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

时间:2023-01-07 11:26:33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的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的教案 ,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的教案

古诗的教案 1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古诗的教案 2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示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同学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小朋友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协助同学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同学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知“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同学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法、朗读感悟法。

  【课前准备】

  1、每个同学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资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一、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

  让会读背的同学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

  “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思路: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同学领读,充沛尊重了同学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二、细读

  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同学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同学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学可能有出的问题,如:

  “樾、意欲”的含义等。

  教师应在充沛引导同学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同学结合插图和自身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思路: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同学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同学心理需要,有利于同学的发展。

  三、诵读

  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同学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

  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同学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思路: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理解感悟。

  四、写字

  自主写字,提高同学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同学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同学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

  “木”字旁的写法等。

  2、同学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一、回顾

  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俺们是怎样学习的?

  思路:激发同学,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二、自学

  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协助同学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思路: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置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同学为主,引导同学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时积累,不时迁移。教师则根据同学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沛调动同学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汇报

  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说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同学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

  字音“柔”应为 róu 不是 yó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同学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

  “终究”“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协助同学理解。

  3、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身的感受。

  四、诵读

  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同学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扮演读等方式,引导同学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同学读背:

  特别要注意指导同学读出诗的韵味。

  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五、实践

  创意表示,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同学结合着自身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表示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六、写字

  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同学评价。

古诗的教案 3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识字1》,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作业

  填空;

  离离—( ) 一岁—( )野火—( )春风—( )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古诗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月11日

  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达成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解题。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贾岛。

  读课题并理解寻、隐者、遇

  二、听录音,理解。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听录音,思考:

  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作者和童子)

  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

  ③为什么作者拜访朋友没能遇上?

  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懂的字、词。

  听录音

  针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注意诗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学生先自己理解古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自由读古诗。

  在读不懂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

  四、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并想象诗句所揭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古诗主旨。

  1、指名朗读。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指名朗读,齐读。

  2、学习诗句。

  ①第1、2句:

  松下问童子:我在一棵松树底下向一个小男孩问讯。(童子:男孩,这里指隐者的书童和弟子。)

  言师采药去:这孩子说他师父出门采药去了。

  (言:说)

  ②第3,4句:

  只在此山中:(师父他)就在这山林中。(只:就;此:这)

  云深不知处:山上云雾重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深:重重;处:地方)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4体会感情:

  ①作者拜访友人却未遇上,心情怎样?

  ②推想作者的朋友在山林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③贾岛是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朋友想必也是位极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他不去做官,却宁愿在山里采药,过这种隐姓埋名的`生活呢?(对社会、对官场不满)

  ④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背诵:

  ①再听录音,体会节奏及重音。

  ②指导朗读,背诵,齐背

  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古诗。

  读诗句,先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学习,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读古诗边体会作者的心情。

  想象作者的朋友在山林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联系当时的社会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把《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古诗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见下表)

  篇目类别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

  石头城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寓情于景、拟人

  蜀相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对比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爱国情怀词中用事

  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化用前人诗句

  过华清宫奢侈淫逸

  咏怀古迹(其三)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二、概念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三、类别:

  1.咏古迹

  2.怀古人

  3.忆古事

  四、归纳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

  2.感慨壮志难酬

  3.感慨国运衰微

  4.抒发爱国情怀

  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五、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六、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语言:含蓄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七、艺术特色

  2.借古讽今

  3.对比

  4.用典

  5.化用

  6.寓情于景

  八、鉴赏步骤

  (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比如1996年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故意把作者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关于诗人对史实的态度,我们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像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历史题材,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的,这里不但体现了诗人们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4.要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要留意。

  九、解答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1.懂。即写什么?

  ①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用典。高考试题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用典都是学生熟知的,不可能出学生生疏的历史事实、陌生的历史人物或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典故。例如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三套诗歌赏析题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取用第一册的《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对学生生疏的内容一般给出注释。

  ②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既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王昭君与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的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

  ③要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怀古”二字来看,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抒怀诗,那么作者在这首词中是侧重于借古讽今还是借古言态呢?从下阕作者对周瑜的描写赞美中可以发现,原来作者咏史,想要抒发的是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经固亭怀古》则既有借古讽今之意,又有借古消个人胸中块垒之心。

  ④要分析作者的写法。咏史抒怀诗的写法多样。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⑤要学会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

  2.审。即审明题目要求。

  3.书。即书写答案。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4.查。即检查要点全不全,语言通不通。

  十、高考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十、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上海卷)

  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古诗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hán jìnɡ _ié shuānɡ

  寒 径 斜 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课件出示13)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 径 斜 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_。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课件出示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 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_。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资料不错吧,请微信搜公众号关注: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8)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 liú 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犹 傲 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_,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__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古诗的教案 7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 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

  清平乐·村居

  读题。

  (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

  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

  (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的教案 8

  本文中的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在写景,但手法各异。《登鹳雀楼》写诗人登楼远望的所见、所思。第一、二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第三、四句抒写诗人的感受,不仅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了上两句景物描写以更丰富的内容。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升华。《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雄伟的写意山水图。

  这两首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也许多数同学已经会背,但不一定理解诗意。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

  由于年龄较小,学生对古诗这种文学样式并不是很清楚,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同时,在头脑中进行想象;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以后,再通过逐步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道理及情感。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看图学诗,在看、读、想象的过程中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诗歌蕴含的道理及情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难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师:

  1.生字卡片、挂图。

  2.收集诗人的资料及古诗的写作背景。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创设情境引新课

  1.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呢?古诗言简意赅,十分有趣。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

  2.讲述鹳雀楼名称的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市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出示挂图)

  二、初读古诗识字词

  1.课件出示古诗。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字词,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

  4.同桌一起读读诗句:你一行,我一行,一边看图一边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有疑惑。

  三、精读古诗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教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2.齐读第一句诗。作画:老师想要你们把看到的景物画下来,一起来试试吧!(在师生共同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正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3.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表达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依;尽。)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同学们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想说些什么呢?

  5.教师动情地描绘:太阳渐渐收起耀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

  6.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

  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第二句诗。

  7.过渡:真是太美了!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他在想什么?(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再登上一层楼。)

  四、教师小结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第二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见过欢快流动的小溪,也见过明净清澈的湖水,那么,你们见过瀑布吗?今天,我们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赏庐山瀑布。

  二、欣赏感受

  1.同学们,我们的行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山,观看从香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后谈谈你们的感受。

  2.放视频,学生观看。

  3.学生各抒己见: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4.面对如此美景,唐代大诗人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日照香炉生紫烟……”(诵读后板书《望庐山瀑布》)

  5.你们觉得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你们也快快打开书本,自由读几遍吧!

  (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三、赏析古诗

  1.自由读古诗,观看插图和回忆录像中的情景,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先提出疑问互相解答,再说说诗的意思。

  3.学生为录像配解说词。先练习再指名说。

  四、朗读、背诵古诗

  1.同桌互助,练习朗读古诗,读出李白惊奇、赞叹的情感。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古诗。

  4.看录像练习背诵古诗。

  五、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1.播放写有词语的幻灯片,自由读,指读,齐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导书写生字。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飞流三千尺

  银河落九天

  学生自由读诗时,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是很困难的,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深,他们很难从短短两行诗文中认识到什么。于是我就用插图在学生与诗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将诗句与画面相连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读读诗,画画图,再读读诗。看似在做游戏,其实课堂上许多知识点的理解全隐含其间而又不露痕迹。这种自然轻松的学习方式正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并追求的。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的教案 9

  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从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小学生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灵秀,体悟人与物的和谐美妙,感受人类心灵的质朴圣洁。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如能从小能多读些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更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落实好学习古诗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

  [复习内容]:

  1、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四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作为重点,能够会读会背会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2、本册课文引用或者联想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咏柳》、《敕勒歌》、《大林寺桃花》,为辅.

  3、积累古诗名句,学以致用

  [课前谈话]:同学们,孔老夫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那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做客,大家高兴吗?表示欢迎啊!孔子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过的知识既是及时地进行复习,不也是非常愉快的事吗?

  [复习过程]

  (一)导入: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今天我们的复习列车将开往“古诗园”,(板书课题)大家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买票吧?(有疑问吗),背诵一首课外积累的古诗,才能获得门票。

  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古诗就是这个语言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能熟练背诵一二,不错的,古诗园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打开。(播放古筝曲)

  本册第4课、第22课就为我们重点推荐了四首古诗,他们是什么呢?指名说诗的题目和作者,并吟诵。

  (音乐声止)那么,回忆一下,古诗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哪几块去梳理呢?指名回答,随机出示小黑板: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且会默写

  2、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二)根据以上几点自由复习,回头我们展开竞赛

  (三)比赛开始,凡是表现优秀的同学自己给自己的学案上画一张笑脸,同时给本组加10分,笑脸最多的同学获得个人优胜奖,和得分最多的组获得集体优胜奖。要求大家要绝对地公平公正。

  第一关:古诗传真

  每组派一位代表默古诗名句对对碰

  写本组的指定古诗,其余同学默写自己最容易默错字的.古诗,自查自纠。

  批改,并提醒大家,认真掌握好古诗中的难写字,能提高正确率。

  蓟北 涕泪 喜欲狂 须纵酒 巫峡 襄阳 洛阳

  家祭 乃翁 子聿 无遗力 工夫 绝知 躬行 鉴 徘徊 渠

  对照黑板进行比较,正确的举手,加分。提醒落后的组要加油,错的同学自觉找组长重默过关。

  第二关:词意点击

  这一次我想找几个不放心的同学代表各组来回答。

  第一组,指名——,欢迎鼓励,点击词意。

  第二组,指名——,欢迎鼓励,点击词意。

  第三组,指名——,欢迎鼓励,点击词意。

  第四组,指名——,欢迎鼓励,点击词意。

  小结:不放心就是关心和爱心,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最希望老师不放心我。这样就会更关注我,才多提问我,我才会不断进步。

  第三关:古诗鉴赏:看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本轮为抢答题,谁先举手谁回答,答错了机会让给另外一组。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诗是两首经典的_________诗歌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他在中国文坛上被称为“________”,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真切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被推崇为“_________”,这首诗被称为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体现了一个“_______”字,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诗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喜。

  4、《示儿》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__的绝笔。他以_______的口吻告诉孩子,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悲(用自己的话),并叮嘱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诗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无比渴望以及强烈的________之情。

  5、你还会背陆游的哪一首爱国诗歌?

  6、《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都是关于_________的诗篇。

  7、《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由“古人学问无遗力”我们可以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由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书本上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由此我联想到鲁迅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观书有感》中表达诗人读书感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观书有感》这首诗的题目虽然写的诗读书的感受,诗中却写的是池塘,这是因为作者巧用“______________”作比喻,正如_____________能够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使人睿智。

  小结:古诗园中的古诗果然精彩,吟诵他们不仅被诗人的爱国情操所感染,而且被其中深刻的哲理所启迪。看来学习古诗不仅要会都会背,更要做到把握诗歌形象、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这样才能悟得深、记得牢。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表扬先进,鼓励落后组,迎头赶上。

  第四关.古诗大搜索

  打开目录,浏览一下题目,想想本册书中还有哪些古诗暗藏于课文中,或者在文中被引用。

  找到一首加10分。指名背诵(古筝曲配乐)《饮湖上初晴后雨》、《咏柳》、《大林寺桃花》、《秋夕》、《敕勒歌》

  第五关古诗名句对对碰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语文课本,她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古诗大餐,一篇文章有它精彩的段落,一首古诗也有它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生活中、学习中处处可以引用。我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条。

  现在进入最后一关古诗名句对对碰。谁敢来尝试现场抽签作答。

  题目有:1、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小明很贪玩,老师总是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他要趁年轻,好好学习,不要等到老了一事无成,只留下悲伤。

  ……

  六.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棒,但是还要不断努力,我也引用一首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赠与大家共勉。

  [课例分析]:

  20xx年12月22日,今天我面向全镇六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古诗复习课,因为古诗的教学本身就很单调, 再加上一般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爱模仿等特点,他们记忆力好,形象思维能力强。但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活动、坐不住、坐不久。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能够长久地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我采用了很多教学方法:

  比如: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用吟诵课外积累的古诗用来“购买”本节《古诗大观园》的门票,学生的兴致高涨,迅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当中,在古筝曲中抑扬顿挫地自己喜爱的古诗,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了“古诗传真”、“ 词意点击”、“古诗大搜索”、“古诗名句对对碰”的竞技闯关活动,以及抽签接诗句活动,凡是表现优秀的同学自己给自己的学案上画一张笑脸,同时给本组加10分,笑脸最多的同学获得个人优胜奖,和得分最多的组获得集体优胜奖。同学们情绪高涨,学习认真,发言踊跃。

  不容置疑:这是一节极为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面向全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力课堂。这是所有听课教师的一致评价。

  然而:对于这样的活动课,许多教师也产生顾虑和担忧:“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自然是得到发挥了,可是课堂上安静的独立思考时间太少了,学生的坐姿随便了,情绪高涨时居然会欢呼、跳跃,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啊?”

  的确,身在此山中的我深知这节课存在的问题,那主要不是孩子们的原因,而是我在设计教案上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及我在课堂管理能力上的不足。

  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我以为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

  但是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改进教学是改善纪律的关键。这节课我最大的失误一是在竞赛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不够周全,使得学生在比赛中产生一些分歧,小组之间产生矛盾;因为比赛的题目层次性不强,忽略了小组当中的学困生,使课堂变成了少数人的舞台。二是我自身调控课堂纪律的能力、策略明显不够,应该不断地组织学生、管理纪律、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总之,调控教学课堂,重点是看学生学的是否认真,是否把所学的知识吸收了。要做到人人都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活力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容易涣散,问题行为也就少了,课堂纪律自然也就好了。小学生年龄尚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中的纪律与课堂管理不可忽视。

古诗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第二课时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

古诗的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

  1.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文中插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都很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夜书所见》。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进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共同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画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了什么?(板书:动客情)

  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教师解释诗意后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两句诗。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读、写、品“挑”,指导写“送”)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抄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诗人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

  7.“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文字中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浓浓的“想家”“乡愁”之情读出来。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呢?(自由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

  2.齐背古诗。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4.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两首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全班交流)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将其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夜书所见

  本课是三首古诗的教学。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地分析,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诗歌内容,边读边想,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此外,我让学生抓住诗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同时,我也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

古诗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板块一:背景导入

  1、(出示干旱图片)师: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家乡陕西玉蒲遭遇了一场旱灾,土地干涸,粮食颗粒无收,祸不单行,安史之乱又爆发了,他们一家人就过起了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此时,一场春雨悄然降临,久旱逢甘露,诗人内心无比喜悦,挥笔写下了——《春夜喜雨》。(师诵读)

  板块二:指导朗读

  1、齐读题目,(久旱逢甘露,诗人内心无比喜悦)再读。

  2、请你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诗)

  3、指名读,重点指导:甫、潜、径、重(古诗用字凝练,读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儿,便于读者和听者在读中去细细品味。同时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注意看老师的手势)

  4、全班齐读。

  板块三:发挥想象,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1、到底杜甫笔下的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打开课文,结合注释,和同桌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有不理解地词、句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2、有不理解的字、词吗?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乃、潜、野径、俱、红湿处、花重)

  3、古人写诗、作画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让我们借助想象、联想去还原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春雨之夜,一同去感受那场令人欣喜的春夜细雨。

  4、(出示图1)师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每每读到这两句,我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景——春天到了,干涸的土地盼望春雨,田里的种子盼望春雨,花草树木盼望春雨,人们也盼望春雨……就在万物都迫切需要春雨的时候,春雨仿佛知道大家的心思似的,不早不晚,扬扬洒洒地下了起来。那细细的雨丝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在雨水的滋润下,干涸的土地变得湿润;田里的种子吸饱了雨水探出了小脑袋;小草挺了挺身子,又长高了一截;树叶绿得发亮。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呀!

  难怪诗人会“喜”。这短短的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雨发生图。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之情来赞美这知时节的好雨吧!

  5、你发现老师刚才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没有逐字逐句地去抠,而是通过发挥想象与联想,将古诗在脑海中转化成画面,再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6、(出示诗)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其他诗句的意思,好吗?(你可以闭上眼睛,轻声吟诵你喜欢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7、汇报三四句,出示图2,师适时引导。这都是春雨的.功劳啊!可它悄悄地来,默默地润物,一点儿也不炫耀自己,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雨润物图。读出我们的敬意吧!

  8、这善解人意、无私润物的好雨,诗人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哇!于是,诗人推门远眺,他看到了——(出示图3,诵该诗句,生描绘画面)诗人很高兴,他知道这雨一定会——(下上一夜,下个透彻)这两句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夜雨图。

  9、看到这里,诗人不禁想到——(出示图4,诵该诗句,生描绘画面)大自然的一切都因为这场及时雨的到来变得生机勃勃!想到这里,诗人能不喜吗?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雨后锦官图。

  10、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诗中却又没有一个“喜”字,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尤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不仅用字精妙,还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让我们满怀喜悦,再次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齐读)

  板块四:作业超市

  必做:背诵并默写《春夜喜雨》。

  选作:

  1、喜欢古诗的同学搜集描写春天、春雨的古诗,自主积累。

  2、爱好写作的同学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将《春夜喜雨》改编为一篇写景的文章。

古诗的教案 13

  古诗二首

  《江畔独步寻花》

  预习提示:读古诗,读准节奏,读通、读顺。练习背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山行》。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因为也是唐朝诗人写的上诗,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诗人,人称“诗圣”,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作业:

  1、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2、读《绝句》

  板书设计:

  花多美

  江畔独步寻花(愉悦) 蝶舞

  莺啼

  课后检测: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游园不值》

  预习提示:读古诗,读准节奏,读通、读顺。练习背诵。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游园不值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

  (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12、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

  1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

  15、习作,交流,评议。

  16、背诵诗句。

  17、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课后检测:1、背诵、默写《游园不值》。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古诗的教案 14

  活动设计背景

  古诗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显得有点枯燥,但通过故事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会让他们兴致盎然,并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结合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到来,先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意义以及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传统活动,明白诗人要写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老师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古诗的教案 15

  学习目标: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读懂。

  2、对古代诗词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品味古代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五首诗词,积累有关作者资料。

  2、感悟诗词情感,培养自己的高雅情操。

  一、1、默写:滁州西涧

  2、作者:韦应物,京兆长安人,(唐)代诗人。诗风古淡隽永,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3、释词:独怜(独爱);幽草(深草);野渡(野外的渡口);自横(自由自在的浮泊)

  4、【评析】滁州: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诗人自尚书比部员外郎外放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西涧作此诗。全诗写西涧春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5、探究与练习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雨、野渡、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1、默写:江南逢李龟年

  2、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曾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杜甫是我国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现存诗作1440余首。和李白并称(李杜)。我们知道他的诗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春夜喜雨》)。

  3、释词:寻常(经常);江南(指今湖南一带);逢(碰上,遇上)

  4、【评析】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

  5、探究与练习

  1.这首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2.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分析“落花时节”的多层含义。

  1)“落花时节”表面的意思是指具体的时令——暮春;

  2)象征杜甫和李龟年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

  3)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

  3.《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三、1、默写:送灵澈上人

  2、作者:刘长卿:字(子房),河间人。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

  3、释词:苍苍(深青色);杳杳(深远的样子);荷(背着);

  4、【评析】刘长卿,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与刘长卿是忘年交。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当天近黄昏,寺院的晚钟声从山中远远的传来,灵澈辞别,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5、探究与练习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诗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想想: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这一情状是从怎样的形象描绘中传达出来的?

  带斜阳,是傍晚时候;独归晚,渐行渐远。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四、1、默写:约客

  2、作者:赵师秀: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推官。晚年宦游,逝于临安。

  3、释词: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灯花(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落(震落)

  4、【评析】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屋外绵绵不绝的雨声、蛙声和屋内断断续续的敲棋声互相应和,映衬着主人的心情。 5探究与练习

  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五、1、默写:论诗

  2、作者: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时期三大诗人)"。

  3、释词:李杜(指李白和杜甫);万口传(极言李杜诗歌传播之久远);不新鲜(与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江山(指代国家);领(主导);风骚(《诗经》中“国风”和屈原“离骚”的并称。因其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故用来泛指文学);

  4、探究与练习①诗中的“李杜”具体指:李白和杜甫

  ②“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人史中两座最早的丰碑。后来把关于诗人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方和深远影响。

  ③就诗的主题看,此诗表现了作者什么主张?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厚古薄今,那么永远只能是裹足不前。

  ④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理解默写综合练习

  《滁州西涧》

  1、借描绘优美景物表现诗人恬淡胸襟的诗句:

  2、诗中表现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情怀的诗句:

  3、与李商隐《晚晴》中“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抒发同样的恬淡之情的诗句:

  4、以横卧舟中的撑船人的悠闲,反衬有才人得不到重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

  5、诗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诗人虽有志改革却无回天之力,思归又不能的两难境地的诗句:

  《江南逢李龟年》

  1、诗中点明初逢地及听歌频繁,表明杜甫和李龟年早有交情的诗句:

  2、诗中描绘二人晚年重逢,彼此飘零异地、感慨万千的诗句:

  3、含蓄地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兴衰融合起来的诗句:

  4、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国破家亡之际的深切感慨。该诗中与此相类似的诗句:

  《送灵澈上人》

  1、描绘竹林寺景致的诗句或描绘竹林寺幽静环境的诗句:

  2、描绘灵澈上人披着夕阳的余晖,独自走向远方的诗句:

  《约客》

  1、诗中让人感受的雨夜诗意般的情致或介绍季节和环境的诗句:

  2、诗人一直伴着孤灯,焦急地等待所约的客人,营造出孤灯、夜雨、独坐的清寂氛围的诗句:

  3、这首诗中细微的动作、形神兼神,达到与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相同效果的诗句:

  《论诗》

  1、诗中表现诗人有独特见解,认为在文学上不同朝代都会有不同的人来领导并产生巨大的影响的诗句:

  2、诗中与杜甫《戏为六绝》中“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含义相反的诗句:

  3、表现诗人敢于创新的精神且具有现实意义,并实现其主张的诗句: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该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

  【附录】初中古典诗词名句复习

  1、我们做事遇到很大困难,感到无法可施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此时的情况,可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暗示社会发展,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晚唐时代气氛,借对历史思考表现对现实的深刻忧虑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我们要做到心境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关于这方面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7、辛弃疾的《西江月》中表现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喜悦,陶醉于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的语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晏殊《浣溪沙》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哲理的两个对偶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在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学经典,均有独领风骚的一代宗师,这正如赵翼《论诗》所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1、文学史上,“酒”与“诗”一直一路同行。请你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了一个带有“酒”字的完整的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我们就要毕业了,现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可引用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4中秋佳节,远在北京读书的小王不能回长沙和家人团聚,只能通过贺卡祝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平安,请你替小王在他的贺卡上写一句诗,来表达他对家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暑假期间,李明到南岳旅游,当他爬上衡山祝融峰顶时,面对眼前美景,一句诗从他的口中脱口而出,你猜会是哪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16某日,小A奋战题海,却被一道难题所困惑,试用了很多数学公式,却不得其解。忽然,小A灵光一动,想起老师似不经意提过的一个解题思路,茅塞顿开。小A边解题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知道他说的是哪句诗句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7诗人余光中参加一次文艺颁奖仪式,获奖者大都是黑发晚辈,只有余光中是白发老者。余光中风趣睿智的致词赢得了满堂彩。请你代主持人用一句诗句高度地评价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8、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生”与“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9、劝勉别人不要嫌弃行业不好,任何工作都能创造出超人的业绩是哪那句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0、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触景生情,表达自己爱国的激情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1忧国忧民的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达自己听到捷报后喜极而歌,开情畅饮和急于返乡的情态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2《爱莲说》中比喻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3南北朝诗人王籍运用反衬手法写出了山林的幽静的诗句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4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触景生情,表达自己爱国的激情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5自古以来,多愁善感的文人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曹操曾有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诗仙李白却在另一首诗中提出了与此背道而驰的观点,请问,这个观点是在哪首诗中哪一句提出来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学习钥匙

  诗歌名句是精华,大家一定要记它。

  理解形象是方法,读写结合也不差。

  整分联法真可行,限时背诵亦显灵。

  尝试回忆若不行,打开书来看一轮!

【古诗的教案 】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03-07

《古诗诵读》教案03-06

古诗春晓教案02-26

古诗《草》教案01-20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蜂古诗教案12-16

中班古诗教案09-06

古诗山行教案01-30

幼儿中班古诗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