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8 23:43: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6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出示九色鹿图,问:这是什么?观察,说说九色鹿的样子,出示句子读。

  ⒉课文围绕九色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要求:

  ①用“”画出描写九色鹿内在美的句子,

  用“△△△”标出关键词语。

  ②用“”画出调达被救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并用“○○○”标出。

  2.调达是否守信用?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

  三、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好朗读,并结合观察课文插图。

  四、学生听录音,听后质疑。

  五、总结:

  请同学说一句想说的话。

  六、想象: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一天,九色鹿又来到河边,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九色鹿飞跑过来,发现在汹涌的波涛里挣扎的又是调达……

  七、作业:

  搜集民间故事,准备参加下节课的“民间故事会”活动。

  附:板书设计

  救

  九色鹿

  调达

  抓

  (见义勇为)

  (背信弃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能够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学习31、给予树。

  板书:

  给予树

  简老师觉得非常高兴。所以,特意为你们带来一副画,(出示课件)看到这副画,你想到了什么?

  生:圣诞节……

  师:(出示课件:圣诞节。)

  师:你了解圣诞节吗?

  生:汇报。

  二、细读课文,体会妈妈心情的变化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发生在圣诞节前夕。

  板书:

  前夕,理解:前夕。

  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和妈妈的心情又分别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划记出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生:孩子的心情很高兴、激动;妈妈很担心。

  师:妈妈担心什么?

  板书:

  担心

  生:担心孩子们不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

  2、师:尽管家里并不怎么富有,可金吉娅的妈妈还是把自己积攒的100美元平均分给了五个孩子,并提醒他们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有一个这么好的妈妈,金吉娅多幸福呀!可是,在购物回来的路上,金吉娅的妈妈却生气了。她为什么会生气呢?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三自然段:

  ⑴师:妈妈为什么会生气?(板书:生气)(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为什么生气。)

  生:妈妈发现金吉娅只买了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⑵师: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吉娅的?请用“~~”勾画出相关句子。

  生: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课件出示句子)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就是不说话。

  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哥哥姐姐呢?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兴高采烈,非常高兴。

  师:哥哥姐姐买到了满意的礼物,所以他们兴高采烈,而金吉娅只买到了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所以她沉默不语(生)。她在为自己没能买到很好的礼物而难过。她的妈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生气。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金吉娅的沉默不语,妈妈的生气。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做法

  1、师:金吉娅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第四自然段吧。谁能正确、流利地读读这一段?(指名读)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金吉娅说话的内容。

  生:指名读金吉娅的话。

  师:金吉娅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

  出示课件:

  援助中心、给予树

  师: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

  师:这些人为什么需要帮助?

  生:因为他们没有亲人、没有爱……,什么都没有。

  师:金吉娅看到给予树是怎么做的?(指导学生看图)

  生: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

  师:金吉娅是怎么想的?

  生:可是妈妈,我们……没有。

  师:小女孩在金吉娅的眼中又有怎样的?她是怎么想的?请你们勾出相关的语句。

  生:可是……也没有。

  出示课件:

  1、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2、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比较两个句子,理解:什么都(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可是……没有”(生齐读)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难怪金吉娅会用妈妈辛苦攒下的钱帮助她,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金吉娅是一个……

  板书:

  善良、仁爱……

  师:多么善良的孩子!让我们再一次地去感受她的善良仁爱,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课件: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读。)体会妈妈的心情?

  板书:

  高兴、激动

  师:妈妈的心情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妈妈知道金吉娅是为了帮助别人……

  师:金吉娅不但送给家人棒棒糖,还送给了陌生小女孩一个洋娃娃,使她的愿望实现。那么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只有洋娃娃吗?小女孩孩得到了什么?

  生:善良、同情、爱心、体贴……(教师板书)

  师:金吉娅通过给予树送给小女孩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其实还有很多人通过给予树得到了善良、爱心、同情……。多么可爱的金吉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个自然段,把她牢牢地记在我们心里。

  生:(生齐读)

  师:你们不但读出了妈妈的高兴,而且读出了对金吉娅的喜爱。谁能用“不但……而且……”夸一夸金吉娅。

  生:汇报

  五、小练笔

  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会有话想对金吉娅说,请你写下来。

  六、总结

  同学们,金吉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老师相信在我们的班上也会出现更多的金吉娅!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把这幅名画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想象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篇课文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幅画是我国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幅画到底画些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呢?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己试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注意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⑴、这幅画画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和河面的拱桥上的一派繁忙的景象,第三部分描绘了汴河两岸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⑵、这幅画的特点: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无论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惟妙惟肖。

  四、精读重点段落,想象大意

  1、从描述图画内容的三段文字中,自选喜欢的一段,读熟读懂。

  2、讨论交流读懂的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

  3、自己练习口头描述图画中所画的场景,描述时尽量加上自己的想象。

  同位互相交流、练说。

  4、师:谁愿意扮演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喜欢的那个场景?

  指名交流。

  师引导评议:介绍时是否展开了想象,是否比较形象地描绘出了图画上的场面。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读最后一段,想想读了以后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六、自由朗读课文,图文对照欣赏名画

  七、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画面内容。

  板书设计:

  市郊景象 农民繁忙

  清明上河图 汴河两岸 欣欣向荣 极其珍贵

  整座街市 繁荣昌盛

  教学反思:

  在完成了《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的教学以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总体感受是:有一得,有一失。

  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这堂课的最大收获。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在以往的多数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我都没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总是不放心这不放心那,结果几乎是将其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了。在设计《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时,我首先确定了一个目标:要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这幅世界名画,“看一看”这幅世界名画。所谓“看一看”,自然不是指真的去目睹一下,而是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去想,去看。于是,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等环节,一步步地为读文“看”图做好了铺垫。在“精读重点段落,想象欣赏”环节,学生的解说让我这个“游人”似乎真的感受到了汴城市郊的宁静与繁忙、汴河两岸的欣欣向荣和街市的繁荣昌盛。

  没能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这堂课的最大缺撼。这篇课文虽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适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虑时间的问题,指导得不够充分。现在想来,如果在学生自选重点段落,练习读熟练以后,即讨论交流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不仅能够水到渠成地解决指导感情朗读这一问题,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文想象,想象“看”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体味作者对夏的独特感受。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难点: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的道理。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的独特描绘作铺垫。

  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你对秋天有什么感受呢?(请二三位同学交流感受)

  那对于刚刚过去的夏季,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二三位同学交流感受)

  这样看来,我们每一位同学对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作家梁衡又是如何看待夏天的呢?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夏》。

  二.交流预习

  请二三位同学上讲台展示并交流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重新拟定标题的方法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夏 或 夏是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学生齐读课文,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三.品味语言

  [设计说明]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得细细地品味语言。一篇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

  学生先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例如:“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

  “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

  “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

  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时机让他进行个别的朗读,也可以全班朗读某个片段。

  四.课后作业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通过对描写夏天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道理。并查找资料,更多地了解夏天,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1. 必做

  1)寻找并阅读本册课本中以及其他书籍中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想一想:不同的作者对“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2)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选做

  你能搜集到更多的关于夏季的资料吗?

  例如:你知道夏天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能描述我们镇江夏季的特点吗?

  你能说出多少关于“夏”的成语或谚语。

  你能找到以“夏”为主题的照片、图片或音乐吗?

  ……

  简案

  课题:《夏》

  学习目标:体味作者对“夏”的独特感受。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季的独特描绘作铺垫。

  由学生对秋季及夏季的感受导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成果

  三.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此步骤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重新拟定标题的方法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能否给本文重新拟定标题。

  四.品味语言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让学生在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

  五.课后作业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通过对描写夏天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道理。并查找资料,更多地了解夏天,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2. 必做

  1)寻找并阅读本册课本中以及其他书籍中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想一想:不同的作者对“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2)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选做

  你能搜集到更多的关于夏季的资料吗?

  例如:你知道夏天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能描述我们镇江夏季的特点吗?

  你能说出多少关于“夏”的成语或谚语。

  你能找到以“夏”为主题的照片、图片或音乐吗?

  ……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 不放

  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难

  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 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 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 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

  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鱼好大

  难? 鱼难钓

  不放──非 无人知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赏析文章的语言、结构、人物思想美。女诗人舒婷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一件发生在师生间的往事,使学生们陶醉在充满诗情诗意的语言氛围中,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有人曾经说过,读中国舒婷文字,是培养人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最好途径,而我还要加上一句:也是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必不可少的途径。

  一、课前学生推荐美文:《帽子的故事》、《分数》,并点评。

  二、导入:同学们所讲的老师故事真是让人感动。今天,我跟着当代女诗人舒婷走进她的梦一般的中学时光,摇响她记忆中的小铃,在闪烁的银河里,追寻着星空中一颗最亮最亮的星星。

  三、感受语言美:

  通读课文,结合旁批,说出你最有印象的句子、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从动词、修辞、表达方式入手,感受作者的生花妙笔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童真、童心与童趣。)

  四、探究:

  1、文章的中心人物是谁?为什么?结全课文内容,请用下面句式造句:

  ――――――――――的“我”,因为―――――――――。

  2、如果把题目改成《难忘那颗星》,那么中心人物又是谁?结全课文内容,请用下面句式造句:

  ――――――――――的“林老师”,因为―――――――――。

  五、总结写法:

  1、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三个“意外”。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2、语言生动风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许多比喻名看来信手拈来,不仅新颖、传神,而且妙趣横生,大大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课后反思:学了本文,在学习上、思想上对学生来说应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启发?对我自己,又应有什么启发?用杜甫的一首诗作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6篇】相关文章:

1.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

2.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7篇

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六篇

4.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7篇

5.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

6.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3篇

7.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七篇

8.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六篇

9.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