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09 19:19:1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观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2、知道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生长情况,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3、 能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 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

  5、具有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愿意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纹路的木版,每组三种不同的树的横截面,观察记录表,有关年轮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带纹路的木版,提问:你们从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这些纹路从哪儿来?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树木中的纹路?我们把树木中的这种纹路叫什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交流学生已知经验的过程,通过交流导入新的探究过程。)

  二、观察树干横截面,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块用树干锯成的横截面,学生分组观察。要求小组在观察中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疑问。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记录表发给小组,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2)交流发现,提出问题。

  三、观察其他树的横截面。

  (1)给每个小组再提供两块树的横截面,小组观察:有什么新发现?你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与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板书,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看一看,这些问题中,哪些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观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学们互相解答?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然后给剩下的问题进行分类。

  四、了解年轮的形成。

  (1)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思考: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年轮跟树木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段资料中又解决了哪些疑问?

  (2)交流。

  (3)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五、了解更多的来自年轮的信息。

  (1)观察年轮图,估算树的年龄。(五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过数年轮的`圈数可以知道树的年龄,如果只是简单地去数数意义就不大了,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数、为什么数出圈数就是树的年龄。)

  (2)观察:同一个年轮的宽窄都是一致的吗?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一样吗?

  (3)讨论:同一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一致可能与什么有关?

  (4)记录讨论结果并交流。

  (5)你还知道年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六、课外拓展。

  (1)继续观察伐木留下的树桩或者锯下的树干截面上的年轮。

  (2)收集有关树木年轮的资料,读一读,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 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2、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 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噪音”。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一、教学引入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学生交流:声音能使人心情舒畅,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等。

  噪音

  学生交流找到的减少噪声的资料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声音与生活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养活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5、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

  五、总结全课

  知道一些常识

  学生交流

  小组商量设计“无噪声书房”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原理是什么?

  采纳同学们提出的好建议,改进自己的设计。

  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2.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3.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4.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2.认识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模型和有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图片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

  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六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六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将身体的某个关节固定起来做某件事情,体验关节的作用。

  10.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关节呢?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关节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教后反思:

  在《关节》这一课的教学中“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便利用有效的提问,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把各种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做各种事情,通过与平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在教学时可以考虑借助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转载于:关节的教学设计科学)的关节来直观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

  东郭镇李岭小学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是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3、空气中有什么》学案:

  一、我看书:看实验图示,读实验说明。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上网查找资料: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的?

  2、上网查找资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带一杯冰或一矿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鲜袋扎紧。

  4、请家长帮忙,找一矿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组带一个打火机,上课用。注意安全,不能随意点火玩。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见书10页),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见书10页)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板书: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9、实验4:证明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

  (1)想一想: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水蒸气存在呢?

  (1)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学生各自带来的冰冻矿泉水瓶,放置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产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现)

  (3)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4)讨论:瓶子外壁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由于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6)小结: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7)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

  三、总结:

  1、现在,同学们知道三只蜡烛,为什么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了吧?

  2通过探究性学习,我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具体的`认识,说说空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3、关于空气的成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提出来。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上网查资料,了解二氧化碳、氮气的性质。

  板书: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掌握制造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空气是由那些气体组成的?

  2、通过上网查资料,你知道氮气有什么性质?

  3、你了解二氧化碳吗?今天,我们来研究它。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书,认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呼出的气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一猜。

  (2)学生分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5)小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同时熄灭?

  (2)分组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通过探究学习这两节课,我们知道空气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不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

  四、作业设计:

  1、上网查资料,进一步认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预习《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关于科学教案01-07

昆虫科学教案12-15

实用科学教案03-13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手的科学教案11-03

科学教案三篇05-12

【精选】科学教案4篇05-03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科学教案三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