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时间:2023-04-21 08:14: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效教学设计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被教育界渐渐提上日程。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地区现在正在实行高中新课改,所以平时的时候自己会比较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最重要的由于自己教学经验尚浅。前一段时间,看了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全书56个教学案例涉及31位教师和学生作者,呈现出一幅视野广阔且色彩斑斓的历史教学新图景,没有晦涩难懂的道理却无形中形象生动给我上了一堂有效的课。仔细阅读后令我受益颇多,现将些许感触诉诸笔端。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鹅生金蛋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冲动的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结果不难想象,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了,农夫什么也得不到了。这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到不同的寓意。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人不能贪婪,是否大家也发现,农夫那么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可是方法不正确,忽略了有效产蛋的规律,最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效的,真的是鹅死蛋没,吃力不讨好。 做事情我们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如同我们去上每一节课一样都希望是有效果的有效率的,那究竟怎样的课才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呢?也许,我们无法给它最确切的答案,因为它也是随着课改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着。这本书呈现给我们别样的风景,同时也在这些问题上给了我一些体会。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赵亚夫教授在《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中指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有效无效不是老师个人感觉良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达到课堂有效性,必须树立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学论教,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标准。而我们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足工作。

  首先,要明确目标,落实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核心,是判断历史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俗话说“教书容易育人难”。事实上,面对新课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认为高考的大纲和新课改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协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无法量化的目标,玄之又玄,要做到三者合一谈何容易。而高考成绩是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谁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执教者更是如此。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曾举了一个例子:内地一位校长对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这位香港教授反诘道:“难道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测量,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关注吗?”历史教育就其学科特色来说,本身包含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所以,如何在现实课堂中真正的把握好三维目标,落实好三维目标的实践这条慢慢长路上,我们还需要上下不断求索。用基本的知识技能作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过程与方法的体会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个人情感得到提升。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其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赋予新生命。会有学生说,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为什么?对于他们来说,书本的一些知识,传统课堂的讲学方式,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兴奋点。如果把学生认为如古董般尘封的历史变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指要求特别强烈。” 所以,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课堂的主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在课堂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多从他们角度考虑,解放思想创新设计,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体验、表现来使课堂活跃,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自主完成一堂课。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问题,有些老师一提到课改就谈讲色变,以为讲授就是传统,花过多精力在教学过程方法花样化上,这样只能是丢掉了课堂教学的精髓原则,一堂课下来剩下只是空虚的框框,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不排斥三维目标中的任何一个。这本书中的一些案例就在这里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形成自己有特色的鲜活的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个人魅力,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我们讲课有一个基本就要有学生的眼神交流,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主编赵亚夫曾提出:“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教师必须清晰了解自己的学科特点,我们课堂教学追求什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吧。 怎样让自己不会变成那个“农夫”,怎样让那个我们的课堂变成能产“金蛋”的鹅需要我们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努力用心的去探索,有效的课堂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2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3

  随着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如何立足于学校当前实际,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推动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进行,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我们选择了以我校的市级课题《课堂练习及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为牵动,多角度、多层次开展课题研究,实现教学设计科学性,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本课题是基于对学校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旨在通过研究解决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设计的“低效”或“无效”问题,引导教师改变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的设计思路,从习题的设计、实践、分析、修订四环节的结果反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过程是否有疏漏,进而逐步改变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三重目的。在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两模式三层次”练习及作业设计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行为和教学效益的提升。

  一、明晰存在问题,确定探索方向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效地教学、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学生能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靠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来提高质量的做法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目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后课业负担过重,至使部分学生厌学,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现象。究其根本,我们认为有如下两方面原因:

  (1)客观原因:

  由于新课程改革之后,课本中可供教师选择的练习内容过少,而课外辅助材料则铺天盖地,面对铺天盖地的教辅材料,教师们眼花缭乱,这些教辅材料中有些练习内容徒劳无益,有些练习内容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达不到练习的实效性。

  (2)主观原因:

  当然,在教师层面上,也存在一些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影响了有效教学目标的落实:①、盲目的多练。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不能使学生从练习的安排中领会到知识的结构,加深对基本概念、法则的理解,而且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②、过分的注重书面练习。现行教材以及各类练习册主要是书面练习,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等形式的作业则较少。③、重视封闭性的练习。课堂练习大多是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④、重视“一刀切”的练习,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势必造成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状况。⑤、重视基础知识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练习最直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和思维能力,所以练习停留在简单模仿与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会贻误学生的发展。而实质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⑥、在教案设计中,课堂练习设计过于简单,缺少层次性、多样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练习。课堂练习环节的弱化,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课堂练习的目的性、层次性、操作性、实践性、趣味性等,不但能巩固学生的双基,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⑦、课后作业不是机械重复的大量抄写就是没有抓手的可有可无的要求,学生的课后作业缺乏应有的思路和要点。而在专科学科中,更是没有相关内容的要求,走出课堂学生没有任何需要完成的内容,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找出适合我校的工作思路,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确定设计的模式,明确整改的要求

  为了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从不断地“设计——实践——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我们以实录表格式的形式为抓手来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1)确立了练习设计的两种模式

  两种模式即前测式设计模式和要点式设计模式。前测式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技能等情况进行的课前测试,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此为依据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要点式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对知识的准确把握,针对已熟知的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

  (2)建立了以学情为基础的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设计方式,建立了“三层次四纬度”的设计标准。

  明确了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必须在做好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确立了以学生基础为准的阶梯式练习设计三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确立了练习设计的四个维度——层次尺度即练习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程度和习题的呈现层次,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知识跨度即练习的设计既有对新知识的内容也要有对旧知识或薄弱知识的兼顾,实现新知识与相关旧知识的同步巩固;时间长度即要合理分配练习设计的时间,依据不同的学情

  和知识掌握情况恰当的安排练习时间;拓展程度即练习设计不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应该设计利于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相关习题并以学生完成习题的准确率和用时评估习题及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以学生完成习题的准确率和用时评估习题及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三、不断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为了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我们采用实录式统计形式,通过统计数据来评估我们的练习设计是否有效,促使教师逐步修订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老师们通过学情分析——习题设计——效果反馈——反思教学四个环节,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整个研究工作。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中,我们主要采用下面的操作模式——

  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试验记录(前测式)

  课题整数班级**时间4.27

  课例类型总复习-数与代数设计人**完成时间20分钟

  前测内容测试效果

  1、把一根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每一段是这根绳子的()。

  2、在19、-2、3.25、0、1、0.36、0.43737……中,

  整数有(),自然数有()小数有(),有限小数有(),循环小数有()。

  3、比大小

  987()1000987()9863.14()π

  68.01()68.10

  4、7800563700读作(),它有()级,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约是()。1、2题的准确率达到了85%以上,3题的准确率达到90%,说明对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准确。

  4题的准确率65%。

  本课的强化重点放在读数、写数以及数的改写等方面。

  前测结果分析前两题是上一节课出现错误较多的题,也是学生易出现错误的,再次进行强化练习效果较之前一课有提高。

  读数部分本班有一些孩子遗忘的较多,读数写数的规则已忘记,需要重点强化。

  新授课堂课堂练习设计

  (层次尺度、知识跨度、时间长度,拓展程度)课堂实效

  (完成时间、正确率)

  一、基础练习:(3-4分钟)

  1、40.04整数部分的4在()位上,表示(),小数部分的4在()位上,表示(),40.04的计数单位()

  2、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位数,最低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是()位小数

  3、540092700读作(),以亿作单位()

  4、五十三亿零七百万九千写作(),以万作单位()

  二、综合练习:(11-13分钟)

  1、把0.54万改写成以“一”为单位的数,写作()。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9÷1116÷1214÷2139÷26

  3、把下面表中的各数互化。

  小数分数百分数

  0.75

  5/8

  120%

  4、把下面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7=15/6=4/11=8/27=

  5、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并说明理由。

  ⑴1个0.1与9个的和是1。

  ⑵12/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⑶因为4/5比5/6小,所以4/5的分数单位比5/6的分数单位小。

  6、用三个7和三个0写成六位数,使它们符合下面的要求。

  (1)一个0也不必读出来。(2)只读出一个零来。

  三、拓展练习:(4-5分钟)

  1、下面各式的()里可以填入哪些数字?

  8()00<85007()3万>760万

  57()000≈58万36()0000000≈36亿

  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保留三位小数

  4.62975

  9.49951

  按时完成,准确率在87%左右。因为在前测中已经了解了学生的情况,课上进行重点的复习,因此提高的效果较明显。

  基本上能按时完成。

  整体的准确率在79%-80%,第2题错误原因是分数未约分;第4题是计算不准确导致保留的数据有误差。

  其余的题目完成的效果还不错。尤其是第6题的开放题学生能给出不同的符合要求的结论。

  完成的较快。正确率在50%左右。

  第1题是开放题,由于是六年级要求将所有的答案都呈现所以,有学生只写了一个答案,致使准确率不高。

  效度反思

  这虽然是一节整数的复习课,但是在综合的知识应用复习中却发现了学生的约分以及小数除法掌握的相当差,下一节课复习因数和倍数就会有不小的障碍。下节课的前测以及课堂练习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融合到新知识中,再次进行巩固和训练。

  学生的数字改写还要多加练习,尤其是数字末尾不是4个0的改写,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太熟练。

  这类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应该“瞻前顾后”,题量和题型应该增加变式计算,这应该是所有这类复习课练习设计的一个原则,提示我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在实践中,数学、语文、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现状定位,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实际操作和反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在专科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一些操作环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采用依据学科特点,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研究思路。

  (美术)课后作业设计试验记录(专科)

  课题《吉祥图案》年级三年级时间09.5.18.

  作业类型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设计人***预估时间15

  本课知识点作业目的

  欣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吉祥图案,了解有关吉祥图案的文化及其发展。知道部分典型的吉祥图案,了解它们的造型特点及所表达的含义。

  1、能用剪纸的形式制作吉祥图案。

  2、尝试用剪纸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3、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课后作业设计

  (调查访问、实践操作、成果汇报、)效果反馈

  (反馈形式、完成率、作业效果)

  1、通过查阅资料(相关书籍、网络)来继续了解吉祥图案的知识(图案的样式、代表的含义)。

  2、模仿或自己创作吉祥图案剪纸作品。

  3、进行吉祥图案作品展示,包括学生课后搜集的吉祥图案剪纸作品、文本资料、自己剪制的吉祥图案剪纸作品。1、为学生们举办一次“吉祥图案”专题展示。

  2、学生完成率达到85%左右。

  3、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后对吉祥图案的知识进行网络学习,还有的学生把自家过年时用的吉祥剪纸拿来与大家分享,剪纸随自创的不多但足以看出学生们对此课的兴趣与重视。展示效果好。

  四、扎实推进,共同发展

  “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有效性的研究”,使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已经由单纯关注教材、关注教参向关注教材与学生并重转变,从关注习题本身向关注习题设计与学生对习题的接受状况并重转变,从关注习题或作业的结果向关注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细致的统计分析,使教师逐步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使教学、辅导更加贴近课堂、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得到了加强,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而教师个人在研究中书撰写研究过程记录、实录式反思、编写三层次练习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正如曹慧丽老师在教学节闭幕式所说——这样的研究过程让我付出了很多,也改变了许多、收获了许多,如果用一个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对于学生来说,它让老师更加准确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薄弱生的基础得到了巩固,优秀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原有的单一、机械重复的课堂练习和作业,不但让学生身心俱疲,而且效益也比较低,学生对练习和作业的产生一定的厌恶情绪。随着我们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激发了实验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的教学需求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稳步增长。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1、在前测、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体系上去研究,探索出三位一体的设计思路。

  2、评判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是严谨的、科学的,应该继续从练习及课后作业设计的质与量上进行细致研究,以制定出相对科学的评价标准。

  3、扩大实验面积,整体推进全员参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本课题下一步应该在整体上谋划,从高效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深化,使之更能够为推进高效课堂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4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

  2、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 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三、创设情境,注重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再者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四、教师应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

  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

  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六、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5

  一、什么是备课

  通过张老师的讲座,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备课是面向学生教学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及有关资料,进行教学预设(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常规工作。它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属于一条相互关联的完整性的教学环节,每一环不可欠缺。其内容一般分为:教学要求(现常说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指的是备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一学期的课,那前面还要有学期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成绩记载(现叫成长记录)、单元教学计划。

  二、备一节课和备好一节课是一样吗?

  备一节课,就按备课的一系列环节把教学预设的内容完成了就行。而备好一节课,那就难了。有人说把一节课备出来上成了一节优质课就备好了,这算备好了一节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 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样备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二)、一般性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5、备好教学方案。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听了张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所获、所思有偏颇的地方,但却是我内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6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主题教学单元设计,通过学习讨论,我明白了什么是主题单元设计,及其编写中要注意的问题。下午,老师给我们讲了思维导图的制作及运用,演示了MindManger软件的使用,我自己练习制作了思维导图课件《人体的生长发育》。

  一、 “主题单元设计”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主题单元设计” 一般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定能达到很好的尊重和展现。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师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

  1、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整体把握教材。

  2、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遵循由主导到主学,坚持自主发展原则。

  3、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坚持开放的、活动的、具有探究性教学原则。

  4、精心设计单元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5、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6、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还要妥善解决单元主题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系统性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2、注意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3、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二、对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问题,我学习者认为:

  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的主要内容

  1、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了解学习者在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确定教学起点。包括学习内容的准备情况及学习态度

  2、学生者的一般特征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是指他们具有与具体学科内容无关,但影响其学习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等工作的依据。

  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学习风格涉及的方面很多,常表现为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同时,学习风格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7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领雁工程”的教学设计课的探讨,我获益匪浅,在此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不管是确定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它都是要教师明确本堂课,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以及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下面三个问题

  一、立足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比如在引人各种方程的教学时,我们可能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各种方程,然后引入方程概念,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挖掘教材

  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思想的教学,都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一个总体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比如在七下“4.1二元一次方程”中例题教学,

  例:已知方程3x+2y=10。

  (1)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2)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

  对本例题(1)中的变形是已经学习过的整式变形,对于变形的结果就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而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刚好体现了一次函数由无数个对应点组成的关系,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也是这两者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把握课堂

  学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但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可能都会事先预计好,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课即时表现,做出合理的处理。比如在有些举实际例子时,教师就要好好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如:在分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学生举例:气球从一个平面吹成一个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知识还不深入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当堂的分析,假如这是教师要是没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活,可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一起讨论,上网查询,暂时搁置等。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地调节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8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和谐互动的前提。

  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 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和谐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和谐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

  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六,关注与倾听是实现课堂和谐互动的必要的修养。

  和谐互动要求要学会关注。教师不仅要自己关注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教师和其他学生,课堂上就不可能呈现出和谐乃至高效的"互动"。教师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发展;不仅要关注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偏差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学会关注是"和谐互动"所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形成以"静听"为主的学习定势,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走出"静听",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脉搏的跳动,能够及时预测学生情绪的波动,能够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把师生的沟通上升为一种艺术。教师的"倾听",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层含义:一是倾听教师,二是倾听学生。学生倾听的质量是"和谐互动"的重要保证。

  七,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和谐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仅是让学生做出"是"与"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看似互动充分,而实质上平淡乏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而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艺术的提问,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课堂提问需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会想问题,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四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新的问题,生成是课堂提问产生的最好效果。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9

  通过观摩我觉得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应有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尽可能的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为实施好课堂教学,我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出发,探讨语文教材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

  (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

  (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

  (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

  (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

  (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

  (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 篇10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注重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在本书中,编者能从理论上向读者阐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观,引领读者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能从数学课堂中概念教学,命题教学,复习课等教学各环节使读者从中受益匪浅,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会到一堂课的成败与课前的教学设计密不可分,如若你课前能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课的地位,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中的板书,课堂语言严谨性准确性能作准备,大量公开课的成功应归功于课的设计。

  数学课堂要生活化,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不再空洞,枯燥,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乐于接受的心理。比如:在引入分数时,新课程利用比身高的例子,利用名人姚明的身高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在讲角的比较大小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足球射门,来比较谁的进球机会大;在学圆的周长时,教学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遥控模型机器人分别沿两种不同形状的赛道进行比赛,一种是边长为4。7米的正方形,另一种是直径为6米的圆形,如果它们同时,同速从一点出发,那么谁先到达原出发点呢 函数的引入时,每个人与他的生日的对应关系,衣服上的纽扣与纽门的对应关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总是在教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态度和精神不可能离开学科教学,离开学科发展的实际过程单独进行说教。它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具体如何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来选择,也可根据教师的自身的不同的特长,数学素养和教学风格来选择。对数学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又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师运用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往往效果较好,而有的教师洞悉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又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师运用引导发现模式就比较适当。如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有的用数学的式子来定义,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有的通过例举一些式子归纳它们的共性用文字来下定义,如方程等;

  数学课堂设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更多扮演一种引导者和激发者的角色。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参与新知识建立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显示"怎样思考"的信息,提高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结构虽有其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但决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就要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问题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最近发展区之间的问题,以实现知识迁移。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去想问题。本阶段,如在几何直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加以分析解答,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尤其要鼓励低差学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

  《数学教学设计》能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我们体会到数学设计中应考虑各要素,根据课的内容,学生做好课前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充分素材,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有效教学设计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2-14

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12-29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4-30

教学设计工作总结04-2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03-01

经典教学设计03-05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