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6-26 12:33: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黑土地凌冽的风、厚实的土、苍白的屋子、孤零零的树,还有那麻木、可怜的底层百姓,以及所有为生存而奋斗的人。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哪些生硬的道理,也不是在叙述一段大历史,而恰恰只是在展示萧红内心的.呼兰小县,那个她晚年在浅水湾边魂牵梦绕的地方。读这本书懂得的不仅仅是奋斗的价值,更实在发现人性的历史的真实。

  拙笔难述,只能最后借茅盾先生的一句话做结尾:“我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这句话,是我认为对此书最好的点评。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我从141页到149页,知道文章写了佳苑的荒凉,并分别描写了院子里的荒凉和写了还原媳妇和婆婆之间的关系,到最后才能媳妇因病而死的故事情节,从中可以切进人们当时的封建思想和人与人之间,说长道短的丑恶嘴脸,媳妇就是作者年代的一个可悲人物。

  我从第六章的“同院住的那些羡慕的.人,都很自己为什么不住在那个茅房里,若早知道租房,连蘑菇一起出来了。非租那房子不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租房还带蘑菇的。于是感慨唏嘘,相叹不已。”中草房上长出蘑菇静仁给人民带来那么多乐趣与话题。他们竟然恨自己没有住在长蘑菇的房里,可以看出人民当时的贫穷与麻木。虽然情景描述的很有乐趣,但读过之后又不禁止人心酸,有一种凄凉之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3

  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诵出了我们美好的回忆;童年是一幅画,画出了我们美丽的世界。

  萧红,相信你们都认识她吧!她是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这本书就是1937年到1940年12月写的。她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写出了这么精彩生动的书。让人拿起了就不想放下,爱不释手。这本书详细的写出了在她故乡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呼兰河里以前住着她的外祖父,现在埋着她的外祖父,可惜这么慈祥的外祖父不在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自传,讲了许许多多她儿时的趣事。比如她祖父的园子,她在里面叫哪个快活。看见一个黄瓜熟了,抓起来就啃,这时又看见了蜻蜓,便丢下黄瓜抓蜻蜓去了。要睡觉便睡觉,要玩便玩,好不快活!

  还有那家里的储藏室,两间黑乎乎的屋子,里面有无数的蜘网蛛丝,那么多的耗子,可那里却成了小主人的天地。她在里头翻找着,找出了许多“宝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墙上刻着、画着,也没人教育她。

  她还干了许多傻事:有一次,她们家一只鸭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黄泥裹起来烤了。萧红十分爱吃。有很长时间鸭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鸭子赶向井里,这时祖父说不用,直接抓了烤就行了,但小主人不干,她说落井的好吃。

  不过,现在的'孩子可不能像萧红小时候一样了,作业那么多,连一点时间都没有,就别提玩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没出息,还不如放开他,,让他自由生长(不过也不能放任他整天玩),要知道,强扭的瓜是不甜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城的人很迷信,什么海龙王,什么叫魂说,说去还不是因为大泥坑。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才十二岁,正是活泼的事候,却千里昭昭来到这里当童养媳。她还经常遭到婆婆的.毒打,婆婆说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快被他们折磨疯了。就给她洗热水澡,迷信昏倒了,泼醒,醒了再洗,洗了三回,活活把人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莹,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她逃离了家族的囚笼后,便一直在逃亡,她一次次离开,一次次踏上新的征途。

  当我了解到萧红的一生的时候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呼兰河这座小城,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我不能读出对生活的消极,只读出了萧红对祖父的怀念。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知道了,不要迷信自己犯下很严重的错误。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小溪娓娓道来。

  初一提笔,萧红就写呼兰河的荒凉。通过对年老的人、赶车的车夫、卖豆腐的,卖馒头的等人物的描写,突出天气的冷。萧红在介绍呼兰河时,先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一点一点地详细介绍。描写,是萧红的强项。小城里的人们,每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每当有小石子击破沉寂的水面,都会引起注意。人们为着那些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兴奋着,不管那些事情是好的,还是坏的。透过平淡的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萧红在悲悯,在哭泣,为了那些呼兰河人生存状态的无奈与可悲。一切的残忍,在小城里都被看作最极其平淡的事。

  人的人生,就这样被萧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了,生与死的意义,在这里,都没有颜色。人,如同树上的一片叶子,似乎自己的出现,就是为着有一天能无声无息地重归尘土。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今天,我看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讲述了呼兰河的样子。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作家萧红写出了自己的童年。

  书中有一处,我很难忘。是他们迷信七月十五日是鬼节,那天出生的男女被认为是鬼托生后的'人。说明了他们的市井气。虽然,他们也知道是没有鬼的,可他们还是迷信。萧红细心的记下了这一切。

  哪里的生活充满了迷信,什么海龙王之类的他们都觉得有这种存在。那里的人是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了鸡皮蒜毛的小事斤斤计较。刻画出了一个灰暗的世界。没有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没有伟大的抗日英雄,没有优美的故事,却把小城镇里的死气沉沉写了出来。

  这本书写出了当时那里的愚昧、落后、迷信等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这本书是萧红所写的一本侧面感谢祖父的书,她以轻松自然的笔调写了自己童年的`事情。萧红小的时候家里有重男轻女的习惯,所有的亲人当中,只有祖父一个人疼她,她童年的玩伴也只有祖父一个人。

  所以,萧红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她和祖父之间发生的事,而对其它事情几乎只是一笔带过,在萧红心中,也许永远记住这些事,就是对祖父表达感恩的最好行动吧。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要学会如何感恩父母,感恩亲情。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表达感激之情,也能让父母欣慰,因为他们需要的回报很小,就是要让我们从小学会感恩。

《呼兰河传》读后感9

  读完小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是“我”?是“祖父”?还是根本就没有主人公呢?或许这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主人公或许就是这座“人吃人”的小城——呼兰河,当然也可以是小城里这些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麻木不仁的居民。

  真的不重要,因为,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揭示的是“吃人”社会中人们的愚昧,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祖父的怀念,我们感受到了……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她只活到了三十一岁,在战乱中的香港带着病痛和惊恐辞别了人世,呼兰河带给萧红的,或许正是一个真正作家——萧红要告诉我们的吧。一座本应该是美丽的小城,却到处弥漫着冷漠与孤独的味道。而我们,最终还是要走出那片黑色的世界,去寻找、去体悟、去珍惜自己身边这份难得的和谐与安宁!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体会了呼兰和人民的自私,和贪婪。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萧红回忆自己的童年主要讲了校候在童年做过的事,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30年带文学洛神”。

  萧红回忆自己的'童年做过的事有:跟着祖父在园子里瞎转,祖父做什么萧红就做什么,比如祖父栽花,萧红就栽花,祖父拔草,萧红就拔草,萧红的家乡是如此的美妙,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呼兰河的人民是无比的善良,呼兰河的习俗有很多,还有国兰和这一个情景真是让人恋恋不舍。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在这学期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名叫《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里有一个活泼可爱、幸福快乐的萧红,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疼爱她的祖父,萧红从小都离她而去,都是祖父陪伴她的。

  在这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萧红性格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性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创作”。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在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我可以感受到萧红的童年如此的悲惨,从小失去了父母,以及父母对她的关爱,虽然萧红的父母离他而去,但祖父没有抛弃她,还一直照顾她,在她的生命中,祖父才是她唯一的亲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关于萧红的书。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就是《呼兰河传》。

  里面讲的是萧红的童年故事,在萧红小时候,唯一爱她的就只有祖父,在祖父的爱中,萧红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这里面有一个“大泥坑”,它的难忘在于淹没一些马和小孩;有一个“火烧云”,它的.难忘在于每到太阳落山时都会有非常美丽的晚霞;有一个后花园,它的难忘在于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有一位祖父,它的难忘在于给了萧红许多爱,有许多好玩、难过、新奇的故事让萧红难以忘怀。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她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总能让我们为她感到快乐、悲伤……她的一生是很悲惨,但她还是不屈服,她的写作,反映了以前封建社会,引得很多人的喜爱。

  我们也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不屈不挠,不被命运屈服的精神。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今天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新的知识,是呼兰河传的第二章,第二章的内容是一个大神会治病,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红的,是一个裙子,那裙子一围在一起那红花裤子就哆嗦,从头到脚那都在说话,说完以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咕着,每一打颤,就装出要倒的样子,把四边人吓一跳,可她又坐住了。

  大神坐的是凳子,她对面摆着一块牌位,牌位上贴着红纸,写着黑字,那牌位越旧越好。

  第二章重点写了一个大神来到了这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它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小说,却以散文的手法写下了儿时的难忘记忆。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我每当夜半无人时,躺在床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听萧红将那个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向我娓娓道来,让我既感到丝丝的悲凉,又感到深深的哀伤。

  读着读着,窗外透进了一丝月光,映在这一卷古老昏黄的历史画卷上。这经历风霜的画卷色调昏暗,看不到生机与活力,满页都是悲凉。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会流逝,人会变老,而童年却永远不会在记忆中被抹去。于是,我开始寻找,寻找那一片片记忆的碎片,回忆那份独属于童年的`气息、独属于童年的笑脸。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在远方。童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朽的痕迹。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本自传,主要讲述的是萧红小时候在几个家乡的一些事情。那是一本充满温情童趣娘娘到来的回忆性小说。

  呼兰河城不是安祥宁静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和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痛苦和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淡泊和有趣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处处出出家乡的.种种和童年的事情。她用女性独特的抒情方式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从而折射出悲悯的深度人性让我们一种以无限广阔的胸怀来召唤一份真情一份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5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7

呼兰河传读后感06-30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2-23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1-05

《呼兰河传》的读书心得03-12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30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31

读《呼兰河传》有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