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24 14:47: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热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热门】

三国演义读后感1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快速变迁。《三国演义》的确为读者生动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们从中懂得了历史的变化万千。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即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包括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一个个英雄形象,更让历史在我们的眼前重现。英雄会在战火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诸葛孔明篇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咏怀古迹》

  在《三国演义》中,最令我欣赏的便是诸葛军师--诸葛亮。身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字孔明号卧龙的他,无所不知,无所不通。记得刘备在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便说明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我之所以欣赏诸葛孔明,是因为他是一位终身只侍一主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过仁臣。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功劳无数。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令人叹为观止,意想不到。

  诸葛亮的计谋成功不光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还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为刘备统一三国,永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

  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读后感《谁乃真英雄--《三国演义》读后感》。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曹操篇

  人称治世之能臣,又称乱世之奸雄。曹操一代文学家,提笔便能把诗作。曹操一代军事家,思维敏捷有气魄。曹操一代政治家,为人处世善思索。曹操有功也有过,公正评判方才可。东汉末年分三国,硝烟战火何其多?三分天下有其一,一统豪杰曹孟德!

  --佚名《品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我所欣赏的便是曹操了。虽然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而把他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因此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才能有后来晋国统一天下,所以他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他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下了一道在历史上起到重要意义的《求贤令》。后来,曹操先后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只要真有真才实学,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没有关系。经过一番努力,曹魏才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例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而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时,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呢?"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这便是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愁容满面,而是笑着说:"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与屡败屡战的精神。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名篇。读完三国,掩卷沉思,回想它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在我的眼前浮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到底谁乃真英雄,我们不得而知。

  细品三国,醇香余味,三日不绝。而英雄们的付出,我们更要为中原统一,向他们致敬。《三国演义》给我们留下的经典,要代代渊源流传······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在寒假里,我读了发多书,其中有《百分百好作文》、《三国演义》等。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里面有刘、关、张桃园三节义,三人成为异姓兄弟,虽非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生,有这份魄力让我深受感动,三人中刘备为大哥,替关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为张飞铸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长的的蛇矛。如此看来,刘备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欢读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让诸葛亮三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他在晚上大雾来临时,命三十条船周围扎着稻草人,向曹操进攻,曹操以为有人偷袭,派一万人拚命射箭,诸葛亮是不费吹灰之力取得十万支箭,够聪明吧?还有关羽刮骨疗毒,刘备三顾茅庐,曹丕篡位,诸葛亮火烧连营,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后,被诸葛亮的聪明佩服,为关羽的英勇神武而惊住。说关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赶快医治,华佗说:“需要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把肉缝合”,关羽说:“快开始吧。”华佗用刀把肉刮开,让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关羽神情自如,边下棋边喝酒吃肉,伤口缝好了,关羽说:“先生真是神医,手臂真不那么痛了,太谢谢了。”华佗却说:“没事,今日真见了将军英勇,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关羽说:“哪里,哪里。”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X,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

  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

  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

  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耀眼的光芒,犹如浩渺银河中的明月,在皎洁的光晕下,照亮着无数后辈前进的脚步。而他们的创作者,也就这样紧紧地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灵魂与他们创作的作品一样流芳百世。这样一本书,它傲然屹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他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出自明代作家罗贯中笔下,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基础,经过作者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长歌。它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及第一本章回体小说。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并广为流传深受大众所喜爱、传颂,其中奇思妙想的文字,妙趣横生的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这方唱罢我登台,不论是“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韬光养晦”的大汉皇叔刘备还是历经三世拥有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孙权,都被这样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生命力。或许只是寥寥数笔,一个富有张力清晰完整的故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魏蜀吴三足鼎立,我独钟情于蜀国。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到得荆州进而收取益州汉中,整个西南地区为其所有,三分天下有其一。这离不开蜀汉团队中成员们的精诚合作,协同作战。而且在这个团队中,有三个核心组成的中轴线,仿佛铁三角一般,支撑起了蜀汉的坚强脊梁。

  “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虽然蜀汉弱小,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穷尽一生致力于恢复大汉天下。人被击倒了不可怕,精神头信念垮掉了才可怕,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在一个团队中方显得弥足珍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诸葛亮的评价。而我也深深地崇拜着敬重着他,每当我捧起手中那本小说,我的眼前总能浮现出诸葛丞相的身影。他,年少躬耕于南阳卧龙岗,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以来,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火烧赤壁,三把大火烧的曹操焦头烂额,元气大伤。他,能言善辩,乘一叶小舟,单人独闯江东,舌战群儒,促使孙刘两家联合破曹,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更是不在话下。他,知己知彼,扭转乾坤。用“空城计”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天下,呕心沥血,写出一篇传世名作《出师表》,每当读起,就能体会到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用心良苦和其励精图治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在长坂坡百万曹军阵中杀得七进七出一身是胆的赵子龙,他武艺超群、品质高尚,无论是军师孔明交待的大事小情,还是处理日常的军务,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干工作的态度,是一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银盔银甲素罗袍,手提亮银枪,胯下一匹粉顶搏龙驹”。这句话,描写的就是赵云。想象一下,站在长坂坡前举目远望,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身穿银甲,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只为了保住自己主公的唯一血脉阿斗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是多么的威武与豪迈,每到关键时刻,总能看到常山赵子龙的身影,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不愧为一身是胆的虎威将军。

  大汉皇叔刘玄德之所以能从一个“织鞋贩履”的草根之辈,一步步通过努力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团队掌舵人,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他的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他常自诩:“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吾占人和。”是的,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鲁迅先生曾评价过,说刘备之德近乎伪,我不是很认同他的说法。刘玄德是我最佩服的三国人物,在许昌韬光养晦时,他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谈论起天下英雄,酒过三巡,曹操言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闻之大惊筷子掉在地下,但他处乱不惊,忙于雷声做掩饰,借故方能躲过一难。为了求得贤士匡扶汉室,他不顾关张俩兄弟的再三阻挠,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三分天下有其二。曹操十万大军围攻新野城,他扶老携幼让数十万城内百姓与其一同撤退江夏,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愧为一代贤明君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人品读过三国之后,心中泛起的那一丝丝涟漪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为了信念,为了远大的理想抱负而努力,并为之奋斗终身。这不正是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学习的地方吗?无论是卑微的小人物,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只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抛弃不放弃胸中那团火焰,那么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五千年的古代中国,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这璀璨的文明之下,积淀了独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在我国的文化中尤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却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闪耀在千千万万惊奇的人们眼前。

  四部名著虽大,但与中国有史以来人们所创作下的作品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谓四大名著,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曾被多人多个阶层拜读过而已。在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国演义》是最受平民欢迎,也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古典名著,时光走过数百年,自人们从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来,人们所涉猎的书籍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人说《西游记》太过空虚,不实际,有人说《水浒传》充满了大男子主义,没有文学韵味,有人说《红楼梦》太过婆妈,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只有《三国演义》为万千大众所青睐,尽管依然有反对之声,说它只不过是迥异于《三国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数人们仍然在读它,品味着它,总之,穿越数千年,《三国演义》经受住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乃至外国文学史的宠儿。

  从表面上理解,所谓三国演义,也就是三个国家,三个集团的人物的一出“演义”大戏,这与水水浒传有相同之处,《三国演义》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像关羽这样的豪迈英雄。一个又一个像曹操这般的奸诈枭雄,一个又一个的像诸葛亮一般的济世奇才所组成的书,所谓声势浩大的赤壁之战,唇枪舌剑的舌战群儒,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的配角,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其真正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整本书读完,仿佛与刚这千千万万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见了张飞的勇猛,关羽的正义凛然,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老谋深算,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这些,最令人瞠目结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要算是著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了,或许在看过司马懿,许庶,庞统的奇才大略之后,诸葛亮那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计依然可以给我们以无限的新鲜感,可是这样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未免令人产生了审“才”疲劳,读多了反而会令人产生厌倦感,失去了一读再读的兴趣,相反,诺我们从诸葛亮在刘备一手缔造的集团之中的为官之道之处细细品味,不禁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刘备有幸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结义之后,在“复兴汉室”的艰辛道路上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寄人篱下的他,虽然有英勇无比的关张两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觉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没权,二没钱,三没势,又怎么会有人投靠呢?可上帝给每一位渴求贤才的“军阀”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将诸葛亮这位济世奇才送给了这位穷困潦倒的“没落皇叔”,虽然,刘备毕恭毕敬地从穷得响叮当山沟里请来了这位军师,对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刘备这个用“血缘关系”堆积起来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脚可谓是难中之难,像孙乾,魏延这样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铲除,心细的诸葛亮又怎么不会想到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的贤才投奔明主那般着急,立马就投奔他人帐下,临走时还细细嘱咐弟弟要尽心管理家务,好像到了将来要告老还乡,对刘备手中那前途无量的“家业”没有丝毫贪欲一般,也不同与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好大喜功,还威胁主上的统治,最后被当作威胁被铲除,诸葛亮不仅在刘备这个巨大的宗亲集团中始终以一个助手的姿态做事,也不在刘备的眼皮底下拉帮结派,不管是有意无意,恐怕将来刘备在肃清内奸时绝对不会将麻烦降到诸葛亮的头上,不象历史上一些功高盖主的人,忠心为主子服务,最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不然在刘备临终托孤之时有怎么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经营一世的蜀国交付于诸葛亮一个外人,而又不将其交给关羽张飞这两个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们的后代呢?当然,幼主幼小无能,好吃喝玩乐这是刘备早已看在眼里的事,他无法信任这样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将大壁江山交与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诸葛亮勤勉一世为刘备打下江山,以及他别具一格的为官之道,让刘备不忍心也不敢怀疑他的“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图,在这布满了重重困难的为官之道上,诸葛亮得以尽情释放他的才华,而又进退自如,最终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与朋友之间,在班级之中,在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之中,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诸葛亮的为官之道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难题的良策,也许,最吸引各位“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于此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5

  做人的模样千姿百态

  你能看清或看透人,是睿智的心理属性。

  你能看准或看好人,是积极的情感响应。

  (一)做人的模样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这是《三国演义》的经典语录,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吕布身材高大,英俊帅气。

  是三国时代武功高超的头条好汉,也是标准的一哥。

  他的座驾“赤兔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也是当代最强大的一匹战马。

  何以见得?

  当初在虎牢关下,吕布代表董卓杀退八路诸侯后,已经很疲劳了。又跟张飞对打,打了五十个回合,张飞打不过他。后来关羽一起上,三个人又一起混打了三十多个回合,张飞和关羽还是没有把吕布打败。这下子,刘备看不下去了,也一起投入了战斗。才齐心合力勉强把吕布打退,策马而逃。

  换种角度看,要是当初吕布不是疲劳作战。

  三英战吕布不一定能占上风,逼退吕布。

  后来,由于部下魏续等人叛变出卖,在白门楼吕布成了曹操的俘虏。

  在天下第一高手面前,是去还是留。

  面对吕布的求饶,曹操有点惜才下不了手。

  犹豫不决时,征求身边刘备的意见?

  刘备只说了句:“丁原和董卓之事,难道明公忘了吧”!

  听了刘备的“提醒”,曹操醒悟,马上下令把吕布杀了。

  刘备说的话,曹操醒悟到什么?

  促使他如此果断,把吕布杀了。

  原来丁原曾经是吕布的主公和义父。吕布为了得到董卓的一匹赤兔马,竟然不明不白,把恩重如山,毫无过节的义父丁原给杀了。而且,很快认国贼董卓为义父。

  这董卓也有一种天真的想象,好像是得到了当代第一条好汉吕布,似乎得到了一半天下。所以,常把吕布当作“掌上明珠”来呵护。可是吕布并不知足,也不懂得珍惜和感恩。然而,还要恩将仇报。

  你看,为了得到一个绝世美女(貂婵),索性把董卓也杀了。说明吕布虽有一身盖世武功,名扬天下。但是他做人没有自己的正确主张和道德底线。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虎狼之心的势利小人。

  也就是说,上一刻不管你对他怎么好,下一刻一旦有利益熏心或者说色相诱惑。突然之间,他就会让你防不胜防、对你狠下毒手。

  很明显,吕布是一个做人做事不靠谱,没有模样的人。谁跟他靠得越近,处得越好,说不准哪一天就会有杀身之祸。

  虽然,吕布是一个做人做事不靠谱,没有模样的人。可是,他身边的两个人,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很靠谱,有模有样。

  一个是军师陈宫,另一个是大将张辽。

  陈宫曾经是一七品县令,后因曹操刺杀董卓没有得手。被董卓追杀,陈宫窝藏了曹操,使曹操躲过一劫。然后,陈宫受株连,只能跟着曹操一起逃亡。逃亡途中,曹操错杀了陈宫亲戚。

  陈宫认准曹操是一个“宁愿我负天下人,不准天下人负我”的`坏人。从此分道扬镳,各奔西东。

  在白门楼,陈宫成了曹操俘虏以后,不屈不饶,并当众恶言辱骂曹操不断。

  迫于无奈,曹操泣泪送陈宫上断头台。

  念及旧情,并予以厚葬和财物款待陈宫家人。

  在吕布向曹操求饶期间,有人大声怒斥: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

  众人视之,乃刀斧手拥张辽至。

  大义凛然的张辽,还要当众激怒曹操。

  当曹操举刀欲要杀张辽的一瞬间,刘备和关羽兄弟俩。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于面前说:丞相且莫动手!此乃忠义之士,我俩愿意性命担保。最后张辽由于刘、关的铨说就被曹操给纳降了,成为曹操帐下的一员大将。

  事实证明,张辽的确不是等闲之辈,是一有情有义,有恩必报之士。后来关羽的人马被曹操的部队围困在一座小山上,无法突围。随时有全军覆灭的危机。

  是张辽出面说服曹操和关羽,促成了关羽“约法三章”暂时归顺曹操。

  给刘、关、张打下一分天下,起到了一个积极的缓冲和靠垫作用。

  (二)优化组合,不断完善

  上帝不可能把所有的优点集于一身,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和模样。

  既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那我们是不是以历史为背景。

  来一次人生模样的优化配置、组合、升级。作为一种向导,来不断完善自己。

  留下呂布超乎想象的勇敢和帅气一面,删除他一切的一切不良恶习和小孩子脾气。要是当初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许能给自己留下一条生路。

  留下陈宫的善良真诚耿直的一面,屏蔽他的“一犁耕到头”的顽固个性。要是当初在曹操面前表现得软弱一点,温馨一点。共叙旧情,重归于好。结果肯定是美好的。

  张辽是幸运的。他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才得以幸存下来,成就一番辉煌历史。当初,要是没有遇上刘、关兄弟俩舍命相报。依他的性格特征,早已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做人模样,千姿百态。

  优化组合,不断完善。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书里面,人物繁多,忠臣良将,奸邪佞臣,见利忘义,走过路过的,不计其数。若是按三分前、三分时来梳理,则比较容易廓清:何进、董卓为首时期,曹操为首的魏,刘备为首的蜀,孙权为首的吴。

  一个头头没了,是不用担心的,自有人出来当头头的,比如董卓挟天子暴戾无仁被枭首,李傕、郭汜等就立马出来“扶持”朝政,他们下去了;曹操就“走马上任”,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子孙后代衰弱了,司马氏强了,来替换曹魏,这样的更替很自然,自在情理之中。世界就是这样,落后挨打,谁强谁说了算,此理自盘古开天地起已诞生。倒是那明明已弱势的,霸占着要位不肯相让,还说什么什么篡逆篡逆的,是你们没有认清形势,贪心太足不劳而获得世上最绝的享受。那些辛苦付出之人怎能不眼红怎能不生怨愤呢?这怨这愤以致蜕变成祸患播撒出去,落于该落之人和不该落的人。要是衰弱的有自知之明,早早乖乖让贤,人家怎会让你自缢呀、用药酒鸩死的呢?说远点,该怨大禹,发明的世袭制害了多少卿卿性命啊!书里头的“禅让”虽说都是被逼迫进行的,但也是形势所然啊!所以,弱势的该卧薪藏胆,别依仗自己是皇脉硬占其位,该审时度势,该做皇帝做,做不了痛快点让。观看中国和周边国家,整一个现实版“三国演义”呀!此中玄机无限。姚卓晨说,《三国演义》,你打我,我打你,大家打来打去。话朴实到没有一点修饰,却真个是道出了精髓。

  .曹操被定位成奸雄,我独欣赏这位“奸雄”。这曹操,事业心很强。为了实现抱负,广搜人才,文有荀彧、程昱、郭嘉、刘烨等,武有典韦、于禁、乐进、许褚等。可谓济济一堂。那许褚、徐晃,是曹操从敌方阵营中挖墙脚得来的武将,这完全是曹操爱惜人才,不忍伤害他们,宁肯招降他们为自己所用。古话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曹操积极网罗人才,爱惜人才,给人才合适的位置,所以操手下的文武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卧蚕眉、丹凤眼的关羽,是曹操用尽心思不得拥有的人才。曹操对于关羽好,好得没话说,送金银、送美女、送战袍,送房子、送爵位、送从吕布处得来的赤兔马,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甚至还关注到关羽胡子的养护问题,送锦纱囊护胡子,其照顾之周到,其用心之良苦,实在比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虔诚三分。曹操之喜欢关羽,不是“收买”一词能断义的。

  关羽得知刘备消息,依照先前和曹操约定的'三个条款中的一个--没办法告别的情况下就不辞而别。关羽不是没机会告别,而是曹操为留他故意设的局,无论曹操怎样挽留,关羽非走不可,以致没有通关公文的情况下护送二嫂,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夏侯惇妄想截住灭他,曹操都不计较关羽斩杀守关将领的罪责,屡次遣使者放过关羽。在曹操的心目中,关羽就是忠就是义,当然关羽的勇在“温酒斩华雄、杀袁绍大将文丑、颜良”时早见识过了,所以心里就只有“敬”,没有“灭”了。可能大家认为曹操没有赢得关羽的心,其实曹操曾经得到过了,那是在曹操被孙权火烧赤壁败走华容道时,关羽想起曹操的种种恩情,竟然忘却向诸葛亮立下的军令状放曹操逃生。关羽死得很悲惨,父子二人均被孙权斩杀,狡猾的孙权把关羽的头献给曹操,欲避危而嫁祸于魏,曹操在司马懿的提醒下心里明镜似的,以王侯礼葬了关羽,孙权嫁祸计没有得逞,也算是曹操自始至终都是厚待关羽。

  曹操的对关羽是柔之极,对妨碍他的人是残之极端。斩杀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就是这个人物极端凶残的一个例证了,那句“宁教据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成了曹操凶残的象征。曾经给他医治风疾的吉平,曹操追查衣带诏的时候,打得他身无容刑之处,操亲自“就阶下截去其九指”,又令人各割去其舌,吉平撞阶死后,曹操令分其肢体号令,其残忍、凶暴已无法用确切的词语来形容。至于他杀董承、董贵妃等等一切妨碍他的人,早已是跟斩杀动物无异了,因为他自己也早就炼成食肉嗜血的野兽了。

  祢衡,当时的名士了,被江夏的黄祖杀了,这杀人的罪名实在应该算在曹操的头上。祢衡被孔融推荐去说刘景升投降,初次见面,祢衡就胆大包天把曹操的心腹将领一一数落 :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 ,乐进课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可使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祢衡鄙视曹操,也同样鄙视为他服务的人,骂得痛快,骂得淋漓,骂得曹操勃然大怒。怒归怒,曹操没有立即杀了祢衡,而是动着脑筋侮辱他--当朝贺宴享的鼓吏。祢衡没有浪费这个机会,“脱下破旧衣服,裸体而立”,以“清白之体” 斥责曹操“眼浊、口浊、耳浊、身浊、腹浊、心浊 ” 。 这当面受了这么大耻辱的曹操还是没有杀祢衡,让他去说服刘表。刘表受了辱骂,知道曹操怕落得“害贤”之名不杀,遂转遣去见黄祖。那黄祖一有勇无谋之士,挨了骂就立马杀了祢衡。这就让曹操“借刀杀人”得逞了。曹操得意了,只要稍有头脑的人一思索就能看破曹操的伎俩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从杀黄巾军出场来,到风疾而终,做过的坏事是数不胜数了,刻画得从头坏到尾。读曹操的诗歌,完全没有那种“坏”的感觉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7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纵观历史长河,三国风云,犹如电闪雷劈,像那烟火瞬间般的.绚丽,又如泰山般永恒的霸气。抚摸着那发黄的封面,仍能感受到当年群雄叱吒风云的豪气。气壮山河的历史,又有谁能像三国演义令我如此的意气激昂。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不错,正是如此,才能有了这感天泣地的故事。我深深的被这雄伟的著作所折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数不尽,如同天上之繁星,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分归一统”,无数的奇事流芳百世。美鬓公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一种难人可贵的忠,在他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所过之处,刀光剑影处,唯其独尊!可惜,长亭失守,明星坠落。

  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可谓“胜吴用,顶庞统,无人不知的诸葛亮”。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非曹操莫属。曹操当真对的起“乱世枭雄”这一称号。一个人,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扮演两个角色,只可能说明是环境改变了他。也就是说,治世,因为民得安泰,故而曹操不需要作为君主,已经有贤明的君主,所以,只需要辅佐就可以了。而在乱世,“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百姓饥饱谁来管?也许君主都自顾不暇,所以,曹操就担起了这个大任,为此他不惜青史留奸名,为此他不惜得罪朝廷股肱。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他就豪言我要统一天下。他刺杀董卓失败后白手起家,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征张绣、击刘备、战袁术、抗袁绍,是时代将他推向了最前线。即使他晚年野心膨胀得厉害,直至登上魏王之位。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许多人说,这正是曹操的卑鄙的表现,其实不然也。对错,也只能用历史的眼光来衡量。乱世铸就英雄,而曹操正是这绝世枭雄。

  也许是思绪太多,只觉得群雄并起、风云幻变、三国鼎立,多么壮观的场面,但在多年后的今天,只觉得弹指挥间似的过去,再多的纷争、再多的欲望也没什么意义,每个人只是历史轨迹上的匆匆过客。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用豁达的胸怀对待事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8

  暑假期间,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其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先介绍一下诸葛亮。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最广为人知的事《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计烧连营》、《七擒孟获》、《空城计》。但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扮鬼神蜀军割麦》。

  诸葛亮第五次出师伐魏,赶上陇上麦子成熟,蜀军想去割麦。但魏军已占领那里,诸葛亮想:如果派兵去厮杀,必然割不到麦子,还是用计赢他为妙。诸葛亮就想出了一个计谋。他指挥士兵扮作鬼神,把魏军将士吓跑,趁机把陇上小麦割完。后魏军才知上当。

  通过这件事,体现了孔明的计谋多端。是因为他不断学习,博学多才,才能在战争中一次次化险为夷。在关键时刻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费一兵一卒,夺得了粮草。我们要学习它的勤奋、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仁义之君刘备。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的能力很强,但也不是完人。刘备作为封建帝王,缺点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一意孤行起兵伐吴。他起于微末,志向远大,性格坚韧不拔、仁义、魅力超凡、城府极深,爱民如子,与民秋毫无犯,而且非常谦虚。刘备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英雄桃园结义》,但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刘备仁义的故事。

  荆州刺史刘表病危,想让刘备当荆州之主。刘备不肯,刘表无才懦弱的次子刘琮就当了荆州之主。诸葛亮劝刘备趁曹操大军还没杀到荆州,杀了刘琮,自己当荆州之主。但刘备认为,如果杀了他夺了荆州,将来死于九泉之下,有什么脸见刘琮呢?结果曹操夺了荆州。 通过这件事,表现出了刘备的非常大的仁义。不过就因为刘备的仁义,曹操夺了荆州。刘备不采纳孔明的'意见,是怕丢失了仁义。仁义非常重要,但要是过头了,就也有坏处。

  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他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一开始,曹操时常打败仗,开始在军事上还是一个乱撞的鲁莽家。但是后来曹操能总结战争失败的教训,并能虚心倾听和采纳臣下的正确判断,因而在对全局其决定作用的战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战取胜。作为指挥大军的曹操,在历次战役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指挥才能,有起初指挥三五千人,到后来发展到能够指挥四五十万大军。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关于曹操最著名的《官渡之战》。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袁绍因为一件事生曹操的气,就带领七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依谋士言,率兵袭击鸟巢,将袁绍的粮草、辎全部焚毁。又乘胜追击,袁军大败而逃,七十万大军只剩八百余众,曹军清理战利品时,发现一束信,他们把那些信全烧了。袁绍又得了好多兵力,就又伐曹。结果曹操采用十面埋伏、背水一战,伏兵十队,袁绍被打败,又遇伏兵,袁兵大败,逃回冀州。在这场战役中,曹操以弱胜强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验证了曹操屡屡战胜的原因,不单取决于他本人胸怀良谋,更在于他知人善纳。

  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义薄云天,忠贞不移的关羽。 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他英勇骁战,善于谋略。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关羽英勇骁战,善于谋略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

  煮酒论英雄以后,曹操兵临城下。刘备无奈,只好依张飞之计夜袭曹营。曹操早有准备,刘、张失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妻小被俘。曹操待关羽和他的亲人很优厚。关羽为了报恩,就帮曹操杀了颜良文丑,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带着亲人找刘备去了。在途中,关羽先后杀了孔秀、孟坦、韩服、卞喜、王植、秦琪,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把亲人交给了刘备。关羽真是英勇善战,义薄云天。虽然曹操待他优厚,但他仍不忘记刘备和桃园结义。我们要学习关羽的这种义气,不要看到好处就忘了义气。

  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人勇猛的张飞。他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而且书法不错。张飞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其为人,将严颜收为将领。可是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但张飞不听。果然张飞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张飞脾气大的故事《张飞醉酒失徐州》。 曹操以献帝的名义下诏,叫刘备率军征讨袁术,刘备答应了。刘备和关羽同行,叫张飞坚守徐州。走之前,叮嘱张飞少喝酒,多听别人的意见,守住徐州。张飞答应了。前几天,张飞兢兢业业地看守徐州。但是后几天,就实在忍不住了,召集大臣们一起喝酒。第一次敬酒时,曹豹推辞,但张飞不听,曹豹就勉强喝了一杯。第二次敬酒时,曹豹又推辞,张飞就惩罚了曹豹,曹豹就把吕布引来了,结果徐州给吕布夺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宽容冷静,认真分析,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不要随便对别人发脾气,要不然,别人会记恨在心,伺机报复,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像张飞这样丢掉了徐州。

三国演义读后感9

  明清以降,以《三国志》为基础版本的《三国演义》流行于世,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三五百年,读三国志之人寥寥,而熟知三国演义的人不计其数。粗略认知文字者不言而喻,即使目不识丁者,说起三国人物及故事典故者也能侃侃而谈,久而久之,以三国演义取代三国志为学识途径者不胜枚举,除专业治史者心中了然意外,其他人即使号称有文化之读书人也以三国演义代替三国志而了解历史。

  三国志为史书,三国演义为文学作品,虽说文史不分家,但是总有各自的特质,非专业不足理清。虽然史书不乏伪史,但是较之文学作品,其伪处在于真假及论证手段,而非对人物事件之描绘,史书以求真为第一要务,而文学作品以表达情感为创作之起点,史书不如文学作品行笔可以放任无忌,天马行空。虽然好的史书成果也可作为不错的文学作品,但是双壁之后,难见文史俱佳之作,尤其是唐代以来,官修史书占据主导,范式和法度日益完善,褒贬体制据以官方之态度,不可恣意,故而威严肃穆有余,而趣味活泼不足,如非科举应试之用,亦非读书人娱乐消遣之物,至于市井之民,受学识境遇之限,一无接触熟识的条件,二实为理解深究有困难,所以以真实为首要的史书并不在世间流传,造成人民并不知真史。对真史的认知空白使各自略带历史因素的世俗文学可以代言历史的机会。各自标榜反应真相的大众文化大行其道。文学作品以表达情感而为其宗旨,而市井文化在旨在抓住大众民众的精神需求,以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大众文化水平状况而言,通俗易懂和入乡随俗成为大众文化创作和推广的必要条件,否则曲高和寡,难觅知音。宋元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专门以文娱业为生的行业生存产生了可能,形成了市场规模和发展条件。虽然市场潜力巨大和发展前景美好,但是对从业者而言,挖掘市场潜力、开发文化资源和吸引文化消费者事关其生存发展的大事。受其自身文化水平局限,注定了最初的文化产品创作者难以制造出格调很高的作品,不过与大众文化水平的对接,正好使创作者和消费者达成了不错的连接。宋代瓦舍中说书人的话真好是听书人能懂的,这就足够了!反正,如果说书人水平过高,大众就消费和消化不起了!戏剧作品也是如此。

  元代时间虽短,但是在文化发展中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那就是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政策特点使大量的读书人进入到了文艺创作之中,并且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不再是如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文艺创作,不是玩票,而是专职人员。这导致了元代以来,文艺的发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格调和丰富的色彩。市场经济的繁华也促使了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更多的钱在这里流动,使元代以后的大众文化的市场总量更加庞大,文化产品由粗糙变得更加精致起立。华美的包装和丰富的内容让实际上在精神和文化上还比较贫瘠的大众认为真就是高格调了,就是最好的了,就如暴发户们看到一个不错的奢侈品一样,已经得到乐需求和满足,同时对于大多数工商者而言,他们的思考力也是很有限的,辨别的能力在缺少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条件下就会基本没有作用。

  为什么并不非历史真相的《三国演义》却取代《三国志》大行其道,甚至成为大众对历史认知的主要文本,它的价值与合理性在那里?

  三国演义的价值不在于这部作品内容的本身,而在于它形成的过程和影响他的因素,为什么它会与三国志有诸多不同,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他不是反应的东汉末年的历史,而是反应明清以来大众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它在大众中流行,行为一种与大众交流的语言,一种江湖的规范。他的历史价值不在于反映东汉末年的'真实历史,在于潜在的流行方式和产生的作用。并不是因为努尔哈赤读了三国演义,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就有了更好的政治能力,而是,他读了三国演义,就可以更好的了解统治者面临的普罗大众,人数众多的民众他们流行的价值取向和对话方式,比如“义”的认同。虽说忠义不分,但是庙堂之上,以忠为主,庙堂之下,江湖之中,义才会大行其道。怎样理解和使用这个义的作用,可以让统治者和治理中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民众,做好控制和管理,提高自己的统治力。法律法规在显性的,是明规则,而这些道义是江湖中盛行的潜规则,是隐形的,它与国家的政府的发展制度并行存在,在普罗大众之间默默实行,对国家的政府的作用或好或坏,是一种无形而又绵长存在的理论,不容忽视,可乱可兴。是一种民众的力量,有创造力也有破坏力。天使和魔鬼实际上都是合二为一。乱世之际,法纪纲常败坏,和国家法制照不到的地方,这些潜规则都在大行其道。

  批判性地读一本书,不仅要知道作者在书中讲了什么,还要思考和能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讲和怎样讲的。

  现在读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辨别的能力,分类的能力,归纳和分析的能力,最后才是记忆的能力。否则记得是伪造的内容和杂乱的知识,不成体系,不能完成创作和指导作用,甚至是误导,那么读书不仅无用,还有害。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描述的三国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到一千七百六十年之久了。那时和现在的人看来,除了时间带来的进化(这里唯指外形体容的变化)之外,其它再无多大异处了。从看《三国演义》一书可知,经过这样长的时间,人的思想方面的变化微乎其微,几乎看不出来有所变化。相反,那时的人要我看、比现在的人强,主要在诚实方面。现在的人诚实的占极少数,而那时的人诚实的要占大多数。那种忠贞贤良之士比比皆是,很让我向往!相信我如果生在那个时代会找到知音的。可在这反祖变异的时代中实在难找知音。是我的思想落后吗?也许。但我想人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要比那时强好多,这是来自寥寥无几的奇才们的功劳,不归功现在的人们。现在的人里绝大多数还没有脱离x性,它们不可能对人类的发展有所贡献,反而都是些历史车轨上的障碍物。这些人为什么让他们活着,为什么产生他们呢?人的头脑简单就善良纯洁,这点又得到了证。

  小说《三国演义》看过了,当时还很年轻,除了留下一首简单的诗词和一篇情绪低落的产物之外,似乎没有其他的记载。忽然有一天看到了它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内心兴奋不已,天天守在电视机旁;看至四十多集,即第二部结束就不知何故不往下播放了。一天放一集,在近两个月时间里,报纸上连续刊登对这部电视剧的评论文章和相关的剧情介绍,但都是议论演员,评价刘、曹、孙等将帅人物,评论内容的虚与实。而我却总是对几乎每集都可见到的那些死难士兵们感伤。那些不知名不知姓的小卒们,不就是今天的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吗?怎么就没人提及?平民百姓对自己同一阶层同一命运的人们的生死视而不见,却偏偏要称赞颂扬在任意摆布、肆意屠杀着与自己同等地位的平民兄弟们的那些将帅呢?是他们为了争名夺利,为了私仇私欲而强迫小民充当他们的玩具,充当他们的牺牲品。当他们得胜而称帝称臣或功成名就后,所坐享的荣华富贵生活还是这些小民的血汗装点,让他们去挥霍,去享受,他们仍然操持着小民的生杀予夺大权。当他们得足名利享尽福禄而死后,又是小民把他们树为英雄去千古传颂。当然,统治阶层更要标榜他们的功绩,奉他们为民族精英,把他们的坟墓修筑得坚固存,把他们的姓名刻进史册。因为那些所谓的英雄是他们的.同类,这样一来还可鼓励诱惑那些愚蠢而爱虚荣的莽夫与诡诈的奸臣及好斗与无奈的小民们主动或被迫地去效仿和尊崇,以巩固他们的政权和享乐生活,以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是那些小卒的尸骨与姓名却都无影无踪了,有谁提起,有谁想着。在中国历史上,平民何等愚昧可怜,统治者何等奸诈可恶!

  然而,无论是历史还是未来的统治者,都绝不希望也非常害怕民众想到这些,更不允许有人在如此实话实说。即便有如叶文福那样想到并勇敢说出来的人,一定会遭到统治者及其爪牙们的谴责和惩罚,也会遭到捧奉统治者、并替他们鸣锣开道的先天x奴才小民们的指责。统治者是怕平民们太清醒而反抗他们的强权统治,不甘心充当他们的工具;捧臭脚的狗奴们却只为主子的垂青,只为讨他们的牙慧而已。其实讨不讨喜欢都免不了一种地位、一种命运,正如清醒与否同是工具一样。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期间,我读了《三国演义》、《昆虫记》、《红楼梦》等课外读物,其中我最爱读《三国演义》,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喜欢猛将张飞,他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可谓功不可没,不过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要算他有着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这些人物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五千年的古代中国,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这璀璨的文明之下,积淀了独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在我国的文化中尤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却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闪耀在千千万万惊奇的人们眼前。

  四部名著虽大,但与中国有史以来人们所创作下的作品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谓四大名著,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曾被多人多个阶层拜读过而已。在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国演义》是最受平民欢迎,也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古典名著,时光走过数百年,自人们从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来,人们所涉猎的书籍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人说《西游记》太过空虚,不实际,有人说《水浒传》充满了大男子主义,没有文学韵味,有人说《红楼梦》太过婆妈,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只有《三国演义》为万千大众所青睐,尽管依然有反对之声,说它只不过是迥异于《三国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数人们仍然在读它,品味着它,总之,穿越数千年,《三国演义》经受住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乃至外国文学史的宠儿。

  从表面上理解,所谓三国演义,也就是三个国家,三个集团的人物的一出“演义”大戏,这与水水浒传有相同之处,《三国演义》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像关羽这样的豪迈英雄,一个又一个像曹操这般的奸诈枭雄,一个又一个的像诸葛亮一般的济世奇才所组成的书,所谓声势浩大的赤壁之战,唇枪舌剑的舌战群儒,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的配角,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其真正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

  整本书读完,仿佛与刚这千千万万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见了张飞的勇猛,关羽的正义凛然,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老谋深算,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这些,最令人瞠目结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要算是著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了,或许在看过司马懿,许庶,庞统的奇才大略之后,诸葛亮那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计依然可以给我们以无限的.新鲜感,可是这样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未免令人产生了审“才”疲劳,读多了反而会令人产生厌倦感,失去了一读再读的兴趣,相反,诺我们从诸葛亮在刘备一手缔造的集团之中的为官之道之处细细品味,不禁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刘备有幸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结义之后,在“复兴汉室”的艰辛道路上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寄人篱下的他,虽然有英勇无比的关张两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觉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没权,二没钱,三没势,又怎么会有人投靠呢?可上帝给每一位渴求贤才的“军阀”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将诸葛亮这位济世奇才送给了这位穷困潦倒的“没落皇叔”,虽然,刘备毕恭毕敬地从穷得响叮当山沟里请来了这位军师,对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刘备这个用“血缘关系”堆积起来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脚可谓是难中之难,像孙乾,魏延这样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铲除,心细的诸葛亮又怎么不会想到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的贤才投奔明主那般着急,立马就投奔他人帐下,临走时还细细嘱咐弟弟要尽心管理家务,好像到了将来要告老还乡,对刘备手中那前途无量的“家业”没有丝毫贪欲一般,也不同与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好大喜功,还威胁主上的统治,最后被当作威胁被铲除,诸葛亮不仅在刘备这个巨大的宗亲集团中始终以一个助手的姿态做事,也不在刘备的眼皮底下拉帮结派,不管是有意无意,恐怕将来刘备在肃清内奸时绝对不会将麻烦降到诸葛亮的头上,不象历史上一些功高盖主的人,忠心为主子服务,最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不然在刘备临终托孤之时有怎么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经营一世的蜀国交付于诸葛亮一个外人,而又不将其交给关羽张飞这两个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们的后代呢?

  当然,幼主幼小无能,好吃喝玩乐这是刘备早已看在眼里的事,他无法信任这样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将大壁江山交与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诸葛亮勤勉一世为刘备打下江山,以及他别具一格的为官之道,让刘备不忍心也不敢怀疑他的“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图,在这布满了重重困难的为官之道上,诸葛亮得以尽情释放他的才华,而又进退自如,最终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与朋友之间,在班级之中,在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之中,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诸葛亮的为官之道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难题的良策,也许,最吸引各位“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于此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读书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给孩子一本书,就等于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门。

  和孩子在一起读书时,在母子间亲情浓郁的互动氛围感染下,不经意间我们就会融入到一个充满新奇的故事海洋中,陶醉之余,我不得不惊叹,原来陪孩子看书、阅读、讲故事,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如此多的快乐,何乐而不为?

  暑假伊始我和儿子共同选了《三国演义》和《科学家故100个》两本书。先说说《科学家故100个》的感想。只是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些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镜头。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从这些故事中,你将可以学习科学家的种种优秀品质,进而向科学的高峰进军。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附有科学家的画像,科学家的简历。这样,你还可以知道科学家是什么长相,他的简历和对科学的贡献。不论哪一位“大科学家”,都曾是“小科学迷”。愿你读了《科普系列:科学家故事100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一个“小科学迷”。长大了,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大贡献!在这本书里,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古今中外100多位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生动、有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这些科学家,在每一篇故事前面附有这位科学家的简历。

  《三国演义》是为了陪儿子第三遍阅读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

  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昨天下午课程结束后天空阴云密布,满希望会天降甘霖,消减暑热,但雨终于没有落下。天气依然酷热无比。

  上午依然是谭邦和教授的课,讲古典小说和高中语文教学,仍然主要讲古典小说研究,很少涉及高中语文教学的话题。谭教授用三句话概括自己的治学路径:研究古典文学,反思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上午的古典小说主要讲了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解读,下午主要讲了《金瓶梅》的深层意蕴。

  刘再复先生曾专著论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从文化的视角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权术阴谋大全,《水浒传》则在快意恩仇中宣扬血腥和暴力,所以,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两部书则可能引导人性向恶发展,所以他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中国的两大地狱之门。我两年前再读《三国演义》,对里面充斥的权谋和智术也时时生厌恶之感,对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论断击节赞赏,真是一语中的,见血封喉。

  今天谭教授的解读,再次深化了我对《三国演义》的认识。中国民间把诸葛亮视为智胜的传统由来已久,研究者批评诸葛亮为“愚忠”的说法也并不鲜见。谭教授认为,诸葛亮这个文化偶像是以“忠诚、服从”为特征的专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道具。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段落已经使我们认识到刘备的“伪”,那么三顾茅庐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三顾茅庐的故事历来被人们视为刘备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贤君形象的典型故事,但是认真阅读三顾茅庐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是在走投无路,无处立足之时的无奈之举,诸葛亮是刘备企图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耐心的等待。张飞等得不耐烦,说自己要去房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此时刘备说了一句话:“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也。”也就是说,那正是他所要设计的效果,一顾即遇,反非所盼。近有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于此评刘备之言曰:“这话说出口来,便是小人嘴脸。”真是一针见血。诸葛亮甫一出山就在隆中决对中为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其实质是把纷乱的天下更长久地拖入了战争分裂的深渊。

  再来看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所造成的荒谬画面,一个天下最聪明的人跪倒在一个天下最愚蠢的人——刘阿斗面前,俯首称臣。但是这个最聪明的.人绝对不耍花样,绝对服从这个最愚蠢的人。后世多少文人学者指着这幅画告诫后人,“这就是中国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说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中国道德”。

  这样的智慧之人,在这样的“道德”蹂躏之下会有怎样的结局?

  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开始“六出祁山”,这六次北伐,是在完全没有胜利希望的情况下展开的,就是为了表现对先主的忠诚,“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在历尽艰辛,即将功成的时候,司马懿使反间计在成都散布流言,说诸葛亮将反,蠢蛋刘禅即刻诏令诸葛亮班师回朝。正是这纸诏令把诸葛亮置于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顾的两难困境:奉命回朝,就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不回去,即是抗命不忠。诸葛亮选择了服从,选择了对君王的忠诚。这是历朝历代君主推崇诸葛亮的一个首要原因,所以武侯祠在全国遍地开花——这背后是君主专制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对诸葛亮的“忠诚”的宣扬。

  可堪哀怜的是,诸葛亮还是“星落秋风五丈原”,他选择了姜维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姜维穿起了诸葛亮的“红舞鞋”继续在刘禅身边狂舞,但相同的命运又落在姜维身上,他又遭曹军离间而被刘禅召回。罗贯中在该章末尾的结诗中写道:“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这两个看似重复的故事,实际上道破了历朝历代的君主和将领关系的本质。

  这些中国古典小说中所传达的遗毒还在今天的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占据主流,继续箝制着今天对“诸葛之忠”津津乐道的人们的头脑。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对此尚没有清醒的自觉。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反思精神是一切清醒而智慧的大脑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福柯说:“反思,就是对熟悉的事物再次陌生化。”而这种陌生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认识的飞跃和精神的历险,当然更多的还是发现的神奇,以及思想灵光洞烛幽微后而豁然开朗的欣悦与满足。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诸葛亮说“我自知”,不知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是否大梦已醒,更不知今天阅读古典小说的读者诸君是否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和文化自觉。

  晚饭后东边天上又有乌云席卷而来,回到宾馆,终于铺天盖地降下一场大雨来。十余天了,终于看到一场甘霖播洒暑热的江城,一洗酷暑和郁热。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这是某位我不知的学者对《演义》的评价。我认为这绝不是说整部小说百分之七十是历史,百分之三十是想象,而是虚指整部小说所有的主要历史事件,所有人物的总体形象与正史是相符的。也就是说,刘备的确忠厚过人,诸葛亮真的是智骇天地。那么,那三分区别于历史的虚构呢?

  小说与历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主观色彩的浓淡,而在总体情节主要以《三国志》为蓝本的前提下,主观思想的表达,最好的方式就是体现在人物形象上。但人本身是复杂的,不可能脸谱化,所以为了突出人物最为鲜明的一种特质,以及将同类人的不同人物区别开,就需要对一种特质强化,而将其他特质弱化。于是就有了对于《三国志》某些掐头去尾,补充扩写想象的处理。而罗贯中对人物形象的处理真是相当的成功,不仅将《三国志》已经形成的人物特质无限放大,更是将那些其他普遍的特质处理得令人叫绝。我就以刘备为例子。

  刘备,鲁迅说他在《三国演义》中“其仁似伪”。显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仁”。而《演义》对这一点进行了相当的强化。比如三让徐州、三顾茅庐、摔阿斗、华容道放曹操等等。其中有的是无中生有,比如说摔阿斗、华荣道放曹操,有的像三让徐州,在我模糊的对于小时候看过的那本注音版的《三国志》的记忆中,刘备只让了一次徐州,而且更多的出于对时局、利益得失的考虑。《演义》显然是夸大了他的表现。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刘备那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仁德之举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史可考的,而且《三国志》中的确也貌似给过他“忠厚”这一评价。再者,这些仁举中有些是出于政治谋略和收买人心,但更多的是出于刘备真正的“仁心”。比如在《三国志》中也确有记载,在新野惨败后,刘备逃跑中还带上了十几万当阳民众,这让行军速度大大减慢。从这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刘备在生死关头还不忘百姓,为了苍生而宁可面对强敌,足以见其“仁”;二是十几万兵马随一人出逃,这绝不是刘备的强迫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当阳人真心实意地交生机于刘备,足见其在当地深得民心,足以见其“仁”。

  所以刘备确为仁德之主,而且他的“仁”的产生也是可以理解的:刘备与孙、曹不同,他早年社会地位极其低微,多少有农民领袖的意思,长期的底层劳动中见识了百姓疾苦,自然也关怀百姓。

  但正如前面说,小说是将其“仁”放大了,而刘备实际也有勇猛而刚烈的一面,特别是颇有心机的一面。而小说为了人物形象多样丰满真实立体,也只是对其淡化,不以陈述。刘备真的是个心机BOY,煮酒论英雄时,借打雷掩饰是其一,还有对蜀将的无数次激将法也可见识。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看似显其仁德的“白帝城托孤”。刘备把诸葛亮叫过来,前面大概就是说,哎呀,我当时咋个那么倔呀,不听你劝,被东吴纵火犯烧个精光,现在要死了。然后令我不解的是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远在曹丕之上,定能兴复汉室。你说拿诸葛亮和谁比不好,非要和曹丕,一个是君主,一个是臣下,难道不有点隐喻失义?然后刘备说,如果我儿子实在辅佐不了,你就废了他自己当皇帝吧。哎呀呀,我儿子是大王皇帝,你废了汉帝自己当皇帝。曹丕干了啥?废了汉献帝自己当皇帝,我这跟你说,你这样干和狼心狗肺,我们天天喊着要宰了他的曹丕何异,你敢这样干?最后还是对着诸位大臣将军说我,不行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干,弄死“篡汉之逆贼”。哎呀呀,还不忘记提醒诸葛亮,你敢这样干,看看我这帮兄弟不整死你个“篡汉逆贼”。更重要的是,刘备了解诸葛亮的人品,知道他不会这么干,但是还是有必要提醒他一下。弥留之际尚且如此,平时刘备的城府之深,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我还想谈一谈对于正史的.态度。罗贯中是极度尊重历史的。虽然他是写小说,但他却始终以陈寿的《三国志》为纲,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有史据可依的。我还隐约记得张飞喝退曹兵,原文书上只有几十个字,而张飞智夺瓦口隘只是魏传上的一笔带过,赵云救阿斗甚至是一句批注,而罗贯中以其绝妙的艺术手法,将其写为精彩无比的故事,同时也以艺术手法对正史进行了改造。但现在的各种评论、网络舆论都认为《演义》让许多人心中的历史扭曲了。《演义》是扭曲历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要极力纠正,还原所谓真正的历史。但我倒是认为《演义》正是罗贯中对于历史充分尊重完成的。而且那些所谓“正史”就没有主观色彩,就没有扭曲改造了吗?我认为不是的。

  何谓真正的历史,那些泛黄的让你皓首穷经的史书吗?那些断壁残垣,独墓孤冢吗?那些你以为的“绝对权威”吗?我认为不是的,我以为真正的历史在于让人鉴古知今,让人探索人性、社会、自然的规律,让人在那些英雄壮迹中激发力量,找到精神支柱。正是:你能了解多远的过去,就能创造多大的现在,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真正的历史不在别处,在于人心。现在你叫嚣着的真理,他说的虚构,一切真假美丑,自有人心来定。人心觉得真实的,能够鉴古知今的,能够探求真理的,能够催人奋进的,那就会留下来,那就是历史。不见得史官秉笔的就是一幕幕过去,不见得采风民间的就是虚妄。若你要找一丝不差的历史,那就去找那块石头。它什么都知道,但它什么都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因为它知道的那不叫历史,叫过去。汲汲于过去和历史者,就像那句打油诗说的: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暑假里拜读《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无不个个极尽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魏国的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先说国君刘备吧,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 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最后说说东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尤为重要的.还是周瑜气度太小。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吐血而死,实在可惜。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4-24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6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9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6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