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7-05 17:26: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初中范文合集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初中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初中范文合集四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刚才我们欣赏了一些四川风光图片,大家是否感到紧张的氛围有所缓解,情绪比较愉悦呢?谢谢!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心态》是陕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情绪万花筒第二目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基于第一目和第二目第一课时的教学之后,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情绪,明确了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对个人有不同影响的前提下,来组织教学的。我打算从五个方面介绍我是怎样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的

  一、教学目标

  根据《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遵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关注自己情绪变化的意识,保持良好、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每一天。

  能力目标

  提高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用理智控制和选择适当方法调控情绪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的不同方法及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会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主动调控消极情绪。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很不稳定、不成熟,两极性明显,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让学生掌握转视法、宣泄法等调控情绪的方法,主动调解消极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如何把调控情绪的方法转化为内心主动的需要,对中学生而言,确实有一定难度,也需要较长的内化过程。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教材资源: 陕版教材的编写注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基础,列举的例子也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使用教材中的一些例子在教学中是有效的。

  2、学生资源:学生的日常活动、游戏、兴趣、现有的认知发展基础和差异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例如:绘画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游戏方式,而“天气预报”又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学生中常出现的不良现象,这些都应该是一种课程资源。我把这些资源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为生活化。

  3、教师资源:

  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分享故事环节中,教师讲自己的情绪故事,可以丰富教育内容,让课堂“活”起来,同时也营造了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

  四、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

  歌曲《快乐老家》引入,借以尽快调动学生兴趣,营造寻找快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寻找快乐的情景中去主动的学习。

  2、角色体验法

  提供漫画等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使他们在不同的角色中去体会不同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3、自主探究法

  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个人情绪变化的情况与天气预报的符号的对应关系,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去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情绪。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通知学生带绘画纸和水彩笔,教师准备好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导入(3分钟)

  采用音乐导入,情景激趣。设计意图是引入课题,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演示歌曲《快乐老家》,教师引导学生拍手、跟唱。看学生都把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上来时,教师问:“想不想做快乐的人?跟我走吧,去寻找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二、新课学习

  首先是启发诱导,绘画探究,时间8分钟。设计意图是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状态,知道当消极情绪占上风时应主动地采取行动,调节情绪。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框第四◎的内容,告诉学生可以把不同的情绪与天气符号对应,根据自己的情绪变化制作一幅“情绪晴雨表。”学生会被这个新颖的活动方式所吸引,用手中的彩笔画出富有创意的图画。并纷纷主动展示自己的图画。教师问:看看自己是“晴天”多,还是“阴天”多?有没有“电闪雷鸣”的时候?为什么?学生回答时要恰当评价,先评价 “晴天多”,鼓励孩子“你是个快乐少年,恭喜你”。后评价 “阴天”等其他消极情绪,过渡到下一环节。

  情绪“晴雨表”这个活动不但贴近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还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而又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包括一些成绩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画完后,又让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相比问答式教学,学生参与的面更广。而且使绝大多数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促使教学目标很好的达成。

  新课教学的第二环节是变变晴雨表,时间15分钟。方法是角色体验,合作探究。设计意图是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状态,知道当消极情绪占上风时要主动的采取行动,调节情绪。我设计了三个情景,都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场景。情景一是考试没考好,情景二是喜欢的球队输了,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表演中突出自己面对消极情绪怎么办?表演后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看看这些调控情绪的办法恰当不恰当。情景三在学校中比较常见,我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帮帮她?” 让大家提建议。相比前边的表演,大家可能会拘谨,不愿意对这种现象做出评价。这时,我就出示卡通短片,同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叫自嘲法,是用幽默的方法化尴尬为自然,变消极为积极。我又指出嘲笑别人的做法是不尊重他人人格。动画短片会使同学们活跃起来,给画中的同学出主意,这样对曾经嘲笑别人的同学也是一种教育。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每说出一种办法来,我就板书在黑板上,恰当的方法和不恰当的方法对照着书写,对不恰当的方法还及时反馈给学生。师生一起找出了宣泄法、自嘲法、转移注意力等常用的方法,达到了活动设计意图,突出了教学重点。

  新课教学第三环节是故事分享,师生互动,时间12分钟。在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老师先讲述自己高考失利后,一度背上思想包袱,又怎样在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采用自我激励法和自我暗示法,终于“阴转晴”,走出情绪低谷的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融洽师生关系,老师真实的故事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讲出自己的故事。然后学生开“心情故事会”,分组讲自己调节情绪的故事,再推出讲的好的同学到全班讲。实现了学生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学生从上一活动的帮助别人到这里的超越自己,实现了运用能力的提高,学习了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升华法等运用理智控制情绪的方法,再次分解教学重难点。

  当我讲自己调节情绪的故事时,优美的背景音乐和我的真实经历,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深深地感动在场的每一位学生,我相信:孩子们会收到了我传递的信息,体会到我的感受。接下去的学生讲调节情绪的故事就变得十分容易了,学生的故事会让我了解他们的烦恼和苦闷,体会到初一学生的单纯和真诚。短短的十分钟,师生的分享和交流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近。在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交流,知识得到传递,认识得到升华。

  新课教学的最后部分是归纳辨析,课堂小结,时间3分钟。师生一起归纳刚才提出的调控情绪方法,并结合教材上p34的图画,辨析方法的适度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锻炼归纳能力和辨别能力,小结本堂课的内容,使知识更系统、更牢固。

  三、结束教学(4分钟)

  由于这是第三课《情绪万花筒》的最后一课时,要让教学落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虽然几课时的教学都围绕了目标,但还要有所强调。因此我设计了品味短文,升华提高。学生齐读短文《快乐的小马驹》后,并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收获,看谁写得精炼、精彩。结合前几课时的教学,我也赠给学生几句话,表达我的感受和对学生的美好祝愿,结束第三课的教学。

  以上是我的全部教学过程。在45分钟里,我要努力保持生动、幽默、有趣、贴近生活的课堂氛围,促使教学目标圆满实现。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和评委批评指正,谢谢!最后,欢迎大家

说课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重力的产生.

  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3.重心的理解 及确定

  (五)教学难点:

  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在初中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采用对初中知识复习与深化,从生活出发,通过课堂的演示

  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逐步探索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产生、重力的三要素及重心。对本节的设计应突出如下几个特点:

  1 、基础性 、 预备性 、 学生的自主性

  2 、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通过对重心这种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事物的研究;

  3 、互动性:依照本节课自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形成师生互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

  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知识点“重力”。

  [新课教学]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让学生得出研究重力三要素的方法。

  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小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板书设计

  一、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

  2.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大小及其运算

  二、重心

  1.重心的概念

  2.重心位置的确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习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实验效果未能预料,课堂上较为被动。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

说课稿初中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说课活动。使用学案指导教学,对我来说还处在摸索阶段,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说的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说的课题是初二下册第9课第一节《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屏幕显示课题)

  一、本课教材分析(屏幕显示)

  第9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从属于第五单元“学会交往天地宽”。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在交往中完善自我》这一课,从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强调了中学生要学会交往,积极交往。本课有两项内容,其中第一项“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主要帮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人生离不开交往,交往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本课教学目标(屏幕显示)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交往的作用,树立积极交往的意识。

  2、知识目标:认识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三、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屏幕显示)

  本课第二个层次:在交往中完善自我,也就是交往的作用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把这个问题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主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由于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学生遇到麻烦或需要帮助时,渴望交流,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的对待交往,认识不到交往对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法(屏幕显示)

  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乐于表现自己,形象思维丰富。因而,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是学案导学法:将编制好的学案课前印发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本课的学习目标,独立解决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发现其他一些疑难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听讲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讨论法:针对授课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是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学法(屏幕显示)

  在学法方面,本节课主要运用课前预习、质疑问难,课堂讨论、活动探究等学习方法。利用这些学习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下面,重点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屏幕显示)

  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课堂练习。5、布置作业。

  1、游戏导入:(时间安排3分钟)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利用游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讲课之前请两位同学做过障碍物的小游戏,先由一位同学蒙着眼睛很吃力的绕过障碍物,然后在另一位同学帮助下轻松地绕过障碍物。游戏结束后,向学生提问,看了这个游戏有什么感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的,所以说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人与人都离不开交往。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和他人交往?交往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话题: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从而导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课件显示)

  2、讲授新课:(30分钟)

  其中,第一个层次:人生离不开交往。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交往与人的关系,懂得交往的必要性。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人生为什么离不开交往呢?随后,课件显示图画:一群大雁和一只脱离雁群的大雁,让学生观看两幅画并让他们谈谈对这幅画含义的认识。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总结:孤雁难行,我们每个人也如同大雁一样,离开了社会群体就会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甚至无法生存。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交往

  的必要性,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离开社会交往带来的危害,课件显示事例材料:“狼孩”、“鸟孩”的故事。从脱离交往危害人的健康成长的角度,让学生讨论离开交往有哪些危害,感悟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件显示“狼孩”“鸟孩”故事)

  在观看图片和分析材料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本中归纳出为什么人生离不开交往?这一问题的学习要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老师就学生的归纳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明确该问题的知识要点。(课件显示知识点)

  即:从横向来看,每个人都需要交往。

  在交往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我;

  在交往中,才能体验人生各种感受;

  在交往中,才能满足心理需要,适应社会

  从纵向来看,人生各个阶段都需要交往。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变化的时期,交往尤为重要。

  在学生对交往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接着设置了一个小活动:“说一说”。(课件显示)设计这一小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反思总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状况,感知交往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发现在日常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与学的的互动效果。

  在讲授完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后,老师接着进行过渡:可见,人生离不开交往,那么,交往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从而引出第二个层次: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这个层次的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交往对于个人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对于交往的三点意义我是这样处理的。

  对于第一点作用,首先,组织学生观看课本44页中的两幅图,并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人物分别会有怎样的心情?你喜欢哪边的情景?为什么喜欢?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肯定总结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明确交往的第一点作用,即:

  通过交往,我们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更可以摆脱孤寂,保持心情愉快。(课件显示)

  对于第二点作用的学习,主要结合课件资料:雁南的故事来分析的。组织学生阅读该材料,并引导他们分析思考:雁南的变化得益于什么?雁南在元旦联欢活动中获得了什么?

  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后,老师总结归纳出交往的第二点作用,即:

  通过交往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课件显示)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交往的这点作用,引用了教材中萧伯纳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课件显示)

  对于第三点作用的学习,设置了一个“实话实说”栏目:给学生列举了几种生活中经常遇见的情景,让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课件显示)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升华,归纳交往第三点作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这时候我们的朋友或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或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所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该热情的伸出援助之手,获得别人的帮助和主动帮助别人,都会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

  交往中,朋友会帮我们战胜困难,克服挫折。(课件显示)

  交往的三点作用讲解完之后,和学生一起回顾这一问题,并用课件形式将交往三点作用逐一显示出来,并指导学生在书中划下。(课件显示三点作用)

  3、课堂小结,复习巩固。(4分钟)

  在讲授完新课后,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小结,我是这样小结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交往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好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我们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交往,谨慎择友,多交益友,让我们在交往中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在总结结束后,让学生结合学案知识梳理部分,识记、理解本课学习的知识点,并对学生记忆情况进行检查。(课件显示知识梳理)

  4、课堂练习(8分钟)。(课件显示)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课前精选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少量习题,要求学生课上完成,老师就学生做的情况给予讲评。剩余时间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课内拓展练习题。

  5、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课外作业。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写一篇交友心得。(课件显示)

  七、板书设计(屏幕展示)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 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说课稿初中范文合集四篇】相关文章:

1.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合集5篇

2.关于说课稿初中范文6篇

3.有关语文说课稿初中合集八篇

4.【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5.【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6.【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7.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8.【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