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7-12 16:04: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选)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选)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茅盾评为叙事诗的代表,一串优美的乡土歌谣。

  书的第一章,写了呼兰河严冬时的景象。赶车的车夫,卖豆腐、卖馒头的人,在严寒、风雪中艰苦的生活、劳动着。他们作为下层社会的'人,只能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劳碌着,但依旧对生活十分乐观,这点很令我佩服。然后又从人们对东二道街大泥坑事故的种种猜疑反映了小城居民的迷信。这种迷信在第二章中显露无疑。跳大神、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放河灯……这些呼兰河的精神“盛举”,却有一大半是为死人准备的。为了死人在地下不愁吃穿,家人们都要花大价钱,把洋房、田地、衣裳甚至厨子、仆人、马匹都要烧了,衣裳也都是真正的棉衣布衣。有的穷人,看到那些东西,都想住到里头去。

  写过了呼兰河的总体情况,作者萧红又开始回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首先作者写了与家中唯一一个疼她的人——祖父一起度过的时光。祖孙俩种菜、栽花、背诗,作者还曾经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之后,就是作者一个人玩的时候了。作者总能在家中的箱子里找到一些玩的,颜料、绣花鞋,以及祖母曾用过的一些首饰,都是作者的玩具。看到这一章,我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并开始珍惜自己现在的童年时光。

  最后的三个章节里,分别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其中,我最佩服冯歪嘴子。他经历了一件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亲人丧失,自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但他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在别人一致认为”冯歪嘴子不行了“的时候,依然坦然的面对生活,用自己不屈的灵魂,坚持着活了下去。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封闭就会落后。呼兰河就因为与外界隔绝,凡事都不相干联,而造成了自身的落后。同时,这本书还反映了旧中国的种种陋习,引后人深思。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记忆里的呼兰河小城,孤寂,静默,一成不变。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他们应该做的事,可究竟为什么这样做,似乎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不过呼兰河小城里的生活琐事是十分精彩的,开篇大泥坑的故事,染房,扎彩铺,小胡同里的吆喝声,在那样一个消息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似乎小城里每一件不足为奇的事都可以拿来说上一说,还有精神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些又多半与鬼神迷信有关。

  祖母的去世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已经模糊,那时候的“我”太小,只记得家中来了好多人,“我”反倒是玩的不亦乐乎。小团圆媳妇,那样一个鲜活的人,由于鬼神迷信,被折磨了许久,终究还是逃不开她死亡的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到处借宿,被“我”不小心发现的.偷东西,彻夜在院子里的骂骂咧咧。冯歪嘴子与他的媳妇和两个儿子,人们对王大姐最初的评价和发现她生了孩子后的评价前后对比,冯歪嘴子的小儿子引发的争议。而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最值得回忆的,大概就是祖父和他的后花园,祖父的疼爱,迁就,陪伴使得她的童年多了温馨,在书中,描写“我”与祖父的日常的文字特别多,反而自己的父母,却是寥寥几笔带过。

  我始终相信,人的童年的幸福,甚至可以治愈人的一生,在孩子年少无知的小天地里,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很多事情的记忆会变得模糊,可是有一个声音始终坚定的告诉你,曾被无条件的宠爱过,这是一种底气,是往后艰难生活中的一道光,是精神生命中始终温暖着的情愫。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这是大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选段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祖父的园子》,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虽然呼兰河的人民愚昧无知,但他们是乐观的、勇敢的,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

  看过《呼兰河传》后,我就想到了外婆和外公,和他们家的园子,那一段也是一个不错的时光。就想外公外婆是祖父,我是那萧红一样。

  那时的我,才只有六岁。那时爸爸和妈妈要去出差,没有时间管我,所以,只有我和外公外婆在家里。

  中午时,阳光明媚。我正在和外公一起看新闻,外婆在洗衣服。外婆衣服洗好,又去摘菜,我本就觉得新闻不好玩,越看越无聊,但得知外婆要去摘菜,我一下子起了兴趣,跑出去和外婆一起摘菜,虽然那时天气很热,我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外婆叫我把青菜给拔下来,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被我搞复杂了。一般都是直接把青菜连根拔起,我却把青菜的那一片片的菜叶一个个给拔出来,把茎留在了那儿。

  外婆过来看,笑了起来,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外婆:“一般都吃的是叶子,所以我把叶子拔出来,那管子样的东西一般不吃的吧。”外婆笑道:“傻孩子,虽然茎我们一般不吃,但是不能浪费呀,也要把茎拔出来,吃掉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每当看起《呼兰河传》时,我都会想起我小时候和外婆外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你也来看看《呼兰河传》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先生的评价。作者萧红在文中批评了人们封建传统的这种思想。虽然没有在文中直白的说出来,但作者却侧面讽刺了故乡人的愚昧和保守性格。文中作者萧红以孩童的形式向人们诠释了她的童年,一个既有欢乐又有悲伤的童年。

  文中主要写了祖父以及有二伯和团圆媳妇等等人物。作者以孩童的视角讲述了我和祖父之间的欢乐生活,祖父对我的好与父亲的冷淡和母亲的恶言恶色进行了比较,更是突出了父母对我的冷漠与不重视。

  别人家的孩子都被父母当成掌上明珠,与别人家相比,萧红从小在父母那儿受到的仅有冷漠与恶言恶色,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而她也只能在祖父那儿得到爱与自由。后花园就是我和祖父的小天地,有在那儿,萧红才能得到无限的欢乐和自由以及满足。祖父对我的宽容,以及和我玩耍,一齐背唐诗等等事情,都体现出祖父对我的慈爱与温情。

  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爱和蔼的祖父,作者萧红对祖父有着浓厚的感情,她笔下的祖父写的'活灵活现好像就在身边一般。

  文中还写了一个主要人物:小团圆媳妇。这篇文章主要是谢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被一群封建思想们活活致死的故事。文中作者还是用孩童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也体现出来人们的愚昧无知和残忍。最终小团圆媳妇死了,有二伯和厨子却还是欢天喜地的样貌,没有悲伤的神情。这也能够体现出人们封建思想之深厚。

  《呼兰河传》这本书体现了萧红对故乡·童年·祖父的怀念。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尽管萧红老师生活的年代与自己相差太远,但读的时候也没觉得难懂。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听长辈讲他们小时候的各种趣事,其中不乏各种的“妖魔邪道”。

  萧红老师的名字总和萧军捆绑在一起,起初总以为他们两是兄妹的关系,后面看了记录才知道原来能够是兄妹也许会更好吧。

  呼兰河小城的故事,最喜欢和祖父在后花园的日子,也最喜欢祖父的和蔼可亲。一年不过四季,一日不过三餐。可那时的四季并非春夏秋冬,三餐也不尽是一素一汤。

  读到小团圆媳妇被各种折磨导致死亡的时候,满心的气愤,各种的想要骂人。不怪那个作妖的大神,不怪那些起哄的.百姓,不恨残忍的婆婆奶奶,恨那个吃人的时代。一句话,加了盐,填了醋,撒了花椒,倒了辣油,不就变得有滋有味了嘛。你说一句,她传一遍,传着传着,本来的我爱你,也变成了我爱他。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好似后面的王大姑娘,在不知道她和冯歪嘴子在一块儿的时候,夸王大姑娘长得好看,大大的眼睛,尖尖的鼻子,长又整齐的大辫子,能干活又勤快,都想让她当自家的儿媳妇。可一但躺在冯歪嘴子床上在奶孩子的野女人竟然是王大姑娘后,就全然换了一副嘴脸。大大的眼睛也变得是勾引人的媚眼,大大的个子也变得不正经起来了。起初有多好,现在就有多糟。好在冯歪嘴子是真心待她,对她也是极其上心,可以不顾他人风言风语。

  有二爷和老厨师之间的互斗也是妙趣横生

  祖父和“我”之间的对话也是笑料百出

  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有呼兰河这样的地方存在。希望那里有的是小城的平凡,朴实,善良,没有跳大神的,没有恶语相向的,没有蜚语…

  晚安!全世界!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读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愤愤不平。

  本文讲的最多的就要数萧红和她的祖父了;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跑,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悲啊!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吧。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是封建社会因为落后贫穷导致人们没有机会学习,所以无知的听天由命,漠视人的生命,如今生活在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一定要珍惜美好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部小说是她的代表作。著名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副多彩的风景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全书共七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的“回忆式”小说,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鲜活、灵动。虽然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并无太多联系,但让人感觉浑然一体,用孩子的视角把这座小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读的津津有味,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妙处所在吧。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作者在祖父身边生活的场景,尤其是祖父那美妙的菜园子。这里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把动物、植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一切都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看着“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等句子,就仿佛“看”到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我不禁羡慕起萧红来了。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即使是萧红后来有不幸的人生,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依然温暖着她、支撑着她!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就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我看后觉得好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伶、可悲!封建社会真是害死人啊!

  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真是幸福无比、丰富多彩。即便是疫情期间在家中隔离,我们也是有吃有喝,可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就抱怨学习压力大、家长管的紧,殊不知在旧社会的孩子们过的都是怎样悲惨的生活,我想读完这本书大家应该会有所感悟。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带入一个小城呼兰河。

  书中作者萧红给我们看小城里的人屈服于传统,迷信,愚昧,麻木,甚至于残忍。作者不留情地鞭挞他们,可是也同情他们。

  书一开始就交待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戏剧大舞台,车翻了,马陷了,猪闷死了,于是人们忙着抬车抬马。有人说拆墙,有人说种树,但未有人说去填坑。也可见这些人是多么愚昧,不知变通,不知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这是小城人的悲哀,也是当时社会现状。作者鞭挞他们不去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思想被限制。

  书中有一个小孩曾掉入泥坑,是学校校长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堂建在龙王庙里冲撞了龙王所以降罪于人。因此甚至有人不想让自己孩子上学。可见人们过度迷信,并且在最需要接受教育开放思想的.时候不重视教育,说明人们屈服于传统,愚昧无知。也写出他们思想闭塞的可怜与悲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她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本应是最活泼,天真的年纪却已为人妻,被婆婆虐待,吊起来打了三个月只为让她听话,可以说生不如死,如囚犯一般。更是生病后人们用各种偏方,各种跳大神虐待她,甚至让她在开水中洗澡,洗一次昏一次,虽看她可怜却无人愿意帮她解脱。最后痛苦凄惨地离开人世。可是婆婆只心疼她自己的钱。作者将人们迷信、愚昧、麻木、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团圆媳妇的同情,批判了当时恶浊不堪的社会风气。

  其实小城里的人生性不坏,只不过在这样社会风气下铸就了这样的他们。

  团圆媳妇,王大姑娘,冯歪嘴他们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思想,麻木冷漠的社会风气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用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黑暗社会,用司空见惯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社会风气,麻木冷漠的人性,读来让人唏嘘感叹,心情久久不能自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9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假期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医;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这里的一切都是灰色的。人们是消极的,是愚昧的,是麻木的。这里的人,活着只为了活着,死去只为了死去,这里,就是呼兰河,

  萧红用她细腻的、如诗一般的手笔描写了20世纪初的呼兰河。这整个村庄就像被笼罩在一个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随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在我眼前闪过,我痛恨那些无情的“杀人犯”,也同情那些无辜的、被杀害的好人。

  我最同情的'是小团圆媳妇,她是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等到了12岁,由于家里没钱,本应该度过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的她,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卖出去不久,她还是那样活泼、健康,尽心尽力地给家里人做事。这么乖巧、懂事的小姑娘,人们一定会夸奖她吧!可是,这个童养媳非但没受到表扬,而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婆婆还说,打她是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看到这儿,不禁感慨万千:这孩子已经够听话啦!就算不听话,也不能这样这样“虐待儿童”,对她这样“严刑拷打”吧!毕竟她也是“人”呀,是你们自家的“人”呀!没过多久,小团圆媳妇就被烫死了。然而,让她家人心酸的却不是她的死,而是赔本的买卖!亏了的钱!这真是一群没心没肺的“人”呀!它们简直没有人性,不能称为“人”!扼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不,是扼杀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他们还不知道、还不承认错误!由此可见,旧中国,有多少个像团圆媳妇这样的被冤死的人啊!

  呼兰河留给萧红,正是萧红想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了解过去,让旧中国———这个悲剧的时代永远终结,变成美好的未来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每个像萧红和我一样在小城里长大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自己生活的小城就像烙在自己身上的印迹,有爱与哀愁,也有其中的独特。

  萧红笔下的黑龙江呼兰河城,尤其是这样。在这部长篇小说里,萧红开始着笔时就写到这是一个严冬会把大地冻裂的地方,这里以东西南北分每一条街道。道上走着这个城里的行路人,他们中穿梭着车夫、卖豆腐的、卖糖的,不同的街道里分布着不用打广告的布店、盐店、药店、学堂,火磨院子,萧红用笔带着我们走进了这个小城里,我走进去,像走在另一个年代的我的家乡,一下十分熟悉,一下又走进了她的时代的旧记忆中,点点滴滴都甚是吸引着人进去,甚至已经身在其中却令你浑然觉。

  整篇《呼兰河传》,其实最让我合上书后感慨“怎么那么好啊”的,是萧红以“我”,“我”这个小女孩与祖父共同度过的'童年生活。萧红家的后花园,是她幼时的乐土,后花园里生长着各种蔬果、花朵,倭瓜、西瓜、樱桃汁液甜蜜,园里小蜻蜓和蚂蚱、蜜蜂打开了童年里活泼的笑脸。小萧红总有着好奇的问题问祖父,字句里深映着祖父对她深深的宠溺和爱意。

  一老一小,在后花园里采摘果子,祖父修剪玫瑰花的枝叶,她便偷偷将玫瑰插在祖父的帽檐上,祖父闻到花香还嘀咕着这花开得真真是好,祖父的样子惹得家人都开心地笑起来。萧红在这些片段里反复写,“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笑啊笑。而残忍的是,她在文末的时候一说“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让人觉得深感无力,断绝在故事的结尾。

  “小主人逃荒去了。”萧红一生的经历来看,她一逃出去便是一生,那个童年天真的自己,还有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真的就远离了,再也不能见。而你或我都可能从小城走来,一生都在找回去的路。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最近,我看了《呼兰河传》,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洛神”“中国四大才女”——萧红所写。这本书主要讲了萧红五岁的事,介绍人们的风俗,字里行间感到当时人们的愚蠢和迷信。

  比如有一章,萧红的邻居娶回一个12岁的'团圆媳妇,那一家人对她又打又骂,她婆婆对她更是残忍至极。结果,打出病来,夜里突然从床上坐起,眼里含着泪。她被打时,一直说她回家,她婆婆问家在哪,她却哭而不答,老胡家很怕她是妖怪附体。因为她婆婆过于迷信,就请人给她抽命,令我感到很疑惑,命还能抽吗?可当时的人很迷信,就以为抽个命得了病可以好,人死了能再活过来似的。于是就请了一个名叫“云游道士”来抽,抽命其实很简单,有四个包,其中红色和黄色是好的,蓝色和绿色是差的。她婆婆小心地抽一个,一看是蓝色的,心想:完了。这时“云游道士”说:“若不好花五吊钱可再抽一次。”婆婆连抽几次都不好,只好请真人过来赶鬼。

  于是“云游道士”又是念咒,又是烧香,一会对天指手画脚,一会对团圆媳妇瞪眼,其实这人一个都不会,这些动作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最后,他胡乱说了一些配方,就带着200多吊钱乐呵呵的溜了。

  可想而知,团圆媳妇的病越来越重,在夜深人静时无声无息的离开了人世。

  看了这个故事,我火冒三丈,当时的人到底有多蠢啊,这个骗子说得一切都是假的,你们难道听不出来吗?你们怎么能信呢,一个12岁的孩子就这么被活生生的害死了啊!她经得起这种虐待吗?唉……没有文化真的很可怕。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不能像老胡家,花了200多吊钱,不仅没有把团圆媳妇的病治好,还把她害死了,他们宁愿花200多吊钱去请个骗子,也不愿花一二十吊线去看医生,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迷信害死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感触很深。它以萧红小时候的角度来写,写出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这本书的语言看似平淡,其实隐藏了人世间的心酸苦涩,细嚼起来无不浸在其中。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她愚笨无知,竟认为婆婆打媳妇是应该的。因为小团圆媳妇不怕羞,太大方,长得又高,吃饭吃三碗,她就要教训小团圆媳妇。她把小团圆媳妇打伤了,打病了,就请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赔了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医一医,直到把媳妇折磨而死为止。

  这让我想到弟弟出生前发生的事。在弟弟出生前几天,奶奶在老家请了个算命先生,说是正月初六初七是个大吉日,这个吉时生的`孩子会又聪明又勇敢。奶奶信以为真,还特地上庙里祭拜了一番。初五晚上,妈妈突然感到肚子很疼,很胀,爸爸正准备送妈妈去医院,奶奶连忙劝住,说等到明天再上医院,那个日子吉利,生出来的孩子聪明。可是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妈妈肚子里的羊水破了,吓得爸爸连忙叫救护车送妈妈去医院。手术过后,医生告诉我们,幸亏来得及时,不然妈妈肚子里的羊水流光了,那弟弟可就危险了。

  奶奶希望弟弟能健康聪明又活泼,可是却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地相信算命先生的话,就像书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直到媳妇被活活折磨死了,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她的无知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恨。

  《呼兰河传》这本书,虽然反映了当时社会崇尚迷信的风气,斥责当时人们冷漠的生活态度。但它又是一本难得的散文叙事大作,像一首叙事诗,讲述着作者在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首诗,还是一首悲喜交加的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并不繁华,语句中有着一丝丝悲凉,有因迷信而造成的人生悲剧,有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有大大的祖父家的后花园……这篇小说十分朴素,但从言语中听到了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有些忧郁,却依然美丽动人。从儿童的视觉,写明了呼兰河这座朴实的小城。

  呼兰河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平淡淡,偶尔会翻起一些小事。如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的猪,卖豆芽菜半疯的王寡妇,染缸房内死了一个人,买麻花的一家人,变化极多的火烧云……呼兰河城里的人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只有在大型的盛会上,人们才会忘记生活的劳苦,一同狂欢!无论高贵卑贱,都一起享受。最开心的还是小孩子们,在集市上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好吃的好玩的都有。萧红笔下的祖父更体现出了浓浓的祖孙之情,调皮的萧红总给祖父增添了不少“麻烦”,但祖父一直笑呵呵的。祖父、后花园已经成了萧红每天不可缺少的了。萧红特别调皮,所以祖母并不喜欢她,同样,萧红也不喜欢凶巴巴的祖母。祖母去世后,萧红仍然调皮的将祖母的遗物翻了一遍,祖父也不介意。

  迷信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人给我的另一个印象。胡家的团圆媳妇,因为折磨而生了重病,胡家的人听信了整座小城的各种偏方,花了多少吊钱啊!最后还是徒劳无功,团圆媳妇被开水烫了三次后悲惨的死去了。这就是迷信的造成的恶果!

  呼兰河城里还有一个特点:爱凑热闹。凑热闹只为一时欢乐,就像今天所说的“吃瓜群众”,还有一点迷信的说法使得事情越发复杂。

  呼兰河是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这中间有悲有喜,但更多的还是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特点,他们朴实善良,虽然十分平凡,但他们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顽强地活着,给我以深深的震撼。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1-05

呼兰河传读后感06-30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2-23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5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7-04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30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31

读呼兰河传有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