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14 17:28: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十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

  二.出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

  要求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底高面积

  6厘米4厘米--12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

  (图形)P213

  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

  (1)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

  (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

  (2)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图形)P214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3。自学课本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

  4。教师小结

  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四、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1。出示尝试题

  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

  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

  3.教师讲评。

  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五、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十九第1、2题。

  2.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讨论)

  (图形)P216

  解法有:

  1.60*60+20*30/2*2

  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

  2.60*80-60*20/2

  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3.60*60+20*30

  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

  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3.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公顷是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2、情感目标: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一张,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体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1、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2、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认识1平方千米:结合实际,进行估算;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说出推算过程。

  3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4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5、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24时记时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时间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时计时法的含义。对于怎样理解与运用24时计时法,其教学应把握两点:(1)要利用时间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明白24时计时法是怎样得来的;(2)能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设计理念:有位科学家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要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教学的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瞧瞧。(课件出示课本52页图)

  2.谁来告诉大家百货的营业时间?(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这两种计时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庆百货的营业时间。(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们平时习惯的说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时间的词,这是普通计时法。

  (指9:00—21:00)是用什么方法计时的?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请学生说说。)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为什么要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呢?24时计时法又有什么优越性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利用钟面来认识24时计时法。

  二、新课

  1.学生动手拨钟感受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你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引起一天的开始是1:00和夜里12:00两种答案的争论)

  (2)出示倒计时的场面: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3)现在该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了吧?深夜12时也叫做0时。0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4)咱们一起将时针、分针拨到0时,听清老师的要求,第一:请在钟面上拨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什么时候你在做什么;第二:请思考:时针在一天里走几圈,一天共多少小时?另外:拨钟时只拨时针,分针不动。(学生拨钟,师巡视)

  (5)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呢?谁来拨给大家看看?请你拨给大家看看,说说哪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6)对,一天里时针走了两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时?那你能在钟面上把24小时数出来吗?(请一生上来拨、数。)

  2.课件演示和老师讲解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咱们也来数一数。(课件演示一日里时

  针走动的情况,同时师生共同数出一天有24小时。)

  (2)一天一共是24小时,我们把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3.研究两圈数的关系,得出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1)孩子们通过拨钟知道了一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那仔细观察,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2)抽生汇报。(钟面外圈的数字表示中午12时到夜里的24时,是时针走第二圈时对应的时刻。问:第二圈的数具体表示什么?你能找一个数举例吗?(时针从0时起共走了几小时)

  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12。相差12是什么意思?(外圈比内圈多12)

  (3)在实际生活中,钟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数,咱们又怎样利用刚才找到的两圈的关系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呢?(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候?(学生引起争论:上午9时和晚上9时)师:这个时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时,也可以表示晚上9时。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4)上午9时和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抽生回答,求证:你们也这样认为吗?怎么想的?)(板书答案)

  (课件演示)上午9时是时针时走第一圈所指的时刻,表示一天过去了9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直接说9时。(板书:9时)

  (课件演示):晚上9时是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从0时起,时针走过了中午的12时,进入了第二圈后又走了9小时,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时就等于21小时,表示一天过去了21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时。

  (6)讨论、提炼方法:我们用24时计时法表示了上午9时,晚上9时,还用不用说上午几时,晚上几时?(就直接说几时)。那么怎样用24时计时法准确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和第二圈的时刻?(学生讨论)

  请学生回答。

  师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7)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几时?怎样算的?(板书)

  师小结: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

  4.(1)P53的“做一做”:认识了用24时计时法计时的方法,现在咱们就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你连一连。

  学生翻书第P53页,先独立完成,再讲评:15时30分用普通计时法怎么说?怎么知道的?23时呢?

  (2)书P54第1题

  5.教学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

  (1)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节目呢:(视频:大风车),是什么时候播出?对于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论:(课件出示)谁说得对?谁又不对呢?学生判断。再出示第三个用24时计时法的,这样说对吗?他也没说是上午还是下午啊?

  (2)师:孩子们想一想,24时计时法的优点在哪一点?(简洁,不易出错)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课件出示)24时计时法的简洁、不易出错的特点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计时法。

  6.教学P53、例3(计算经过的时间)

  (1)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今天下午2时40分乘列车从北京出发,离开咱们在16时45分正点就能到达三石家庄。(出示两个钟面),算一算,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

  (2)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什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让学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讨论讨论。(板书:下午2时40分------19时45分)

  (3)谁来说说你怎样解决?

  (3)学生回答,师:对,你的方法可以用图来表示:(出示线段图)。师在线段图上说详细点:出发时刻是14时40分,到达时刻是16时45分,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14时40分到16时45分中间这一段经过的时间,就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4)你能算出百货商场全天的营业时间吗?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

  (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通过买东西的情境图,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是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

  1、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加法验算部分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加减法验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验算的熟练程度和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还会影响到今后计算的准确率。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例如,一年级时学生就能根据一幅图画,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可以想加法算减法等,本节课要从这些已有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4、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5、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课的重点为:使学生能够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而准确地进行加法验算和验算的书写格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适时的评价鼓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我努力做到这一点。我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等探究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提问质疑、探索发现的机会和条件。力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验算的作用,并初步掌握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中让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四、说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师:根据第一个算式,不用计算直接说出另外三个算式的得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出示主题图:

  学校要召开运动会,妈妈带小明去商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1、从图上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汇报)

  2、在这买东西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请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3、汇报:

  提出问题

  (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2)应该找回给妈妈多少钱?

  4、独立在本子上解答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写横式,列竖式。

  5、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引导学生说清楚计算的过程,答题要完整)

  (板书课题:加法的验算)

  6、学习加法的验算:

  (1)讨论:怎样检验 135+48 的计算结果?可以用哪些方法?

  (2)学生汇报,师总结。

  (3)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学生汇报。

  7、小结:

  谁来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进行加法的验算的?

  (三)课堂练习:

  1、计算并且验算下面各题。

  2、学生自主完成。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借助农远资源辅助教学,并结合学生熟识的事物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三维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和创设矛盾情境,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然后将发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媒体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呈现动画:聪聪在擦课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话题:

  聪聪和明明在做什么?

  他们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么聪聪一会儿就擦完了呢?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开始,通过农远资源中的动画创设情境,引发课堂互动,使学生在生动的动画中初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小之分,为理解面积意义做铺垫。』

  (环节二)动态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在面积意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课本的封面、课桌的面,观察黑板的面、窗户玻璃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进行板书)。

  在教学第二层含义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封闭图形,通过课件展示封闭图形的“面”,并引导学生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从而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观察,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概念』

  2、制造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一个小圆形和一个大三角形;一个长方形(2×4)和一个正方形(3×3)。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很快的比较出第一组图形面积的大小,却发现无法用眼睛

  准确的比较出第二组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我再问:如何正确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随后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借助提供的学具(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我巧妙的运用农远资源媒体制造矛盾,再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摆的优势。我继续播放课件再次创造矛盾情境:两个平面图形都用了4个正方形摆,为什么面积大小却不同呢?引出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多次感知和矛盾的冲突,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的状态,我提出新的问题:常用的面积有哪些呢?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

  3、媒体演示,形成面积单位表象。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农远资源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理解1平方厘米。再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它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设计意图:以上利用多种方法教学,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学生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发展其空间观念,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环节三)小组竞赛,反馈练习,感悟收获。(多媒体课件展示)

  1、基础练习

  ①课本76页练习十八第1题

  ②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一块黑板长4()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2、创意大赛

  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欢的图形。想一想,拼出的图形面积是多大?

  『设计意图: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农远资源练习库中的习题以竞赛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了学生的游戏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学生的新知。这样设计,目的是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新鲜、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享受到做数学的乐趣。』

  3、感悟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全课小结时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五、农远的应用及教学预测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的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远教资源中的课件素材进行加工、制作,片段截取、格式转换,精心制作成本课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动画成功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含义并建立了常用的面积单位表象。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设法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习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 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概念,学历运用各种估测方法比较面积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大小。了解统一面积单位是必要性。

  教学策略: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寻找直观比较的对象,如课桌桌面,课本封面,黑板大小,练习本封面等等,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学习面积单位,先由第教材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再介绍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学习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习题的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习,逐步优化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十篇】相关文章:

1.【推荐】数学说课稿3篇

2.【推荐】数学说课稿四篇

3.【推荐】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4.数学说课稿

5.年月日数学三年级说课稿

6.初中数学说课稿

7.数学《周长认识》说课稿

8.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