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8 09:15: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1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过程。

  2: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特征

  2:荒漠化形成的认为原因

  【学法指导】

  比较法,图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透明,称之为生命的绿洲,现如今戈壁一望无际,无一棵青草,无一条小溪,风蚀丹丘,沙堆连绵,连飞鸟也不敢穿越,是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

  2、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注意下列问题

  ①什么叫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③干旱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教学过程: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1、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与人类过的经济活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影响: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5、思考:

  (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拨:图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

  ②一些农牧民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沙破坏植被。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从事过度农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材料,了解如下问题:

  (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点拨:在从气温方面,降水方面分析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

  2、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

  3、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重点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 因素

  教学难点

  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及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读课文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草原风光 (插入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田野风光(插入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图片:荒漠风光(生看)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图片感觉如何?假如要你们生活在这里,你们愿意吗?为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荒漠正像蔓延的传染病一样在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空间。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荒漠化的形成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板书课题:

  防治荒漠化

  (一)荒漠化

  1、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荒漠化”一标题了解荒漠化的自然背景

  (学生读课文)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描述和自己的理解说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 学生回答)

  3、实物演示

  讲解:荒漠化概念及一般过程。多媒体演示

  (1)

  (2)、过渡灌溉----没有适当排水---次生盐渍化

  (3)、土地良好------但植被被破坏

  4、、请同学结合图片及老师讲解来辨析荒漠化的不同表现。(学生指图说明: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5、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知识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6、归纳导致荒漠化问题的自然原因:

  板书:

  1、形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干,动力条件——风,物质条件——沙

  7、承转: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作用。据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那么到底有哪些人为原因和因素呢?请同学们 “阅读” 课本第17页的课文(生读课文0

  师:多媒体;动态展示荒漠化过程

  8、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过渡开垦

  过渡放牧

  过渡樵挖 猎杀

  那么次生盐渍化的形成过程怎样?出示花盆说明(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9、请同学们看书:世界荒漠化的扩展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给我们透露的信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荒漠化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空间。)

  10、了解了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以及荒漠化的危害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治呢?

  板书: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对策(2.)治理措施。

  11、同学们假如现在你们是我国防止荒漠化组织的领导人你需要制定出一套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请你组织你的同事共同探讨。也可以读课文借鉴一下以往的经验啊,代表发言。

  肯定学生的回答

  幻灯显示要点:

  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2)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根据荒漠化的三大人为因素,推理得出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12、以上我们学习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以及防止对策和措施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如何掌握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演示。

  13、请学生谈谈做为一名学生该如何为防治荒漠化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14、总结人类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后能够积极的宣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让我们人和环境能够和谐发展。。

  《防治荒漠化》教学体会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对学生进行防治荒漠化的教育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 荒漠化,形成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认识到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因为教材的内容只是泛泛的讲述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荒漠化所取得的成绩。而我认为防治荒漠化重要在“防”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把教材重新进行分析整合,使教学内容以荒漠化为中心,重点讲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而这些有都是为下一个目标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服务的。因为了解了荒漠化的危害才能感觉到有必要进行治理,那么,要进行防治就必须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究。只有明确了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进行防治。我认为这样的逻辑顺序更能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也回让学生有个更明确的学习目标。,还会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不仅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解决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荒漠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让其内心自然而然的产生一中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达到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的教育目的。

  在整个教学流程上我按照上述的思想,先讲述荒漠化及其形成的基本过程;然后分析发生的原因;最后进行探究防治对策与措施。

  课前引言我首先播放多媒体《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希望的田野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的热情。然后播放〈美丽与荒凉并存的荒漠景观〉。对比欣赏后请同学们谈感受。最后问:同学们你们愿意生活在哪里呢?为什么啊?这个问题给同学们推到有关生存抉择的问题上,让其深刻的额体会出荒漠连植物都难以生存,人类就更难在其环境中生存了。接着告诉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无法生存的荒漠正在侵袭着我们的生存空间,人类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这样从精神和感情上抓住学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必要的铺垫工作做完接着就是步入正题了。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然后交流获得的信息—荒漠化的形成。并让学生结合图片辨析荒漠化的不同表现。最后我通过多媒体演示荒漠化的一般过程。一系列化的知识储备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进行概念整合,使学生对荒漠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出荒漠化问题的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因素。关于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我是通过草原变荒漠的动态图片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同时也举我们身边的例子如我们的操场有沙化倾向,花盆因为的盐渍化,虽然只是个小例子,但却能支持解释理论上的荒漠化的原因,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荒漠化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为下文积极研究如何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设置了好的情景。在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上,我把学生推到国家防治荒漠化领导人的位置上,请他们群策群力一起研究并拿出可行性的对策与措施。这是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荒漠化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回归课堂回归学生本位,讲述学习方法并请学生谈谈做为一名学生该如何为防治荒漠化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如果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的话,我认为主要因为以下四点。

  第一,整个教学过程是始终一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围绕荒漠化展开研讨。这其间始终把学生和荒漠化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

  眼睛看到的,头脑想到的都是荒漠化。也就是说,我用一个威胁到我们生存空间的荒漠化问题紧紧的抓住了学生,我觉得这该是成功的重要一点。因为无论一节什么课只要抓住了学生就就有了阵地,有了阵地,我们怎么演练都会得心应手。否则,无论是一节什么样的课都只会是教师孤芳自赏。

  第二,我认为应该是把知识传授改变为问题的解决。也就是交给学生一个与我们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当然这时候不要把学生当学生,要把他们看成是解决问题的专家看待。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其实,知识的传授和解决问题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前者是直接后者是间接。但后者效果显然优于前者。因为后者是主动探究,前者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相比,无论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从可观的学习效果看都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第三,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在每一个环节中,而不是空洞生硬的说教。

  第四,多媒体的使用给教学的成功以很大的技术支持。因为是它再现了荒漠化的景观给学生们很强的视觉冲击。草原与荒漠的动态变换也给了学生们可观可感的荒漠化过程。这种过程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兴奋细胞。美中不足的是我也只能用图片更替的方式来表现折中过程。我想,如果我回flash 制作的话,我会给同学们一个更加形象生动的荒漠化过程。课堂效果会更好的。遗憾的是我不会,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学习flash 制作,掌握更高超的电教技术手段来完善自己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防治荒漠化》教学的几点体会纪录下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当然这里有成功也有不足。但我想无论是成功还是不足都将会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同时我也希望能对同行们有些许帮助,我更希望同行们能给我提出宝贵建议。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

  (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3—4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4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通过贵阳20xx年和20xx年某地卫星图片的对比,可以看出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岩石裸露地表,长期受外力作用,该地将会出现水土流失,最终导致土地退化的石漠化现象。

  2、土地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如今楼兰地区的所处的环境。

  楼兰遗址【图片解读】左图为楼兰遗迹“三间房”,结合古城卫星图片可以看出此地及周边地区现在是荒漠一片,而原本此地应该是水草丰美,这种变化过程就称为荒漠化

  3、土壤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干旱或不合理的灌溉,导致盐类物质富集在地表的现象。如罗布泊地区

  罗布泊地区【图片解读】左图为罗布泊的盐渍化土壤。

  【学生活动1】测量罗布泊曾经的水域面积,现今与40°附近的银川比较,景观的不同?

  【操作步骤】

  1、使用搜索功能,输入罗布泊坐标(90°40'"E,40°7'"N),找到罗布泊的位置

  2、使用工具——标尺——多边形,可以测算出罗布泊曾经最大的水域面积,如下左图,读出数据为1820km,大致与安徽巢湖面积相当。

  3、在搜索中输入“宁夏银川”,同时,选择视图——网格,显示地理经纬度,确定银川的经纬度位置与罗布泊纬度相当(40°N附近),但地理景观完全两样,一地是荒漠,一地是良田,如上右图

  【学生活动2】利用GE画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判断罗布泊的降水状况

  【操作步骤】

  1、点选,还原图像,由于降水的不同,导致地表植被出现差异,点击添加路径,大致可以画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如下左图

  2、点击叠加图层,叠加“西北地区地形及位置示意图”,如上右图,得出结论:罗布泊处于非季风区,降水少,进一步发现,由于贺兰山阻挡了东南季风的前进,银川位于迎风坡,降水多,因此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因而农田广布;进一步再看图,发现,也正因为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阻挡,来自于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因而罗布泊地区降水极少。

  【学生活动3】利用测量工具,量测罗布泊距离海洋的距离,并利用GE显示地形剖面图

  【操作步骤】

  点击标尺——路径,可测量出罗布泊距渤海的直线距离为2437km(如下左图),由此可以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因而降水少。然后在所画曲线上点击右键——显示高度配置文件,直接显示出地形剖面图(如下右图)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的夏季风由于地形的阻挡,难以深入内陆地区。

  【学生活动4】利用气象图层,观察罗布泊地区的昼夜温差

  【操作步骤】

  点选气象图层,点击图中的气温图标,显示如下图,可得出结论,罗布泊昼夜温差达到21°,昼夜温差大。结合必修1所学知识,由温差大,推断此地气压差大,形成的风力也就大,从而从一个方面解释该地蒸发量大的原因

  【活动小结】

  活动1—3可以解释罗布泊降水少的原因,一是海陆位置,二是地形因素;活动4从该地昼夜温差大推断出风力大,从而解释该地蒸发旺盛;当然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也是蒸发量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得出结论,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看图说“画”】

  告知学生GE的“河流、戈壁沙漠、植被、土壤、风沙”图片的地标,说说这些地理事物与干旱的联系举例:

  (1)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戈壁和沙漠

  (2)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沙质沉积物

  土植被

  壤沙漠河流【师生互动】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跟着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因素是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起决定因素的确是人为因素,请同学们小组活动。

  【活动设计】让学生学会操作及使用GE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

  1、每4人一小组,

  2、小组一人负责搜集书本中有关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3、一人负责整理记录相关知识点,

  4、二人负责在GE中寻找相关卫星照片的证据,

  【小结】从中可以发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开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

  【探究活动】

  针对“过度放牧”这个原因,请同学们来结合“非洲乍得的绿洲”这张卫星图片,探究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活动步骤】

  1、图中获取其地理位置,判断其气候类型

  2、图中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限制因素

  3、利用标尺工具—圆,测量图中水井的供水范围

  4、思考,一旦过度放牧,此水井周边会发生何现象?

  我们发现,荒漠化问题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问题,它具有全球性,现在借助GE,我们跳出中国看看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

  【活动内容】利用GE的历史图层,穿越到非洲1955年,对比昨日和今日非洲萨赫勒地区的植被覆盖,了解其荒漠化的情况

  【操作步骤】

  (1)点击,拖动滑动条,自由选取时间点如1955,1972,1990,20xx,20xx,20xx,20xx,20xx通过历史图层,速度观看该地区荒漠化的年荒漠化速度明显加

  (2)通过GE的放大功能,将20xx年图像局部放大,可获取哪些信息?(经纬度位置,聚落分布,植被,沙质土壤,河流)

  (3)结合获取的信息,分析该地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

  纬度位置→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影响

  经度位置→离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无河流

  气候干旱→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植被稀疏人为原因:

  聚落→人口集中分布→局部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大聚落→人口激增→过度放牧→草场超载→加剧沙化

  聚落→植被破坏→土质沙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加剧贫困饥荒【对“症”下“药”】

  荒漠化的原因已经找到,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对“症”下“药”,我们很容易找到解决荒漠化的措施,利用GE,添加一些图片,学生来判断所对“症状”及采取的措施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教学讲解:

  “症”:

  1、风力大

  2、水资源利用不当

  3、植被稀疏。

  “药”:

  沙障的功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被存活。教学讲解:

  “症”

  1、过度樵采

  2、农业结构不合理

  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4、气候干旱,沙化严重。

  “药”:

  1、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2、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3、利用生物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板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1、概念:

  2、表现: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二、自然因素

  1、海陆位置

  2、地形因素

  3、气候

  三、人为因素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四、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教学设计模板07-14

《祝福》教学设计07-14

《画》教学设计07-02

早晨教学设计06-26

《泉水》教学设计06-22

《雷雨》教学设计06-21

《草》教学设计06-20

《春》教学设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