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6 17:26: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的教学内容。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二、说教法

  本节课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室归纳总结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边用幻灯片演示讲解,一边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机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展开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通过幻灯片演示,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展示教师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再次,让学生阐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游戏制作——找不同》一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触发器是我自己调整的知识点。根据20xx年1月新修订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开放性和发展性非常强的学科,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本课是对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学习powerpoint教学内容的一种有益补充。《游戏制作——找不同》一课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制作一款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不但可以学习新的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对电脑游戏的认识,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电脑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技能方面:

  1、 对自选图形、自定义动画深入理解

  2、 触发器操作的设置方法

  情感方面:

  1、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学生对电脑在生活中运用的认识

  3、 加深学生对电脑游戏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1)区分触发对象和被触发对象

  (2)触发器的作用

  (3)触发器的设置方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找不同游戏一份、图片素材八张

  设备方面:微机教室一个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上,他们一方面喜欢玩电脑游戏,另一方面对游戏又探究意识。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幻灯片中图片的设置、自定义动画的设置、层的概念、幻灯片切换等教学内容,本课是对以前知识点的整合和深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对幻灯片制作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同时让学生对电脑游戏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正确的分配玩游戏的时间。

  三、说教法

  所用教法包括: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学生学法主要有: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游戏为主线贯穿始终,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开门见山,欣赏游戏

  (二)讲练结合,制作游戏

  (三)学生练习,创作游戏

  (四)作品展示,赏玩游戏

  (五)课堂总结 认识游戏

  具体阐述

  (一) 开门见山,欣赏游戏

  出示用幻灯片制作的找不同游戏,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制作游戏。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学生在课堂上会对这个游戏会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此部分用时大约1分钟。

  (二)讲练结合,制作游戏

  (1)分析游戏

  让学生观察这个游戏有几部分组成。

  两部分组成:时间轴 找不同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制作者的眼光分析游戏构成,为下面的学习做个铺垫,此部分用时大约1分钟。

  (2)时间轴的制作

  首先让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判断时间轴是什么自选图形(矩形)做出来的,怎么能实现记时的功能的(通过自定义动画中退出中擦除时间的设置来实现)?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时间轴。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的巩固旧知,开拓学生对自选图形、自定义动画的认识,同时为下面的学习作一个铺垫。用时大约6分钟。

  (3)找不同的制作

  首先讲解概念部分:找不同这个游戏核心是我们在点击原图不同之处,原图和纠错图上不同之处就会标示出来,这就需要用到幻灯片中的触发器,我们在使用触发器的时候应该区分触发对象和被触发对象。

  板书概念:

  触发对象:点击原图的部分。

  被触发对象:点击原触发对象后出现的部分。

  触发器的设置放在被触发对象上。

  为区别触发对象和被触发对象我们用自选图形里的矩形制作出发对象,用自选图形里的椭圆制作被触发对象。

  操作步骤:

  第一步:插入图片。把找不同的图片通过 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插入幻灯片中

  第二步:制作被触发对象。找到原图和纠错图中的不同。通过插入—图片—自选图形—基本图形—椭圆,用椭圆把不同之处在原图和纠错图中都标记出来,由于我们只需要椭圆的边框,双击椭圆,在设置自选图形格式里,把填充色设为无填充色,线条(边框)颜色设置为我们需要的红色。然后用ctrl键把两个椭圆选定,右击-组合,成为一体。被触发对象就做好了。

  第三步:制作触发对象。通过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把矩形插入到幻灯片上,放置到原图的不同之处。我们需要矩形的填充部分,而又不让矩形出现,这就需要在设置自选图形格式里,线条颜色设置成无线条颜色,填充色可以设置成任一颜色,不过透明度要调整到100%。触发对象已经作好了。

  说明:第二步、第三步但都是学过的知识,同时在制作时间轴的时候已经做了铺垫,学生条理很清楚的。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触发对象和被触发对象颜色的设置,用不同图形表示触发对象和被触发对象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分两者。

  第四步:设置触发器。给被触发对象添加自定义动画,选择被触发对象(group 1)-自定义动画-进入-出现,在自定义动画栏中,双击被处罚对象(group1)在出现弹出窗口里,选择计时-触发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下来菜单中选择触发对象矩形2。

  我们找不同第一个不同就设置完成了。

  教师讲授部分操作步骤大约用时12分钟。

  (三)学生练习,创作游戏

  教师根据教室特点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发的不一样找不同图片2张,让学生自己制作游戏。学生练习的时候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每组发的不同的图片为了下个环节的进行,发2张图片避免学生在选择图片的时候浪费时间。此环节用时大约15分钟

  (四)作品展示,赏玩游戏

  每组中选择一个游戏让其他组学生来玩。评选出做的最快、又精美的游戏。

  设计意图:本板块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对电脑游戏有个更深入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 认识游戏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只做找不同游戏,大家对游戏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游戏是制作者作出来的,它不神秘,也没有想象的让我们那么疯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合理分配自己玩游戏的时间。至于我的制作的这个游戏和其他人做的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要把这个游戏做好,需要大家以后更深入的学习。

  此环节大约2分钟

  五、时间分配

  开门见山,欣赏游戏 1分钟;

  讲练结合,制作游戏 17分钟;

  学生练习,创作游戏 15分钟

  作品展示,赏玩游戏 3分钟

  课堂总结 认识游戏 2分钟

  2分钟作为机动时间

  六:板书设计

  制作游戏《找不同》

  ——触发器的设置

  触发对象:点击原图的部分。

  被触发对象:点击原触发对象后出现的部分。

  触发器的设置放在被触发对象上。

  为区别触发对象和被触发对象我们用自选图形里的矩形制作出发对象,用自选图形里的椭圆制作被触发对象。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内容:

  足球:头顶球 主教材:原地正面头顶球 辅助教材:原地跳起头顶球

  二、教材分析:

  头顶球技术作为足球基本技术之一,在比赛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是高空进攻和防守高空球的主要手段,良好的头顶球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和改善防守质量,还可以丰富进攻套路,提高整体战术效果。而对高一学生来讲,由于是初学头顶球,可能会出现恐惧心理(尤其是不怎么踢足球的女同学):闭眼、缩脖,不敢主动迎球,甚至低头等球落在头上,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注意解决 4 个问题:1、学生对头顶球恐惧感的消除,敢主动顶球并且敢睁着眼睛主动顶球;2、学生能用正确的部位顶球;3、学生对来球方向的及时判断与选位(时机的掌握);4、学生对蹬地和上体摆动技术的使用。

  由于是初次上课,本次课的重点是:1、用前额正面主动顶球;2、顶球时机的把握;3、蹬地和上体摆动协调发力。难点是:用正确的部位(额头正面)在合适的时机顶球。

  三、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本次课的练习中来,初步了解足球头顶球动作的基本原理,并能在平时参与足球运动时使用这一技术。

  2.运动技能: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敢顶球,绝大部分男生和一半以上的女生每次都能顶得到并且能顶出一定距离,大部分男生和部分女生顶球部位准确,并且能主动利用腰腹或脚蹬地发力。少部分同学,头顶球动作优美协调,时机掌握准确,还能偶尔跳起顶球或行进间顶球。

  3.身体健康: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提高全身协调用力能力,提高身体各系统的代谢水平,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4.心理健康:学生对头顶球不恐惧,在练习过程中产生颈部酸痛等问题时能努力克服,在教师安排的练习和游戏中能体验到足球运动的快乐。

  5.社会适应:二人练习时注重二人的默契配合,队间竞赛时,合理安排队员,全队通力配合,争取胜利。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四、教学设想:课的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能力。那就是给学生多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多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多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学的流程为:

  导入内容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自主探索练习(两人一组“抛——顶”练习,摸索头顶球的有效、高效方法) 师生探讨解决问题(根据刚刚的练习情况总结归纳正确有效的方法) 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完善练习(两人一组“抛——顶”练习,把刚刚总结的动作方法运用起来,并在练习中体会时机的把握) 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进阶练习(跪顶球,体会身体后仰发力和腰腹用力) 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提高练习(头顶球小游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巩固学到的知识) 教师指导下进行分队竞赛(团队合作,队员配合)

  课的特点:

  本次课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和带动,师生互动教学,并且用设疑、启发、引导、示范等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思考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灌输。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进行学习。练习的方法形式多样,避免了枯燥的练习形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和练习的兴趣。练习评价注重男女生的评价差异,不同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的学生的评价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展示空间。

  五、学习状况预计:

  平均心率:105-110 次/分 练习密度:50%-53%

  心理预计:使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轻松有趣,愿意参与到练习中来,练习时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现个性教学,避免抵制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内容。

说课稿 篇4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活动目的导入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 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

  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1、出示问题。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交流

  2、认识新朋友

  (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

  (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说说它各部分的含义吗?

  下面的几种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请你写在本子上。

  (3)、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这几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游戏:闯关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设计意图]:创设了“闯关”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应用。说一说、分一分这题是看算式让孩子分图,是个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激起孩子的挑战欲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2、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座位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2 ÷ 2 =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2 ÷ 3 =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输入汉字》选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科书,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本课主要是学习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拼音基础,在开始本课学习之前,根据教材的编排,学生又已经学习了Windows的基础知识和键盘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使用键盘熟练的输入大小写英文字母、数字和符号,运用编辑区的功能键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在本课的学习之后,教材还安排了其它的综合性运用输入法功能的教学模块,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成了承上启下的一个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对当代的小学生,许多家里已经有了电脑,并且,有一部分已经会使用某一种输入法来输入汉字了,对于他们来说,对学习输入汉字并不感兴趣。但是,同时也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输入汉字。因此,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助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完成,同时结合教师适当个别指导。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让学生掌握输入法工具的使用方法,正确输入汉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开展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闯关的竞争中,体验成功、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输入法正确输入汉字

  教学难点:

  让所有学生都学会使用输入法输入汉字

  五、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竞争激励法”等。

  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构建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闯关的热情,面对一个个的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二)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三)探究归纳,总结延伸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在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通过播放节日活动的场面动画激情导入:每到节日时,我们就会举办一些主题会。在主题会上,我们可以参与很多游戏,获胜的话还可以得到奖品。大家都喜欢这样参加这样的活动!今天,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小的主题会。

  通过这样一种情境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吸引过来,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他们在强力的期待中等待着的“主题会”的精彩节目就是我们今天学习、探索的内容。

  (二)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活动一:猜谜游戏

  学生打开桌面上的“主题会”文件,第一关是猜字谜,规则是猜出谜底之后不能说,只能写。怎样“写”呢?(学生回答:“输入中文”)你会输入中文吗?你知道常用的中文输入法有哪些吗?(学生回答),由此引出智能ABc输入法。这时教师并不去讲解输入法的使用,而是让学生之间直接“写”谜底,并给予建议:遇到问题同小组的学生可以共同讨论,问老师或者阅读课本。我们不但要看哪些小组将谜底全部“写”出来了,还要看哪些小组的小老师当的好,教会另一个学生。学生做完后,首先请他们说出正确的谜底,然后再请学生(小老师所教的学生)上来示范操作,我们字谜的谜底都是单个汉字,通过这个游戏了解智能ABC的基本使用方法(输入拼音、选字、翻页查找),在学生输入成语时,让其他学生注意观察示范同学的方法是否和自己一样,说说有哪些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点,哪种方法比较好(因为有的学生在输入成语时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的,而有的学生是使用的词组输入,这当中又分为全拼、简拼、混拼)。让学生知道智能ABC是基于词而不是基于字的输入法,使用词组输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输入速度,这时教师再做补充讲解。我们自己的姓名是不是词组?(不是)我们是否可以将它定义成词组呢?这样会方便我今后的输入。请会的学生上来示范操作,教师在一旁讲解,从而让学生了解构词、分词的方法。

  活动二:看图作文

  学生在掌握了汉字录入的方法和技巧之后,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除了介绍实用的汉字录入速度测试软件金山打字通之外,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在中文输入综合练习中,我们发现,与其让学生对着一篇文章进行毫无意义的录入练习,不如让学生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果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或动画,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写作式”的打字教学模式,使学生打开了“思维潮水的闸门”,进而产生吐露想法、书写感受的强烈愿望,以达到完成中文输入练习与培养写作兴趣和能力等多重教学目的。我从网上找了三幅不同的图片,让学生任选一张,自己命题,题材不限,两人合作完成一篇小短文。练习时,我巡视指导,观察学生“写”的情况并与学生做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其解决问题。最后,请学生将完成好的作文读一下,让大家点评,评一评谁输的文字最多,谁的文章写的好,谁的创意比较好,并及时给予表扬。

  (三)探究归纳,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全拼、简拼、自动分词、构词的方法。教师补充:我们还明白了在学习中,不会时可以寻求帮助,有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共同解决,并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除了本节课所学习的“智能ABC输入法”外,还有哪些优秀的输入法呢?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各自介绍自己喜欢的输入法,并说说其优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没有完美的输入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输入法,自己选择的就是最好的。

说课稿 篇7

  《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我将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意象?小组讨论、展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首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而颔联只选取了落木和长江,由落木联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难免一死,而滚滚长江又摆脱了上联悲哀之调,显出豁达、开阔的意境。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本诗的文眼是“悲”字,是什么使诗人感到“悲”呢?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杜甫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比较赏析本诗与《沁园春·长沙》的异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分析。

  本课所处单元以“永远的冰心奶奶”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充满爱心的伟大作家,以及她“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精神。冰心以其淳朴的感情、丰富的知识、清丽的语言,同我们谈友谊,谈母亲,谈生命,谈如何处世与做人……所以在教研室杨主任的指导下,我们将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定位在佳作欣赏上。而《别踩了这朵花》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文,在集体研修中,我们将它作为精讲课文。

  《别踩了这朵花》全诗采用第二人称,诗的第一节开宗明义,直抒胸臆,以率直恳切的语气,向小朋友们提出一个希望——一种提醒,嘱咐,乃至要求:别踩了这朵花。诗篇对这朵“小小的黄花”作了述说:这是一朵幸运又快乐的蒲公英花,它在妈妈和大自然的关爱中成长着,在春天的滋润和期望中成长着。这又是一朵勇敢的花,它有着不畏艰险的坚强性格和蓬勃的生命力。诗的最后一节,又回到了诗人的“直抒胸臆”,对小朋友提出了更深一层的希望和嘱咐。冰心告诉小朋友:“小黄花”是大自然之子,它理应和人们一起共同享受春天的欢乐。因为,它也和人们一样,以充满生机的生命,把春天装扮得美丽多姿。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改理念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会冰心的爱“无处不在”。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它的语言美,读出韵律美,并积累精彩片段。3、尝试写几句简单的小诗,表达自己的想法。4、认识冰心“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诗歌“一读二诵三写”的欣赏方法。

  其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会冰心的爱无处不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认识冰心‘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诗歌“一读二诵三写”的欣赏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说设计理念

  我们的语文“单元目标尝试教学”课改实验在以往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悟理、悟情,更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得法于精读,应用于略读”。本节课整体设计上正是依据上述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真情,明确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和讲授法。点拨法重在引导,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尝试理解感悟,发现方法。讲授法可以帮助学生升华情感,明确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或写作。

  学法上,我依据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的学法是尝试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技能与合作技能。

  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利用了两课时进行教学。在单元导读课里,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冰心,并布置了本课的预习任务,完成预习导学案。第一课时就在此基础上,了解冰心作品三大主题,初步体会冰心的“爱无处不在”。以小组为单位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概括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理解扫清障碍,并布置本节课精彩一分钟主题。我在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是第二课时,在这一课时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课前精彩一分钟。本节课我设计的主题是:冰心的诗作。这一主题既紧扣单元主题,又与本文体裁一致,不仅帮助学生积累,还有利于本课诗歌的理解。

  环节2: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我首先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导入课文,再引导学生回顾,把握整体,为本节课的理解打好基础。

  环节3:明确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我要学什么,怎么学,明确学习的具体方向。

  环节4:品读文本,体验感悟。冰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无处不在,所以这一环节我设计的中心问题是:“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爱?”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并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作批注,注意方法的指导。在学生和全班同学分享探究结果的时候,我把展示的舞台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发挥,畅谈感悟,学生也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比如:有的同学说:“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从‘脚边、小小的’感受到冰心奶奶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因为有爱才会这样细心,连‘脚边、小小的’花都能注意到。”有的同学通过第三小节感受到了大自然对小黄花的关爱“给它盖上厚厚的棉被”,还有小黄花“静静地躺卧着,等待着春天的消息”那种享受爱的幸福。还有的同学说:从‘它闻见了泥土的芬芳,快乐的站起身来’,体会到了小黄花对生活的热爱,感觉很快乐,并尝试着用朗读来表达情感。诸如此类的回答还有很多,学生理解的非常到位,分析的非常透彻,一株幸运、快乐、勇敢的小黄花形象呈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从而也感受到冰心奶奶的爱无处不在。而作为教师的我完全没有必要再次重复孩子的话,或者局限孩子的思维,所以我只是对表现突出的孩子以恰当的评价,比如:你抓住关键词来理解,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你让诗歌的美更有意境了;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朵快乐勇敢的小黄花。诸如此类评价既是对回答者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阅读方法的指引。对于重点部分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诵读指导。

  当课文整体分析完毕,我又运用总结性导语回归课题、点明主题:“多么幸运的小黄花,妈妈爱它、大自然也爱它。它在关爱中,快乐地长大,勇敢地安家,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用爱来呵护她。这就是冰心奶奶用充满爱的诗句告诉我们的话,”学生再次齐读课题。还让每小组推选一名读书最棒的学生,配乐合作读诗,表达心中的爱。其他学生对朗诵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再由教师点拨提升,明确写法:冰心奶奶说:“我的心思你们也懂。”你懂了吗?她想要我们怎样做?要爱护的仅仅是这棵小小的蒲公英吗?(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 “小黄花”象征着整个大自然,象征着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本文写法上最大的特点:以小见大。

  接下来,我又依据读写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了再创作:读了冰心奶奶写给我们的小诗,你想到了什么?以后我们要怎样做?能不能把你的小心思也以诗歌的形式告诉冰心奶奶呢?请同学们试着完成学案上的尝试练笔。学生创作后展示优秀作品,并加以评价,评价时点评作品优秀在哪儿,以便其他同学借鉴方法。

  环节5:探究诗歌欣赏方法。这一环节我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来完成的。首先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欣赏这首诗的?先自主探究,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小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统一答案,然后再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汇报情况,其他小组质疑、补充情况及时给予小组评价并加分。因为这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方法总结,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许多小组都总结出了几点,交流归纳后,教师再次明确一读、二诵、三写的欣赏方法,以便学生掌握更准确的方法。

  环节6:盘点收获,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使头脑中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所以在课堂接近尾声之际,我让学生对照课前明确的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再把这些收获简单的总结概括:我们从内容里品味出了情感,认识了写法;学会了欣赏,还自己写了小诗对课文再创作。学生再根据这些收获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这种谈收获的方法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环节7:布置作业。本节课只是一个例中学的过程,学生要想真正学会欣赏必须经历实践悟和迁移用的过程。所以我在作业中设计了“用我们学到的欣赏诗歌的方法,欣赏冰心诗作《雨后》。”让学生熟悉方法,学会运用。后两项是我们的常规作业:在思维导图手册上积累精美片段,丰富学生语言;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系统。

  整个教学过程的分析、理解、感悟,注重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在讨论中感悟,在朗诵中升华。而对于方法的学习,更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后教师再明确、按实。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课文主干清晰直观的传递给学生,凸显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七、回味课堂,体验得失——说反思

  这一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感情充沛,课堂反映良好,得到了教研室王老师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例如:理解课文过程要抓住一部分理解透彻,不要被学生的思维牵引,否则会处处落不到实处。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如果朗诵契机抓得再到位一些,诵读效果会更好。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遗憾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说课稿 篇9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是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因此,我们就要改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美术教育观———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引入新的教学理念———给孩子一个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同时支持幼儿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达。

  《纲要》中还多次提到,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体现成就感。幼儿对艺术活动的表现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常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因而激发兴趣需要贯穿始终。

  由于小班幼儿还在绘画阶段的涂鸦期。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如果我们沿着传统的美术教育观,过多的用蜡笔和白纸取代所有的绘画活动,进行“依样画葫芦”,那我们既违背了《纲要》的精神,也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创造能力和个性化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本次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他们喜欢情境式活动为依据,我采用邮递员送信,变魔术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玩刷子、刷色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刷画的技能,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刷画后出来的效果比较突出,在视觉上有冲击力,适合小班幼儿的审美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进而培养他们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二、 说目标:

  根据《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相关总目标,结合本次活动的特点,我将目标设计为:

  1、学习用刷子来回涂画的技能。

  2、享受共用游戏,共同刷画的快乐。

  3、通过玩刷子,刷出图案,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第一个目标是技能目标,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本次活动的中心目的。

  第二个目标是社会目标。主要是让刚入园的幼儿初步感知同伴合作的美好,并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快乐。

  第三个目标是情感目标。主要是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为下次的活动做一个精神铺垫,打好自主作画的基础。

  三、说准备:

  首先说说我的心里准备。由于我首次在这么多领导和优秀的教师面前开展活动,我压力很大。然而我们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又有四岁、五岁两个年龄层次。他们在各方面的准备还不完善,在活动中也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本次活动我以物质准备为主。在活动中准备了小刷子、小水桶、水粉颜料、废纸箱糊的纸房等东西。这些是本次活动内容必备的物质材料,也保证了幼儿个体和整体操作的展开。这里指值得一体的是废纸箱的利用。废纸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废材料。幼儿园的点心盒,幼儿家中的鞋盒等等,大的、小的,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然而我们农村幼儿园又缺乏物质条件,根据《纲要》废物利用的提议和本园节约办园的宗旨,利用废纸盒时常在耳边响起。因此,我们在纸箱上作画,也成为一种时尚。实践证明幼儿在纸箱上作画更能体验创作的快乐。

  四、说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开始部分。我分配角色入场,初步引起幼儿的兴趣。以“送礼物”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开展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活动得以开展和幼儿参与的原动力。

  第二环节是认识创作工具的过程。因为每次的创作都有不同的工具,所以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认识工具的名称也是必要的。当然这也需要多次活动经验的累积,使幼儿逐步掌握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的。

  第三环节是刷得过程。我设置悬念,激起幼儿刷得欲望。并在刷得过程中体验快乐,学习刷得技巧。这里我运用了教师示范工具的操作方法,是启发式的,是让幼儿自然而然的掌握工具的运用。刷得过程中幼儿共同合作,共同游戏,共同体验刷得乐趣。共同欣赏作品,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符合小班幼儿的审美观。

  第四环节以游戏结束。首尾呼应。使幼儿在次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地快乐。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2.【实用】说课稿集锦5篇

3.【实用】语文说课稿集锦5篇

4.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

5.【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6.【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7.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8.【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