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7 08:13:5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农业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1

  教学准备

  1.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2.认识青藏地区特色的农业。3.了解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图分析的能力。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特色农业。

  难点: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直观印象。

  PPT图片自动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图片,配乐音乐《天路》。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生:(自由发言)说出对青藏高原的印象。

  师: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为它高,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湖泊星罗,沼泽连片,还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大家说说有哪些河流?生:长江、黄河、澜沧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青藏地区》就高耸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赏欣赏那里的美景。(板书)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讲授新课】:

  师:在旅行开始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生:......

  师:我认为我们得先去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课本P85,了解以下知识要点: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显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气候特征。

  4、太阳辐射强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学生学习完后,由学生展示,教师结合PPT做点评。

  过渡:旅行即将开始,我们需要携带哪些物品出行呢?PPT展示要求

  出行时间: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车(青藏铁路)

  携带必备品: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生:简单讨论和发言,说出携带的物品和理由。

  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以下要点:

  1.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携带防寒衣物。

  2.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需要防晒品。

  3.青藏地区高寒缺氧,需要携带氧气袋等。

  师:此次我们的旅行是从青海的西宁出发,到西藏的拉萨,现在就让我们乘坐火车去欣赏铁路沿线的美景(PPT自动播放青藏铁路沿线的一些自然美景,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

  师:此行的目的地拉萨已经到了,深入藏区,我们会看到当地有什么样的特色农业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88,去认识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合作完成以下知识点:

  1、青藏地区的农业以什么为主?

  2、畜牧业分布的两大牧区和主要的畜种?

  3、两大河谷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

  联系前后知识,以学生展示问题答案为主,教师配以PPT,点评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

  师:转折,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为什么会分布在河谷地带呢?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带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讨青藏地区特色的河谷农业。PPT展示探究学习问题:

  1、河谷农业分布的原因?

  2、从光照和温差来分析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

  学生合作探究后发言,总结出答案要点。

  制约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气温低,热量不足。

  一、河谷农业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2、光照强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质肥沃

  4、紧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优势?

  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3、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

  师:正是因为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这里生长着喜温凉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麦和豌豆。

  师:展示农作物的图片。

  师:我们在藏区除了可以看到它特色的农业以外,还能深切的感受到藏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请大家从青藏地区的衣食住行来说说它的民俗特色?

  生:自由发言

  师:学生一边发言一边展示反映青藏地区民俗特色的图片,以学生发言为主。

  突出以下要点:

  衣:传统服饰,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传统民居,碉房和牛毛帐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师: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声了,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把今天的知识要点做一个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青藏地区(高寒)——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

  农业——河谷农业和高寒牧业

  河谷农业——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业——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

农业教学设计2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知识属于区域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农业的发展是区域各种资源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综合性较强,通过对美国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课标解读: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美国农业的布局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让学生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知识迁移能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讨论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并用联系、比较的的方法了解了我国黄河的综合治理。今天我们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美国是发达国家,是因为他拥有发达的工业,其实美国不仅拥有发达的工业,还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农业,其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这节课我们就以美国为例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媒体展示:美国农业生产状况)

  推进新课: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提示:美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有何影响;地形分布有何特点,对农业有何影响?)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活动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课堂活动:分析地形条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2.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

  国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活动2: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承转:由于以上原因为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并完成表格。

  1.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2.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候图)

  (2)二种不同种类小麦的分布位置。

  简介春小麦与冬小麦播种与收割的季节差异。当地以种植哪种类型的小麦为主。

  3.了解美国的“玉米带”:

  (1)位置: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交汇处;与其它农业区的相对位置。

  4.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讨论: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温、水、土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其体现了农业发展的什么原则?

  美国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是山脉,中部是美国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国西部阳光灿烂,光照强,东部地区的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充足,而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凉,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由于美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农业,这为美国农业专业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实质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原则。

  知识迁移练习:

  1.试分析我国东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两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异同。

  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课堂小结:

  ¨一、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 1、自然条件

  ¨ 2、社会经济条件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 1、地区专门化

  ¨ 2、美国的主要农业生产带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七、课后反思:

  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节内容为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是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专业带的分布。我对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已具备的知识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内容庞杂,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地形、土壤、;人文地理中的交通、工业、城市,人口问题等等,关键在于区位因素分析。美国农业带类型教材中涉及八种,每一类都各有其特色,按常规,需要在课堂上一一介绍其分布位置、原因、特点等。如此一来,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

  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附加了知识迁移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地理原理例证或验证,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农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西北地区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

  2.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3.分析区域特色,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区域人地关系。

  课前准备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荒漠和草原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自然景观

  2,位置3,气候特征及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区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组内讨论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由了解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到形成地理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理想。

  导入自学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来问大家两个问题:

  1,那个地方的瓜果最甜?

  2,济南明水地区的天然气是从那里引进来的?

  3,唐僧西天取经经过的火焰山在什么地方?

  引出西北地区

  探究展示

  自主尝试

  一,荒漠和草原

  1,西北地区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2,分西北地区的大致位置。

  3,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4,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5,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分部的?

  点拨提升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第74页活动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内蒙与新疆的代表牲畜什么?

  2,新疆地区的农业分布在什么地方?

  3,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的又是什么?

  4,为什么新疆地区的瓜果和长绒棉特别出名?

  点拨提升

  阅读活动P 76--77新疆地区为什么要发展坎儿井?

  提升检测

  巩固练习“学习检测”基础评估

  布置作业“学习检测”能力提升

  课后反思

农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二、过程方法:

  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引导学生在看图学文中进行想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老师旁白: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半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2、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 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

  寻答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课文。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三、识记生字。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发挥想像、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游戏、摘到水果的同学带领大家识记。

  4、课件显示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读一读。点击课件、帮助理解相关词语及了解袁隆平。

  四、对照插图、再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2、分段指名读。

  3、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是什么 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小节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指导理解兴致勃勃是个成语:

  (1)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

  (2)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其它词语、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里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

  六、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你觉得农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我们该怎么做呢

  2、观看图片资料。

农业教学设计5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黑土地----东北平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成果展示: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课堂总结:结合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学习资源(导学、效能作业、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农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教法学法:

  案例讨论、引导自学、多媒体辅助

  教具用品:

  电脑及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CAI放映呼伦贝尔大草原画面及音乐)

  引入新课:20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有关农业的知识。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们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区位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CAI展示中国全图中的东北地区)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CAI展示图4、2:总结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CAI出示思考题)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CAI出示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好的草原。

  (CAI展示平原、森林、草原图片)

  学生自学:在社会和经济条件方面东北有哪些优势,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解决。依照书中的顺序:1、重要的工业基地;2、便利的交通;3、人口密度较低。

  学生讨论,老师小结:

  工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利用农业的产品作原料──工业反哺农业。

  交通:技术水平高,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属于绿色农业,逐步向大农业发展。

  教师: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但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只适合或确定发展一个作物,而是存在着发展多种作物的可能性。在这样情况下,究竟发展哪种作物就要由技术条件来决定,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主要农业部门或作物的经营特点,去综合评估各种条件的优劣,以及相对的利用价值。

  布置课下完成活动中的一个地区或本地农业的发展地理条件。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

  2、新疆南部

  3、海南岛

  4、云南昆明

  联系高考(CAI出示典型例题,引起学生对此处的重视)。

  承转:农业区位决定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的不同特点。

  二、农业布局的特点

  1、和学生一起阅读图4、3、4、4、4、5。

  (CAI出示图4、3、4、4、4、5及问题1、2、3)

  2、由学生在图上指出降水的规律和气温的规律(CAI分别出示4、4、4、5图)

  提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大于等于10摄氏度积温,自南向北递减,从平原向山地递减。

  3、学生分析图4、4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分析4、5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

  提示:南北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海洋的潮湿气流不能到达。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CAI播放代表地区农业生产的录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东北地区可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教师给出自学提纲,请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下列表格。

  农区

  农产

  分布区

  耕作农业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林业和特产区

  树种

  特产

  畜牧业区

  放牧

  舍饲

  活动部分的处理:

  1、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表。(CAI表4、1)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林业

  畜牧业

  学生完成,有条件的可以实物投影学生的表格或直接由学生说出答案。

  师小结: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

  2、(CAI先出示2的问题,再出示《地理2》水稻种植的特点和地区分布的投影)由学生讨论,老师小结: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由于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促进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自然资源条件的潜能。)

  3、(CAI现出示3的问题,再出示《地理2》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利措施)由学生讨论。

  师小结:

  (1)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茂盛冬季干枯,造成食物来源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冷;农区种植业和养畜业可结合发展,废物利用,充分利用资源;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2)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将草场分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总结全课:

  (CAI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适合东北地区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 )

  A、冬小麦、黄麻、水稻 B、柑橘、菠萝、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 D、春小麦、亚麻、甜菜

  2、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干湿区属于( )

  A、半干旱、干旱区 B、半干旱、半湿润区

  C、湿润、半湿润区 D、干旱、半湿润区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中南地区

  20世纪七十年代,数以万计转业军人和知识分子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完成4~7题。

  4、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5、“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

  6、“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7、“北大仓”的发展方向应是( )

  A、退耕还林 B、绿色食品基地 C、大力发展工业 D、农业现代化

  总结全课:尽管代表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众多的优势,但近几年来代表地区陆续推出禁止开垦“北大荒”“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工程,也说明了代表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继续讲解。

农业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新闻记者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所以一、二年级的新闻记者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新闻记者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新闻记者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投影片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2.师导言:

  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提高了不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农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袁隆平爷爷的像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3)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再读

  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吧!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2)汇报,要求用书上的话回答。

  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新闻记者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3.探究读

  怎样把课文读新奇的语气呢?

  (1)小组内练读(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班上汇报

  (3)评价(评出优点,如果你认为谁哪个词、句,读得不如你要给予示范。)

  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等多种能力。

  4.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学生通过几次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5.展示读

  (1)小组内读,然后评选代表。

  (2)展示读。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对小学生而言,不更是如此吗?这一读书过程的安排,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谁不想分享这一快乐呢?)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参与的角色意识。)

  三、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去掉音节认读生字。

  3.组成词语充分调动民生字。

  4.做游戏(找朋友)认读生字(教师参与)

  5.交流识字方法。

  6.把生字编成儿歌认读生字。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老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教学反思:

  课文《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中主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杂交水稻、大棚模型、无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几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们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感受农业的变化,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回顾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本课要求认识“我会认”中的14个字。读的方式有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以多种方式、变化节奏让孩子们在高效的、张弛有度的氛围中始终保持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这样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以回忆的方式既记住字形,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识字,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

  2、通读课文后,提问:文中介绍了几种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读一读,再交流你的看法。

  孩子们自己选择读,有的孩子读出了对袁隆平爷爷的敬佩之情,有的孩子读出对蔬菜大棚的新奇,彩棉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自由练读后再全班练读评议,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评价的能力。

  对大棚模型感兴趣的同学在交流时,引用了书上的词语: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把收集的有关资料和丰富的想象融汇在一起,描述了寒冬时节大棚内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和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大棚装进了春天和秋天。”对杂交水稻感兴趣的孩子把以前水稻的产量和现在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对比,认识到了袁隆平的伟大成就的确引人注目。我也相机把在网上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既增加了对农业新科技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理解得很准确。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语不到位,没有激励所有孩子表达的积极性。

  2、最后的想象拓展,孩子们没有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不尽人意!我以后要引导孩子多看课外书。使之视野开阔,想象合理。

农业教学设计8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2、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反映农业变化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说明:配图解说,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师生评议。

  (说明: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把字读准确、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上。)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字词。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2、课堂讨论交流,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以下问题:

  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⑵“兴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⑶谁能把“我”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⑷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完整的话?

  4、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爷爷你们认识吗?他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育出来的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学生读文,指名回答。

  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学生扮演讲解员介绍。

  5、学生自学第3~5段:

  ⑴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讲解员,会怎样向参观的人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技术?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⑵小组交流,评选组内最佳讲解员。

  ⑶班级交流展示。

  (说明:看图与课文结合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可以促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1、师:小朋友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回答。

  2、师: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将会怎样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先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农业教学设计9

  一、揭题引入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项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课前,老师叫大家收集了有关农业变化的有关知识,现在谁来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农业的变化。

  是啊,农业的变化真大,都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

  4、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3、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

  4、出示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认读。

  三、学习课文,了解农业的变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我到农业展览馆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二)学生汇报农业有哪些变化。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挂图(或放课件)水稻之父——袁隆平

  2、袁隆平爷爷立了什么大功?

  3、你还知道袁隆平爷爷的哪些事迹?

  4、指导朗读第2节(夸奖、自豪的语气)。

  四、自学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读课文3-5节,然后小组说说我在展览馆里还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1、思考讨论

  ①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大棚里仍然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是什么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③为什么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长得十分茁壮?“十分茁壮”是什么意思?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3、师相机放课件。说说你还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识以及“彩色棉花”和“无土栽培”的哪些知识?

  4、指导朗读3-5节。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农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齐读第6自然段。

  3、农业还有哪些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去查一查农业还有哪些变化。

农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农业教学设计11

  教材说明

  本章分自然特征与农业、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两节内容。

  第一节是对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内容分为“世界屋脊”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两部分”:“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地形入手,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和人们生活、生产的特色。

  第二节内容分为“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江河的源地”介绍了三江源地区为何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为什么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讲述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三项内容。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1、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3、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教学重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引导、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二、新课教学

  1、世界脊梁

  教师: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位置和范围。

  出示教材图9.3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简要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学生指图回答: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教师展示图片: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

  提问:青藏高原上为什么这么冷呢?

  学生:因为青藏地区地势高。

  教师:在中国地形图上看青藏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估计一下,高原平均气温比同纬度东部平原约低多少度。(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oC。)

  学生:思考回答。(低200C左右)

  教师:青藏地区地势高,会对哪些方面带来影响?

  学生:气候、河流、动植物、农业、生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阅读教材第85~86页图文资料)。

  (1)请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山脉并用笔在图中圈出来。

  (2)归纳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3)比较同纬度的成都和拉萨两地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拉萨气温年变化有何特点?

农业教学设计12

  【课前透视】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还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

  课文内容中介绍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形式,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信息资料】

  1、生词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一参见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激趣导入:播放录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吧!(板题)

  (录像的播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人物介绍:(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师生评议。

  (初读课文就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读时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上。)

  二、识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字。(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

  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精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农业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探究读:看到这些变化时“我”的心情怎样?怎样把新奇的语气读出来?(自由练习,小组练读评议。)

  (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在尝试读书中提高了读书能力。

  3、配图读:图文结合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阅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践

  1、教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评为“最佳讲解员”。

  2、出示“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并试试说出类似的词语来,也可以课下收集,把他们记在积累笔记上。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地练习,增强学生积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充分尊重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情感。

农业教学设计13

  一、教材简说: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

  本课和第17课《酸的和甜的》一样,采用连环画的编排形式。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图文结合十分紧密,因此,建议老师们采取“图、文、字”结合的办法呈现生字。可以制作下面描述的课件(或者复合投影片)呈现生字。

  第一段:画面右边是文中插图,左边是课文。课文中“致、勃、农、技”加注音,“农、技”两个生字为红色,其余的字为黑色。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农、技”两个生字,当学生认识后,教师点击生字,使之变成黑色。

  其余自然段与之相同。

  2.写字。

  建议把指导重点放在“绞丝”的书写上(纺、织)。写好绞丝的关键在于写好两个“撇折”:第二个撇折稍大,两个撇要保持“平行”(平行的概念不要给学生讲,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第二个折要写成“提”。

  (二)范读(或听录音),感知课文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3.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书自己明白了什么。

  (四)朗读感悟

  本课有些句子比较长,教师要加强指导。注意指导读好下面的句子。

  1.第二段中的“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2.第四段中的“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

  由于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已经不是难点。本课词语较多,还有许多专业术语,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引导学生查成语词典自学,也可以这样指导理解:(1)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2)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也是个成语,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几个专业术语可以不讲。如果学生提问,可作简单回答。如,杂交水稻:一种产量特别高的水稻。耕地:可以种庄稼的土地。湿度:水的多少。光照:太 阳光的照射。吐絮:(看书上插图,再出示一只“棉桃”──图画、实物、课件均可)这里是指棉桃刚刚张开嘴,露出棉花。溶解:用演示的方法帮学生理解意思。 如,把糖放在水里,即糖溶解在水中。

  (五)积累词语

  请学生在每段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后重点读读记记课后列出的四字词语。

  (六)实践活动

  参观当地的科技展览馆,回校后交流参观所得。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冬季作物种植或在大棚中栽种的农作物。

农业教学设计14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一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图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

  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产出:农产品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

  (3)水源

  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条件

  (1)劳动力

  (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

  (3)装备

  3.社会经济

  (1)市场

  (2)交通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 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4.农业地域类型分析

  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例:

  1)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2)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4) 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练习】

农业教学设计15

  知识要求:

  1.了解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2.了解农业的几种不同的分类及其特点

  阅读要求:

  《农业的发展历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各种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农业投入-产出模式与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谈话式讨论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绪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导入]上册,我们研究探讨了目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陆地环境,那么,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1.人类和一般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维持,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决定了需要环境提供生存的场所,即含有一定媒质(空气、水等)的空间;需要提供满足生存的物质基础;也需要环境具有容纳、清除代谢产物的能力。

  2.人类与一般动物又有很大不同,一般动物只是以自身的存在及生命活动来改变自然环境,而人类却能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因此,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深入。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生活消费)使产品消耗、转化,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废弃的物质能量输出给环境。

  ③人类通过自己的发展活动(生产、消费)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

  ④环境把它所受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反馈作用。

  ⑤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小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通过人类的发展而建立和深化的。人类的发展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而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有: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所以,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具体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方式与地理环境之间建立关系。

  就农业生产活动而言,一定地域的人们,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生产,但进行农业生产有多种选择,是发展种植业还是畜牧业?是种植小麦还是水稻?就需要进行选择。如何选择?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逐一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新授]

  一、农业的概念

  1.农业: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广义的:农、林、牧、副、渔

  狭义的:种植业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因地制宜”

  (1)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同的光、热、水、土及地形等自然条件;

  (2)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举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甘蔗、北方的甜菜

  2.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

  (1)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

  (2)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举例]华北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三、农业生产的性质

  1.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

  2.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

  [比较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繁殖过程与一般动、植物的区别;判定农作物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及其理由。]

  以小麦为例:小麦的发芽、出苗、拔节、抽穗、开花等自然再生产过程,无时无刻不受自然条件(光、热、水、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预下进行育种、犁地、播种、除草、灌溉、施肥、收获等一系列人类的生产活动,即经济再生产过程。而这些社会的生产活动(或生产过程)又无时无刻不受着民族习惯、历史基础、劳动力、国家政策、措施、工业、城市的发展、技术改造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产品不属于自然资源,因为农产品的获取,除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具有自然属性外,同时还受多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投入等,所以不具备“自然属性”,因此不是自然资源。

  ①所谓自然再生产过程,指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必须依靠一定的空气、阳光、水和各种养料,经过自身的“加工”,使其生长、繁殖,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过程。

  ②所谓经济再生产过程,指农业生产还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需要有一定的投资才能获得必要的产品,也就是需要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

  ③农业生产的动、植物生长过程,不同于自然界一般野生生物自发的生长、繁殖的过程,而是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预下进行的。它以经济再生产过程与之区别。

  ④农业生产以自然再生产过程区别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

  [阅读材料]《农业的发展历史》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差异

  四、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1.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

  自然条件:热量、水、光照、土壤、地形等

  劳动力

  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

  科技

  产出:农产品

  2.农业的投入-产出与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

  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合理配置、利用。

  增加农业的投入,如: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的产出,提高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

  3.农产品的重要性

  (1)为人类提供吃、穿、用的物质资料,保证全社会人们的需要。

  (2)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粮食、副食品、原材料、工业品的消费市场。是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基础。

  五、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农(种植业)、林、牧(畜牧业)、副、渔

  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密集农业,又称集约农业,并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资金密集型农业(如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4.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划分为12种。课本上重点介绍了几种。其中又可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两大基础部门以及混合农业。

  [小结]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类型和特点都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地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即农业区位因素的不同。那么如何合理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下节课继续讨论。

【农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观潮教学设计12-04

《过年》教学设计12-02

《秋天》教学设计11-26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1-19

《咕咚》教学设计11-18

童谣教学设计11-11

春笋教学设计11-11

白杨教学设计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