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7 17:27: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教学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读图说出四季的划分的依据和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动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

  通过观察动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

  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1)一年之中,南阳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2)一年之中, 南阳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什么季节较长 什么季节较短。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到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作文。

  这样有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

  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牢牢捉住“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教学这篇课文计划要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准确读写本文生字词,并解释生字词意思。能找出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教学重点

  作者抓住什么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 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有审美条件的审美艺术,因此可以充分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对园林的认识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增强教学效果。

  2.问答式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设计精辟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指导。通过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动笔勾画文中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

  2.合作、探究指导。鼓励学生交流信息,在思维碰撞中质疑,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能与天堂媲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能体现江南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苏州园林图片)这些图片让我们看到苏州园林的美,而有一位作家更是用他的慧眼写下了一篇文章,用他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设计目的:俗语加上图片展示的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给予学生以苏州园林的直观印象,为课堂学习创设氛围。

  (二)整体感知:(预计用时8分钟)

  1.作者介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学生准确读出并解释)

  3.学生自读,教师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设疑引导 (要求: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圈画关键词句)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美是怎样的美?(提示:可用文中的句子,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设计目的: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能抓住要点,因此,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完成教学目标1、2。

  (三)品读课文:(预计用时20分钟)

  1.学生听第1、2段录音

  2.请学生朗读第1、2段

  3.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

  (1) 为体现“图画美”这一特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操作的?

  (2) 他们的设计成功了吗?

  4.学生自读第3—9段,要求:画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5.请学生展示自读、合作的成果

  (1)请学生朗读体现图画美的段落,并以“我看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美”在 ”的句式来概括。

  (2)教师根据学生所读段落,展示相关图片,并归纳学生所说,逐步补充板书

  6. 对照板书,结合文本,思考:

  (1) 第1、2段与第3、9段从结构上分析是什么关系?(总分)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局部→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此外,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为学生创设没的情境,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让给学生充分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完成教学目标3。

  (四)拓展练习(预计用时6分钟)

  1.多媒体出示学校相关图片,请学生观察并写几句话。(要求: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五)课堂总结(预计用时2分钟)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处处都突出“图画美”这一特征,作者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知道写说明文就得紧紧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并且要善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这样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这也是下一节课中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预计用时2分钟)

  1.完成《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的练习

  2.回顾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一.总特征:图画美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说明顺序:整体 局部 (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这一板书直观的体现本课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说课稿 篇3

  一、领悟教材,掌握重点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制第四册第七课。

  2、教材简析:《小孔雀,告诉你》是已故作曲家施光南的作品。歌词的思想性很明显。即:好小朋友“不比穿戴比学习。”由于孔雀产于云南傣族居住地区,因此曲调具有傣族民歌风格,并采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衬词“啊罗哩”。全曲共有三个乐句,4 4 4第三乐句歌词均为衬词,这一乐句实际上是乐段的补充局部。第一、二乐句的第三、四小节处于对应位置,但为了强调歌词中的动词“抖”和“穿”,两句中的节奏稍有不同,×× ××|×××|与×× ××|×××|同学可能会混淆;第三乐句中的“36 33”是同方向的连续大跳,音准不易掌握。以上两处可能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所以,在歌唱的基础上歌扮演的练习,能进一步巩固 歌曲,提高同学的节奏感,动作的协调性和发展了同学的听辨能力、感受力、思维能力以和音乐记忆力。为儿童能在今后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示音乐打下基础。

  3、教学目的: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和二年级同学的教学要求,制定以下的教学目的:⑴通过学唱歌曲,指导同学用纯洁、优美的声音唱好这首歌,并对同学进行艰苦朴素的保守教育。⑵引导同学根据歌曲的旋律和内容进行动作,培养同学的节奏感、韵律感,使同学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表示音乐。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学习歌曲《小孔雀,告诉你》。因为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同学很重要的艺术实践,它包括着某些音乐技能的运用,以和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等。教学中只有通过胜利的艺术实践,才干发生美好的艺术形象,从而培养同学审美、创美的能力。难点是分清节奏×× ××|××× |与×× ××|××× |;唱准“36 33”。

  二、精选教法 激趣乐学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注意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思维形象以直观形象为主。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与高年级不同。同时,儿童的自制力差,所以我在课堂上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生动的语言启发诱导,形象的演示点拨指导,多彩的内容巩固运用,从而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同学能够愉快地接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三、暗授学法 自悟探究

  通过教学,让同学体会“感知→理解→记忆”这样三步走的学习方法教会同学先靠自身的感觉和知觉获得感性资料,再通过理解,最后达到记忆的目的。

  四、巧设程序 培养能力

  1、组织教学:随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引导同学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同学歌唱的技能技巧,是音乐课的重点。本课有意识选用音节“li”的发声练习,使同学初步感受新课的气息控制和正确的口形运用。

  1=G 2/4

  d l l m l l d l m d l l

  ×× × | ×× × | ×× ×× | × × |

  li……

  s s l s m d r s s l s r m s

  ×× ×× | ×× × | ×× ×× | ×× × |

  li……

  第一条我采用听唱教学法,第二条采用模声教学法。模仿性强是小学低年级儿童心理的最大特点,布置这两条练习曲有三个作用。(1)为了练声。(2)针对同学的有序性,把新歌教学中容易混淆的地方找出来进行练习。(3)根据视唱的节奏型进行节奏训练,以加强同学对节奏的稳定性,为学习新歌奠定基础,然后我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出新的内容。

  3、新歌教学

  (1)(出示画面)因为图画的展示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它有助于儿童发展丰富的想象。为此在新歌教学之前,我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画面以的形式讲给同学听,让他们发生浓厚的兴趣,接着告诉大家,小孔雀要与小朋友比美,那么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呢?今天我们带着问题用一首《小孔雀,告诉你》的歌来回答同学们,提示课题。

  (2)(出示歌页)根据儿童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特点,所以我把歌谱中易于混淆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加以区别、比较,利于学唱。

  (3)学唱歌词:为了使同学更好更快地学会歌曲,我采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正确分析讲解歌词,再有感情地范读。接着教唱歌词,在教唱之前,我边范唱边进行歌扮演,为了使同学在头脑中对歌曲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便于后面的学习。在教唱时,要求小同学咬字、吐字清晰,待同学基本会唱后,为了让他们进一步掌握歌曲,发生肯定情感,可以让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歌扮演。由于儿童模仿里和接受力较强,因此我采用了讲解法、示范教学法和模仿教学法进行教学。然后,结合课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好小朋友“不比穿戴比学习”。最后让同学一起来分辨歌曲表达的情绪(中速、天真活泼地)。这里我做到了因材施教。

  歌曲的处置:由于本课重点是让同学掌握歌曲的演唱风格,所以首先是让同学对歌曲的结构有所理解。对此,采用了启发引导和讨论的方式,让同学根据自身对歌曲的理解发表各自的处置意见,选择几种不同的处置方式进行试唱,让他们在演唱中进行比较,最后确定处置方案。这样有助于他们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旋律,从而提高歌唱的表示能力,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5、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唱《小孔雀,告诉你》感受到了具有民歌风格的歌曲,并教育同学要养成艰苦朴素、不比穿戴比学习的优良品质。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对长方体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比较,达到对长方体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后面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学能力。

  3.教学环境分析

  这节数学综合实践应用课选择计算机网络教室来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在网站中挑选适合自己难度的测试题,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充分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及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在复习整理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理复习后,学生在竞赛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综合应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一、复习梳理 构建体系

  二、综合应用 解决问题

  三、自主尝试 个性发展

  四、交流收获 拓展延伸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梳理 构建体系

  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自己梳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课堂上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各自总结的知识点,达成共识,然后汇报。由于学生汇报时的顺序可能和表格顺序不同,我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灵活性、便捷性特点配合学生的汇报,实际教学时我仅用时3分钟即完成表格,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

  二、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鱼缸里的数学”和“包装的学问”两道综合应用习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母题的训练下进行变式练习。

  “鱼缸里的数学”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展示给学生一幅形象直观的鱼缸图,学生从图中清晰地看到各种制作材料及缸中水的深度。几次教学实践后,同伴们建议我改变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改为学生看图自主提出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点击课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被调动起来,课堂节奏也明显加快了。

  “包装的学问”中,我首先请学生设计包装2盒礼品有哪些方案,完成表格,借助对表格的观察、比较、分析,复习包装而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之和越小,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就越小”这个规律。然后让学生思考包装4盒、8盒时怎样最省纸。学生汇报的同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各种包装的方案,用以配合学生汇报、比较,这样省时高效,形象直观,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规律。

  三、自主尝试 个性发展

  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其目的是借助网络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索,学习交流的平台,检验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此环节中我按照以下5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专项测试网站“奇妙的长方体世界”,它分为四大板块: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容积)和综合应用,及每一个板块中的三项基本内容,重点向学生介绍了自主水平测试板块中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检测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检测题。

  接下来我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分工后,开始进行自主检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我寻求帮助,此时我利用网络教室特有功能实现师生互动,但没有影响到周围任何一位同学。学生们在提交答案后,计算机会做出判断,并统计出学生的得分情况。在这样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不用再全体同学同做一道题,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完成了比以往更多的题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10分钟过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典型错题,全班达成共识。最后宣布比赛成绩。

  四、交流收获 拓展延伸

  这是全课最后的环节,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有哪些收获?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接下来我向学生提出建议: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浏览网站,自主选择测试题,教师会定期更新检测题,欢迎同学们提供好的检测题。将知识拓展至课外,进一步发挥网络优势,帮助学生继续学习。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想,总结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4个特点:

  1. 容量大

  2. 反馈快

  3. 效率高

  4. 自主性强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梅花魂》一课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于梅花发生的五件事。第一件和第三件作者直接表达了外祖父的思乡念国之情,学生自己一读也自然明白。二四五这三件小事,作者娓娓道出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珍爱墨梅图,送墨梅图赞梅花、赞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送绣有梅花的手绢,一步步读来,让我们恍然明白: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老人对祖国深深地眷恋之情全部寄托在梅花身上;同时,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然漂泊他乡,但永远不变的就是他炽热的爱国之心。

  2、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句段,体会外祖父的爱国之情。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独立学习新课内容,熟读课文,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字词障碍。

  (一)导入新课,解题质疑

  学生背诵《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激发学生情感,引入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课题梅花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设计意图是考察学生预习情况,为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字词的积累,进入新课做铺垫。

  (三)品读感悟

  一: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外祖父爱梅花,运用以前学过的圈重点词句,写批注的方法这样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找到位,也可以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二:抓重点段,体会外祖父为什么如此珍爱墨梅图。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爱梅、赞梅,赞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进而体会老人的爱国之心。两个大问题既清晰又层层递进,合理地巧妙地将文中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也是一条清晰的情感线,将外祖父的爱国之情抽丝剥茧般地落于学生们的眼中,心中。

  三:在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悟梅花的坚强不屈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顶天立地,物和人的共同之处自然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时提出借物喻人写作手法,既清晰又水到渠成,学生轻轻松松地了解并掌握。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习《梅花魂》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迁移,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在阅读中感悟松树的精神,让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拓展阅读和小练笔中,进一步落实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在自己的练笔中。

  四、说板书设计

  首尾呼应、梅花魂、中国魂。

  动作描写、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借物喻人、神态描写、外祖父—爱—梅花—更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课堂所讲重点,使学生一看即懂,看到板书就能够明白所讲内容及文章重点。

说课稿 篇6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让我们一起认识这篇文章(读题)。

  课前同学们肯定已经看过文章了,你觉得这课题有什么特点?(引用了人物的语言)你的眼睛很敏锐.

  二、教学新授

  (一)初读课文,分辨真伪

  1、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句怎样的话,理由是什么,可在文中去找出。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先将课文读通顺了,然后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认真”。

  生字新词是我们学习课文的交通障碍,谁能排除万难,

  检查词语:流连忘返、身无分文、溜之大吉、攥着(就是紧紧握着)、茫然、枯蔫、奔向(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哪里直接就告诉我们这是谎言?

  ①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说你的理解。你能从字里行间去理解,不错。

  枯蔫焦黄意味着什么?(时间很长)

  有多长?(从卖马草的那天起)

  你们的一双慧眼发现这是一句假话。把你的发现再读给大家听。刚才谁也发现了这句,好,再把事实告诉大家,读。

  ②“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把你发现的蛛丝马迹说给大家听。你把你的目光锁定在了词上,很会抓重点。

  轻声地跟我说一说,读。

  原来这匹马是残疾青年所编造出来的,那是他的谎言。

  (二)深入课文,研究细节

  其实在文章里,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感受到那说谎的痕迹,让我们再次地走入文中去寻找。

  1、编造谎言

  ⑴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从茫然的眼睛,我知道姑娘是很不明白,家里明明没有马,为什么哥哥这么说,还要买他的马草。)把你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你读懂了姑娘的眼神。

  你很会读书,已经明白了哥哥的用意。那就把他的用意读出来吧。

  ⑵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我进去了只会看到一堆枯黄的马草,却看不到那匹马,这样,他的谎言就戳穿了)

  你真会分析,说到哥哥的心坎里了。用你的理解来读读。读书就得像他那样投入。

  ⑶“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你觉得当时他会怎么说这句话,再读一读。说你的理解。

  刚才用行动阻止不了我,现在居然用语言来恐吓我了。

  2、剖析原因

  同学们,他家明明没马,那为什么要说有马呢?为什么要帮我?

  从哪看出我酷爱看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

  a那里是我放学后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

  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就是。而且这样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是惟一的,就是那个小书摊。

  一个惟一,一个流连忘返道出了我的酷爱读书

  爱读书的你----读。流连忘返读得特别精彩,老师看到了你在那里驻足停留的身影了。

  b偷偷地看上几眼,也能过过书瘾,十足的书虫。

  c攥着来之不易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你已经基本理解了,谁还有补充?

  珍惜这钱,就是珍惜看书的机会。

  请你读一下,将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匆忙奔向书摊的身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d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

  让我们听听你的理由。你说出了我的心声,更是你的心声。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面对知识我是如饥似渴,我面对书就像饥饿的人面对面包一样,我实在是饿啊。

  这一切青年都看在眼里,于是就有了这个谎言。

  3、真相大白

  ⑴识破谎言,心存怨恨

  我们是旁观者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可当时的我并没有明白青年的心,只想卖出自己的马草,只记挂着那匹马。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再来读这段话。同学们,当我提着马草走进后院之前,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当时我是什么心情?

  可事实呢?

  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不断的在我眼前放大、放大,我不禁自问:读

  我环顾四周开始寻找:读

  我在院子里到处寻找:读

  我发疯似的跑遍每个角落寻找:读

  ⑵回顾往事,心存感激

  哪里出问题了,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我停下寻找的脚步,细细回想

  就在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幕幕的往事。此时此刻,我看见了……

  (看见了眼神)出示句子,你读,此时我明白了,

  ……此时我明白了

  (三)真情补白,情感升华

  这时,我全明白了,我到底明白了什么?写下来。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突然之间我明白了。

  你明白了青年的良苦用心。此时的你是激动万分。你是个会感恩的人。你被这样一位青年感动了,是吗?

  此时的我是心潮澎湃,我扭头冲了出来。于是在我们眼前展现出这动人的场面:读

  所有的感动汇成了一句话,深埋心里没有说出来,现在请你帮我大声说出来吧!

  谢谢你,叔叔!(出现几个叹号)

  三、蕴意提升

  走进文章,走进内心,再回到课题,现在你是否对它有了更深的体会。读

  (让我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希望我能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你真的很会读书。你理解的非常透彻。什么叫知音啊,你就是青年的知音。这是青年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

  《别饿坏了那匹马》那是一个谎言,但却是一个善意、美丽的谎言!

  四、课外拓展

  善意的谎言有时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话题。在课的尾声,老师向你们推荐几篇同类型的文章:《天使的吻痕》、《最后一片叶子》、《妈妈爱吃鱼头》、《善意的谎言》、《高贵的施舍》……有心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说课稿 篇7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996年,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说教学目标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四、说教程

  (一)借助C A 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 A 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 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

  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导读、议论完之后,请学生动笔完成课堂练习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样,通过CA 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 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 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 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2、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3、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五、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六、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七、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八、教学程序设计

  1、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2、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

  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练习:(判断题)

  3、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4、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5、拓展练习。

  6、总结评价。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aaa。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画杨桃》。我的说课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画杨桃》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

  二、【说目标】

  为领会编者意图,达到应有效果,根据课标的三个维度、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及本课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语。

  2.能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角色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

  3.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初步读懂课文所蕴涵的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实事求是。

  三、【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我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策略,以“读悟结合法”为主,情景教学法、信息收集法为辅,优化结合,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本节课我将重点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和“朗读感悟法”。

  四、【说学法】

  1、主动学习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五、【说教学过程】:

  为落实教学目标和体现教学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1、谈话引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3、精读课文,积淀语感。4、回归整体,进行总结。

  (一)、导入部分

  主要是简单介绍杨桃,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杨桃的图片。然后出示课文标题“画杨桃”,并且让学生就标题展开联想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杨桃画得怎样?”等等,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炼。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带着教师提炼的问题默读课文一遍,并圈出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让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问题,选派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答案,然后教师对问题进行点拨与总结,接着出示生字词“ 叮嘱、审视、轮流、和颜悦色、教诲、一生受用”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

  (三)、精读课文,积淀语感

  讨论问题,全班交流、反馈:(层层递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理解“教诲、叮嘱、审视、半晌、和颜悦色、一生受用”等词的含义,并回归原文进行深入理解。

  2、父亲叮嘱我什么,老师讲的话具体指什么?

  3、画杨桃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我要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4、父亲的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有感情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 1、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就必须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落实在个体感悟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3、在朗读中,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感情,把感情送进文本。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

  的熏陶。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大概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回归整体,进行总结

  总结全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待学生交流完后,在适时总结学法并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在诵读中感受父亲的话,激起学生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心中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我的板书力求精简,重点突出。

  11、画杨桃

  爸爸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总之,以上设计我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设计总体上体现“实”字,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体现“精”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真”字,将扎实的语言训练和“个体价值的体现”结合起来。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我叫***,来自孝感高新区魏站小学,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雨了》。我将从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下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题为《变化的天气》,安排有关心天气、刮风了、下雨了、小小气象员、奥运与天气五个学习内容。学生在前一单元已经学习了“热对物质的影响”和“水的三态变化”,为本单元探究风雨的成因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本单元学生还将了解天气是可以预测的,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教材设计了一个模拟下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雨的形成过程,借助资料呈现云的形成过程和云的形态。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天气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敢于思考和质疑,乐于尝试和探究。学生的学习困难在于很难直观感受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本课希望学生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学习,发展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知道雨的形成,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 能力目标:经历和体验雨的形成过程,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意识到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态度。

  (二)、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模拟下雨实验探索雨的形成过程和了解云的形成; 难点是知道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及教学准备: 1、教法: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应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堂应具有开放性。根据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汇报法、问题引导法。 2、学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规律,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运用了“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主动地思考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准备

  为直观呈现内容,教师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冰块。 2

  以及有关云的资料,电子白板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白板出示谜语:银线根根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地,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谜底:雨)

  2、动画呈现下雨的情景,对于下雨,你想知道什么?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舞台,这一环节由谜语引入,让学生对熟悉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

  1、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出示实验器材,请学生讨论试验方法及步骤,重点让学生思考每个实验环节的设计意图。小组汇报后教师适时引导形成实验方案: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照射,等待8—10分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实验要求:1、在实验当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整 3

  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完成实验记录;2.确保水槽始终处于光照处。

  说明:实验条件要求晴天在户外进行,且温度适宜,遇阴雨天在室内进行,可用电灯泡模拟太阳。

  2、学生6人一组分小组模拟下雨实验,小组长负责领取实验器材和成员分工。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结论:水槽里的水在阳光照射下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倒挂在玻璃上,小水滴逐渐变大,就变成了“雨”落下来。(板书呈现过程)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三)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活动二):

  刚才我们实验模拟了下雨,那么自然界的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课件展示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

  请学生自主归纳出自然界下雨的过程:地表和海洋里的水吸收了 4

  太阳的热量蒸发,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变成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后落下来就形成雨。

  2、你能把刚才实验中的条件和自然界中的下雨过程相对应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归纳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比模拟实验和大自然下雨,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把握知识点,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

  (四)拓展延伸、交流收获

  1、课件展示云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表述形成过程: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后,水蒸气就会冷凝成小水滴或结成小冰晶,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看见的云。 2、请学生欣赏几组精美的云彩图片。简介云的分类,并介绍不同云的特点及其所预示的天气变化。

  3、课外延伸:搜集资料:下雨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在这节课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关于雨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云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几种常见的云,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和大胆思考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 5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编十篇

2.关于说课稿初中范文6篇

3.关于数学专业求职信范文汇编十篇

4.关于施工合同范文汇编十篇

5.关于感谢信的作文汇编十篇

6.关于施工合同汇编十篇

7.关于工程专业求职信汇编十篇

8.【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

9.【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