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3 13:04: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说课稿模板十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重点难点】

  本课中绝对值的两种定义是重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如何突破绝对值符号里字母a的任意性这一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理解难度大。

  【教法学法】

  教法

  (一)、教学手段: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相反数,对正负数,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1 、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2 、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3 、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4 、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5 、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6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7 、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绝对值两种概念,不易理解,容易出错,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重视与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教学程序】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打出第一张幻灯片复习提问:什么叫做相反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共同特点吗?学生会积极回答第一个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回答,于是打出第二张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引出课题:绝对值。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绝对值这样比较深奥的数学名词,所以我利用数轴在第三张幻灯片里直接给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这个定义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给出定义后引导学生讨论:“定义里的数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绝对值定义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

  然后再回到第一张幻灯片里提出的问题: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在上一环节与学生一起理解了绝对值的定义后,我再提出问题:如何由文字语言向数学符号语言的转化,即如何简单地标记绝对值,而不用汉字?在此不用提问学生,采取自问自答形式给出绝对值的记法。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绝对值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做教材的课堂练习第一题,写出一些数的绝对值。可以请学生起立回答。我就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再次强调绝对值的定义。

  3、在完成第一题的练习后,我又给出一新的幻灯片,并提出问题:议一议 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从而引出绝对值的第二个定义。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绝对值的两个定义后,我安排了10道不同层次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特别注重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

  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

  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视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剩余时间的多少我还预备了五道课堂升华的思考题,再次强化训练,启发学生的思维。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习题 1,2,3,4,5,10。

  2、选作两道思考题:

  (1)求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2)已知x是整数,且2.5<|x|<7, 求x.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说课稿 篇2

  1、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第三册第5课《小花饰》,本课属于手工类型。

  (1)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以“小花饰”为内容的课业,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小花饰这种装饰形式的多种用途,自己能够说出各种小花饰的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习制作小花饰的方法,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2)教学目标。

  #通过对小花饰用途的分析、制作方法的学习,了解小花饰的装饰功能,掌握小花饰最简单的制作方法。

  #在展示小花饰、讨论其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从中体验到造型活动的快乐。

  #在说小花饰用途、学做小花饰、分析小花饰特点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用语言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

  (3)教学重点:小花饰的制作方法。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小花饰,对小花饰的制作方法不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基本方法,从而装饰生活、美化生活。运用演示法和探究法帮助学生攻克重点。

  教学难点:了解小花饰的用途,感受小花饰的审美特征。小花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将小花饰的用途作为难点,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用,并体验到创作的乐趣。采用对比和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小花饰的用途有所理解,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小花饰的用途,旨在让学生加深对小花饰用途的熟知,以便运用在生活中。从而攻克难点。

  2、说教法、学法

  二年级学生虽然对手工课有一定的尝试,但在制作、理解上仍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让学生很快的了解小花饰的用途,采用对比法以攻克难点,采用演示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花饰的制作方法。

  3、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演示工具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

  4、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采用对比的方法导入(采用对比法导入,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发现小花饰的用途)

  A将两个不同的盒子展示给学生:一个是有小花饰装饰的,一个是没有经过装饰的。

  B教师手戴小花饰饰品,使学生了解小花饰的另一种用途。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多了一个装饰物体本身就会更加漂亮!)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A、欣赏课件(举例说明小花饰的用途)课件的欣赏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小花饰的用途。

  B、欣赏留言条,“爸爸妈妈,我去上学了!”请学生观察这个小字条有什么特点?你读了这个小字条有什么感想?(使学生体验父母的情感)

  C、每组选派代表发言,以搜集到的物品说明小花饰的其他用途。

  通过对比和欣赏使学生知道小花饰的用途,了解小花饰的样式,解决难点, C部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小花饰的用途,旨在加深学生对小花饰用途的理解

  D、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漂亮的小花饰是怎么做的呢?(展示课件)

  E、教师演示一种花饰的做法

  F、第二种花饰的做法,由学生探究完成学生可根据课本中介绍的小花饰的制作方法或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自己设计一个小花饰

  5、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小花饰,想一想你的小花饰有什么用途?

  6、巡视辅导:

  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7、课堂小结:

  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将制作出来的小花饰根据自己小花饰的用途贴在不同的展板上,看完了其他同学的作品,你觉得哪件作品最棒!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将你的作品修改后送给你最喜欢的人好吗?

  8、本课在教学环节中的小花饰的制作方法上采用了分层教学,对于能力有限的学生,可以只学会第一种教师演示的方法,而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可对第二种方法进行尝试: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自己设计或参看课本中介绍的方法。在展示环节,采用了交流会的形式,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在交流会上,学生可以自评、同时也可以评价其他同学,又是一个互评的过程。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在大班量的守恒学习中,长度守恒是幼儿最先接触的守恒问题。长度守恒是指两个长度相等的物体,即使位置、形状发生改变,其长度仍然保持不变。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大班数学领域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初步认识量的守恒,能不受外形、摆放位置等变化的干扰,基本保持量的守恒”。幼儿处于大班上学期,已初步具有测量、比较的经验,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也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但仍显表面化、肤浅化。因此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材料,在游戏操作中学习长度守恒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次活动的设计就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摆一摆中理解长度的守恒,对长度守恒有初步的概念。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认知领域的目标,及我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出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长度守恒现象。

  2、能不受物体位置、形状等变化的干扰,理解长度守恒概念。

  3、在活动中养成小心验证的科学品质。

  三、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在游戏操作中正确感知长度守恒的现象。

  活动难点:使幼儿做到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干扰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四、说教法、学法

  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活动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操作法、游戏法;学法有观察法,合作法等。并且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和实践,从而为突破活动重难点打下基础。

  五、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

  1、教师演示材料:黑板 双响筒 铅笔两根一组,共五组 投影仪

  2、幼儿操作材料:毛根 丝带 毛线 绳子 纸条 电线 塑料绳(每种2个)小棒(双色各10支)

  六、说活动程序: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及重难点,我将整个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一)通过改变物体摆放位置,感知长度守恒。

  (二)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感知长度守恒

  (三)通过等长且数量相同的物体随意造型,感知长度守恒。

  第一环节: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在这个环节我运用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操作法;学法有观察法,操作法)

  活动一开始,我带领孩子们进入神秘的“线条王国”,首先请幼儿以目测的方式感知平行摆放的两支铅笔,幼儿能够较快的判断出两支铅笔一样长。有了这层的感知后,第二步难度递增,变化两支铅笔的摆放位置,铅笔位置改变后,幼儿的判断也出现干扰。这时引发幼儿的思考:这两支铅笔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我充分给予幼儿表述的机会,并引发幼儿想办法证明到底谁长谁短?并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采取比较的方式,验证出两支笔是一样长。同时,在幼儿验证过程中,我引导幼儿共同关注验证的步骤:一头对齐后再看看另外一头是否对齐,如果对齐说明他们一样长。让幼儿感受验证的严谨和数学的科学性。最后,在孩子们判断比较后,引导幼儿发现秘密,做出小结:一样长的物品,虽然摆放位置改变了,但它们的长度不变。

  第二环节:游戏过程中动手动脑,在探究解决问题中学习。(在这个环节主要运用的教法是操作法;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游戏法等。)

  1、找一找──在这个环节,我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宽窄不同,长度相同的纸条;颜色不同,长度相同的毛根、毛线、电线、大绳、丝带等等,相同材料,一样长的找朋友。

  2、变一变──引导幼儿改变物体的形状,看谁变得最有创意。

  3、说一说──启发幼儿相互猜测改变了形状后它们还一样长吗?为什么?怎么验证?

  幼儿在自由的操作、游戏之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这时师幼(配合投影仪)一起验证结果,发现:

  1、两张纸条宽窄不一样,但长度相同,形状变化后,长度不变。

  2、相同长度的毛根,电线,不管形态怎么变化,它们的长度都不会变。

  3、大绳、丝带、无论摆出什么样的图形,它们的总长度是不变的。

  在幼儿讨论和交流自己操作的过程后,我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小结:只要是长度相同的物体,不增加,不减短,无论宽窄、颜色、形状怎么变,长度不变。

  第三环节:讨论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形成长度守恒的感性认识。(教法我运用了游戏法,操作法;学法有观察法,合作法等。)

  在这一环节,我把幼儿分成两组,竞赛游戏的趣味更加浓厚。我用一句话引出第三环节:“在规定时间内拼一条首尾相接的小路”,这句话激起幼儿跃跃欲试的情绪,每组幼儿通过商议,合作拼出不同造型的首尾相接的小路。这时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这两条小路是一样长吗?为什么?怎么验证?”在幼儿充分议论后,发现小棒的数量和长短是一样的,得出结论,这两条路的长度是一样的。最后大家通过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小结出:相同长度,相同数量的小棒,无论拼出什么造型,长度不变。

  七、说活动延伸:

  益智区——投入两根长度相等的绳子,用剪刀将其中一条剪成段,让幼儿再次判断长短。

  美工区——数量与长度相等的吸管、火柴、毛线、毛根、绳子让幼儿拼出不同的造型,判断它们的长短。

  家园共育——请家长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迁移长度守恒经验进行比较。

  八、说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现象人手,形象地将数的守恒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便于幼儿掌握,活动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将大家的知识经验加以交流和反馈,达到教学的目标。

  整个教学以进入线条王国探秘为主线,把各环节串联在一起,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和主题性,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主探索,提高了观察力,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数的守恒,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但活动中也有遗憾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让教学更加灵活;因为时间的关系,所展示的环节也略显单一。

  以上是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可贵的沉默》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了,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但是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却没有几个,几乎没有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的对比之下,老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学会关心别人。本文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的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爱父母,关心他人。

  难点: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说学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也许他们从书本上知道要关心他人,关心父母,但是缺乏付诸真心的行动,因此,本课是引导孩子们用行动来回报爱的一个很好的教本。

  【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悟交融,在平等对话中获得启迪,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的感知。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课文里面的孩子来对话,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打算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先出示图片、播放歌曲,问:你们看到这漂亮的生日蛋糕、听到这熟悉的音乐想到了什么呢?

  我引导学生从情景再现入手回忆关于自己过生日时父母是怎样做的,然后出示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请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然后把课文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二、品析语言,探究体验

  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本课重点我设计了朗读,重点赏析,发散延伸等形式对文章做了整体感知。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思考---交流的过程。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2、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3、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感悟、直至理解,使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三、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说出我们在体会爱,懂得爱之后,如何去回报爱?只要能讲出自己的想法都给予肯定。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被赞赏的,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会使他们继续寻求更多、更好的方式去表达爱。而本课的难点也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不攻自破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去设计自己回报爱的方案。这样优化了学生思维,也是对文章的拓展。这也是我设计这堂课的主旨。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有效的把握情感 ,获得新知是课堂各环节的主要目的,但引起共鸣,净化心灵更是文章灵魂的体现。相信有了上面的学习热情,学生们一定会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奉上一份真挚的情感。

  我设计了“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感悟和体验到了爱的真谛,既使学生在学语文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又使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培养,充分落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知道了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回报爱。这样的对话过程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升华了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这沉默的可贵之处。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17 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爱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ao ou iu》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的第十一课。本课配有1幅大图和5幅小图,大图是配合教学的情境图。图上画有海鸥、穿棉袄的小朋友和游泳健儿这几种景物物,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出现了ao ou iu三个复韵母,画面情境是:在江面和江边,一群游泳健儿在破冰游泳。海鸥在江面上边飞边叫.几个孩子在岸上一边观看,一边一个劲儿地鼓掌“加油”。另5幅插图分别位于复韵母ao ou iu的上面,是这三个复韵母的表音表意图。左上和右上的两幅画的是大刀和小桥,在这两幅图中,图意有助于学生练习拼读含ao的双拼或三拼音节,左下一幅画的是花狗,左下一幅画的是气球,又有助于学生练读含ou 或iu的双拼音节。4幅插图都意在强化学生的注意和记忆。最后一幅横幅图是帮助学生认读拼音句和14个音节中的9个含ou或iu的带调音节,并在饶口令训练中提高口舌操作能力,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小学低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学会“ao ou iu”3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ao ou iu”3个复韵母的四声,能正确熟练地读出带调韵母的音。会读三拼音节,会读拼音词。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教学汉语拼音《ao ou iu》时,我把引导学生“读准ao ou iu三个复韵母的音,认清字形”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学会“ao ou iu”三个复韵母的四声及其标调规则并以读出带调韵母的音为难点,关键要指导学生读准二三声的音。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陶行知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于亲”,教师只有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等多种途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学习方法:尝试自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完各字母的读音后,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学各字母的书写格式以及笔画顺序,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所以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一上课我就放一首歌曲引入。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歌曲自由做动作。

  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跟着我做口腔体操,把学生一开始就带入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儿歌激趣,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我以小朋友都喜欢的儿歌(即主题图文)导入,教师范读,这一环节我创设在儿歌中找韵母这样的探究情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第二环节:我以声母与复韵母ao ou iu交朋友的方式组成音节教学生拼读。在这一环节中,我用了大家喜欢的汽球,在汽球上呈现声母与韵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把两个汽球碰在一块就出现了音节baō,形象直观地教给学生直呼的方法,接着我让学生用多种方式的拼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环节,“由扶到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方法,通过比赛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回归生活,给物标音。

  第一环节:我让学生把拼音词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拼音。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我让学生跟我一起作《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增加训练量,提高拼读能力。

  第三环节:让学生去超市购物,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再一次掀起高潮。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拼音词的联系,我们知道生活即课本,生活即知识,学为了用,用为了促进学,这儿设计给物标音,既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又使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了大语文观。

  (四)拓展延伸

  运用音节自主学习儿歌、说话,我把它安排在课后完成,培养学生的拼读及说话能力。这一拓展性地练习,让学生由我想读、我想说,到我愿意读、愿意说。意在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巩固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

  教学效果预测: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变无趣为有趣。整堂课我以活动、游戏为主,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化难为易,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只要我们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地创设学习环境,就一定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学生都能在拼音这片乐园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表演,从中理解深刻的道理。

  二,说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运用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的传授点

  通过学习课文,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能通过课文中的对话,对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认识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

  2,能力的培养点

  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培养。

  3,思维教育的渗透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4,习惯的着眼点

  通过渗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互学互帮,自主学习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时,通过图画、录象、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想象,把图上所描绘事物同课文中的词语情景联系起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词语描绘的情景和蕴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

  3,表演体验法:在分角色的表演中,通过语气、动作的夸张,再现寓体的生动情境,展示每个学生自学自悟的结果,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四、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鉴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图象激趣,学习生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可爱的生字娃娃形象学习巩固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扫除学生阅读路上的拦路虎,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朗读多样,培养语感。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利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二年级的课文简单浅显,课上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一读就懂,在每次读书之前都精心设置了一个导入过程,或用简洁生动的导语,或借助画面、音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 。此外,课上采用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男女声分读,小组赛读,指名读,愿意的学生站起来读......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在课中读的次数多了,背诵也就水到渠成。这样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增长了见识,加强了对书面语言的感受程度,这和《新标准》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使学生达到了“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和“阅读的兴趣”。

  (三),多边互动,探索文本。

  这个环节可以分以下几步:

  (1)、指导学好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我首先创设情境: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猴子种下了一棵梨树苗,接着让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演示小猴子给梨树浇水施肥的情景,启发想象:猴子当时会想些什么?然后告诉他们梨树的生长是不需要天天浇水施肥的,从而体会到猴子这样做是因为它非常心急地想吃到梨子。然后指导学生读出猴子的心急:是啊!这只猴子刚刚种下梨树苗,就急着想吃梨子,多心急呀!怎样才能把猴子的心“急”读出来呢?大家试试看!

  这一环节的设计借助多媒体的生动场景演示,模拟展示猴子种树的过程。充满童趣的动画,能激发孩子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主动学习、轻松学习奠定基础。这里的朗读指导,旨在让学生体会猴子想吃果子的急切心情。简洁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顺其自然的朗读,准确到位的互动,入情入境的想象说话,为学生理解课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由扶到放学习第2—8小节,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里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默读第2—8小节,想想说说猴子三次种果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整体感知这部分的相似结构。

  第二、三自然段,以扶为主。这两小节是写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结构与第四、五节、第六、七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会学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两节时,我让学生先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把写猴子的做法和这样做的原因的句子画出来,再想想句子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农谚、梨五杏四的意思,接着重点指导好朗读:乌鸦对猴子说话:“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要读的急;你有这个耐心吗?读出对猴子的耐心表示怀疑,还要读出乌鸦的语言个性。最后上来表演交流。教师做适当地提示与指导。

  第四、五和第六、七八节,以放为主。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了前两节,已经对相似结构的'四、五,六、七节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这几节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接着引导他们按照前面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然后交流表演。在交流过程中,我重点进行朗读指导:启发每个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可采用图文对照导读、个性体验品读、同桌感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由于这部分出现了三种动物,且他们之间进行了较多的对话,紧扣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地去模仿各个动物的言语,通过他们的读去体会各个动物的心理,喜鹊和杜鹃的话“你能等得及吗?”“你不着急吗?”要读出对猴子耐心的怀疑,另外还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言个性,读喜鹊的话声音要清脆悦耳;读杜鹃的话声音要响亮婉转一些。而猴子所对应的想法“我也等不及”“我还是等不及”则要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心态。

  (3)、学习第九自然段,感悟寓意

  第九自然段是最后一段,我让学生联系前面的课文思考,设疑:故事中的这只猴子一想吃水果,可是到头来,什么树也没有种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在交流、相互的启发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再用多媒体展示树叶枯萎和猴子无精打采的动画,让学生说说此时想对这只垂头丧气的小猴想说些什么。这时的猴子形象与上课伊始刚种梨树时猴子的神采飞扬形成鲜明对比,便于学生更深刻和真实地揣摩猴子此刻的心情,于是,学生会有感而发对猴子想说的话。这样创设特定的情景,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对寓意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四)、引导续编,深化情感。

  这一环节,我准备创设这样的情境:又是一年的春季到了,大家想像一下,这只猴子听了小朋友们的话后,会怎么做呢?

  意在通过续编故事,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五)、实践拓展,内化迁移。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开始。这一环节,我分二步走。第一步,让学生读一读一些做事有耐心的一些谚语和成语,例如“欲速则不达”,还有德国的“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阿拉伯的“参天大树从种子开始”等等;第二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学其它童话,促使能力迁移。

  (六),指导生字,养成习惯

  写字是低年级的重头戏,我通过与汉字朋友打招呼、给汉字找朋友的活动中,让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加深印象。通过“热身运动”——复习笔画、学习新笔画为写字作铺垫。指导书写时,通过电脑老师教笔顺,教师的范写,学生的描红、临写,师生的共同评议,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握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好。

  (七),板书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22.猴子种果树

  乌鸦 梨五杏四 拔

  喜鹊 杏四桃三 拔

  杜鹃 桃三樱二 拔

  “樱桃好吃树难栽”

  没有耐心,不能成功

  六、教学总结

  《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自主、平等、交往的氛围,使课堂成为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20课。这是一篇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写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的力量。它被编排在十二册第六组,本组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因此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学习本组课文,通过学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所提高。根据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本特征”为理论指导,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本着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的原则;在教学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课设计为两课时,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第二课时作为教学重点来说,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是: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说教学方法

  在诸多的教育教学论著中都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教无定法,我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结合高年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以下几种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情境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一堂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设计了猜一猜人物,讲故事的情境教学。上课伊始,我便以“我的偶像”为题,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偶像;接着出示詹天佑的挂图让学生猜一猜图上画的是谁;之后教师再讲詹天佑的故事,这样通过“偶像”引出詹天佑。这样的设计符合当代学生心理,从他们熟悉的偶像引出他们不太熟悉的人物来,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自主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我设计了“我当小记者”的自主式的教学方法。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小记者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采访其他同学(被采访者则当詹天佑)。课堂通过这一形式一下就活跃起来,有的学生问:“请问詹天佑工程师,为什么清政府刚提出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呢?”……学生质疑问难的火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探索式教学法

  崔峦同志在解说《语文课程标准》时说到:“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在教学4—5两自然段是设计了探索式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学4—5自然段去发现问题;然后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从关联词中知道的!”有的说:“我是从重点词中知道的!”学生学习的欲望被充分的发挥,这也符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思想。

  三、说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面临这样的社会,学生既需要知识,更需要获得知识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之之鱼,只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课,我自始至终都渗透这一思想,体现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结合课文教学,在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读中悟情法

  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而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在本课教学中,我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首先由学生自由读第一段,在读中找出重点词“杰出”、“爱国”,初步了解詹天佑。其次,在教学第二段、第三段,我有采用引读,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样一读,不仅大大节省了教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机会。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谈话内容“我的偶像”。让学生自由说自己喜欢的偶像。

  出示詹天佑挂图,说他是老师的偶像,你们猜他是谁?(出示课题)

  讲詹天佑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目的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这也是本环节设计的根据,从而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创设活动,当小记者(学习第二段)

  布置活动内容:当小记者,采访詹天佑。

  学生自由结合,设计采访内容。

  学生采访。

  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本环节的设计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

  3、围绕中心,主动探索(教学第4—5自然段)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遇到什么困难?

  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困难?

  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怎么知道的?

  学生按小组自学。

  反馈学习情况,总结学法。

  指导朗读。

  动手画画,浅显明白

  在学生学完4—5自然段后,让他们动手画“端凿 进法”和“中部凿井法”示意图。

  指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表扬鼓励)

  朗读课文。

  4、演一演,生动有趣

  让学生自学第6自然段,小组动手讨论“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原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位介绍,另一位演示“人”字形线路

  设计原理。

  师生总结,指导朗读。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两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本课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反映这一初步发展时期的特征。本课之前,学过两汉的主要统治政策,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课之后,将要学习两汉的民族关系、对外交流、文化情况,而这些都深深受到经济的影响。所以学好本课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 本课的内容和结构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豪强地主的田庄。本课以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为主线索。以经济为核心,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1)经济发展的政治上一个重要原因:即两汉的经济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2)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人们社会生活中物质生活的变化渗透在这一部分。

  (3)经济发展对政治的一个重要影响:豪强地主势力大大发展。

  (三)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重农抑商政策;以犁壁、耧车、二牛抬杠法、温室栽培、水排、提花机危代表的新技术;水利的兴修;小麦、水稻和桑麻的种植情况;冶铜、冶铁、纺织业,长安和洛阳的繁荣;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从思想上认识:

  ①重农抑商政策对两汉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②通过学习两汉时期世界领先的技术发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这些新技术是当时人们对前人成果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培养创新意识;

  ③认识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早期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3.能力培养:

  ①通过阅读图片资料,培养学生在读图和讨论中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②通过引导分析两汉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方法。

  ③通过“我国领先于世界的技术有哪些?”讨论回答,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的革新

  二、教法和学法:

  我国的20xx年远景目标纲要里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挖掘历史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顺利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演示、讲解过程中,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在本课,还要较多地运用比较法,比如在讲到犁壁、二牛抬杠等问题时。

  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的学法指导主要是:

  1.联想记忆法:让学生联想农耕过程主要是耕地、播种、灌溉,从而全面掌握农业的成就;

  2.总结我国两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技术成就,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归纳方法,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启发了学生怎样继承和创新;

  3.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时代特征;

  4.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的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考古资料中获取信息,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说课稿 篇9

  教材简析: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它就是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写出式子

  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来测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平衡关系过渡到用抽象到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三、合作探究,认识方程

  1、测量物品,写出式子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利用天平测量桌面上物品的质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并且根据天平的平衡关系写出式子。最后将你们小组写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经历了实验---不实验——再实验的设计过程。第一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中,学生由于对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练,使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稿中,我放弃了实验,让学生直观看教师的大屏幕演示,然后写出式子,学生再根据图片,写出式子,结果整节课学生就在不停地对着抽象的符号写和算,对知识没有形成表象,练习效果不佳。后来,在网络备课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在课前加入了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熟悉天平的操作过程,在课堂中,将重点放到利用天平写出式子这一环节,学生目的明确,操作熟练,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交流汇报,归纳概念:

  教师选取了每个小组有特点的式子将其呈现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教师进行板演: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b>180

  100+y=50×3 80<2a

  不含未知数 50×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y=50×3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征。】

  3、概念演绎,建立模型:

  刚才同学们根据天平所写的式子中还有方程吗?

  老师在测量中的这几个式子中哪个是方程?

  你能根据方程的意义也写出几个与众不同的方程吗?

  【通过这三个内容的练习,既完成了对概念的基本理解与应用,同时又将前面教学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进行补充,学生写出了将含有减法与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准确。】

  四、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判断式子是不是方程

  2、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3、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4、 判断是否是方程

  5、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用集合图来表示,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钻研热情。】

说课稿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动手做”已普遍走进科学课堂。但我在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是否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思维尊严的存在? 我们是从整体上分析,你们说的是个别现象,一定是实验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操作不规范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是规范的?这里不仅缺失了教师的引导,还让学生的思维碰到了一颗软钉子。棉花、毛皮一类的物体不会生热的结论就似乎很自然地得了出来。还有个别学生好像还有什么话要说,却被紧随其后的下一环节探究挡了回去。

  探究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热闹、有序,学生也能积极动手做,可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这一过程的时候,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除了活动,课堂上还缺失了什么?我想,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尊严。

  学生得出的数据中,有的组温度没有变化,有的组温度升高,还有的组温度降低了。教师一句“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那样苍白无力,遮盖了数据背后学生质疑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思维的发展。仔细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温度计不精准;学生在包棉花时手接触到了温度计的液泡;部分学生没有准确读出温度计的温度,否则开始时的室温不会差距那么大。如果教师能给予有效引导,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不仅能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逐一解决,而且也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个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探究,这节课即使只完成了这一个探究活动,也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因为尊重学生思维的尊严,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是科学教育的本质之一。

  思维无立足之地的课堂,何来质疑的生成,何来思维碰撞的火花,更谈何思维之火星火燎原?久而久之,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学生会养成揣摩教师想要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的习惯,不愿意或不会独立思考,从而放弃自己思维的尊严。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认真面对。

【【热门】说课稿模板十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十篇

2.【热门】笑猫日记模板十篇

3.【热门】教师教学总结模板十篇

4.说课稿汇编十篇

5.精选说课稿十篇

6.【热门】说课稿汇编5篇

7.【热门】说课稿合集9篇

8.【热门】说课稿汇总7篇

9.【热门】说课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