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2-11-12 15:07:52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

  2、学生汇报。

  (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出示图片)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⑴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⑵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2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本册书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前面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几何图形的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且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所以,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2. 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含义,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比较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转化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

  (2)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难点: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以旧探新

  这是一幅街区图,上部是住宅小区,中部是街道,下部是学校的大门内外,图上的学校将是我们城关一小未来的面貌。为了使我们的学校变得更美丽,学校准备在大门前修建两个花坛,那要考虑什么实际问题呢?(修多大的花坛,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有多大)。(课件依次出现)

  这块花坛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如何求出这块地的面积?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如何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

  方法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每个方格按1㎡)

  1.用方格纸制作成的平行四边形放在边长是1米的方格中,数一数占几个方格(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米。这块空地的面积是24平方米。

  根据这个例子,让同学将书本80页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也会发现上面的规律!

  2.填表并讨论: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

  (1)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方法二:“割补”法: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中心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提出假设: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用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

  2.动手实验:(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及剪刀,自己动手,运用所学过的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那样的话我们就能不用方格就可以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在操作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就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2)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观察拼出来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1)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2)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剪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得出:(面积=长×宽)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全班交流推导公式:

  (1)谁愿意把你的转化方法说给大家听呢?请上台来交流!

  (2)有没有不同的剪拼方法?(继续请同学演示)。

  研究得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拼合成一个长方形。

  (3)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4)字母公式: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是S=ah

  三、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1.出示书上82页的1题,请大家做一做。

  2.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强化认识:那请大家想一想,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底和高,强调高是底边上的高)

  四、巩固练习

  1、试一试

  计算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同学说说你的方法。

  35cm 20dm 4.8m

  26cm 28dm 5m

  公式: 公式: 公式:

  列式: 列式: 列式:

  2、我能填得准。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cm,对应的高是4cm,面积是( )。

  五、课堂总结

  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3

  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送你一片绿荫》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爬山虎的自述绘声绘色地为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显得亲切自然。文章段落层次分明,语言生动灵活,利于学生自读自悟,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不但要根据课文中的介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领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准备:爬山虎的资料。

  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说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

  2、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

  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

  解方程:教材P69例4、例5。

  教学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b=c与a(x±b)=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方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铅笔和4只铅笔,一盒铅笔盒中有x支铅笔。

  师:你能根据图列一个方程吗?

  生:3x+4=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支铅笔。据此,可列出方程。

  师:说得好,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师: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生: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2.教学例5。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5)你能够解这个方程吗?

  生1:我们可以参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们也可以用运算定律来解。

  师:2x-32=8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师:你的解法正确吗?你如何检验方程是否正确?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的形式、内容都与例4基本相同。第2题的4个方程在两道例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这两道练习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提醒学生解一题,代入检验一题,以促进检验习惯的养成。

  四、课堂小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6、8、9.题。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3、归纳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拓展《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

  1、重点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在比较中体会黄河象的“完整”

  1、在比较中找到两文结构的不同

  (1)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

  题 目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体 裁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

  提 纲

  1、化石的样子

  2、假想化石的形成

  3、化石的发掘

  1、假想琥珀的形成

  2、琥珀的发现

  3、琥珀的样子

  (2)看看这两篇文章,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预设:《黄河象》先写了骨骼化石的样子,而《奇异的琥珀》在最后一段才写了琥珀的样子。

  (3)为什么《黄河象》在第一自然段就比较具体地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2、要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黄河象骨骼化石样子的句子。

  2、黄河象骨骼化石有怎样的特点?(特点:高大、完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出来的呢?

  (2)学生自学画批

  (3) 交流中,有重点地引导体会

  出示: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句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越大越不容易保存完整,可是除了尾椎骨以外,其它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由此可见其完整程度。

  “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说明,那么高大的骨架却连这么小的舌骨、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真是完整,真是太不可思议、太罕见了。

  (4)看,这具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图片)就实实在在的陈列在离我们不远的,地处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里。

  引读——“这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长8米……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3、回到刚才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始就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补充资料: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剑齿象骨骼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人们了解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预设: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太少见了,很珍贵,非常有价值,作者太想让我们了解它了,所以课文一开始就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引读——“这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长8米……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4、刚才我们对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较,从中找到了它们的不同,也就是说,即使是同类文章,因表达的需要又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共性之中见个性。

  二、读故事,体会科学小品的合理、有趣

  1、从比较入手进行阅读

  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章的提纲,有什么相同吗?(都有一个假想的故事)

  题 目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体 裁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

  提 纲

  1、化石的样子

  2、假想化石的形成

  3、化石的发掘

  1、假想琥珀的形成

  2、琥珀的发现

  3、琥珀的样子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

  (1)读一读科学家假想的故事,请你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这个假想的故事?

  (2)集体交流

  当学生说到可以用“合理”这个词来评价时(板书:合理),追问学生:从哪儿看出这个假想故事合理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天气炎热,疲劳饥渴,脚踩砾石……

  有依据

  科学家的假想很合理,那么科学家假想的依据是什么?

  ……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

  小结:科学家就是依据黄河象出土时的样子,想到……想到……有依有据,合理严密,这就是假想,

  这是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态度。

  3、在归纳中明确科学小品的共性特点

  (1)从科学家假想的这个故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你以前不知道的科学知识呢?

  预设:

  化石的形成经过很漫长的时间——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只有封闭起来才有形成化石的可能——这是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知道远古时期的地理、地貌,知道远古时期有哪些动物、植物)

  (3)小结:通过生动形象的假想故事,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这就是科学小品的特点(板书:讲科学知识)

  三、梳理认识,拓展科学小品的表现形式

  1、《奇异的琥珀》和《黄河象》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科学知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科学小品都有假想的故事呢?

  2、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是电》《尘埃的自述》这两篇科学小品,边读边想这两篇科学小品是用什么形式向我们介绍科学知识的呢?(自述的形式,就是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自己)

  3、科学小品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有讲故事和自述这两种,还有对话、描述等其他的形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陆续的接触到。

  四、作业

  继续阅读《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这两篇科学小品,想一想通过他们的自述你都了解了哪些科学知识呢?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合作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三、品读体验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一)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3)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4)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三)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1)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巩固延伸

  1、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取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堂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2.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栽花拔草、铲地摘瓜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教学反思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先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潜心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心情;然后,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9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了不起表现在哪儿?

  3.感悟:父亲的了不起。读课文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并说说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4.全班交流,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1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说说儿子为什么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品读体验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⑴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⑷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3、品味金色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4、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课堂作业:请同学们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吧

  四、巩固延伸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

  3、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忠于革命、舍已为人

  闪着光芒!的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做出决定,同时还不能强调偶然的因素。

  2、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本课中的佳词佳句。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不同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揭示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教学策略:

  放手让学生自学本课,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哪里有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开讨论:买牛者和卖牛者还应该想到什么?用个农夫提建议的方法写一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两首。

  2、默写两首古诗。

  3、说一说

  从前面的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两个农夫》,看看从这篇文章中你又会有哪些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遇到重要的词句勾一勾画一画,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说说你初读后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三、理解课文

  1、画出两个农夫买牛、卖牛的原因。

  (1)你认为他们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

  (2)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从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感情读读,将自己的感悟可以写在旁边。

  (3)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2、围绕着文章的中心: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做出决定,同时还不能强调偶然的因素。

  抓住关键的词语,人物的语言来理解体会。

  四、发散思维

  卖牛者和买牛者还应该想到什么?(提示:从双方都能得到的利益提建议)

  小组讨论交流

  五、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设计:

  将你的建议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卖牛者

  买牛者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通过与《鲸》的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本文作者的表达。

  教学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2、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晏子

  1.揭题:同学们,你们了解晏子吗?

  同学们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

  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庄子等)

  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4.导言: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们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全班讨论: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小组交流,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2)试着给课文分分段:

  (1)哪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那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引向深入:那晏子又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说得有理就予以肯定。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又是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

  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练成了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了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较量:

  1.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1)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A.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B.这段话隐含了什么意思?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2.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品味晏子的话,体会语言的艺术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晏子反击楚王的话,把自己的体会感悟写在旁边。

  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三次交锋的精彩画面。

  2.过渡:我想仅仅读一读是不能完全体会出晏子语言的魅力,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感受,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共同去品味,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所在。

  3.交流、品味:

  (1)同学们,刚刚大家在小组内体会地非常充分,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体会。

  (2)讨论:你们觉得这三次交锋的场面能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不能?

  那我们就以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分享三次交锋的精彩画面吧。

  (3)点评:

  第一次:顺水推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二次:欲擒故纵——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三次: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

  三、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尝试份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我想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一定会给他开一个庆功宴。请你想一想,晏子获胜的法宝究竟是什么?

  (1)才智过人,有善辩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晏子的确才智超群,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称它为晏子的原因了吧。

  2.拓展:

  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个尖刻的评论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五、作业: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14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理解“俺”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俺是中国人    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火热真挚)

  俺爱中国     大声整齐继续更起劲    (很有感情)

  原来都是日本伟人

  现在都是中国伟人     (眼睛湿润)

  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谊

  作业设计:

  课内:誊写词语、组词、理解课文后填空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识文意;教学字词;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同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同学自同学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同学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考虑: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安排作业

  1.誊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讲读课文;总结全文。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同学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一)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二)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身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费劲。)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费劲”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俺”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身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同学,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身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俺”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考虑:“俺”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俺”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俺”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布置?(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俺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俺们都是中国人。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15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读、辨的方法,说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知道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2、会介绍长城、秦兵马俑等古遗迹,知道古遗迹的价值,通过辩论赛表达生活中要保护古遗迹和文物。

  学习重点:

  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学习难点:

  表达生活中要保护古遗迹和文物。

  学法指导:

  在自学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对我国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课上经过交流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引发对祖国历史和古遗迹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学习过程:

  一、引出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征。说起埃及,我们会想起金字塔,说起悉尼,我们会想起歌剧院,说起罗马,我们就会想起斗兽场,当我们说起中国的时候,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生自由说说。

  生1:我会想起中国的长城和故宫。生2:我会想起布达拉宫和敦煌莫高窟……对!这些都是我国的国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我国的国宝(板书:我国的国宝)

  二、看地图,说说古遗迹。

  1、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留下的遗迹。

  看地图说说你看到的古迹。(教师提供中国世界文化遗址的地图,学生先自学68和69页,左边看已申报成功的中国世界遗产的位置和名称,在书中69页地图上圈出,并标上序号。)

  2、认识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当小导游,在地图上找到古遗迹的位置,然后作简单介绍.并由这位学生做小导游,展示给学生看相关的图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可以先观看自然遗产的图片,然后进行简短的文字描述,激发学生热爱古遗迹的思想感情。)

  师: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这些就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认识古迹。

  师边演示边解说: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这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丽,也不仅仅是壮观,可以这样说,每一处遗产都是一段辉煌的历史。

  我们有好多同学去过我们刚才看到的景区景点,可如果我们光看,难见其伟大所在,还需要我们更认真地解读。例如周口店,这个曾经轰动世界考古界,改变古人类学进化史的焦点地带,也许你在那里只能看到一片郊野和几堆灰烬,可是,一旦知道了北京人的故事,想象力便把你带回70万年前。当时的周口店有哪些古生物?他们谁是北京人的敌人?谁是那个世界的霸主?那个珍贵无比的头盖骨究竟流落到哪里?了解了这些,你会觉得“灰烬”也如此美丽,每一层都曾经挖掘出无数的秘密,帮我们了解那个久远的时代。

  还有故宫,尽管我们现在可以买一张门票,在的三大殿间穿行,然而你仍然难以想象15世纪,它刚刚从京城耸立起来,那些崭新的宫殿曾经怎样被人们视为“天宫”,以及其中的一柱一椅所隐含的那些神秘象征,还有,明清的24位皇帝曾经在其中度过了如何奢靡而寂寞的生活。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让我们来领略探索中国的古老与文明。

  四、探索古迹。

  1、走近长城。登陆百度,搜索长城的相关资料,或浏览老师搜集的资料,完成老师提示的下面几个问题:

  出示问题:

  (1)长城跨越了哪些省(市)、自治区?

  (2)长城的砖每块有十五千克重,这么高的山,这么多的砖,当时人们是怎么运上去的?

  (3)长城为什么要建在高高的山上?

  (4)长城城墙的顶部为什么是凹凸形的?而不像别的城墙那样是平的?

  2、全班就搜集的资料和问题进行交流。

  3、上传感受。把自己的收获、体会或者是问题上传,以分享我们学习的快乐。

  4、说到长城,人民不由的会想起我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让我们先来读读关于他的小资料,了解秦始皇生活的年代及他对我国所做出的贡献。再来了解一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

  (1)交流你从中获得哪些知识。

  (2)讨论:秦始皇为什么要在地下建造如此规模庞大的兵马俑群?回答预设:秦始皇生时统一了六个国家,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死后,出于迷信的思想,他仍要做地下的帝王,继续驰骋疆场,统一地下的王国。

  (3)看课件,学生介绍秦兵马俑的位置,艺术特点及其作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智慧。

  5、走进大足石刻。

  (1)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对后人有什么作用?

  (2)看三幅大足石刻的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其艺术价值和具有很高的社会教化作用。

  五、感悟古迹。

  1、登陆提供的网址进行网上自由浏览。

  2、给大家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点,并说说为什么。(在介绍的同时学生可以补充、讨论、提出问题)

  六、全课小结:

  师:欣赏的是风情,解读的是文化。中华民族拥有让世人佩服的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提起这五千年的文化我们自豪,我们骄傲,也很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读。希望大家在今天这节课后更用心的解读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8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教案11-11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11-08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11-1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0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5篇11-1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6-18

五年级音乐教案11-1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1-10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