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5 11:28:2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精]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解读:

  “分数墙”是分数线型模型的一种发展,利用“分数墙”可以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和分数的加减计算(同分母)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复习,在接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第一节课比大小,已帮助学生建立了简单的分数知识框架,在这,再次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数比 较和计算的统一模型,也作本单元的一个总结。

  学生解读: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比较和计算的形式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直观具体的模型对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帮助,“分数墙”可以看作是分数的线型模型的推广,可以为学生进一 步将分数进行抽象,将分数表示在数射 线上做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进行整理。

  2.以“分数墙”为依托, 发现和列举大小相等的分数。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对“分数墙”的观察、探 究,直观建立起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计算的统一模型。

  2.能够简洁、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大小比较、加减计算在具体情境中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分数墙上比较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放式导入

  1.认识“分数墙”

  仔细观察

  交流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二、核心过程推进

  1.运用分数墙解决比大小问题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利用分数墙比一比7/16与11/16的`大小

  (2)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

  比较5/6与5/7的大小

  2.小结: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分数在分数墙中也可以通过找到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3.练一练(P36)

  11/16○15/ 16,

  1/9○1/6

  4/7○4/9

  4.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计算

  加法

  (1)试一试:4/9+5/9

  (2)你怎么想的?

  减法

  (1)7/10-4/10

  (2)交流:类似于在数射线 上做分数加减法。

  5.练一练(p37)

  2/7+4/7

  4/12+7/12

  9/16-4/16

  6.相等的分数 你能不能在“分数墙”上找一找,哪些分数是相等的?

  (1)记录

  (2)你是怎么找的?推出方法:画一条竖线

  设计意图:

  利用“分数墙”来比较相同分母的分数,可直观找到这两个分数进行比较。

  利用“分数墙来比较”来比较相 同分子的分数,可直观找到这两个分数进行比较。

  相同分母的 分数的加减法也可以在“分数墙”上直观地予以解决。

  三、拓展式延伸

  1.填入合适的数

  3/20+□=15/20

  □-5/13=5/13

  15/21-□=8/21

  2.补充练习

  独立 思考后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

  变式练习

  拓展学生思路

  反思与重建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的例题,第2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合作搭积木,感知不同立体图形的实物,再从这些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中区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感知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对图形的识别和联系生活中的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中第1题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例得到进一步巩固;第2题通过分、数不同物体的个数,进一步认识每一类形体的特征;第3题结合旧知进行练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加深对各形体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感知平面与曲面,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凯旋门、世贸大厦。

  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

  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我们来做一回小小建筑师,造一幢你喜欢的房子,好吗[评: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建筑,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1、搭积木

  讲述:取出你们的积木,小组合作搭一搭。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小组完成后推荐一个展示作品,并说说用了怎样的积木块拼搭的。

  2、分一分

  讲述:我们的小设计师真棒!如果老师请你把这些积木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呢 小组合作分一分。

  学生合作探索,边分边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提问:小朋友把它们分成了几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交流分的结果及想法,逐步达成共识,分成四类。

  3、识形体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和图形,取出相应的积木。

  引导:你想给另外的几类积木分别取个名称吗。

  学生大胆猜想并认识正方体、圆柱、球。

  讲述: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一画这四个图形。现在老师说一个名称,请你拿一个积木,行吗。

  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形体的过程,感受四种形体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欣赏了数学的美。]

  4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积木,你能告诉大家你从积木中得到了什么新知识吗顺着学生的回答得出课题认物体,并渗透美育。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南瓜博士觉得小朋友非常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你帮它们找朋友,连一连。另外,南瓜博士还提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学生完成后再交流,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各种形体的实物,比比谁说得好

  讲述: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都是它们的朋友呢!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2 、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这儿有一堆积木,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出示表格)请同桌合作,找一找、数一数分别有几个,填在书上。

  同桌一起完成,交流时教师演示分类,学生一起统计验证。

  3 、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看了这一排积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统计一下正确的人数。

  4、议一议。

  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较愿意选择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形体的特征、外观等各抒己见

  [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连线、举例、分类、统计,进一步加深对四种形体特征的认识,从而初步建立各类形体的清晰表象。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四、总结评价

  今天大家的设计非常棒!将来肯定会是个好建筑师。请你谈谈这节课又知道了什么新知识,增加了什么新本领,好吗学生交流懂得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

  [评: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交流可以及时反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评]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经历对简单的几何形体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10至第1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课件、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表内除法

  6÷3,12÷4,18÷6,35÷7

  2、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30÷3,600÷2,560÷7,360÷9

  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3、师出题:84÷4

  观察这道算式,比较与第1、第2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这道算式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所编应用题,尝试计算解答。

  2、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3、全班汇报,交流思考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5、运用知识,解决例题。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7元 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几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运动会体操比赛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4.交流汇报。

  好了,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问题。(师:生①很有想像力,他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课件),先求整个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

  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生③的想法更是与众不同了,他把队形作了这样的变换(课件),然后我们站到旁边来看,每一行是8乘3等于24人,有10行,再乘10就等于240人。

  好了,还有什么疑问吗?那老师还有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边很着急?就是这种方法里的10×8是什么意思呢? 80×3又是什么意思呢?哦,我明白了,你是先求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的3个方阵的人数对吧,好,谢谢你。(大家还有疑问吗?)

  好了,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一共的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好吧,请小组的四位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第一种方法是先算的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的三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第三种方法也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一共的人数。嗯,你说得太好了,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我们再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算式,他们全都是列的综合算式对吧,那么他们的解题思路与上面这几种比较怎么样?这个和哪种是一样的,这个呢?)同学们,明确了解题思路,你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这三种方法吗?今后我们列式时也可以用综合算式。

  好了,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种探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练习1.

  他们能想到不同的方法,你们能行吗?那好吧,这儿有个关于鸡蛋的'问题,李阿姨在超市上班,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准备一个一个的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在草稿本上试着做一做,看李阿姨最喜欢谁的方法。

  学生汇报:给大家介绍介绍?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通过认真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李阿姨高兴极啦,因为不用一个一个的数啦,猜一猜李阿姨会用谁的方法呢?为什么?(因为这种方法简单一些)对,李阿姨就是这样想的,今后我们在想办法的时候怎么简单就怎么做,不必舍近求远。

  有了大家的帮助,李阿姨工作起来特别带劲,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愁眉不展了,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她又遇到难题了:我们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我们家3口人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这儿有三个算式,我该选哪一个呢?

  1.37×12=444(千克)

  2.37×3×12=1332(千克)

  3.37×3=111(千克)

  这儿有三个算式,我们用手势来帮李阿姨做个选择吧。大家都选的2哪,李阿姨还是有点不明白,不是说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嘛,乘12就行了呀,应该是1才对呀。

  噢,听了你的介绍,李阿姨总算明白啦!她们家一年要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呀?想想看,我们地球村有多少个李阿姨这样的家庭哪,你想对李阿姨说些什么吗?

  你们说得太好了,李阿姨一定会照你们说的话去做的。

  3.星期天,李阿姨家和朋友们一起到动物园去玩耍,成人票15元,儿童票7元,这是李阿姨买票时计算票价的算式,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猜一猜她们一共有多少人吗?(图片)

  15×4=60(元)

  7×2=14(元)

  60+14=74(元)

  把你们猜的结果大大的写在草稿本上,1、2、3、举起来老师看看,你们都是写的6个吗?谁来说说你的理由。你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路清晰,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掌声送给他。

  刚才,我们帮李阿姨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其实啊,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本每页有多少行,每行有多少个字,你们没数过吧,哈哈,老师就数了,你看:

  4.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使他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我们用的作文本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

  呀,同学们开动脑筋,编成了这么多的应用题,老师也想来编一个,可不可以,可以呀,那注意听好了:这次上课呀,我写的教案有1500个字,猜猜我怎么提问?(课件)要写几页?你能列式吗?草稿本上做做。完全正确,老师为你鼓掌。

  好了,小朋友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来评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数字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小朋友们,你们能帮0想想办法吗?”

  2.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办法:让1和0做朋友比9大,让2和0做朋友比9大……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和认数。

  (1)课件显示本课主题图:和平广场 教师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学生说出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还有10只鸽子。

  (3)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天上飞的10只白鸽。加强学生对数字10的直观感受。

  (4)让学生观察第64页的点子图,并数出圆点的个数。教师这时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数10。

  (5)学生动手摆学具:摆出10朵小花。

  2.教学“拨珠图”。

  教师拿出计数器,请学生上来先拨9颗珠子,拨完之后,老师提问:再拨几颗是10颗?学生说出再拨一颗。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3.教学“尺图”。

  在屏幕上出示直尺图,直尺图上只填上0、1、2、3、4、5、6、7、8,请学生将9和10准确的填在直尺图上。引导学生小结:9在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4.教学“比大小”。

  (1)引导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上的圆点。

  (2)数完之后,让学生自行在底下完成框内的数及在○里填上“<”、“>”。

  (3)小组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教师巡视、指导。 5.教学“10的组成”。

  (1)出示教具:一棵大树上,挂了10个果子。

  (2)请同学们数树上的果子,然后让学生们将这棵树上的果子摘下来,放进老师事先准备的两个篮子里。问:将这10个果子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一共有几种分法?

  (3)小组讨论交流之后,请小组派代表上来说出几种分法来。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4)教师进行总结并且板书:

  (5)学生分组进行摆放学具:10的组成。 学生可以边摆边说,或者是一个人摆,一个人说。

  (6)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记忆10的组成,并且在书上独立的完成框内的.数。 根据学生在书上填好的这几个组成,提出问题:不用摆,看到这几组,你还能想到什么吗?学生马上联想到由可以想到另一组,以此类推。

  6.教学“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说出:1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不一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太远。

  (3)学生在田字格离练习写10,教师巡视指导。

  三、游戏

  1.准备数字卡片1~9两份。 请部分学生上来手拿卡片,让他们找伙伴。手拿数字卡片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站在一起。

  2.小组游戏(同桌的为一组)。 其中1个学生随意的拿出一个数字学具,另一个学生马上拿出另一个学具使两个数字学具合起来为10。

  3.完成第65页“做一做”练习。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课件显示:数轴图,请学生上来独立填数。其余的同学在下面完成。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顺序。

  2.练习九第2题。 课件显示:卫星发射情景的录像。 显示根据录像上指挥员的发射命令填框内的数。让显示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练习九第3题。 显示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02-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08-08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8-08

小学数学教案(热)08-09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08-10

小学数学教案(优)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