不顾他人,不顾大局,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些琐碎杂事而背信弃义。

  要做像诸葛亮那样神机妙算聪明过人的人从小就应该不知疲倦,勤奋好学。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说过读书的好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是啊!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我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快乐。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的《三顾茅庐》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两次和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去,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开始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诸葛亮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责备张飞:“你一点儿不懂得尊重人才。”刘备的话中分明透着一个真真儿的“诚”字,正是这个“诚”,在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正是这个“诚”,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正是这个“诚”,得知诸葛先生正午睡时,刘备“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这两次“轻轻”虽含义有别,但内涵一致:前一个“轻轻”让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刘备,他很注意,尽量使敲门声不要太大,那不就是他对贤者的礼貌、尊重吗?后一个“轻轻”让我仿佛看到刘备防止惊醒先生,放轻了脚步,那小心之态、恭敬之意怎不令人赞叹?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睡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看!“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快步”两字饱含着刘备多少的渴望啊——尽快与诸葛先生见面,尽快聆听先生的高见。前面的耐心等待,就是为了现在的见面啊!必须得快步,不能让先生等啊!一个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刘备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诸葛亮马上帮助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正是刘备真心实意的“诚”换来了诸葛亮忠贞不移的“诚”,他一生辅助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让我真切体会到只有以诚待人,才会换来别人对自己的诚。

  去年,我家在市里买了新房子,现在正在装修。双休日,爸爸和空调师傅约好中午来安装,爸爸为了表示诚意,就提早到了。可是到中午时,左等右等也不见安装师傅。爸爸妈妈一早出来,肚子开始唱“空城计”了,怎么办呢?爸爸说:“难得饿一下不要紧,人家为减肥还特意不吃呢!还是等等吧,不然师傅过来找不到我们,一个人不是失去诚意了吗?”又等了一会,爸爸打电话给安装师傅:“不好意思,如果你们不过来的话,我们要去吃中饭了。”“要的要的!正来呢!”原来他们不认识我们家,正四处寻找,也很焦急呢!爸爸一说就清清楚楚了。安装的时候,因为立式空调的空调管不好处理,两个师傅一个跪在地上,一个撅着屁股,脸都贴到地上了,干得满头大汗!过了好久才装好,看着安装得平平稳稳的空调,他们笑着说了两个简单的字:“好了!”却没有说一个“累”字。爸爸感激地说:“辛苦了!辛苦了!”师傅们却说:“让你们等了这么久,真是不好意思,还饿着肚子!快去吃饭吧!”看!爸爸妈妈的“诚”换来了工人全心全意地付出!

  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我真正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三国演义》真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还有好多教我们道理的故事呢!我还要细细品读,静享“诚”之甜蜜。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建功,小不为霸大不王?”“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这些评价都说明曹操有雄主、明主的气概和本事。而要做一个明主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以他人之手足为己之手足,这一方面曹操可谓独有造诣,冠绝群雄。

  第一曹操能做到用人唯贤,而不计较这人的身份和过去,以及一些与大局无关的小毛病。因此曹操手下的降将特别多。他的“五子良将”中三人是投降来的,首席大将张辽有过三个上司,帐下最倚重的谋士:荀攸、荀彧、郭嘉、贾诩等都曾侍奉他人,他们的旧主还与曹操有过激烈的战争。当时的三国普遍有歧视降将的心理,“居其土而献其地,食其禄而叛其主”的`将领往往得不到重用。像被誉为“世之豪杰”的马超投降刘备后就只留守大本营成都,再没斩将立功先锋破敌的机会,47岁就郁郁而终。曹操却对降将、嫡系一视同仁,凡是贤能的便委以重任大加赞赏,凡是无能的便不加官进爵,不因是降将就弃而不用,也不因嫡系就优先考虑。这种做法无疑是公平、开明、正确的。曹操不仅能用降将,还能用好宗室。曹氏、夏候氏的宗室子弟加官受赏罚的规定与外姓相同,既不像刘备亲系个个手无实权,也不像孙权宗族人人手掌军政大权,都督吕蒙还得让他们几分。铜雀台前比箭时曹洪、曹休、夏候渊可参加,文聘、张郃、徐晃亦能夺射,且射中后的奖励也是相同的。曹操还极容忍部下不关大局的小缺点。例如许攸贪财自大,不遵礼节。但是在面临正事时能积极思考,提出有用的计策,所以曹操从不怪罪他的无礼,甚至在众将俱怀不平时他只是毫不介意的大笑。善用降将,善用宗族,善用有小缺点的人足见曹操的目光敏锐,用人唯贤。

  第二曹操能得到部下对他的敬服和忠诚。曹操用人的具体方法可总结为放下心,放开手。袁绍麾下大将张郃、高览忽然率军来投,正值官渡之战局势最紧张的时期,疑点自然颇多。但曹操坦然接入他俩,并封他们为将军、亭侯的重爵。于是二人大喜至死为曹操政权效力,立下汗马功劳。所谓放下心即指坦诚面对部下,不对部下暗怀他见。放开手则指大胆任命部下担当重任,不疑神疑鬼,听信谣言。庞德出任征南先锋时多人向曹操进谗言,大有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势,曹操不改初衷依旧任命他为先锋,信任他鼓励他,“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庞德最终临危不惧,慷慨赴死,宣告“吾受魏王厚恩,决不肯降!”比之西蜀的诸葛亮总怀疑魏延心怀反意,屡屡不委他重任,激化内部矛盾最终酿成悲剧。相形之下,吾以恩遇之,即彼有异心,亦可变之为信念的曹操,无论眼光还是胸襟都胜他一筹。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统一中原,人民安居乐业,魏国强盛繁荣,离不开曹操的用人唯贤,知人善任。曹操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仍值得借鉴。人事安排时一要用人唯贤,既往不咎,不计身份,不拿小缺陷做文章;二要与手下开诚布公,不听谗言。能做到这两点,便能学曹操收纳人才,得部下敬服,打造一个配合默契,力量强大的团体。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地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说,所以老妈让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计。也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全篇的《三国演义》,反正罗贯中的那部版本我还没有读过,我看的是注音连环画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定三分隆中对策,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什么周公瑾火烧赤壁,什么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为小说添加了许多奇幻元素,又采用虚实夸张的描写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创作,所以比真实的历史有看头的多!

  虽然原版的《三国演义》我还没看过,然而开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简直如雷贯耳啊!因为书本上的'历史不就是照着这个轨迹走的吗!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好不容易有了秦汉的统一,可是还没有统一的太久,中国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对策”。这个天下三分的对策可不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空想出来的。史书上说刘备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当时局势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各方正规武装组织政权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天下三分这一说!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他自己又非常有军事才能,可谓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可谓占着地利;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战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老百姓肯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这样一番精辟又言简意赅的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小伙伴们读了,是不是也超级佩服诸葛亮的绝顶学识跟无双智慧呢?只可惜了这人间奇才的“卧龙”先生,为了蜀国是那样地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到最后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啊!也许还是老妈说得对,诸葛亮真的应该投奔曹操的,这样说不定不会让人感到那么遗憾了!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伙伴们一定要读一读。因为书本会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会在你面前展现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抽空一定要看呀,我还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可谓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守卫天水郡的魏国大将姜维,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当时天水兵少将寡,不是靠姜维智谋,天水已不属曹。但当闻诸葛亮围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维义无反顾,姜维只领三千兵去救其母。当时,诸葛亮北伐数十万大军,姜维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敌数十万军队,岂不是以卵击石?但他做了,可见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还重要。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围住姜维后,他当时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汉,遭魏人数世唾骂。一个有才干的人为了母亲,听从母言,失去名誉,其毫无后悔之意,不违背母亲的孝心在此可见一斑,此可谓孝的又一境界——无违。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南撤,在曹军追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掳,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刘备辞行,刘备虽不舍得徐庶离开,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离,更怕徐母被害,落下离人骨肉罪名,只好挥泪送别。徐庶北上归曹后,心中十分依恋故主及好友,尽管他有出众谋略和才华,但也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徐庶的一生,虽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虽智谋出众,才华横溢,最终却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听到母在曹营,面色大变。”、“徐见老母,母骂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听母教诲,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孙夫人听闻母病危,不惜抛夫弃子,回江东看母“。这些以事业、爱情换礼仪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颜悦色,内心真诚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与儿子在一起读了几遍。

  记得是儿子初二我们开始正式读《三国演义》,他还做了读书笔记,起初我只是做个样子陪读,但读着读着,我便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怎么读《三国演义》能让孩子更有收获,我还下了一点功夫。《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长篇小说开山之作,是500年来历史小说最成功的作品,排在中国四大名之首,它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能流传至今而不衰源于它凝聚着晋唐以来社会广大群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从桃园三结义落笔,以“义”贯穿始终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这部小说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其艺术本身。好了,言归正传,把我当时读三国的一点心得整理出来做个回忆,今天说说《三国演义》中写作手法之伏笔。现在我把伏笔再作一个整理,目的是让更多的初中学生尽快喜欢上读书,怎样去读一本书等。“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从“三国”以上这些文字可以印证“伏笔”的解释。使用“伏笔”注意有伏必有应,只伏不应是败笔。从三国这个伏笔看,伏的巧妙、自然、不易察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话说第二十五回——《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轻视。”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上,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栓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夺极多。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这段原文中“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寥寥几个字叙述了颜良被关公刺死于马下,虽然没有三英战吕布激烈场面,但无不暗示了关公武艺高强,尤其是割了颜良首级后,“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又从另一个侧面告诉读者关公之神勇。但在曹操称赞关公“将军真神人也!”时,关公又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今后于衣袍禁底以记之。这些文字正是为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喝破夏侯杰肝胆、独退曹家百万雄兵伏笔,对于初二的'孩子只读一遍《三国演义》我想很难对写作手法进行了解,没有了解更谈不上运用,建议初中生在读《三国演义》时要尽量多读几遍,多读并不是让孩子对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绿林好汉熟记于心,姓名背的滚瓜烂熟,更不是把好汉的兵器如数家珍,也不是使其成为文中英雄的模样。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篇读后感先写到此吧,至于写的好与不好请大家莫怪,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点感想,况且我不通伦理学,更没有深邃的理论,只能依托原文和讲几句大白话而已,乐哉快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指尖游走在书页之间,思绪伴随着那一段烽火狼烟的历史奔腾不息……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一个中国历史向来的规律。单道东汉末年,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有多少风流人物指点江山,不知有多少盖世英雄大显身手。曹操、刘备、孙权、关羽、赵云、诸葛亮、周瑜……他们一个个在中国的那一段历史中披荆斩棘、翻云泼墨,将东汉末年的历史书写得荡气回肠!每次读这部小说,英雄们那鲜活的面孔都会走出书来,向我展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向我讲述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啊,“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用尸骨成全了英雄的英名,留下了后代人们多少感叹!

  这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如果要我给书中的英雄排座次,我首推关羽坐第一把交椅。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好一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关公爷!更难得的是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关羽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忠义与刚直,实在让时人钦佩,也让后人推崇备至。是呀,他忠于刘备,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武功盖世无双。凭他的一身本事,到哪个军事集团不捞个盆满钵满?但是,关羽铁心跟定了穷困潦倒的刘备,不因别的,只因一个“忠义”,重于泰山呀!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人们都在为利而奔走的时候,千万要回头看看,关羽为我们竖起的那面不倒的大旗!

  再看另一位英雄――身高八尺,面如白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洒洒,颇有几分神仙气概。何人也?诸葛孔明也!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智取天水城、走马取陈仓……诸葛亮的智慧足以与神妖匹敌。但我佩服诸葛亮,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他本可以在南阳隆中高卧无忧、躬耕陇亩、优哉游哉地安度一生,但是,身逢乱世,生灵涂炭,既许刘备以驱驰,他就庶竭驽钝,攘除奸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朝大诗人杜甫当年经过城都,手抚相传为孔明手植的松柏感时伤世、英雄相惜,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蜀相》,其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不仅是对赍志而没的诸葛亮的同情与痛惜,更是代表了后世人们对一代贤相的敬仰与怀念。

  最后,我再来说说一位特殊的英雄――曹操。我觉得曹操这个人并不像平常人们说的那么奸诈,“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确实是曹操讲的,不要以为曹操讲出了这惊世骇俗的一句话,就以为他是天下第一坏蛋。其实,纵观历史,比曹操坏的人有多少!只不过曹操坦率地说出了这句话。至少,曹操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更何况,他还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凭这,我对曹操这个人充满了兴趣。

  《三国演义》,一部有品位的书,是历史、是人性、是道德、是文化的多重奏!它就如一面大鼓,无论你何时读它,都会觉得有无数个身强体壮的鼓手――那一位位英雄,在烈日下捶打着它,那高亢辽远的鼓声,使你为之振奋,为止激昂!遗憾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是,真正的英雄,能被忘记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6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6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5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0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