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7-13 16:26: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在这个暑假,我妈妈让我多去书店转转。一次,偶然看到由大作家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我瞬间就爱上了这本书。将它借走了一个月,这不算一本很厚的书,但是里面却讲了许多作者与自己祖父的事情。

  萧红是东北人,她来到上海,但是却受尽人们的鄙夷,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遇到了慈祥的鲁迅,这也使萧红开始提笔写作,之后《呼兰河传》就面世了。

  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但是呼兰河的人却都是善良的,但仍然没有避免旧社会对他们的残害。

  祖父是一个非常的幽默,疼爱“我”的人。有一次,“我”在后园摘了一朵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只有十二岁。如果是现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应该过一段开心的童年生活。但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她却被卖给别人了,做起了童养媳。和现在快乐无忧无虑的我们相比,她是多么的可怜。

  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寂寞的。作者经常在后园与祖父玩耍,很自由,很快乐。但是她的父母却对她很冷淡,祖母更是凶。

  大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从很多方面去写,但都能看得出作者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绝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不一样,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绝望的。童年一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不让自己后悔。等到长大了,还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

  萧红在四十二岁就早早的离开人世,只给我们留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的品味,赏析。

  合上书,闭上眼睛,萧红快乐的童年生活似乎完美的展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啊!我多想让时光暂停,让我永远的留在我的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既然这样,我只能好好珍惜我现在拥有的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普普通通的小城,却承载了作者数不尽的回忆,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淡淡的悲伤。

  原本我对《呼兰河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在观看时,日常无趣的剧情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但随着越来越深入地阅读,书中所描写的奇妙的世界让我深陷其中,反复品味。本书共分为七章节,每个章节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而我要重点描述的便是第五章。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被众人的封建思想所毒害,最后被折磨致死的故事。这个短短的故事,却让我看完后,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为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感到悲哀。小团圆媳妇仅仅只有十二岁,却因自己对遭到婆家的毒打反抗,被认为是“鬼上身”。为了驱鬼,她的婆家用尽各种方法:跳大神、抽帖子,用热水烫等等,无所不用,但这些做法却大大加速了她的死亡。原本我想要谴责小团圆媳妇婆家的种种行为,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给新媳妇下马威是寻常事,是为了教出好媳妇。后来,她的婆家也是花了重金去帮小团圆媳妇驱鬼。虽说这些人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又有谁来为小团圆媳妇的性命负责呢?她还只是个孩子,拥有着大好的未来啊!

  小团圆媳妇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妇女的一个缩影。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不甘命运,奋力与众人对抗也只是徒劳,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异类,最终落得不幸的下场。更多的人还是被迫选择了顺从。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以帮助人的名义,最后却让多少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是时代的悲哀。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呐喊出他们不同的声音。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顽固迂腐,但曾经的血淋淋的悲剧,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为我们讲述了作者萧红寂寞的童年,以及胡家团圆媳妇、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其中,第七章内容紧紧揪着我的心:故事中的冯歪嘴子住在一个小磨房里,生活艰苦、地位低下。

  读到第三回时,我真正读懂了“贫穷”二字。冯歪嘴子一家穷得买不起被子,只能去盖面袋子,而那恶毒的掌柜竟骂道:“我这面袋子也是给这野女人盖得?”而冯歪嘴子竟一声不吭。我不禁有些纳闷:冯歪嘴子怎么不反驳呢?不还嘴呢?越往后读,我越明白,当时的磨倌地位很低,是不受人尊重的。要是反驳了,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回想一下,怪不得谁想欺负他都行,以及之前王大姑娘嫁给冯歪嘴子的事被大家说东到西,我都恍然大悟了。此时,除了对他的可怜,更多的是佩服冯歪嘴子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努力地接纳。

  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毕竟冯歪嘴子也是人呐,虽然他穷,他在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努力让家人活得更好,在努力改变这个现状。

  命由天定,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死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艰难地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儿子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固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不能选择和妻子一起死,那样必然是对两个儿子的不负责。我想:他的妻子在天之灵,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也会感到高兴吧!或许应该保佑他们父子三吧。

  读着读着,我感受到: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磕磕绊绊,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去面对,充满斗志向命运发起挑战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5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本书叫《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本自传体著作。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萧红童年时发生的故事,第一至第二章讲述的是呼兰河小城的风貌风俗,第三章及第四章写的是萧红童年时发生的故事,最后三章讲的是小镇上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镇上的旁观者,作者从侧面,通过这些旁观者的行为语言表达了他对人心炎凉的感叹。

  萧红幼年时和他最疼爱的祖父住在一起,生活十分快乐。但与之对比的是我读到结尾时,结局却令人难以置信。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这一段震撼了我,原本生活安静、美好的地方,最终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场景,这让我又想到了小说的另外一个主题,人心的.荒凉。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令人讨厌的人就是旁观者,在书的第五章,首先小团圆媳妇被买到老胡家时,就被看热闹的人挤满了。然后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连打了她一个月,而那些看热闹的人却说她打的不够狠。到了小团圆媳妇被婆婆逼疯的时候,他们又跑出来出主意,后来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他们又开心的聊起天来,眼前这一切悲剧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没有一个人想起这个12岁的小姑娘。我又想起我自己来,我曾经当过不知道多少次旁观者,同学打闹时,同学和老师吵架时,同学生气时,我都当过旁观者,那时我的内心是冷漠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尊重每一个人,否则自己迟早也会成为一个被人耻笑的人。

  呼兰河传是一本文笔细腻的书,通过小城的生活描写,勾画出作者许多美好的回忆。又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描写了人心的温暖与冷漠。这本书,我觉得所有人都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6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呼兰河的人们所产生的不幸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的苦果,不如说是其思想的愚昧所带来的恶果。比如团圆媳妇家的杯具,为什么人会死,怕真不是婆婆人恶毒,而是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共同的顽固的价值观,他们所有的亲友邻人都觉得团圆媳妇的行为举止不对,想把它矫正过来,最终共同活活把团圆媳妇折磨死了。

  这难道也是阶级压迫吗,我看未必,这种愚昧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不高的生产力和千百年的礼貌传承,来自于社会现实。撼山易,憾人心难,这隔了几层的我们看来,这是愚昧而不可理解的,而在当时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那恐怕是再正常但是的。

  所以,个人觉得,萧红的个人杯具怕也多多少少来源于那里,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思想观念超前于自己所处于的时代,那绝对是一个杯具,如果做不到糊涂一点,那么人生注定是要坎坷的。因为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人类来说,如果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请”,那绝对是不容于人,不容于社会的,轻则受到排斥,重则有可能像西方众多中古世纪的科学家那样,丢掉性命。也许,就算不被社会清算掉,自己也可能受不了这个荒谬而不可理喻的社会,以自杀为结局。也许,那么多杰出人物走上这条路,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吧。

  所以说难得糊涂,也难怪苏轼洗儿戏作,“世人养子望聪明”“我愿生儿愚且鲁”,世人大多是有排他性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大众不同,大多是要以杯具收场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7

  给浩哥买了《闷蛋小镇》做暑假读物。拆掉包装,顺手翻开序言看了看,哪知却一发不可收拾,不想放下,浩哥还没有看就被我一口气看完,先睹为快!

  “丁一丁”———文中主角,名字特别,让人记忆深刻。从小父母离异,被游手好闲,作奸犯科的老爸放养在破烂的小家里。在父亲一次抢劫超市被捕入狱后,被送到小镇和阿嬷一起生活。

  人们常说父亲的行为会影响到儿子,幸运的是丁一丁受没有生活在身边的母亲影响更多。他是一个孝顺阿嬷,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从刚开始觉得很闷的小镇上到后来过得越来越有趣。作者通过每一小结结尾“除了。小镇就荒凉了的描写手法,每一段逐渐增加“除了”的内容,显示出主人翁在“闷蛋小镇”发现越来越多的“不闷而有趣”的事物。层层深入,引人入胜,让读者和主人翁一样逐渐爱上小镇,不仅是小镇的传说,更有小镇的那些人和物。当书末说现实生活中“闷蛋小镇”真实存时,不仅有种想去一趟的冲动。想去看看那有铁轨从学校穿过的学校,想去吃“闷蛋面”,想去亲眼见到那“会说话的橄榄树”......

  书末有几篇不同职业的读者的读后感。我和他们有同样的感受:平凡的生活中,只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生活处处有精彩。而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文中丁一丁有位只知道问他和阿嬷要钱却从不曾给他父爱的父亲)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如果乐观面对,做好自己,精彩终将在拐角处等着你!

  作者的文笔幽默,所以读起来轻松有趣。比如“小镇只比游泳池大一点,你在街道这头说了一句话,等你回家,那句话已经坐在你家门口打着哈欠等你了。”李利安。史密斯说:“就是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压力,我们也没有办法强迫儿童阅读他们不喜欢的书,我们可以很明白的了解,那喜欢的根源是在———乐趣。”

  正因如此,我喜欢这本书,并准备读作者的另外一本《我的爸爸是流氓》。期待再次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魅力。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寒假里,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在呼兰河边上的一个偏远小镇里度过的童年。那里的条件并不发达,存在着许多有趣但迷信的活动:人生病了,不去医院,却到山上去请大神;女人们为了今早给孩子办婚事,竟“指腹为婚”!因此,不少女人嫁过去后,不是被婆婆欺负,就是自杀了。我真为他们而难过!地方偏远,吃不到新鲜的食品,人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那里的人,善良而愚昧;可恶又无辜。读完以后,心中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慢慢尝。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中为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

  他们家是个外来户,也是个大户,可并不知道当地的风俗,所以他们家连连闹事。于是,各种偏方可就来了:跳大神,抽帖……

  他们订了一个媳妇。我的天!她叫“团圆媳妇”。这我的天!人也是能订的吗?个媳妇才12岁呀!事就出在“团圆媳妇”身上,为了给她治病,老胡家花了不少钱。那婆婆也够狠!团圆媳妇生病前,每当她不高兴了,出事了,都要打团圆媳妇,好像一切都是她惹的`。甚至去拿火钳烙团圆媳妇,常搞得半夜尖叫声连连。我看了以后,真想骂那婆婆几句。她也是个财迷。后来,团圆媳妇病死了,那婆婆也哭。但不是哭团圆媳妇,而是哭花在团圆媳妇身上那五千多吊钱!“为了治病,五千多吊钱又怎样呢?更何况是你把这个媳妇弄病的,你还有脸哭?你也不反思一下,你是怎么对待团圆媳妇的!”我读完以后,气愤地想。但读完全书以后,我又不禁感叹:

  知足!知足呀!

  疫情当前,我们都被封在家里,但我们却总是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但想一下呼兰河的人们,他们连新鲜的东西都吃不到!而我们呢?果冻、饼干、糖……堆满屋子。生了病,也可以及时去医院。比偏远的呼兰河,要好太多了!

  知足者常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上述了在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我”这个小姑娘,以“我”为中心回忆了家乡的景和事。

  这本书总是弥漫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寂寞苍凉。但作品也没有为了渲染这种气氛而不能自拔。而是将这种氛围充当背景,衬托可贵的自强不息的力量。例如最后一张的“冯歪嘴子”这一人物,他经历苦难,受尽人们的冷嘲热讽,但仍就没有放弃生命。小说结尾时,她看到了儿子的笑,那笑容对于他来说,正是生命的希望力量啊。

  其中“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在何处,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虽然不断批判城中的人迂腐麻木,但背后流露的却是当时身处异乡的她对家乡东北的深情吧。当时的社会中,是悲凉的,没有关怀和爱。作者的母亲早归。她的父亲对她十分严厉。只有他的祖父把所有的爱给了作者。

  章的小团圆媳妇最让人记忆犹新,她还是个小姑娘,在这个年纪本该无忧无虑。而她却被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还动不动无辜的被挨打。在这个迷信封建的小城里,邻居们也只会认为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加的懂事。最后到处听取偏方把小团圆媳妇儿给活活整死了。但就是死了家人伤心的也只是钱而已。其实他的死根本原因就是被封建社会所害的`。在那种环境下,人们的善良加上迂腐迷信就使人感到可怕了。但是小团圆媳妇的死也只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范例罢了,像她这样的不知道还有多少。例如,王大姑娘,最终也是在人们的冷言嘲讽中离世了。

  其实看完后最大的感想就是自我放松,幸好自己不是那个时代的人。那是一个迂腐迷信落后封建的时代。在新时代中,男女平等,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了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一共主要分为七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由多个小片段组成,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描写20世纪20年代呼兰的人或事,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真实又悲哀的封建社会的状况。

  小说整体给我的感觉是美与丑的碰撞,优美抒情的文字中流露出悲伤与无力之感。小说开篇首先对呼兰河小城的环境和风土人情做了一个细致的介绍,即使只是描写了一个非常简单常见的人民生活场景,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的讽刺之意。例如这一段描写

  利用平铺直叙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劣根性延续百年,直至今日,仍有类似事件发生。尽管如此,作者并非一味的讽刺批评,也描写了人们可爱淳朴、善良勤劳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小团圆媳妇,这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本就十分悲惨,而小团圆媳妇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同为女性的她的婆婆、妯娌和街坊邻居而死,荒唐、讽刺却又让人不得不承认的真实。

  此外,众所周知,萧红同鲁迅的私交甚好,不知是不是受其影响,我在萧红的笔下也看到了许多鲁迅的影子。如鲁迅笔下有知名的“百草园”,而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后花园”;死了儿子的王寡妇与祥林嫂的遭遇相似,两个人物的设定皆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麻木等等。然而,我认为相比鲁迅,萧红的《呼兰河传》则更有一种女性的细腻,它常常在很小的一个点上打动人心,引人深思。

  在我看来,尽管这部小说以孩童的视角来叙写,其展现的东西是纯粹的,描写语言是轻快的,甚至某些部分是引人发笑的,但这仍然不能改变《呼兰河传》是一部悲剧的事实。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读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愤愤不平。

  本文讲的最多的就要数萧红和她的祖父了;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跑,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悲啊!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吧。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是封建社会因为落后贫穷导致人们没有机会学习,所以无知的听天由命,漠视人的生命,如今生活在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一定要珍惜美好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这个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因为我觉得无聊的假期需要书本来充实!尽管作业很多,但就像鲁迅说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读《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是张爱玲并称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后来又改名为张廼莹,1911年的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42年病逝。她的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三个无聊的人》等。

  《呼兰河传》中的某一章节《祖父和我》。我对这一章节也特别感兴趣。在萧红家的后花园里,种满了许多她与祖父的美好回忆。祖父和她似乎成了好朋友,在一起打打闹闹。这个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温馨!让我感受到作者儿时时光是因为祖父的陪伴而快乐有趣的!她在菜园里帮祖父割草,结果把韭菜给割了;帮祖父浇水,结果把水往天上撒,还说:“下雨了,下雨了!”多么可爱的小萧红啊!

  在我的.乡下,祖父母也有一块小的田。每次我去乡下,爷爷奶奶总在地里忙活。我也总是屁颠屁颠地跑到地里去玩。那块地仿佛是我的好朋友一样,给我的童年添上了一抹阳光与色彩!

  《呼兰河传》里有很多令人发笑的故事,我看得也是津津乐道。萧红还介绍了当地的有趣好玩的故事!读完了这本书,还有一丝清甜留在我的嘴边!让我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一段真正的童年时光,因为有她的祖父的陪伴,她的童年才这样的多姿多彩!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今天,我读完了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民国是一个非常棒的时代:大步前进,人才济济。但是读了《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民国时期的人们原来如此愚昧,不思进取。

  首先,书中用了很大笔墨来写了民国时期的人们。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不思进取,爱占小便宜,爱管闲事。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不思进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兰河都会有卖豆腐的人在街上叫卖。因为豆腐在当时有点贵,所以穷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馋了很久。但是等卖豆腐的人走了后又忘记了,不想着怎么努力挣钱买豆腐。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庙前有很多卖“带”的人。妇女们都争着买“带”。因为据说“带”可以“带”出一个儿子。这些妇女不想着调养身体,而是去买“带”,非常无知,迷信。而且每当有人病了,人们就请“跳大神”的。但其实“大神”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吃鸡,大口破骂请神人家的病人,把请跳神人家的鸡拿回家吃。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啊。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占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个卖馒头的老人打翻了几个馒头,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还没站起来之前就把馒头吃了。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管闲事的。一个普通下等人冯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里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个孩子去世后,很多人开始传言小孩会夭折,他会上吊,自刎~~~~~~~

  《呼兰河传》写出了民国时代人们的无知、麻木,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模样。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有一个人给了幼年的萧红很大的.欢乐,这个人就是祖父。祖父给了“我”很多欢乐:在后园里我和祖父捣乱;我把小白菜种子踢飞、铲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浇菜时往天空泼水、和祖父学诗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与爱。

  《呼兰河传》揭示了当年真正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恨的无奈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这天,父亲无意中借来了一本书,说要我看看,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四字,我带着这本书来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地翻开,静静地看了起来。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作者以自己零碎的记忆编织出的《呼兰河传》让人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凉。那些作者童年的音符陆续挂在我们眼前,述说着作者童年的回忆,凄凄凉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很坚强,面对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依旧乐观的活着。有二伯忠实勤恳,最后逃不过时间的流逝逝去。小团圆媳妇很悲怜,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后病好转,静静迎来的却是命归黄泉的悲哀事实。文中还有很多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这本书时,仿佛很悲伤,她写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用童年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记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些为命运的悲苦而失去信心的人,那些人都不够坚强,而相反作者萧红的命运也如此,但她还是如此坚强,在文中用笔述说着童年的回忆。作者很怀念家乡的一切。

  作者很平静的等待着自己的未来,几乎已经知道未来发生的事,知道自己生命流逝时的孤独无助。感、感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1-05

呼兰河传读后感06-30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2-23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5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7-04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7-13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30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