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16 11:01: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蒙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枫叶: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静听松风寒

  三、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13个生字:“挂、街、熟、伙、伴、尝、甜、温、冻、脸、该、季”

  (二)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园、因、为、脸、阳、光”6个生字。

  (三)情感目标:

  通过正确书写生字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教学重、难点:

  ? 1、识字、写字,重点指导“为、光”。

  2、初步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同学们跟你们平时见到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2、板书课题:《四个太阳》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随着音乐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老师随着音乐泛读课文。

  3、课件出示生字,检查生字读音。

  (1)指名认读。

  (2)找小老师带读。

  (3)自由练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随机抽读。

  (5)指名扩词、说话练习。

  4、记忆字形。

  (1)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2)自愿回答,奖励生字、笑脸。

  三、 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我”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根据回答贴太阳图)

  2、你最喜欢哪个太阳?(自由回答)

  3、自己喜欢哪个太阳就读哪一段。(自由练读)

  4、喜欢四个不同太阳的同学合作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四、 指导书写。

  1、师范写易错的生字:园、因、为、光。

  2、学生练习生字。

  3、展示学生作品。

  4、评出最佳作品,颁发奖品。

  五、 作业。

  课后把课文有感情地读熟。

  附:板书设计:

  18、四个太阳

  红太阳 绿太阳 黄太阳 彩色太阳

  为: 光:

  园: 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课。课文里有一幅买文具的情境画面。

  教学目标

  1.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意愿。

  2.说话时表达清楚、完整,态度大方,有礼貌。

  3.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发现错误,并给予纠正。

  4.创设情境,体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买文具的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

  文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欢快的乐曲引入,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二、板书课题:买文具

  三、演示、述说买文具的过程

  (训练目的:引导学生表达完整、清楚,要使用礼貌用语。)

  1.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意:一个小学生正在与售货员阿姨对话。另一个小学生在挑选文具。老师指点学生仔细观察售货员阿姨和小女孩此时的动作、神态、语言。

  2.学生同桌一个扮演售货员,一个扮演小学生进行对话,互相说说买文具的过程。

  3.指名说。

  要求:声音洪亮,态度大方,说话完整、清楚;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明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评论。

  小结:从学生的听说两方面进行小结。

  四、表演买文具的过程

  (训练目的:引导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商品的意思,要用上您好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1.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文具放在课桌上,老师扮演售货员,找一位同学扮演顾客,进行表演,范说。

  2.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演练、说说。

  3.各小组选代表在全班演练、述说。老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五、进行买文具实践活动

  1.全班学生都把自己的文具拿出来,模拟文具店现场,同学们自己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买文具的实践活动。

  2.老师巡视、指导。

  3.请几位表达好的学生,再表演买文具的情景。

  4.让全班学生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评语言,即语言是否准确、规范,用语是否确切、恰当;第二,评思路,即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表达是否通顺、完整;第三,评仪态,即声音是否洪亮,态度是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是否有礼貌。

  六、拓展练习

  1.让学生进行购买其他物品的口语交际练习。

  2.老师随机点评、指导。

  3.请几位表达好的学生,再表演买文具的'情景。

  4.让全班学生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评语言,即语言是否准确、规范,用语是否确切、恰当;第二,评思路,即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表达是否通顺、完整;第三,评仪态,即声音是否洪亮,态度是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是否有礼貌。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 ) 程 ( ) 奖( ) 张( )

  钧( ) 逞 ( ) 桨( ) 章( )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四、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并说一说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

  2.品读课文,并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

  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井”“青蛙”“小鸟”板贴画。(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播放“坐井观天”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2.导入新题,问:谁能说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请学生点评。

  2.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检查朗读,相机指导认读生词。

  4.组织学生小组间赛读课文。

  三、了解大意,自读课文。

  1.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知道的内容,并归纳整理。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的表达方式。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话”“沿”“际”,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注意什么?指导学生写好这三个字。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生独立描红、临写。

  5.组织再次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板贴情景。

  1.复习导入:谁能说说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板贴“井”“青蛙”“小鸟”。

  二、熟读精思,感悟对话。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1)自读对话。

  (2)指名读,师生评读。

  (3)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3.指名小组分角色朗读,组织评议。指导学生读出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语气,重点指导体会第三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三、同桌合作,演读故事。

  1.课件出示演读要求:

  (1)要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2)在读的时候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2.同桌合作演读,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展示演读,师生评议。

  四、续编对话,领悟寓意。

  1.发挥想象,小组合作续编它们之间的第四次对话。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3.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平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的概况,提高对古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 美术的分类。(美术大致分:绘画和工艺美术)

  2、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绘画的一些特点。

  二、新授

  1、 中国古代绘画从题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2、 你了解中国古代哪位或哪几位画家?他们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回答。)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纠正边补充。

  4、 教师把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兴(东吴)是第一位有记载的有影响的画家。

  顾恺之(东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魏晋和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隋代历时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唐初有阎立本,盛唐时期有“画圣”吴道子,在仕女题材画方面有周肪(专门表现贵族阶层生活)。

  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五代南唐有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画风流派多样化,最具代表的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宋代山水继五代之后继续变得更为成熟,代表作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元代出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艺,《黄甲图》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笔墨功夫很有艺术魅力。

  5、 学生讲述自己对书本范图的理解及艺术魅力。

  6、 学生自习〈〈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7、 师生共同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第二段:观舞

  第三段:宴毕休息

  第四段:听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笔设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线条准确流畅,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绚丽雅致。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做相同功所用时间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再全面解析物理量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等,通过估测学生上楼时的功率学以致用。功率是初中物理量力学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电功率的基础,并且是生活中机械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和技能:

  1、 理解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估测人做功的功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归纳认知功率,提高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

  2、经历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知功率,估测功率的大小。

  教学难点:功率物理意义的认知理解。

  教具:每组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一个、米尺一根、机械停表一块。

  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漫画:小华和小明同时从一楼到三楼。

  讨论:对他们的做功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学:功率。

  自学提示: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 认知:一些功率值。

  3、 活动:估测人将物体从地面提升到桌面的功率。

  讨论:

  (1)实验原理。

  (2)猜测:怎么能使功率更大一些?

  (3)测量工具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四、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1、设计方案:估测人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

  2、收集家中用电器及其他机器的功率,并对它们进行排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6篇

2.【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

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5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7篇

5.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9篇

6.【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8篇

7.【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9篇

8.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9篇

9.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