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7 15:39: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詹天佑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詹天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詹天佑教学反思15篇

詹天佑教学反思1

  小学课文《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1、开头,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

  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动画。

  3、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⑴ 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书读百边,其义自见”。

  ⑵ 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学生并没有提出,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个线路有什么好处?要是能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4、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最后的创意表达,拓展思维,没有给学生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讲,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2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分为四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詹天佑虽然在我国铁路设计方面是了不起的专家,但是,由于学生对铁路修筑的难度以及当时的现状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对詹天佑的了解兴趣上入手,我富有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誉为我国的“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为中国近代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可以做到先入为主,激发学生对詹天佑的了解兴趣以及阅读文章的积极性。

  重视朗读理解的训练,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詹天佑的认识,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理解深刻,这也为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精神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接下来,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选材的重要性,课文学完了,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我引导学生,文章的作者,为什么选了詹天佑的这几个事例来写呢?这就引导学生在选材方面要细心琢磨,要选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事例来写,还要做到不重复,有代表性。

  总之,语文的学习不光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阅读与习作的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詹天佑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并且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把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经过写出来的。在教学中,我围绕文章的中心词“杰出”、“爱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完了这一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大胆放手让学生品读文章,踊跃谈出自己的体会。

  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文中有一句明显的核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大胆让学生阅读课文,感悟从什么地方体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伟大。学生充分阅读,对于文中的描写进行品味,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难点“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竖井开凿法”,“人”字形线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杰出”与“爱国”整合起来理解,正是因为他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所以他才有这样杰出的贡献。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文教学中理解“人”字形铁路是一个难点,我请学生们自己先当工程师设计线路,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前演示,接着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有些学生在阅读后仍然在理解中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进行了生动的动画课件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理解,同时更增添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2、教学媒体使用适时、有效。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教学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我采用动画进行演示,学生看的真切、理解透彻,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教师的友情提醒更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让学生做工程师,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3、教学各个环节联系紧密。

  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每个环节之间采用合适的导语将整堂课紧密的联系起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课尾,我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外宾来到中国,看到詹天佑以及他的工程之后,会说些什么?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给他们一次练笔的机会,还让学生感受了詹天佑为国争气的作为等。

  4、情感朗读指导到位。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

  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我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话又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哪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教师在指导课文最后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为詹天佑修筑成功时,面部都呈现出自豪的表情,我及时指导,慢慢地学生读出了韵味。并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5、讨论热烈、互动精彩。

  在课堂上,即使是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也能说上一两句。特别是当谈到设计“人”字形线路时,许多孩子上台充当了讲解员,又是比,又是画,又是当火车演,通过他们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车爬上青龙桥的情景……不时,有同学质疑,马上有同学为他解答,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孩子们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经验,学得不亦乐乎。在这堂课上,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了。我不敢说,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我却十分肯定地知道,这堂课充满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这堂课上,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孩子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在这里,他们个性飞扬!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课堂上,注重挖掘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但是没有延伸到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

  2、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学生并没有提出,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个线路有什么好处?要是能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3、最后的创意表达,拓展思维,由于时间的关系

詹天佑教学反思4

  《詹天佑》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感受詹天佑的“杰出”来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突破重难点的好方法。天佑的“杰出”主要表此刻“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

  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这一课前我设计了很不错的课件,但是当我要上课前的.那一刻,电脑突然出了故障,精心设计的课件不能使用了。

  但是我这天务必把这一课授完,于是我立刻想到我的小特长——画简笔画,当我讲到詹天佑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上的创新设计时,就透过和学生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的办法,再结合“难点突破”中学生众手演示的三个操作来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节课学生上课热情一向在参与中燃烧,不仅仅能深深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而且就这遍课文还谈了很多自己读后的感想。同学们都纷纷对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表示钦佩,并下决心要向詹天佑学习。

  我没想到我的这一课堂的小小创新竟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但是我想也许不是我的小特长得到了发挥,而是正因这种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操作的热情,燃烧了课堂吧!

詹天佑教学反思5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 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1、创设情境在我的开场白介绍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画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2、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我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话又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3、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4、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5、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精髓之处,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6

  《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开始我让大家通过用一句话概括收集的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从整体初略地了解詹天佑这个人。接着出示京张铁路100周年的时候搞的一些活动的报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什么这条铁路如此重要?带着问题走进课文。通过快速读文,了解文中重点介绍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时候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学时直奔重点段落4~6自然段。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4~6自然段,把感动自己的细节画下来,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印象深?

  学生交流的时候其实就是更深一层次的,更多面的,更立体地了解詹天佑这个人。在交流中我重点抓住了这句话反复品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这句话更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教学时我抓住这句话四次品读,通过层层深入地学习,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第一次品读是让学生找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时候感动我们的细节描写,这是初步感知;读后让学生找文中哪些语句和词语感受到詹天佑遇到的困难?老师出示课文中的相关词语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交流后再读。接着又出示了资料让同学们感受詹天佑遇到的人为的困难,谈体会之后再读,这三次读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詹天佑不怕困难的精神。第四次读是在学习了詹天佑所处的历史背景之后,也就是课文的'2~3自然段,感受了帝国主义者为什么阻挠清政府的修筑计划?以及了解了他们要挟清政府的目的之后再读这一句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已经深深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课文5~6自然段是写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是怎样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这是詹天佑杰出才能的充分体现。我在教学这2个自然段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我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法来,弄懂课文内容。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我又采用由扶到放的形式,逐步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学完这部分再让学生谈体会,进一步地感受到了詹天佑的杰出。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使感情得到升华。

  学完课文后,我又把话题回到开始的问题:说说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让学生面对詹天佑的塑像写一写感受。

  整个的教学设计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课之后,我陷入了沉思,由于课文长,课堂的容量大,为了实施教案,深深感到有很的地方只是匆匆而过,引导的还不到位,留下很多的遗憾。接下来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詹天佑教学反思7

  关于生本课堂,我也只是听了几节课而已,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还没有摸着门道。我的生本课设计,也是照猫画虎完成的。上《詹天佑》这节课,我是带着惶恐和大家见面的。

  说到欣慰的地方,我觉得在生本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前都是我在精心的设计,想形式,想资料,想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此刻孩子们透过前置性小研究,他们自己查资料,自主学习、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当然,在课堂上,并不是资料的堆积,我也渴望有思想的碰撞,问题的深入。这天,我的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谈理解、谈感受、进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插入查找的故事以及积累的名言进行深入的学习,我觉得挺好。更难得的是孩子们在生本的学习中,能够自己写一些小诗,去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

  我认为他们的潜力就在这样的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锻炼。就本节课而言,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感受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培养孩子们乐于表达的习惯。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觉得目标到达了。以前吧,我会找到外国报纸轻蔑的话语让学生去理解,我也会想办法让他们抓住黄沙满天、狂风怒号让他们去体会、想象,这天,都是他们自己去找寻的,也自发地运用了一些方法去深化感悟。我想,老师讲出来的和学生自己去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詹天佑杰出方面,我想肯定也还要花一个课时去研究。这也给我的生本课提出了一个难题:这样上下去,一篇课文要好几个课时才能上完,是不是能够以单元为中心,进行一两篇这样细致的`研究,其余的就能够带过去呢?另一个困惑就是班级还有一些后进的学生,他们有时在课堂上就扮演了沉默的代言人,我一堂课是不能兼顾全体的,该用怎样有效的办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呢?有怎样好的评价机制能去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呢?

  从我个人方面来说,在这个环节中,我心中拟定的汇报小组和上课请到的小组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小组要在我的不断引导中去带领学生一齐学习,可面临着这样一个空间,我显得很是拘谨,害怕自己去打断,害怕我的声音出此刻这样的场合。一阵阵犹豫和矛盾之后,孩子们所要到达的高度就没有体现出来,该我追问、升华的部分也没有深入。铃声一响,才发现学生就应能够走得更远一点。另一个就是在前置研究时,我让学生用了充足的时间做准备,课堂随机的生成和疑问就少了,显得很是呆板。要做成一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不明白我还有多少坚持继续往前走。

  我想,生本课堂,自主学习是很关键的一环,如何去有效地落实呢?也还需要花时间在校进行训练,直到构成习惯。一堂课结束了,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如何走出迷茫,在前行的路上且行切思,且思且行吧。

詹天佑教学反思8

  有人把学习定义为“学习如何学习”。有人认为“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

  “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学习方法乃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才能顺应“知识激增之时代”,以“有限的生涯无穷之学问”。“学习方法”为多层次、多角度、多种类,这里只简介“程序引路,方法入门”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一、程序引路,循路入境

  游览名胜古迹,大都需一张详尽的导游图,这样才能方向明、路线清、游览效率高。学习一篇课文,也需要一份清晰的思路图,这样方可循图入境,以“识斯真”、“悟其神”提高学习效率。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根据文体特点设计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程序,做为“学路”,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那种纯粹的“接受”与“即兴”的被动地位;利于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学习规律,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利于达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之目的。

  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基本程序为五步:

  1、审清题目,理解题意(命题、体裁、单元重点)。

  2、自读课文,捕捉中心(写什么?为什么写?)

  3、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怎样写?)

  4、细读课文,品词品句(体会中心,了解写法)。

  5、圈划批注,总结交流(聚零为整、统一思路)

  根据“读写例话”篇幅短小,通俗易懂、阐明有关读写知识的特点,学习程序也为五步:

  1、自读例话,圈点批注(题意,话“读”话“写”?字词,段意等)。

  2、汇报交流,读懂内容(批注情况)。

  3、弄清议题,寻找结论(明确读写知识)。

  4、举出实例、说明道理(“例”怎样说明“话”)。

  5、联系实际,训练能力(学用结合,检查效果)。

  以上教学程序不是刻板不变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袁微子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应是常中有变,变中有常”。至于怎么运用,怎么变更,要因人制宜,因课制宜。“大体须有,定体则无”,一切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为准。

  二、注重授法,促使入门

  赞可夫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作为他的五大教学原则之一。他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自我观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怎样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怎样解题,步骤如何?还能做自我检验,自我校正,即作自我评价(认识过程),自我体验 (情感过程),自我控制(意志过程)。因此有了阅读的程序,还要让学生明确每一程序的目的,掌握完成每一程序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积极、有效。这里略举所授几法:

  1、记叙文学习基本程序第一和第五步完成法:

  第一步:审清题目,理解题意,要求学生分三步进行。首先要弄清命题方法,以此判断文章的体裁;再根据体裁特点,把握学习此类课文的规律;然后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如《詹天佑》一文,第一步让学生知道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命题的,体裁是写人,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学习本课应弄清课文写了詹天佑的什么事,作者是怎样写的,他要赞扬什么,表达什么,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弄清记叙中的说明。

  第五步:圈划批注,总结交流,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思路,课有所得。要求学生从题目、词句、段落、中心、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如在课题前注命题方法,课题后注文章体裁、单元重点,课题下注对题中关键词的理解,课文开头处注分段依据……充分利用文中上白、下白、旁白处注明自己通过学习弄懂的问题,鉴于时间有限,学生只需择己理解最好的两三处批注,变部分无意识记为有意识记。尔后交流畅谈收获。因学习智力的差异,态度的优劣,理解、记忆、接受能力的不一,所获知识的深浅,言语表达水平的高低,交流的情况则有悬殊。好学生理解得深,记忆得多,表述得美;差学生也可凭自己的优势谈“浅薄”之所得。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学生所得的知识就会更准确、更有条理;就能促使学生入门棗达到“始与亲”的境地,学生思路和作者的思路得到统一;就会做到课有所得,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此外对教师来说是调整教学效果的大好时机。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的总结交流就是最好的信息反馈。

  2、自学段落法:

  将“段的思路法”、“设问法”、“关键词语推敲法”、“重点语句剖析法”、“人物形象分析法”、“课后问题理解法”等自学段落的方法教给学生,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求索能力;更有益于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有些段落,教师可完全放手让学生按“自学段落法”,运用其才智去自学,尔后进行“报告”和“讨论”,教师只需伺机点拨。如:用“段的思路法”自学段落,让学生通过独立思维概括出段的主要内容,分析段中之层,体会作者写段之用意,弄清段的结构。用“设问法”,让学生经过自我分析、理解、体会、判断、概括,提出与文章内容与中心有关的问题,采用“自问自答”、“自问旁答”的形式来解决。用“课后问题理解法”从课后揭示中找出与对应段相关的问题加以理解,弄懂段的内容。……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一人讲完他人可以补充、可以纠正、可以讨论,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使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力的土壤。”

  运用“自学段落法”可使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脚下起步,择己得心应手的方法学习,都能程度不同的获取新知。“报告、讨论”这种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收益,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詹天佑教学反思9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在我的开场白介绍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画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我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话又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五、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精髓之处,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10

  《詹天佑》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例。课文内容丰富。叙事较为简炼,虽文章开篇点题,中心思想一读便知,但由于文中所写的事件距今天已将近一百年,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十分陌生的,对居庸关、八达岭、青龙桥附近的地势,也只能借语言文字去想象。所以如何使学生动情,受到詹天佑爱国思想的熏陶,激起爱国情感,形成立志学习的动力,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听完王老师的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理解。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这样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如有关帝国主义者对修筑京张铁路阻挠、要挟、嘲笑的语句和詹天佑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部分都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只有读出感情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在理解“中部凿井法”“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和“人”字形线路时,通过读重点段、读重要的.句子、词语,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找出詹天佑当时遇到的困难和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和独特之处,从而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二、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她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但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便会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相信学生,放手自学。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詹天佑》这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理解并非很难,教学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引入新课时,让学生交流收集回来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既了解了学生预习收集资料的情况,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避免了教师介绍学生听那种被动学习的情况。

  不同的意见:本节课老师在教学勘测路线这一部分时,放手让学生从读中总结自己的体会,孩子们思维活跃总结的内容也很具体。可是在后面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内容上分析的就比较唐突,时间有点赶,应该把时间和内容安排恰当些。

詹天佑教学反思11

  每学期的教学研究课又开始了。这一次结合教学进度和同教研组老师的要求,我选择了《詹天佑》这一课。“学讲计划”如火如荼的展开了这么久,也听了这么多课,但是第一课时居多,第二课时相对较少,其次更主要想上“学讲计划”下一堂完整的课,让学讲计划更深入心中。

  确定好后,就开始进行备课。想想学讲计划的要求,看看自己的科研课题“引导质疑主动解惑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我觉着它们是相容的,目的是一样的: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前自学——点题质疑——检查自学——交流收获——理清脉络。

  课前学生都能主动获取一定的知识,结合自己的题目质疑,能去主动获取课文内容,从而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课堂上发挥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主动获取知识,交流所得。看出来学生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尤其在交流多音字这一项,没有想到学生竟然发现这么多,我本以为只有那几个易错的明显的学生会发现,真是不可小估孩子。这样一交流,其他学生又多了几个多音字正音,做到了学生自主学会,有主动讲出来。同时他们既然能发现,也就说明他们真正读进去了,找到了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看来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字的掌握也是如此,这个对于他可能不牢固,那个可能我不会读,并不能统一学生的认知。结果也是让人满意的,学生朗读课文几乎没有出现字音错误。

  “学讲计划”实施至今,课堂上肯定还有不足,第一学生交流时倾听能力还要再提高,第二倾听后快速判别,提出不同意见的水平还有待培养,第三小组汇报后总结记录能力欠缺。

詹天佑教学反思12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我重点讲了五、六自然段。在讲读“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我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两种隧道的开凿方法,其他学生在课堂记录本上画,老师总结,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表演,用椅子当火车,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然后反过来原先在后的在先,原先在先的人在后,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表演,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人”字形线路的高超设计。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 “人字形”铁路,学习他的创新精神。现在的孩子就缺少这种精神,所以要加强培养。

詹天佑教学反思1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地去探究如何实现网络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使网络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达到和谐的统一。经过几年的研究,许多的教师对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能够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电脑实现人机对话的学校并不多。即使是省市级的学校,具备这样硬件设备的课室也只有一两间,普通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这似乎就给我们的整合带来了限制,使我们不能广泛地开展这种课型。正是因为这种限制使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研组萌发了一种想法:能否只用一台计算机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后来,很荣幸得到教研组的信任,我们邓世昌纪念小学接到了这个试验任务。接受任务后,我们就开始不断地琢磨一台计算机环境下的整合该如何实施毕竟这种环境下的整合课从未有老师上过。后来我们决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研究如何把握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平衡

  例如,在研究《詹天佑》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难把握的就是这点。这种整合课如果偏重了信息技术,就变成了电脑课;相反,如果偏重了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没能体现出来。最后,我决定把立足点放在语文上,因为这毕竟还是一节语文课,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体现在课前的师生从网络收集信息;课中的有效运用,突破难点;课后的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有机地整合,网络技术才能成为师生的助手,体现出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

  二、研究如何准确地找到整合点

  我们不是为整合而整合,必须要从那么多的内容中,发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化和拓展的那些部分,并做到整合了信息技术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而且要钻研教材,认真理解新课标理念,仔细分析出可以进行整合的知识点,并把整合分别放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整合体现在师生共同从网络收集相关信息方面;课中的整合,则是充分让学生有机会利用网络和其他途径收集信息,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为了突破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创新这一难点,我们自行设计了一个人字形线路动画。通过这动画,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詹天佑敢于创新的精神。另外,如果按传统方法学习,学生只会理解到课文所写的内容。但整合了信息技术后,他们不仅理解了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还能拓展到课外,了解到现今铁路的新成就,更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精神。我还把整合拓展到课后,让学生利用学习论坛和QQ,在课后继续发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等等。并提供相关的网站地址,使他们在课后可以浏览更多詹天佑的资料,深化学生对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的体会。

  三、研究教师的任务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的本质是:做到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承担一些必要的任务。

  1、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第一课时上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收集詹天佑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知道詹天佑被称为“铁路之父”。第二课时上课前,就要求学生收集詹天佑对铁路的贡献,以及铁路的新成就,使学生深入理解詹天佑被称为“铁路之父”的原因。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

  在学生收集好资料后,我们就共同建立了“詹天佑站”。这个网站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学生网页;教师网页;学习论坛。教师要做的就是建立这个网站的框架,弄好学生网页的链接,好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充实。另外就是要建立起教师的网页,这部分的网页主要是起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感情的作用。例如:我们借助网络的优势,制作了一段铁路新成就的影片。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来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并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之情,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一下子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鼓励学生去交流:

  学生在预习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疑问。这时,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利用学习论坛,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起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

  四、研究如何使学生得到发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例如:学生在明确教师的`要求后,他们就开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网络等多种途径中寻找所需的资料。在这过程中,其实也把我们以前的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到了课前,而且他们在收集好了资料后,学生们为了能在课中把收集好的资料更好地展示,他们还会自觉地在小组内商量好如何汇报。另一方面,学生们要在如此资源丰富的网络中,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些资料,课前他们就必须先充分地读书,做好预习,这一过程也正体现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这当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我认为这不要紧,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我相信通过课中的交流,他们会自己发现错误,再自己改正,这又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因此在学生收集好资料后,我就让小组内电脑技术比较好的学生自己把资料放到站上。而对于这学生网页我也只是在课前大概浏览了一下,并未做过多的修改。

  另外,我觉得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素养这两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们日后继续研究这整合课起到一定的作用。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节课的资料是他们自己收集回来的,讲起来肯定就得心应手,充满自信。因此,我个人觉得“一台电脑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整合的”。

詹天佑教学反思14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铜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就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透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五、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资料。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六、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就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资料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资料”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资料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好处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资料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让学生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资料及情感融为一体,也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透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能够帮忙教师在劳动中获行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好处。

詹天佑教学反思15

  一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六年级下册把本课编进“科学精神”的主题单元的主体课文,所以教学本文仅仅抓住詹天佑的爱国热情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他的杰出才能和科学精神。在教学本课时,我能抓住一条“主线”,落实一个情感,突出两个重点,落实三维目标。

  抓住一条“主线”。语文教学主线一定要清晰。怎样确定阅读的主线呢?一般来说,文章的主线,就是教学的主线。《詹天佑》一课,主要通过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的所说、所做、所想,来表现詹天佑高度的爱国热情及杰出才能,这就是文章的主线,整个阅读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杰出”和“爱国”,从课始的接受任务,品读课文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尾的总结延伸,环环都紧扣主题。

  落实一个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把情感点落实到整个阅读过程中,使本课情感点的落实水到渠成。比如:课始的接受任务,初步感受爱国热情,理解三段话体会爱国热情,理解三项工程体验杰出才能。也就是全课始终围绕情感点引领学生阅读,学了课文,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情怀领悟得很透彻,深刻。

  突出两个重点:

  (1)准确定重点。任何一节课都要做到重点突出,不能平均分配力量。而做到重点突出的关键是准确确定重点,怎么确定教学重点呢?一般来说能突出文章主线的关键语句就是文章的重点。在《詹天佑》一课中,詹天佑的所思、所说、所想是文章的关键,所以,我能重点处理了三段话,来表现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一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二是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三是抓第五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佑高度的爱国热情。

  (2)合理使用重点。要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要用好重点,而不紧紧是阅读理解,使用重点落实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比如写詹天佑工作的两段话采用的方法是在阅读中理解,训练学生朗读的`三个层次:既通过轻、重、快、慢表达意思;走进人物表达情感,走进情境深化情感。对三项工程的理解,采用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画示意图,讲示意图,通过对话解疑、释疑,使学生经历了阅读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试了通过画图辅助理解的阅读方法,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落实三维目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阅读理解,而是通过阅读理解,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阅读教学必须落实三维目标。从这节课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落实得扎实、到位。

  1、从知识和技能来看,吉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比如教学中朗读的三个层次:

  (1)通过语速的轻、重、快、慢表达意思;

  (2)走进角色表达情感;

  (3)走进情境表达情感。这样的朗读训练目标明确,扎实有效,学生学有所得。另外,在这节课上,注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且通过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提倡个性表达,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

  2、从过程和方法来看,老师把阅读的过程给了学生,比如在阅读中体验了朗读的三个层次,再如通过画示意图,讲示意图,让学生理解了三个工程的设计特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阅读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同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形式,落实了新课程。

  3、在这节课上,老师把情感体验穿插于阅读的全过程,通过读、说、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及杰出才能,这样的情感训练水到渠成,毫不牵强。

  反思这一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第4自然段品读的时间花得较多,导致前松后紧,而且后面“拓展延伸”的环节没有讲,显得就文教文,学生的读写结合不能很好地体现。

  2、总觉得牵的成份太多。虽然有时候还是需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牵不能背离规律而强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3、要加强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如讲解“开凿方法”这一部分时,学生在画“示意图”可以用“故意示错法”,因为如果没有进行精密的计算,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可能出现错位,从而影响工程的进展。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的话,体会他的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4、教师的导语是否有点过长,显得有冗长之感。能否有所选择,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前谈话内容,是否更加合适一些?要不然,在上课之前,说这么一大段煽情的话语,是不是把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身上?

  5、课外知识的添加是不是少了点,教师是为学生打开一道学习知识的大门,这里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也没有提示学生课后学习的方向,好象对于《新课标》所提出的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是否显得苍白了一些?

  应该引领学生深入阅读,以一篇带多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外可以布置了如下的作业:阅读《詹天佑》一书;参观詹天佑纪念馆;查阅詹天佑一生事迹材料;朗读《詹天佑》剧情简介等。

【詹天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詹天佑教学反思09-23

《詹天佑》教学反思05-19

《詹天佑》教学反思06-16

《詹天佑》教学反思15篇09-17

《詹天佑》教学反思(15篇)10-15

詹天佑教学反思14篇06-17

《詹天佑》教学反思集合15篇12-19

《詹天佑》教学反思(集锦15篇)09-10

《詹天佑》说课稿06-29

《詹天佑》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