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时间:2023-08-06 10:36:59 日记 我要投稿

(精品)成长日记

  一天又结束了,我们对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日记了。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长日记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篇1

  我最喜欢的吃的蔬菜是绿豆芽。

  绿豆芽长长的,细细的'外表就人特别喜欢。吃起来脆脆的,你只要吃到嘴里,那香的是越吃越想吃,再加上绿豆芽的价钱还很便宜,妈妈常常买。每天中午吃大米,基本上都有炒绿豆芽,你还别说,我和妹妹都喜欢吃,尤其是在吃米的时候,一大堆一大堆的很往嘴里塞,越吃越香,味道好极了。

  有时,妈妈还专门买一些绿豆回来自己生绿豆芽,自己种出来的绿豆芽,吃起来那就更香是香甜可口了。

  这就是我喜欢的绿豆芽,你喜欢吗?可别偷偷的流口水啊!

成长日记 篇2

  今年的读书节和去年的读书节,我都借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新教师成长日记”丛书,一本是刘国营写的《情到深处》,一本铁皮鼓写的《冬去春又来》,读了很有启发,由于去年没有看完就还上了,因此这次又借来看了,并且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看半个小时,20多天过去了,两本书快看完了,真是受益匪浅。“新教师成长日记”丛书的作者,都是没有什么“知名度”(至少写书的时候还没有)的普通老师,刘国营老师才是毕业刚5年的地理老师,正在送第一届高三毕业班,他们现在所带的班级可能也还谈不上是通常意义上的“优秀班集体”,书中展示的是这些老师成长的艰辛而富有探索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功成名就”的“结果”。认真阅读,会从他们的日常教育叙事中“亲临”他们实践的现场,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把握他们成长的轨迹,有种恍然大悟:原来“钢铁”这样炼成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其实我也可以这样做呀!

  李镇西老师说的好,“新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更指不守旧,不固守常规,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每天都有新面貌的教师。将“新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工作年限,而是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不满足现状、一直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从刘国营老师和铁皮鼓老师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工作和我们一样都是琐碎而辛苦,都是为人真诚正直,富于爱心,对班主任工作一丝不苟,不过他们对每天平凡的工作进行了思考并记录了下来,可以说是“反思型教师”。他们也由原来传统的“我说你听”、“我教你服”的师生关系逐渐过渡为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时兴“尊重”,倡导“互动”,从日记所展示的一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从心里尊重学生,尽可能地不侵犯和伤害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又平等地和学生进行着精神的交流和交融,期待着在这种和谐的精神互动中,达到师生双方的共同成熟和进步。其实我也经常在思考,在我来到青岛一中之前的7年里,也是我刚毕业参加工作的7年,我带的是一所县中里比较优秀的一批学生,师生相处得非常融洽,到现在还和其中的'许多人保持密切的朋友般的关系。但现在我才发现,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走近一个学生的内心,倾听他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以前的我,充其量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学科教师,现在的我,对班主任工作才刚刚上路,对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班级建设还有很长的路,我校有很多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班主任,从奖学金班、实验班、普通班到艺术班,从他们身上,我也在逐渐学习班级管理的一些方法,也在不断摸索学生的特点。

  老子是中国两千多年前天才的智者,他在五千言《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可乱翻动。翻得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型。烹时要掌握火候,要恰到好处,这样煎成的鱼好吃亦好看。”语极简单,然哲理深刻,耐人寻味。我们暂且不管老子的本意是“无为而治”还是其他,仅从他的比喻上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一个国家的治理可以像烹饪一样简单直接,何况我们小小的班级呢!班级管理也像是做一盘菜,用心去体会,也可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来。

成长日记 篇3

  我有一个不错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在这一点的基础上,我努力做到不在任何人面前让自己留下不好的形象。无论举止、神色、言辞……这些都要得体,正所谓“客气话能让陌生人变熟人。”

  一个简单的例子。倘若有人与我聊起一个歌手来,我至少要表达这样的含义——他唱得还不错,比另一位歌手好多了。倘若我有幸知道这位歌手的半首歌,那就太妙了。我便可以说:“他那首歌真好听,旋律比较深入人心。”我认为万不可说不知道,那样就太扫兴了,这会叫别人怎么想——我是个书呆子?这些想法,不一而足。

  这种方法屡试不爽,为我获得了极好的人缘。同学们都知道我了解某某歌星,支持某某球队,玩某某游戏……事实我一窍不通。我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一个——我要做他人眼中最好的自己。

  然而偶尔我会莽撞一番,尤其对于一些许久不见的“朋友”。上次在路上,我见到一个小学同学,是个女生,平时很在意形象。与我同路的人叫乙。乙也认识她,便调侃道:“嘿,你又长胖了!”我绝不敢说这样的话,诧异地望着乙,又看见那个女生,心想,这样说多伤别人心啊!我出口成章:“哪里,只比我胖一点点。”说完这句该死的话,我立刻抬头装作赏景——让一片云带走我多好啊!

  然而最近马失前蹄的事情愈发多了起来,令我自己都应接不暇。有时我正在忙于弥补与一个人的关系,与另一个人又出现了裂痕。这样类似于拆东墙补西墙的行径令我颇感疲惫。

  我的一位朋友乙欠了我的另一位朋友甲的钱。上次在路上,我和甲并排走着,遥遥地看见乙买完零食,一路风流倜傥地过来,好像背上长着个翅膀。然而甲丝毫不顾形象,拖长声音,大喊:“快还钱——”我趁着乙还没走近,悄悄地跟甲说:“嘿,他不还钱,你也不用着急么!毕竟,这又不是你的问题。”甲断章取义,像是几十秒的红灯之后盼到了绿灯一般,扭过去喷着飞沫,扯着嗓子:“你看看,他都说这是你的问题。”我只觉得天崩地溃。乙慢下脚步,好像我折断了他的翅:“吆呵,你还敢这样说喔!”我一时惊得飘了起来。

  我跟乙本是极好的朋友,恰好那一周我们又坐在同一排,关系实在亲密。我生怕这破坏了友谊,只能尽力而为地帮着乙。

  乙不像我和甲,他成绩不算太好。然而他每次求助于甲都无门,甲总是回答他:“自己不会算啊!”只有我会帮他,所以小小的抄写情况也会发生,但这只是为了应付作业。很多时候乙了解到我的答案之后,都会把每个问题再挨个请教一遍。有一天也不知道做了什么噩梦,我竟然糊里糊涂地给乙讲通了一张卷子。两人一起交上去,发回来时两张纸在多个同样的部位都渗出了“血迹”。老师决心要了解情况,便问乙选那些答案的原因。乙听过我的讲述,便把我与他讲的都复述了一遍。老师觉得可以,便问起我来。可怜的我!乙将我所能讲的都向老师坦诚相待了,我要表现不存在抄袭,便不能说得与乙一样,速度还要快,不能让老师起疑。我极快地思索了一番,却只能怯怯地回答老师:“我……笔误……”噢!天哪!乙大概会感谢我帮他揽下这么大的包袱,可在老师面前,我已然做不成最好的自己了——这是什么原因?

  我还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理论来,更大的灾难来临了。那天与同学相约踢球,我们班与另一个班比赛。我们班多出两个人,那班的同学与我熟,便喊我过去帮他们踢,也正好均衡了人数。我要是不答应,好像自己很“装大牌”;答应了,我也不能去洞穿自己班级的球门呀!我碍于情面加入了对方,终究也只是做个游魂,根本发挥不了我的实力。尴尬的.我真像是个想要屠龙的英雄却生活在没有龙的世界里。那班的同学似乎知我的心意,或是实在太相信我了,竟一脚将球捣给了我,不偏不倚,我正在自己班级的球门前,只面对守门员。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起脚,看到作为守门员的同班同学飞身扑过来,我一个大脚——将球踢高了。然后,我以一个类似汉奸的人物被那个班赶了回来。这下完了,我的班外关系网大概要扯破了。我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只不过是想做个让大家都不觉得难受的、大家眼里最好的自己。然而世界上的问题总是这样,在你还没扔掉它之前又砸过来一个。正在我想要找出问题的解答时,又一个问题无法拒绝地掉到我的手里,为什么甲和乙都从没有过这样的问题?

  乙调侃那个女生胖的时候,他难道没有想到要维护自己在那个女生中的形象?当甲冲着乙大喊“还我钱”时,他为什么没有想到要显得自己文雅一些?当乙向甲要求抄作业时,甲拒绝他,甲不会觉得这样不够义气与慷慨么?那个班称我为“汉奸”的时候,他们为什么没有想过这样会不会伤害我?

  ——他们都不想做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么?

  既然所谓“存在即合理”,我决定学习他们尝试一番。头一次便是甲跟我聊起足球。而这次我是货真价实地看了全场比赛的直播,以及其他的评价。这次我壮着胆子,跟他唱起了反调,尽管语气十分委婉,我也没敢说些太带刺儿的话语——我只是说了一句说下次比赛这个球队可能会输。作为一个刚刚了解足球的人,这样使我自己都感到心虚的预言不幸没有实现,然而,甲每天都要主动跑过来一次,瞧瞧我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愚蠢”的判断。自那以后,再跟别人聊起天,我也开始有了我自己真正喜欢的足球队,我自己真正喜欢的歌星……

  乙又跟我要答案,我拒绝了他,我还胆战心惊地生疏地模仿了一下甲:“自己不会算啊!”乙有些出乎意料地望着我,喃喃咕哝几句,便不再说了。之后,我又这样反复了几次,我的回答方法一次比一次熟练,“嗨,这题很简单的,好么。”“哎哟,实在不行你看书!”“自己翻翻书呗!”最后变成了“别烦我嘞!”乙不再跟我借小抄,不过我们两个还是朋友。只是,再也没有人拥有与我相同的答案了,现在,我的答案是我自己的答案。

  又一次相约着踢球,乙来了,不过他没有加入我们,而是在一旁拼命补作业,一边算着题一边喊着“加油”。我也会瞧瞧他认真计算的模样,不由得又想到当初他委婉地求我的时候。乙加入后,我们班又多了一个人。我毛遂自荐到对方去。他们也不再认为我是“汉奸”,因为这段时间,我踢得真的很好。

  回顾我的过去,我觉得那时的我是多么不自由,始终束缚在朋友的人情中。我是尽力做到最好,但那只是我以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而现在,我正拥有着我自己的判断,我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当甲称赞我的判断越来越准确,当乙的作业头一次弄了个全对,当赛场上大家鼓励我冲,冲,冲——我正在做最好的自己!(飞禾火)

  什么是做自己?就是有自己的喜好和判断,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别人。作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生活片段,通过前后的对比变化,向读者展示了从“做自以为他人眼中最好的自己”到“做真正的自己”的过程,传达了作者对文题的思考和认识。文章紧扣文题行文,叙事活泼风趣,心理描写真实生动,充满了中学生生活特有的趣味。

成长日记 篇4

  从小我就是个听话的孩子,上学后从未要家人担心。父母十分疼爱我,但我做错了一件事,爸爸竟动手打了我。

  在六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有一点下滑,我干脆自暴自弃,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传纸条,成绩越来越差。有一次数学测验,试卷发下来我一看,一道也不会做,于是我就胡乱写了一些交上去。当试卷改好发下来时,“55分”!老师让我们拿回家给家长签字。想到爸爸失望的眼神,我咬咬牙用红笔把55改成了88。

  回到家,爸爸正在接电话,他挂了电话问我:“你考试了吧?”“嗯。”“多少分?”“88”爸爸接过试卷一看,脸色沉下来:“这分数是分明改动了。”说完重重地打了我一巴掌。从小到大没有人打过我,更何况是一直疼爱我的爸爸呢!

  我飞快跑回房间,倒在床上用被子捂着头,暗暗哭泣,妈妈走进来对我说:”你爸爸刚才接数学老师的电话,他以为你会诚实地告诉他。可你却骗了我们。”

  我顿时明白了,原来爸爸早就知道了我的真实成绩,问我只是要考验我是否诚实。他相信我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只是我却令他失望了。自此以后,我努力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成绩优异固然重要,但是诚实守信更加重要。

成长日记 篇5

  成绩不太理想,与竞争激烈的世界相悖,我心似乎开始松懈了。是自已不够聪明?还是太懒惰了?夜里无数次心问自己,而今游呆于行路上的我,忽想起母亲……

  放月假一般都会回家,上次回家是清明的事了。“清明时节,家家雨,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闷热、潮湿,心情常是浮躁的。乘车到集市,须走几十分钟才能到家,身体劳累,心里只有一个欲望,那就是好好睡一觉。拖着疲乏的身体,终来到家了,鸡鸭的粪便乱地都是,桌椅黑而脏,浑身感到不耐烦。

  “哎!明明回来了!”母亲从厨房里跑出来,一块围裙粘满了污渍,头发乱蓬蓬的,脸上满是皱纹,但从眼睛里看得出母亲很兴奋。正想抱怨一番家里的乱七八糟,母亲返身回到漆黑的'厨房,说了声:“今晚咱们搞糍粑吃!”不知怎么,心为之一颤,走上门前,把灯打开,说:“太暗了。”母亲嘻笑说:“没关系,平常我都这样。”

  晚饭好了,几个醺肉菜,一个白菜。“明天去集市买点新鲜菜来,明,你想吃啥么?”母亲询问着我。“随便!”呆呆地冒出一句话。饭后,打开电视,许久。母亲洗完澡,进房。“帮我贴个膏药,明!我风湿病又犯了!”接过膏药贴在她肩上,看见白黑错杂的头发了,肩膀泛紫,显然是长期担东西所积淀的。眼框不知怎么潮湿了,我尽量仰视天花板,竭力不让雾水掉下,我走出房间。眼泪哗啦掉下,再也遏制不住了……

  微风吹拂着脸颊,我停住脚步。母亲慈详的脸浮现在心头,而我走进教室,拿起笔……或许我只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