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观后感

时间:2022-07-20 10:21:2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一次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次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次观后感

第一次观后感1

  第一集从产房讲起,婴儿呱呱坠地。

  第二集,上幼儿园,拍摄地选在上海一家公立幼儿园,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家境都十分优渥,孩子们都在爱里成长,非常幸福。

  第三集,上小学了,然而选取的拍摄地为云南山区的一所学校,里面多为留守儿童,孩子父母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而孩子在家乡上学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有时还要帮家里干农活,与前一集的环境天差地别。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在教育上巨大投入使山区的教育条件改善了很多,基础设施也逐渐往这些地区修建了,肉蛋奶工程、爱心午餐等项目保证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成长,同时心灵培育也没有落下。那所小学的校长非常开明,他知道,虽然高考语文作文不考诗歌,但诗歌可以给人力量,“会诗歌的孩子不砸玻璃”。

  “乌云和白云结婚,我们欢呼着去捡他们撒下的喜糖。——五村中心小学三年级(3)班全体同学”。

  孩子看世界的视角真可爱,看到那一集的时候真的很感动,这种感动不仅来自于孩子们的纯真,也来自于引导孩子们的老师,教诗歌的老师想必也是个诗人,不然怎么用爱与包容承接这些孩子的成长。

  第四集,当兵。

  第五集,残疾青年。

  第六集,结婚。

  第七集,农民工进城找工作.......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集是第九集《我喂你啊!》。电影《喜剧之王》里的经典台词“我养你啊”一度成为爱人或情侣之间常用的表爱方式。而在这一集的“我喂你”是夫妻老伴间或是儿女与父母间最简单朴素的爱,而为什么要喂,是因为一个每个人听到都会紧张的病——癌症。

  这集选的拍摄地是江西南昌的肿瘤医院,在这里,有丈夫照顾妻子,有妻子照顾丈夫,也有女儿照顾母亲的。躺在床上的亲人身心都备受折磨,一方面忍受癌症治疗的痛苦,一方面,内心觉得自己的病给家人带来的负担感到内疚。为了不让病床上的亲人感到负担,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有力气承担陪护的工作,陪床的亲属都乐观积极,用微笑的语气讲最令人心疼的话,有一个大伯,他的妻子受疾病折磨,四肢无法动弹,吃饭需要喂,他一边喂妻子吃饭,一边唱歌给她听,一边叫那大娘不要哭 。还有个女孩,二十来岁,照顾的是她的母亲,她一边给母亲的饭盒打开一边笑着说:“我妈年轻时受了很多苦的,把我们三个孩子养大,很不容易的。”不得不提的还有医院旁一个小巷子的一家店铺,由一对老夫妻经营,从早到晚都营业,早上卖早餐,一大碗白粥几毛钱,中午提供厨具和调味料,病人家属可以带食材来这里加工,一个菜一块钱。大家都亲切地称这里为“抗癌厨房”。

  整个纪录片记录的都是人一生中会经历的一些事情,真实,且震撼。由于我们的年龄和所处环境,不是所有人情冷暖都能看到,纪录片则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让我们超越时空,看到不同的人生。

  这几个月看了挺多纪录片的,以后慢慢写吧。

第一次观后感2

  20xx年的第一步电影。纯粹就是看时间段选的,去之前也不知道会是什么。就看到个2D国语,然后看小图感觉又像是个国外电影,所以一路很担心这电影的配音会很奇怪。

  所幸开场就还蛮惊艳的,画面很美。后面更开心的是,还是在新疆拍的,一直向往去看看的地方。故事的教育意义还蛮大的。

  开篇的时候,有人说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有些楼都是纯玻璃做的。然后老人问他,那里有家里人吗?去了那里就开心吗?像极了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在外讨生活的人,虽然不是悲情的苦力劳动者,但是也是一样的在陌生的城市生活,为的是更好的明天,虽然也不知道明天在哪里。所以好像真的不值得,城市的繁华,很多时候与自己似乎也没太多关系。城市很大,我们的圈子也就那么点。所以离开自己原来的生活圈,去进入一个新的地方是否值得?那些所谓的眼界,更丰富的生活,真的就能比原来的生活更有意义?其实我们就是需要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折腾生活吧。但是又是谁率先把死水般的生活做了贬义处理?

  作为外面世界的人,总是动不动就会同情这些尚未“开化”地方的.人。然而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足以让他们在自己的环境里感觉到充分的幸福和快乐。不曾见过,就不会有比较,所得即是全部。所以还满能理解,藏区少数民族对自己文化的保护行为的。这些人不断被汉化的过程,其实并非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进步。生活的改善,带来的是精神的摧毁。就是你有机会看人家的生活了,但是你可能有生之年都过不上这样的日子,所以何必了解?不要说努力就行,这个社会不缺努力,缺的是机遇和资源,而这些都不是努力可以得到的。

  看到孩子们认真学普通话的样子,其实觉得蛮可惜的。一个是普通话跟方言比起来真的太浅薄了。还有就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去学一门语言真的不是件太幸福的事。本来好好的人,愣是很挫败。像极了学英语的我们。多会一门语言对个人是优势,但是对一种文化是莫大的伤害。最能被传承下来的好像就是那些可以创造价值的东西,文化也都是优胜劣汰。

  故事最大的主题是离别,一共三次,第一次告别哥哥,第二次送走母亲,第三次和小伙伴分别。不得不说离别经历的多了,也真的是能麻木不少。一个朋友的微博签名是,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如果这样看,似乎每一次相遇都变的更有意义了。小时候的世界太小,经不起离别,长大了琐事太多,顾不上离别。而且成年人的离别都没啥仪式感,就是渐渐疏远。不像孩子们的,会伴随着一次搬家或者巨大改变。单纯的世界容易崩塌,复杂的世界又叫人心累。这大概就是生活了

  很想去新疆看看啊,不管是黄沙还是满眼的绿,亦或是硕大的馕,总归要去看看的。

第一次观后感3

  暑假看了几部电影,其中《第一次》给我的感受最深。这是一部关于实现理想的青春爱情文艺片,表现了当代青年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现实的乐观,对于病魔的反抗。改编自韩国青春小说《痛爱》,通过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带观众回望“初恋”这一人生必经之事。也许你想象的它是那样优美清新的纯爱小故事,那你错了,当情节渐渐深入,发现故事中人物关系是复杂的,感情是纠结的,剧情是紧张而激烈的。

  三十几岁的我没有了很多关于爱情的想象,却渐渐懂得了爱的力量。电影取名《第一次》,看上去是关于初恋的故事,电影之中的人们,却都并不是第一次在爱。早在大幕拉开之前,每一颗心都已品尝过爱所带来的.痛苦:宋诗乔失去了宫宁,吕夏失去了母亲,郑青失去了丈夫,每一颗心其实都已在一个他人不可抵达的世界中历经沧桑。当故事翻转到另一面时,当你终于读懂了诗乔的天真,吕夏的倔强和妈妈的玩笑背后的心伤,你才是读懂了这个故事:好像一个悖论,正是在爱的绝望之上,爱显示它的力量。

  整部影片画面极其唯美,加上恰到好处的吉他配乐,美好而清新。不过影片也是纠结而厚重的,当这些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泪点就一次又一次被戳中。感动于世界上怎么有这么美好的女孩,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但是也正因此让她如此地绚烂过,并且永远留在爱的人心里。

第一次观后感4

  《第一次》中最打动我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在海边,宋诗乔与宫宁接吻前一刻,被吻了脸颊的宋诗乔眼神飘忽,问到宫宁:“你喜欢吃什么的糖?”一个是在船屋,两人分手前,宫宁说:“我怎么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记忆去生活。”精神濒临崩溃之感非常强烈。

  为何我喜欢这两个情节,前者属于女生遭遇喜欢的人的表白时的心悸,内心中的小鹿乱撞完全体现在了语言、行为和表情上,属于Angelababy一次非常精彩的表演。

  重点要说一下宫宁这次的表情变化。在说“我怎么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记忆去生活时”,赵又廷的下巴在微微颤动,这时他已经濒临崩溃了,家庭、宋诗乔妈妈以及宋诗乔本人带给他的压力大到他无法承受,那一瞬间的眼神,好像是在渴求原谅与理解。

  个人认为,吕夏这个角色是片中最需要拯救的一个。妈妈意外去世后,他便把自己封闭在垃圾摇滚的'世界中,内心虽说不上肮脏,但也是有些暴戾。这种情绪观众可以通过闪回时唱的那首《关上你的嘴》发觉出。

  说到这里,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确实是有着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不光是好听,这些歌曲由杂乱无章到抒情摇滚,也暗示了吕夏这个角色内心的变化。

  好,继续说吕夏。遇到宋诗乔的妈妈郑青后,吕夏是因为钱而接了这个“工作”,为了工作,摇滚风格也开始转变,滑稽的摇滚版《小毛驴》便是转变之一,因为有小孩子嘛,不能总是唱“关上你的嘴”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