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8 13:21: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合集6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合集6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搭配的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安排学生学习简单的搭配及简单的排列数与组合数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让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认识生活中的搭配现象,探索并寻找两种物品的搭配方法,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所有方案,探索搭配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并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策略。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搭配的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小组合作、游戏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教师买花为例,3束花1个花瓶,询问学生有几种搭配,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搭配方式。于是从花与花瓶的搭配中引出课题——搭配的规律。

  (通过花与花瓶的搭配,让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课本情境图:2顶帽子和3个布娃娃。

  2.小组合作完成搭配。

  3.学生反馈并演示。

  首先指名一个小组到讲台前演示搭配过程,说出结论。

  再指名另一个小组到讲台前演示不同的搭配过程,说出结论。

  (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身体会搭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如果选帽子,有2种选法,每一种选法又有3种配布娃娃的方法,因此选搭配方法共有2个3种,共6种。(板书: 2个3种)

  如果选布娃娃,有3种选法,每一种选法又有2种配帽子的方法,因此选搭配的方法共有3个2种,共6种。(板书: 3个2种)

  (这里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有2个3或3个2,共6种。

  4.小结:搭配原则: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三)继续探究

  1.课件出示用符号代表的帽子和布娃娃。

  2.要求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搭配。

  3.学生展示不同的连线方法。

  (四)讨论归纳,总结搭配规律。

  1.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

  2.总结计算方法:搭配种数=布娃娃个数×帽子顶数

  (这里用计算来解决搭配规律问题,找规律最后找到什么规律,就是找到了事物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就是对于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的生活中的问题,找到了用数学方法解决的具体方法)

  (五)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联系生活,进行菜谱搭配。

  五种蔬菜和三种肉的搭配。

  (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搭配规律,感受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3.猜一猜。

  老师买了一些上衣和裤子,搭配方法一共有12种。问:老师买了几件上衣几条裤子?

  学生根据搭配种数的求法逆向思考上衣和裤子的件数。(共6个答案)

  (安排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由果找因,逆向思维,学生对规律有了更深的了解。)

  (六)小结

  看法:整节课气氛活跃,教师把学生积极性调动得很高,教师也很注意师生的互动,并通过游戏的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新知。教学环节衔接自然,过渡语也较为自然,重点突出。教学引入以教师要买花的实例,让学生演示搭配方法,一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什么是事物的搭配,从而明白事理,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二是明确研究的课题,使学生学有目标,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师重视让学生找搭配规律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的几个过程,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课堂,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渗透统计方法。

  2、通过统计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通过对统计图、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统计意义,培养统计意识。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统计画册、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高兴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说明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用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鸡蛋产量是590万吨,到xxxx年时是2337万吨……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专业人员经过统计得到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

  二、体验过程。

  第一层:提出问题。

  看到这些动物你最想知道什么?

  第二层:解决问题。

  请你观察都有哪些动物?你准备先数谁?怎么数?数完之后怎么办?

  第三层:概括方法。

  统计表和动态画面各有什么优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表的?

  三、大胆想象,诱发创造

  第一层:激发想象。

  1、除了用统计表能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外,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

  2、利用手中的材料,把你认为最好的方法画下来。

  第二层:比较择优。

  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点评:在比较中选出最佳的方法。

  第三层:深入理解。

  确定一个小格代表几。

  四、分析统计图、表,深化意义。

  第一层:分析统计图、表。

  1、爸爸、妈妈和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你们的生长发育情况,你们的身高、体重发育得是不是正常,怎么让在座的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的生长发育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让老师们看得更清楚呢?

  2、看着统计表,你看出什么了?,你觉得咱们班身高发育情况怎么样?

  3、看着统计图,再看标准体重,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你的同伴说点什么?如果不注意,无限的发展下去,预测一下,咱们的身体将会怎样?

  第二层:深化意义。

  我们发现了我们同学在身高、体重发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是从哪看出来的?是从统计图、表中看出来的,这就叫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五、展示统计画册,深化意义。

  六、小结设疑,激发兴趣。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22.3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四课时实验与探究。它是继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长宽比例问题这几个基本问题的学习后的探索活动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的确定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节课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对它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应用相当广泛,在几何、物理及其它学科中都有应用,因此它成为了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这种应用的广泛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本节课主要侧重于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方面的应用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解应用题最大的难点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要复杂一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的: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

  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教法的确定与学法指导

  我们学校在去年实行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的教学模式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对于每个专题都要经历预习、展示和达标检测三个环节,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已经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实践表明,学生给学生讲题,同学们会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学生通过自我展示不但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

  我们让各个小组轮流来当课堂“小老师”,以提高他们的合作水平和对试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和教师也会根据每个“小老师”讲解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正和补充,强调重点,总结规律。为了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我在课堂上引入“奖励分”制度,对于独特解法或有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同学和小组给予1——3分的奖励。本节课是对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基本问题的学习后的探索活动课,在预习课上我已经下发了试题学案,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了展示任务。学案上我选用了了四道实际问题,要求同学们找出试题特点和关键词语以及易错点,并用硬纸板和铁丝做出相应的试题模型。预习课上学生先做题再合作,同学们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选了这样的几道题:

  1、在信息时代,邮政特快专递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我们同学要给“希望小学”邮寄一些学习用具,为了保证学习用具不受潮损坏,同学们决定自己制作一个包装盒,为此,选用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纸板,在四个角截出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平方厘米的无盖长方体盒子,并配上相应的盖子,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出盒子的高?

  我先让每一个小组展示用硬纸板制作的模型,相互比较形状各异的长方体的纸盒,谈一谈有什么发现,同学们会说:截出正方形的边长不同,盒子的高,底面积也不同,还有正方形的边长就是盒子的高。展示小组再将问题具体解答,不难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的解,教师追问展示小组请说出解这道题需要注意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悔的边缘》。下面我就从教材特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机缘巧合”,共编排了四篇中外名家小说,分别是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契诃夫的《艺术品》刘心武的《悔的边缘》和茹志娟的《百合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的编排目的,就是通过名家小说范例的学习感悟,把握小说这一文体的物点及创作手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察社会生活的能力,受到关爱、诚信、友善的品德教育。鉴于上述教材特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通过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刻事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诚信向善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课题“悔的边缘”领悟文章主旨。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的方法。

  二、说流程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即:

  第一块: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由古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引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自然进入本文的学习。(其实这也正是本文主题的一个恰当概括。是起点,也是终点,最后的课堂小结又回到了这句名言。)

  第二块: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先简介作者,然后解决字词障碍,接下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点明本文作为一种非情节性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创作手法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块: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一块设置了五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分步精读课文,在学生的朗读、分析和讨论交流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的放矢,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块:拓展练习,呼唤诚信

  从主人公的思考中提出问题: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同情、善意与信任?你是怎样看待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第五块: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续编故事,根据教师的不同提示给文章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进而训练学习的发散思维。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延伸到课外。

  三、说教法

  鉴于教材特点与教学设计,本课主要采用了朗读感悟法和合作探究法。以读为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本课教学中先整体读,再分步读,先粗读,再精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其次是合作探究法。在精读课文时,先提出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在相互启发中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题。

  教后说明与反思:

  遗憾的是从单元教教材位置来说,本课属“比较探究”一块,但由于前两篇小说尚未学习,因此只能将“比较探究”这一个环节也省去。此外由于时间紧迫,准备仍不够充分,再加上师生关系陌生,教学过程中,难免紧张,出现不足之处,请诸位领导与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及位置:本节课《奥运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86——87页的内容。

  内容主要知识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材的知识结构(前后联系)及编排意图: 《奥运会》这一内容安排在五年级的下册中,是在学生认识、读懂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之后安排的。本节课学生在实例中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有不同特点,条形统计图便于看出数据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便于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让学生能读懂这三种统计图并合理选用。教材先呈现了我国从第24届奥运会至第28届奥运会奖牌情况统计表,然后呈现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金牌获得情况,28届我国金牌分布情况、获金牌的变化情况;用三种统计图从不同角度来描述数据,让学生体会到三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我们常需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上能明显的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上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上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在此情况中进一步认识和归纳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灵活地运用。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学生在实例中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在生活中正确灵活运用。数学教学活动应使学生幼虫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统计图的选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本课是在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在生活中他们也见过各种不同的统计图,有一定的统计知识和意识。但是针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没有进行具体归纳总结。因此,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遇到以下的困难,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要求,正确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目标:

  ①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②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③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现实情况描述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重点:

  目标①、②是教学重点。这是本课内容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决定的。

  教学难点:

  目标②、③是教学难点,因为以前教材中都是看统计图,选择用有用信息解决问题,而本课则是根据信息选统计图,这些学生很少接触这类知识,而且,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统计图特点也有一定难度。

  4、教学关键:

  本课重点是读懂三种统计图,了解特点后,再选择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因此,读懂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点是关键。学生只有充分了解统计图的特点,才能正确选择统计图。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1、教法选择:教学时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现实生活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各栏目的内容和相对应的数据,结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比较;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从而得出各种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最后结合“练一练”来检测、评价学生的达标情况。

  2、教学准备:自制好的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的特点?(设计此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过度做好铺垫,让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新知联系起来,从而为新知的达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提出了这个问题。)指名回答。那么这一节课就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要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

  【板书课题:奥运会(选择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P86的统计表。请大家观察统计表,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接下来让全班学生齐说统计表中的信息,然后,让学生估计20xx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我国可能获得多少枚金牌,排列第几名?(设计此问题一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二是从中表获取解决以下问题的有用信息,三是复习巩固已学的估算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设计的。)

  2、老师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了下面三幅统计图,小黑板出示统计图,它们分别是什么统计图?(此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巩固已学习过的统计知识,回忆这几种统计图各自所具备的特点,为下一步统计图的选择打好基础。)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听取意见,指名回答。

  3、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①能清楚地反映我国第24——28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枚数的多少,应选什么统计图?

  ②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枚数的分布情况,应选什么统计图?

  ③能明显地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的变化情况,应选什么统计图?(设计此问题是在学生已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初步的信息,然后把信息进行整理,结合问题来正确选择出图表示信息数据。)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图,思考这几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评价。(此项活动设计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对新知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地调整、补充。同时对学生对新知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6、教师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设计此问题是想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小结的能力。)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三种统计图的特点。①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具体的数量是多少。②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一个事物的增减变化情况。③扇形统计图能表示某一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此活动的设计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况体会数据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三)检测练习

  1、学生完成教材第87页的“练一练”第①——③题,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个别代表全班汇报,教师给予知道。(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能不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设计了此题。)

  2、填表(数学实践园地第58——59第2、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完后个别同学汇报,全班共同评价。(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所以设计了此练习。)

  (四)实践活动

  收集报纸、杂志等媒体中的统计图,与你的同伴交流你的信息和感受,你认为这些图能直观的表示数据吗?(学生课后完成)。(设计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综合运用统计图和统计量描述数据,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设计了此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此节课的学习体会。(设计此项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

  1、课题: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此课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的方向。)

  2、小结统计图的特点:

  ①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具体的数量是多少。

  ②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一个事物的增减变化情况。

  ③扇形统计图:能表示出某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设计此小结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而设计。)

说课稿 篇6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大海睡了》是一首儿童诗,写喧闹了一天的大海在夜晚渐趋宁静,表现了大海的温柔和可爱。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体会大海的温柔和可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练读、讨论、评价、欣赏、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二部分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需用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教学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二、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第三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旅游,有谁见过大海?”“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

  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和着节拍,细细品味。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趣读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军港之夜”中的师生共舞,拓展训练中的“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这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应该是新时期教师的奋斗目标吧!

【【精品】说课稿合集6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合集5篇

2.【精品】说课稿集合九篇

3.【精品】说课稿3篇

4.【精品】说课稿四篇

5.【精品】说课稿汇总8篇

6.【精品】说课稿集合10篇

7.【精品】说课稿三篇

8.【精品】说课稿五篇

9.【精品】说课稿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