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时间:2023-03-29 13:49:03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

古诗两首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案4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诗句,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1、听老师读古诗。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三、结合朗读,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2、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3、听老师读古诗。

  4、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三、结合朗读,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4、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5、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七:教学心得:

古诗两首教案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

  3. 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 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 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 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 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 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 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

  4、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 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 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 练习背诵

  五、 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 背诵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 背诵《望庐山瀑布》。

  2、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 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 通过,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 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 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 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 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 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 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 用钢笔描红,临写。

  2、 背诵课文。

  3、 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

  (2)学习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èng)美观。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楼依尽黄层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

  5、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板书:登楼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七、课堂拓展

  1、推荐阅读《题西林壁》

  听读《题西林壁》,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你能写出王之涣的其他诗句吗?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黄河入海(想象)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 寓理于事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登楼所思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瀑布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绩,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②识记: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遥、烟”,“辶、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瀑、烟”。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瀑布飞瀑棉布遥看遥远

  (2)学习多音字:落(luò là l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只有努力学习才会进步,否则就会落后。

  在这里,“落”读“luò”,意思是“掉下来,往下降”,另一个读音是“là”,意思是“丢下,遗漏”,还有一个读音是“lào”,意思是“用于一些口语词”。组词如下:

  luò(落后)(落叶)

  落là(丢三落四)(落下了)

  lào(落枕)(落炕)

  ②读一读:

  小明经常丢三落(là)四的,今天又忘带课本了。

  今天,我睡觉睡落(lào)枕了。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就放飞一个气球。)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照庐烟挂川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烟”,“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庐、挂、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照”上下结构,“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庐”半包围结构。)

  (3)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照、挂”,学生练写。

  “照”上下结构,“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挂”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品读释疑

  1、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

  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2、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峰)

  “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川:河流。

  (板书:遥看:挂前川生紫烟)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3、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板书:联想三千尺落九天)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5、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6、认识夸张

  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效果: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运用:画出诗中的夸张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七、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望天门山》

  听读《望天门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十、当堂检测

  十一、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生紫烟

  遥看

  望庐山挂前川

  瀑布雄伟壮丽

  三千尺

  联想落九天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2、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3、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不足之处:诗歌的朗读范读得还不够,最好能配乐朗读。

古诗两首教案7

  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1、从前面我和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条有价信息,那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谁能背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穷水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劳作场面,让他震撼。他从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他的灵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共3页,当前第1页123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共3页,当前第2页123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专家意见:

  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和杨新富校长的热心指导,他们在仔细听完之后,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改进意见。这是我本次上课的一大收获。

  其一,他们指出,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两首的教学,要对这两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其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其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对两位专家给与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

古诗两首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同学: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俺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同学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俺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同学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同学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身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俺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俺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同学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同学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身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示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两首教案11

  【课文】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牧童骑(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 )。

  2、(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

  3、这两首都是描写( )季节的古诗。

  三、找意思相反的词,连一连。

  闭立先阴捕

  坐开放放晴

  四、猜一猜,选一选

  柔 闭 所 牧

  一户一斤米( )骑牛写文章( )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 )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古诗两首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重阳。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古筝曲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配乐朗诵)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课件播放古筝曲)

  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

  1、中秋节就要到了,就让我们说一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课后反思:

  课堂上通过课件播放古筝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但领会了诗的意思,而且朗诵得非常有韵味。《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

  课堂上,有时我按捺不住,在学生未充分回答时,急于说出答案。今后,注意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古诗两首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①齐读

  ②比赛朗读(男女生)

  ③同桌互读

  ④齐读

  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①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②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④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③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读两首诗

  2、说诗意

  二、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写字

  1、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

  2、抽说易错,应注意的地方

  区别乞──气”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别偷──愉

  3、写

  4、评比。

  四、作业:回家听写。

古诗两首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在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中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秋天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喜欢背诵古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谈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文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板书:古诗两首学生认读课题。

  初读《赠刘景文》

  1.板书课题《赠刘景文》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读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3.同桌相互认读课文,老师参与同桌学习。

  4.学习生字,重点正音:橙、橘、残。

  5.朗读整首诗。师读、生读、挑战读。

  再读诗歌,初步了解意思,朗读、背诵诗

  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动脑筋试一试,自己能读懂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适时指导。重点指导:擎雨盖、傲霜枝。

  激发想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配乐朗读;再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比一比谁读得好。

  看看插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诗。

  (四)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

  学写生字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读记字。

  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写得好的孩子在黑板上示范写。其余在书上描红,临写。

  自评写得最好的.一个字,总结经验。

  拓展性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秋天的诗句,背给大家听一听。

  你还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2课时

  背古诗,引出课题

  背诵《赠刘景文》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板书:山行读课题,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同桌相互认读课文。

  认读生字:枫、径、斜、于。

  指多人读古诗,师参与读,及时纠正。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山行》?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情景。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一边读。

  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找个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满山的红枫叶)

  一边观看课件,一边背诵这首诗。

  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记住。

  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然后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

  拓展性学习

  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读,背:《词语手册》第15页的古诗。

  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我会填”练习,课本第17页。

  练一练

  连一连:将汉字与相应的拼音连起来。 《新学案》第9页。

  组一组首()()()于()()()

  记()()()枝()()()

  选一选:把气球的序号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新学案》第9页。

  写一写:选两首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古诗,抄一抄或默一默。《新学案》第9页。

古诗两首教案15

  文本细读: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 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诵读古诗,品悟诗情。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的教案01-07

《古诗》教案03-07

语文古诗教案11-07

古诗《草》教案01-20

古诗春晓教案02-26

《古诗诵读》教案03-06

蜂古诗教案12-16

小班语言古诗教案11-12

古诗山行教案01-30

古诗咏鹅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