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时间:2021-02-26 23:18:25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精品】高考作文汇总八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高考作文汇总八篇

高考作文 篇1

  【实用素材一】

  坦诚的“木头”黄晓明

  19XX年夏天,北京电影学院在时隔10年之后再到青岛招生,这次招生点燃了无数年轻人的表演梦,其中有个男孩格外引人注目。

  他是拄着拐杖走进电影学院考场的,高大清秀的他,眉宇间露出几分无所畏惧的神情。轮到他面试时,老师对他说:“请你表演一个捉蛐蛐的小品吧!”岂料男孩张口便说:“报告老师,我们青岛没蛐蛐。”全场哗然。面试老师接着问:“那你能表演一段跟人吵架的情景吗?”男孩回答说:“报告老师,我妈妈说吵架不是好孩子。”不少老师开始皱眉,认为他真的没有表演能力,简直是块木头。却有一个叫崔新琴的老师坚持说:“虽然按照惯常的判断标准,他属于不会表演,但是他的坦诚不就是最好的本色表演吗?就算他是块木头,也是块可以雕琢的木头。我们要了。”这个男孩,就是黄晓明。

  多维品读

  1。 坦诚是一种美德。拥有坦诚,就会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展示给大家。黄晓明在参加决定命运的北影面试时,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实地回答,让老师看到了他的坦诚,而不是为了取得高分不懂装懂。他用坦诚征服了评委,也赢得了美好的未来。

  2。 端正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因为具有端正的态度,才取得辉煌成绩的。黄晓明在参加面试时所表现出的端正态度,赢得了老师的赞誉,也为他通向成功开启了大门。

  3。慧眼识英才。伯乐凭借一双慧眼,发现了千里马的价值,从而让千里马纵横驰骋。作为老师和长者,也应该像伯乐一样,具有慧眼识真的本领,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当黄晓明两次陈述理由不表演时,其他老师认为他不具有表演能力,而崔新琴老师看到了他的本色表演,并决定录用他。崔老师就像伯乐,发现了黄晓明这匹千里马。

  【适用话题】诚实;做真实的自己;学会发现……

  【实用素材二】

  垃圾桶上的演讲

  19XX年,俞敏洪从大学辞职,开始筹办新东方学校。中途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更好的宣传,他决定搞免费讲座。12月的一天,他在租赁的报告厅举办讲座,只有1200个座位,却来了四千多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站在门外听演讲,所以现场的秩序有些混乱,附近警察赶来维持秩序。看到这里,俞敏洪停止了演讲,要出去为外面的学生演讲,警察告诉俞敏洪外面有些学生情绪比较激愤,他出去的话弄不好会出事。俞敏洪没有听从警察的劝阻,让另一位同事在里面演讲,自己走出大门,爬上一个垃圾桶,站在上面,顶着寒风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事后,俞敏洪说;“那场演讲虽然是在寒冬腊月的室外,但是我大汗淋漓,因为想起了自己开办新东方的梦想,我的全身就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多维品读

  1。激情的力量。良好的情绪是每一位成功者应该具备的重要资本,俞敏洪就是这样一位成功者,永远充满激情。在俞敏洪看来,新东方能走到今天,与他和新东方的每一位员工释放的激情密不可分。演讲需要激情,创业需要激情,立身处世需要激情。当一个人蓄满了全身心的热爱,即使站在垃圾桶上,也能给听众传递希望的力量。

  2。全身心投入。做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在创业初期,俞敏洪不知道新东方学校能否创办成功,但他满怀希望,努力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就如这次演讲,尽管是在寒冬腊月,但他讲得很投入,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追逐梦想。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勇敢面对,唯有如此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俞敏洪在筹办新东方学校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无所畏惧,用激情和智慧一一克服,终于让新东方学校创立起来。

  【适用话题】激情的力量;专注;行动……

高考作文 篇2

  时间在笔尖上悄悄滑过,在奔走中匆匆流淌。昨天已成为过眼烟云。今天还在继续,明天是否能更加精彩?

  面对高考的来临,不由得便想到四年后的我也将踏上那个如战场一般的考场,只是四年后尚远,尚能云淡风轻地看待,可这时光总是随着流水匆匆离去,在短暂的时光,对高考更多的是一份期许。

  想着那些高三的莘莘学子们,面对高考这一场备战了三年的战役,心中该是怎样的心情?是胸有成竹还是忐忑不安?我无从得知。却在这个气氛下有了自己的一份思索。怀想着若是四年后的自己,该怎样面对这场考试,也叹青春易逝,每一届的高考一过,便也意味着又一代学子们的青春,算是差不多结束了。

  世事之乐不在于实现而在于希望,犹如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于其外。风华正茂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之路,梦的越多,付出的也应该越多。

  每届高考都有传奇人物,“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她现时的明媚,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应懂得,传奇的光辉就如最美的玫瑰,不是开在眼前,而是盛放在心里,融化了一切的苦难和风霜,唯留下希望的芬芳。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新的一天再次启航,黎明的第一缕光辉升起,照亮的是你,我,他。

  高三的那些学子们,踏上了最后的征途。十二年的奋勇,终至今日决战。“雨为枪,风为缨,直上琼霄,天阙破天兵。一腔豪气化甲衣,疾书奋笔,决战六月七!踏九天,临九地,上下求索,剑指白云西。孤灯挑尽不肯息,妄学凿壁,不负友人期。”走吧,去吧,用过去的努力换取明日的荣光,书写绚丽的篇章。

  时光荏苒,过去的都将会过去。

  漫漫长路,且行且珍惜。只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初心。

  我们终将踏上那个战场,那个名为高考的战场,翻过一页走向新的篇章。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在悄悄流走,我们要在有限的时光里书写无限的人生。

  昨日已不必留恋,一路走来,已历经太多艰辛,可以放慢脚步,但不能轻言放弃。做好今天的自己,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尽管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会很后悔。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当下,让明天发挥更好。

  用勤奋的汗水去播种,等到风住尘香花尽时,便可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明,花好月圆。

  也衷心祝愿正在考场上疾书奋笔的考生们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喝彩!让青春,不留遗憾!

高考作文 篇3

  自1999年高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题型以来,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大多都是先给出一段材料,然后给出某个写作话题,让学生审题后进行写作,学生审题难度小。20xx年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又进行了改革,由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变成了只给学生材料,不再给出话题,让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含意后进行写作,有专家称这是后话题作文或命意作文。就是命题作文也在“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文字进行说明,如20xx年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但在题目前用了一大段文字来介绍北京符号有哪些元素。写作材料在表述方式上的改变,给学生写作的审题加大了难度,提高了要求。学生如果不明材料的类型及其命题的特点,在写作中有可能审题不准,从而写偏题甚至跑题。下面我就从高考供材料作文不同命题形式出发,简单地举例说明写作中如何进行审题工作。

  一、对比型(对举型)

  1、材料特征

  (1)提供的材料在内容上一般是相对(反)的,在层次上明显分为两部分。

  (2)话题一般为关系型的,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2、审题要点

  (1)材料内容是由相对(反)的两部分组成的,审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区别,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2)坚持重点论,审题时要权衡内容的两部分,把握命题者的感情指向性。要特别注意两种观点或看法之间的过渡语和过渡词,如“然而”“但是”“相反”“与此同时”等标志性词语。

  (3)构思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好不平均用力,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写得具体而深刻。

  3、经典例析

  20xx、20xx年高考全国卷Ⅱ都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请看20xx年高考作文材料 :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xx年为54.2%,20xx年为51.7%,而20xx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xx年为18.3%,20xx年为27.8%。

  20xx年高考作文材料: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分析】

  上述两则材料在表达上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组成的,在内容上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审题时要注意问题两方面的焦点与矛盾。材料一就“国民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一方是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一方是国民网上阅读率上升。双方矛盾的焦点就是材料中的一句话:“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认真解读这其中的原因就能寻找到审题的突破口和最佳角度。

  材料二选择的两则材料,都是在拷问人性:面对捐助者的病危与困顿,178名被捐助的贫困学生集体隐身,“知恩不报”,他们有的只是对媒体的埋怨,对慷慨捐助者却没有片言只语;而希望小学的小学生却能“受恩图报”。两相比较,不知是要“救救孩子”,还是要“孩子”救救“我们”。“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命题者通过稚嫩的童音来传达两则对比性材料的显性主旨,也许比九天惊雷还要震撼人心:做人要不要讲良心,要不要讲人格,要不要帮助别人……这则材料在审题上不存在任何悬念。

  再看看20xx年高考浙江卷: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旅游学专家)

  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分析】

  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富含哲理,所表达的其实是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需要考生调动阅读积累,结合人生实际,感悟思辨。“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并不是两个对立的命题,前者是从生活层次上来谈的,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意志;后者是从生命层次上来谈的,强调的是人的生理需求。两者在审题上无高下之分。的深度,关键是看学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命题者增加了“智性”因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是一个有思辨性的作文题。若只抓住“生无所息”,围绕“勤奋惜时”立意;或者只强调“生有所息”来谈生活要求休闲娱乐的意义,这样审题立意都是片面的。

  二、寓言型或(哲理)故事型

  1、材料特征

  (1)所给材料是一则经过加提炼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哲理故事。

  (2)命意重点在于阐明道理,最易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

  2、审题要点

  (1) 全面解读寓言(故事)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情节。如材料中的人物的言行、矛盾冲突,问题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及后果,材料中富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等。

  (2)归纳寓言或故事蕴含的哲理(主旨),提炼关键词语(短语),确定写作中心话题或写作角度。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往往与现实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是对应的,把握了寓言的内涵就找准了现实中的某个问题和现象。其基本审题过程:原材料→(提炼、整合、归纳)→话题式材料→(审题、立意)→写作。

  (3)研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确定写作的角度。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问句、感叹句、比喻句、议论性语句及人物对话都是关键信息承载的对象,时常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

  (4)别放过寓言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其中也暗含着写作的角度,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5)细细研读题目写作要求,避开写作的“雷区”。

  3、经典例析

  先看20xx年高考全国卷I卷作文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二个改革:一是改话题作文为材料作文,二是开放性比以往更强。但是,写作绝不可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尽管话题作文包括一个背景材料,一段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一个写作的注意事项。而导引词是材料中最关键的部分。而材料作文没有导引词,怎么办?其实导引词被命题人镶进了材料里面,结尾牧羊人与孩子的两句话不就是两种不同观点吗,也给我们两种写作角度吗?选取哪一个角度都可以。但选取前者也就是写要看清自己的考生一定占绝大多数,不容易出彩;而选取后者也就是说乌鸦努力过,此生无憾的考生则可以写出新意,易得高分。这就是本次作文命题最高明的地方。

  再看看20xx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示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分析】

  审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通读这则寓言,关键句不是第一句,而是最后一句话。理解了雨燕减肥的目的,就能找到材料的写作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经受磨砺,不仅仅是本领还要有意志力”的观点,由此我们会自然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千古遗训。如果只抓住“减肥”这个关键词,就很容易导入“时尚”“追求美”等话题中去的。

  三、现象(事例)列举型

  1、材料特征

  (1)材料形式为松散型的现象列举,且各种现象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2)材料淡化了作文审题,甚至不需审题。

  (3)写作角度就在材料中,因而写作角度广泛,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写作。

  (4)侧重考查学生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2、经典例析

  例1、20xx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分析】 材料中给我列举了诸多关于“三”的成语和熟语,且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理解它们并不困难。审题难度就在于写出其深度和文化内涵,可以适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写作。

  例2、20xx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书本……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为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分析】

  材料中列举了六种书,每一种书本身就是一个写作话题和写作角度;七种“读”的方式也可派生出七个话题和写作角度。两方面联系起来就有七的六次方(76)的写作角度。再者,列举的内容层次不同,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写作,具有很大的区分度。

  例3、阅读下面智者的四句话,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 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说:“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抒发当成自己。”这位少年牢牢记住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快乐的人。

  要求:以其中一句话或几句话作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审题提示:“把自己当成别人”强调对自己尊重和爱护,可拟定“自尊、自重、自爱、自惜”话题;“把别人当自己”强调对他人的理解,平等视之,或以平常心对待他人,引为知己,绝不猜疑、冷漠、不屑,可拟定“平等”“真诚”等话题;“把别人当别人”也是针对他人而言,强调关爱、尊重、礼让等人际关系;“把自己当自己”强调对自己要有清新的认识,切不可夜郎自大,忘乎所以。要学会淡泊,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

  例4、20xx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对唐代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理解,材料中已经列举了5种不同的理解,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来谈你的理解或感悟。

  四、问题型

  1、材料特征

  (1)选取的材料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某种社会现象。

  (2)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感、写作的开放性。

  (3)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和看法。

  2、审题要点

  (1)选准“靶子”,即准确把握材料所描述的社会问题或现象。

  (2)确立写“点”,在具体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写作具体的“点”。

  (3)善于运用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如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使你的认识有理性深度。

  (4)分析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重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危害及改革方案,通过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

  3、经典例析

  例如20xx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略)

  20xx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目,形式虽为漫画,但内容上是针对现代教育问题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现象让学生去思考与讨论。如:媒体上炒作的杨丽娟追星事件,愈演愈烈的家长“陪读”现象,全国文艺界的各种“选秀”选红了谁?“”现象等。

  五、独词型

  1、材料特征

  作文命题中没有材料提示,仅提供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作为话题或题目(命题作文),这种形式以命题作文居多。因为没有材料的提示和渲染,对于写惯了话题作文的学生来说,审题及写作都很为难了,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2、审题要点

  (1)语境设置法 即在词语或短语前后添加修饰语或设置一定的语境,使之更具体、更明确。当然命题作文的题目就不能加了,但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去挖掘,寻求最佳角度。

  (2)虚拟提问法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新闻写作中的“5W”理论对题目中的独词进行虚拟提问。“5W”是指“是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是谁”(Wh)“为什么”(Wh)。拿到一个独词型或概念型的题目后,不妨多问几下,通过递加追问,变抽象为具体,可以打开写作的思维,确立写作的角度。同时,这种由果及因的追问,也能对话题有更深的认识,易把写得深刻些。

  3、经典例析

  如20xx年高考福建卷、广东卷的作文都是命题作文,题目分别为“季节”“传递”。审题时,我们要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求得小、巧、具体的写作角度。以“季节”为例,审题时,可先添加修饰语,缩小“季节”的写作范围:自然的、人生的、生命的、爱的、事业的、历史的、社会的……,再结合虚拟提问法对话题内涵进行挖掘,我们的“季节”怎么啦?通过分析可以派生出这样一些角度:全球气候变暖,四季不明了;人生四季,重在把握青春;爱的四季亘古不变(爱不分四季);人物心态的“四季变化”;中日关系“四季”变奏曲;城市高楼大厦四季不分给人们带来的缺憾等。“传递”这个题目审题就更简单了,运用虚拟提问法就可轻松搞定,如“传递什么?”“为什么要传递?”“怎么传递?”等。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独词型的还不少:如1988年全国卷的“习惯”、1994年全国卷的“尝试”,北京高考卷先后考的“规则”“转折”“寻找”“包容”“安”“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杂”、“忙”;20xx年高考江西卷的“脸”、重庆卷的“自嘲”;20xx年高考四川卷的“问”、辽宁卷的“肩膀”、天津卷的“愿景”等。

  六、解词(释意)型

  1、材料特征

  (1)题目选择的是一个多义词语作话题或题目。

  (2)材料对词语作了多方的解释和理解。

  (3)每个义项都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写作角度。

  2、审题要点

  这种命题形式审题难度小,只要借助义项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即可。审题时还可参照“独词型”材料的审题方法。写作角度也很明确,毋需在审题和立意上投入大量时间。

  3、典型例析

  例20xx年高考湖南作文题目: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分析】

  20xx年湖南卷作文题为命题作文形式,命题者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做出了一定限制,要求考生依据命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但这道命题作文与以往不同,以往的命题作文,只是给出一个标题。今年在给出题目之前先列出了“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然后以“谈意气”为题作文。命题对考生的立意有一定规定——既可就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谈“意气”;也可只取其中一个义项来谈“意气”,但不能脱离命题的三个义项而随意发挥。

  “意气”的第一个义项是“意志和气概”。“意志”指的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如意志坚强,意志薄弱,不屈不挠的意志。”“气概”指的是“在对待重人问题大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真、豪迈的),如英雄气概,气概非凡。”“意志”“气概”合用,便构成了“意气”的第一个义项。就这一层意义说,“意气”一词,多用来指一种向上的,昂扬的精神状态,如意气风发,意气昂扬。“意气”的第二个义项,是“志趣和性格”。“志趣”指的是“行动或意志的趋向”;“性格”指的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开朗、懦弱、粗暴等。”就这层意思说,“意气”一词,多用来指朋友间的相知相识,如意气相投。“意气”的第三个义项,是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这个义项是考生比较熟的。年轻人,容易偏激、任性,事后又免不了以“意气用事”自责。

  命题者还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这就还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不意味着不能写古今中外的一些事例,关键是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如果脱离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片面强调形式以求美,简单堆砌材料以炫耀自己的才能,也不能视为好。

  例2、20xx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就是对“母语”这个概念的多角度的解释和理解,材料本身对“母语”的涵义、性质、价值和意义以及母语与我的关系等方面作了解读,为考生理解、体会后自选角度立意写作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类似的命题形式还有20xx年高考天津卷的“愿景”,20xx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材料对话题和题目中的概念“愿景”“符号”作了解释和说明,为学生审题降低了门槛,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明确的写作指向。

  七、诗词和名言警句型

  1、材料特征

  (1)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歌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一些名言警句。

  (2)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意蕴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或感悟,进行作文。

  (3)诗词型的不能写成诗歌或诗句鉴赏短文。

  2、审题要点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意的,而诗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审题时可抓住意象这一特点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所指的对象,然后立意作文。名言警句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积淀下来的不可随意更改的哲理性的语言。对警句型材料(一般不只一则)审题时,我们要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现象或哲理,再把它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去分析解读,发掘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如《伶官传序》中有这样一则名言:“忧劳可以兴国,豫逸可以亡身”。从历史教训层面上看,有其合理性,若从当今信息化社会实情看,“忧劳可以亡身”(如“过劳死”“重复建设”等)“豫逸可以兴国”(借助高科技进行工农业生产、缩小工期提高效率等)都是成立的命题。

  3、典型例析

  例如20xx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就是采用著名诗人雷抒雁的小诗《星星》: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貌似话题作文,实则为材料作文(材料为诗歌)。因为命题者特别提醒考生“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即必须以所给材料的主旨为作文的中心来写,否则就有可能被判为离题,这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之所在。

  审题时要抓住“星星”这个意象,“星星”可代指一个事物或一个人物,还可指某种理想、梦想或美好的东西等。再从诗歌内容上看,指的又是两种相反的认识,人们因位置、角度不同出现截然相反的认识。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人们由于距离、主观想象、个人偏好,或某种因素等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所给材料立意的角度很宽泛,可写“现象与本质”“距离与认识”,也可写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对比。总之,只要抓住二者的内在联系立意,审题就不会出现差错。

  八、漫画型

  1、材料特征

  (1)题目所给材料是一幅(几幅)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

  (2)取材内容多源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审题要点

  (1)认真观察漫画构图,把握画面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漫画形象:人/物,形象的状态(静/动);

  ②漫画布局:单幅/多幅,漫画上下左右的层次顺序;

  ③漫画细节:形象的夸张性部分,如夸张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等;

  ④漫画中的文字:漫画的题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

  (2)思考寓意

  一般而言,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它往往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提示问题现象。因此漫画中越是夸张厉害的地方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漫画的艺术夸张解读其对应的现象或问题。

  (3)描述漫画内容,提炼寓意

  漫画题是指把漫画从图片转化为文字表述的一种题型,因此先要把图片转化为描述性文字,再解读文字中的揭示的问题、蕴含的哲理。从图片到寓意一般要经过两次思维转换:图→表象→寓意哲理。

  (4)对应现实,发散思维,选择角度和素材。

  (5)另外还要了解漫画创作的特点,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审题。如漫画的感情指向多为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针砭时弊;表现手法常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达到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风格上具有讽刺性、幽默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

  3、典型例析

  【分析】

  审题关键是要抓住图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或矛盾:孩子(摔跤)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图中“文字”(漫画标题、图中人物的语言)的提示。对于这幅漫画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去审题立意,从孩子角度可以考虑:“独立发展”,“呼唤自由、平等”等;从其余三个方面可以考虑“少些溺爱,给孩子发展的空间”,“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减负”等角度。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写作难点主要是怎样透过现象挖掘其中蕴含的本质问题。

  总之,上述对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作了一个宏观的分析,仅供教学参照,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考作文 篇4

  【摘要】

  在高考作文中,一定要打破语言、思维的枷锁,给语言画个妆,让它时而明媚、时而娇羞、时而俊朗、时而憨厚。比如“枫叶红了”可改为“枫叶醉了”; “火苗托着烧水的瓦壶”可改为“火苗舔着烧水的瓦壶”; “一册地图,包容千山万水”改为“一册地图,跨跃千山万水”.这一改文字的魅力就完全展现出来了。

  让自己的语言动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正因这点睛之笔,就能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

  【关键词】

  作文 语言 文采

  “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我想,文章要出采,文字也要动起来,同样该是真理。

  《诗经·关雎》中的诗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流”“采”“笔”在整齐中富于变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年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神情动作。骆宾王的“白毛浮绿水”、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王维的“竹喧归浣女”中最传神的莫过“浮”“啼”“喧”三字,仿佛让我们看到白毛如行云飘浮、子规对着一弯冷月啼出鲜血、浣女的小舟叫笑着冲下溪流。李乔这样写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干尺浪,入竹万竿斜”,无形的风被写得摇曳多姿、动态万方。那么,想让自己的文字激起千尺浪,化解千钧石吗?就赶快让你的文采动起来。

  首先,细化动作。让细节代替空洞的说教,一皱眉、一举手、一投足都详细刻画,分解动作,并且加上限制词。鲁迅先生深谙此道,在他的《药》中“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老栓的谨小慎微、卑微勤劳、爱子心切全在“接”“装”“按”几字中。康大叔“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一个蛮横凶残卑鄙的刽子手便在“抢”“扯”“塞”“抓”“捏”几字中活化了出来。

  高考作文,学生虽多选择理化散文或议论文,但事实论据必不可少,写屈原不妨写他投汨罗时的神情动作;写苏轼不妨写他顶风冒雨、曳杖有声的具体情形;写鲁迅就写他灯下凝神,动笔的一瞬;写廖智就写她独腿起舞的动作。例如:写屈原“衣袂被江风吹起,慢慢挪着步子,拳头紧紧攥着,有时在空中猛地一挥,脚随着踉跄几步。登上巨石,遥望楚国,枯槁的身形如一片落叶飘坠到江中”.让传神的动作代替空洞说教,事半功倍。

  其次,静中取动,让动词打破沉寂。动词的运用能打破沉寂的死水,让语言灵动起来。“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寂寂落霞神采飞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为抚慰,形影互相安慰让我们黯然神伤。这些本来是一幅幅画,静中取动,却让我们倍觉,人来鸟惊飞。

  在高考作文中,你写静态人物多用动词,会让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他生气了,一句话也不说”换种说法“他脸上喷着火,牙使劲咬着,嘴角的肌肉抽搐着,眼里喷张的血管仿佛要滴出血来”,这就让人真切感受到他的愤怒了。再比如写夜景“月与星相伴而出”,改为“月亮叫喊着,那近旁的星仿佛是它轻声的叹息”,月的叫喊与星的叹息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的反射。

  议论说理,也不可少了动词,要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形象的说明,让语言更有魅力。如, “懒惰啃咬着我的躯体,撕扯着的我的意志,踩踏着我的自尊我想,我该给你一拳,即使筋骨断裂,我也要击毁你。”这一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懒惰的负面效果。再如, “幸福是你的一个微笑,化解了迷路者的惆怅;幸福是你的一句问候,滋润了自卑者干涸的心田。”“化解”与“滋润”都是幸福的神奇功效,运用动词让语言流动着清新与活力。

  再次,动作牵移,天马行空,提升境界。运动比拟、联想等手法,沟通世间万物,让我们的语言清丽脱俗。如,三毛在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中说“我仿佛又突然置身在那座空旷的大厦里,我一在那儿,惊惶的感觉便无可名状地淹了上来,没有什么东西害我,可是那无边无际的惧怕,却是渗透到皮肤里,几乎彻骨”“心里一陈哀愁漫了出来,喉间什么东西并上来卡住了”“淹”“渗透”“漫”这几个动词把三毛失去丈夫后痛彻心扉的思绪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再如, “湖光捧起一轮朝日,大树抖落昨日的星露,我痴望着湖水的涟漪,不知是想打捞童年仰或打捞春天。”人生的感慨全沉淀在了“捧起”“抖落”“打捞”几个动词上。要使用比拟,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联系起来,远距离想象让自己的语言更有蕴味。

  在高考作文中,一定要打破语言、思维的枷锁,给语言画个妆,让它时而明媚、时而娇羞、时而俊朗、时而憨厚。比如“枫叶红了”可改为“枫叶醉了”; “火苗托着烧水的瓦壶”可改为“火苗舔着烧水的瓦壶”; “一册地图,包容千山万水”改为“一册地图,跨跃千山万水”.这一改文字的魅力就完全展现出来了。

  当写作遇到瓶颈时,不妨让自己的语言动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正因这点睛之笔,就能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

高考作文 篇5

  高考作文对策要写出深度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面对语文考试的半壁河山――作文,我们如何挽半壁河山于既倒呢?

  一、审话题,挖内涵,高考作文应对八对策 要写出深度。

  高考作文形式越来越开放了,给予考生的创作空间也越来越大了。但是无论话题怎样变化,命题者对于考生的隐性要求并没有出现根本的变化,即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和他人、关注集体、关注历史、关注未来等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考试作文都可以体现出一个共同点来,即:要求考生体现出“自我”与“他人”的“以人为本”的关照意识。也就是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自我与历史、自我与将来等等。因此,考生一定要弄清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如:“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忘记与铭记”、“说安”、“跑的体验”等话题的审查。可以这样来概括,对于话题作文的思考,总是可以上升到这样的一个层面。只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一定深度。

  二、选取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写作。

  高考优秀作文,大多有比较特殊的形式。根据经验,容易得到阅卷老师亲睐的常用形式有:引用式(在文章开头写一段引语作为题记,然后才是正文,而引语往往起到一种或深化题旨,或画龙点睛的左右,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初步确定一个思路和方向)、散化式(文章开头可以用一段引语,正文部分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写作。这样的写作空间比较大,对于不擅长组织材料的学生而言不失为一中最佳写作方式)、故事新编(将传统的故事按照现代的方式来重新解读,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或另辟蹊径,一构思内容见胜)等。常用文体有散文(尤其是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议论文(但不能是干瘪的议论,多是那种夹叙夹议的)、小说(比如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等)、记叙文(写出真情,能够唤取普遍共鸣的感情类文章)等。而在缺乏写作功底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创新,一味的追求形式,将文章写成说明书、实验报告等,将文章弄得四不象,让人一看就不能产生好感,更不用说得高分了。

  三、精选题材,确定范围,突破窠臼,力求创新。

  每个考生,寒窗苦读十多载,多少总会有一些自己的积淀,都会有一些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东西。我们通过多年的语文学习,都应该有对自己有着较深影响的文学性的东西存在。但是,面对作文,有一些人束手无措,无从下手。除了确实储备有限以外,很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对知识不能调动,不能将储备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临近高考,对已有的储备进行一番梳理,是必须的。反思一下自己对某一类的题材掌握得怎样了,比如家国方面、历史方面、人生理想方面、道德情操方面、社会问题方面等等。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对于材料,我们一定要出奇制胜,即使是已经比陈旧的素材,我们也要从不同的角度的写出新意,老师笔记《高考作文应对八对策 要写出深度》。创新,在材料的运用上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因为它可以充分的体出一个考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万不可小视啊。

  四、巧命题。题目要诗化,哲理化。

  “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怎样使自己的眼睛让别人即使匆匆的一瞥也会留下难忘的印象呢?这显然有一种命题的艺术。观察高考优秀作文,多是有一个精彩的题目。好的题目多具有共同点,即:或直露得让人触目惊心;或含蓄得让人回味无穷;或充满哲理,使人再三品味;或充满诗意,让人如含英咀华。如:《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20xx)、《泥水里的笑容》(20xx)、《路是月的痕》(20xx)、《苏轼的赤壁》(20xx)、《永远的苏武》(20xx)、《千年一叹》(20xx)等,不难发现,好的标题,要么来源于诗句的化用,要么来源于名人的言论,要么是就是精心的构思。如果直接将话题作为文章的题目,就如同一双毫无特点的眼睛,怎么能给人留下好而深刻的印象呢?

  五、深构思,一定要写出作文的深度。

  深刻的作文,是受到大家亲睐的。它直接体现了考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意料与情理的较量》一文。上文已经在审话题部分谈到,要弄清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就是要求做到作文的深刻。

  六、讲文采,要有亮点。

  一篇文章如果通篇都是云山雾水的表达,或重复罗嗦的语句,或平淡不惊的内容,或按部就班的材料。怎能得到别人的喜欢?高考阅卷老师该看到了多少大同小异的作文啊!就阅卷心理而言,如果在过程中能够给老师一种眼睛突然为之一亮的感觉,那这样的作文想不引起老师的重视和注意都难啊!

  讲究文采,大体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进行。(一)多引用或化用经典的诗词名句。如写家国题材的,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有关屈原、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苏轼、岳飞、林则徐等古人的千古名句。在平时积累整理的基础上,在考场上我们可以随手拈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二)用警句的形式精练的概括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如20xx年四川一考生作文《永远的谭嗣同》。考生一定要把思路驰骋到广阔的时空,穿越古今中外,尽力搜寻自己大脑中储备的材料,去粗取精,将之纳入自己的作文中来;(三)无论是记叙、抒情还是议论,行文中应该考虑到句式的整齐和灵活。如多用排比句、修辞句等组成的整句形式,间或以灵活的散句,让文章给人一种气势贯通而不拘变化的感觉。如:《意料与情理的较量》一文“弑义帝以驱范增,信刘邦而中反间,失范增又失诸将,拥万军却无良将,气焰高而不虚心纳下,生活奢侈而不知节制”,读来顿觉气势酣畅,尽一唱三叹之妙。

  七、辟蹊径,稳中求胜。

  近年来的`高考都在讲究创新,所谓“创新”即是考生在立意、形式、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创新。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要求充分的体现出考生的个性认识特点。你认为容易作文,别人未必不如此认为,如果都这样,个性特征怎能得以体现?那样的作文多半是千篇一律的为文,要想在那样的作文中选出一篇颇具特色的文章来,那不是比登天还难吗?一篇《赤兔之死》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正面例子。

  求创新的同时,我们又不能轻易的去冒险。如果贸然的去为了追求一味的“新”,而又不能确实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那样的作文恐怕会是更加的失败的。这样的例子我们几乎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发现。所以我们还是提倡稳中求胜,稳中求新,切不可把一次重要的高考轻率的当作作文写作的尝试。

  八、美化卷面,工整书写。

  可以说,无论什么时候,卷面的美观,工整的书写都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特别是在高考作文中这一要求尤其显得更加的突出。试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阅卷老师要“完成”那样多的任务,其“认真”的程度可想而知。不知道多少作文是在阅卷老师的大笔一挥之下,要么成了煌煌大作,要么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考场中的又多是一些“中庸”的作文,老师多给一个四平八稳的分数。我们靠什么来取得阅卷老师的厚爱,除了卷面和书写外实无他途。要求每个人要把字写得干净、清楚。书写及卷面好了,考生得上几分的人情分是没有问题的。

  写作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平时“厚积”,才能在考场中“薄发”。但是,在高考前夕,针对高考要求,了解高考作文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广大的考生而言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愿大家在今年的高考竞技场上都能旗开得胜,蟾宫折桂!

高考作文 篇6

  车,充斥着我们生存的大街小巷;车,成为我们出行的主要工具;车,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历程。对于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品位,不同的品位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于是演绎出一道道美丽风景线。

  形形色色的开车人,他们车轮上的追求各有千秋。

  我们身边从来不乏开车是为了获取财富、增长才干、提升人生境界、使生活过得更充盈的人,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部风驰电掣的车,一部耐人寻味的好车。

  有的人,驾车是为了愉悦芳心,陶冶情操,他们喜欢开着车在路上漫无边际地溜达,走亲访友,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恰似闲庭信步。

  还有一少部分的人,他们把驾车视为一种娱乐消遣,或者只为了附庸风雅,他们热衷于比排场、摆阔气,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常听人说:开车有一种驾驶的快乐。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每个开车的人都一定能品味出这种乐趣。因事业成功而买车的人,开出的是一份成功的潇洒,一份豪迈;比翼双飞而买车的人,开出的是一份事业的自信,一种幸福生活的快乐;另一部分靠傍大款而买车的人,开出的是几许无奈,几许虚荣。

  爱车之人,习惯把人生当作一辆车,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无不由此可以得到宣泄、得到体验。在生活中,他们或耕耘或收获、或付出或得到、或沉或浮,组成一曲生命的赞歌。在生命的某一天,他们会突然感悟到一种心灵的升华和生命的回归,内心深处就有一种淡淡的醉意和神往。他们把对生活的渴望和追寻,总是通过开车的方式宣泄出来,成为一种对生命永久的歌唱。

  有车一族都懂得:人生有风有雨,车却能遮风挡雨;人生有险滩有暗礁,车便是人生的诺亚方舟;人生有山穷水尽时,车到山前却总有路;人生会失去很好的朋友和恋人,车却永远忠诚如一。喜欢车的人,较少持续地沉沦悲苦,因为他们晓得车外乾坤大;他们较少无望地孤独惆怅,因为车是他们招之即来的朋友;他们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因为车让他们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一粟。

  车,是一个可以自由放松的私密空间,有很干净很柔和的内饰,有自己喜欢的香水味道。

  没有雾霾、没有阳光、没有风雨的时候,我们可以按下窗子,让柔和的风轻拂发梢;夜阑人静之时,可以在这个城市午夜空旷平坦的路上沉默地行进,播放自己喜欢的轻音乐;可以在车里作壁上观窗外的世界:粉嫩的小孩、奔跑的少年、相拥的恋人,雨中的大树,阳光下的街道,曾经有过甜蜜记忆的每一个地方。

  劳累的时刻,可以停在安静的角落,关了音乐,熄了火,一个人,安静地呆着,不用笑脸迎合任何人,不用担心自己是否显得憔悴;可以在绿树阴翳的路上滑行,斑斓阳光透过树叶子洒在仪表盘上,温暖在心中荡漾;可以开很远的路,去秋天的果园,看路边红的黄的树叶,一簇一簇的野菊花;可以在喧嚣烦乱之后,去林中找寻一方碧水,别有洞天。

  车轮上的人生,我深刻的感悟!

高考作文 篇7

  的确,从几十年前的人们羡慕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到摩托车、电动车,再到相当普遍的私家车,证明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消费观念在改变。如今男孩子一到哪里,自然把自己小汽车的牌子,看成是炫耀的资本。如果有宝马名车既然可以骄傲。

  不过,我还是固执的认为,潇洒的是人,而不是车。想当年,我去山区中学教书,来回一二十里路,也就一两个的光阴。我边走边欣赏山里的风景,何乐而不为?偶尔遇到拖拉机,我是站在三叉骨上,一手扶着车把子,一手拎着书包子。如今看来有不安全因素,但是我那时的劲头,与《铁道游击队》的八路相比,也倒有几分风采。本世纪初,我闯荡省城,周末回家搜寻家乡的班车。由于城里的交管甚严,车子既然不能再马路停留时间过长。我看见家乡的班车,一个招手,驾驶员清楚,我的明白,他一开车门,我一个纵身,“嗖”的一声,跳入车内。交管来了,车子走了。那阵势,真有点谍战片里地下党的派头。

  你说,不潇洒?让我骄傲的是,我能够把省城主要公交车的停靠路线与站台,倒背如流。你只要说出省城任意两点,我保证告诉你,从哪里上车,到哪里转车……。两元人民币,搞掂!所以有人称赞我,是公交车咨询专家,比电脑还快!

  当然,也有尴尬的是,那时节,我不过四十刚出头,上公交车,就享受老年人的待遇。哎,人世沧桑,痛苦!

  不过,从小事情可以看出大的社会变化。过去,班车上,偶有扒手光顾。不过,我倒也巧妙应付。因为扒手一般我能够识别,并且很好的沟通,让他望而却步。不过,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次在省城就被扒手盯上了;我正陶醉于欣赏风景了。这时候,一位中年女子,大喊一声,“快过来,这边有座”。我猛然醒悟,这位女子为了解救我,跟我装成两口子,叫扒手误以为真,天衣无缝,不露破绽。世上还是好人多。

  如今,车子增多,但人也在变化。虽然开车的人,但是返璞归真,浮躁以后的人,会逐渐采取理性的生活方式,比如现在有政府买单,共享单车,就是一个新事物。

  我相信,世界在发展,中国在进步。车在变,人也在变!

高考作文 篇8

  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小城,将所有的嘈杂都压在下面。

  我小心翼翼的托起一片晶莹的雪花,仔细的端详着:“这是上帝的杰作。”我轻轻的说。

  雪花一会就融化了,似乎不肯多等待上一秒钟。

  “完美的精灵,就是生命太短了。”我暗暗的惋惜,“为什么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所缺憾,为什么世间如此宽广却找不到‘完美’二字?”

  突然,灵光一闪,我想起了一个人。是他吗?是那位伟大的文豪苏轼吗?

  他官至礼部尚书,何等的势力,去又突然被贬到一个地方当团练。宦途的失意没能打倒这位英雄,在雨后的小路上,依然能听到响亮的声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没有人认为苏轼的一生是完美的,除了他自己。

  我们每个人自已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事业上的,生活中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对于我们无法改变的,为什么每时每刻还要生活在它们的阴影之下,无时不在为它们而付出代价呢?

  完美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拚搏,去努力,去争取,我们就是完美的,至于结果还要让它来影响我们吗?无论我们遭遇什么样的挫折,只要自已不放弃心中的信仰,以一种豁达的心去包容万物,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感悟人生。

  有颗完美的心,虽有遗憾,但又何妨.我似乎懂得了雪花心中的秘密,仰视着灰蒙蒙的天空,一片一片从空中飘逸的精灵,落在我的脸上,阵阵清凉流过,我的心感受到那是雪花的泪水。

  路上已布满了一条又一条的车辙,小城的人们似乎正从惊讶中醒来,又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不!也许是非正常的,他们仍然在为完美而努力,却不知完美就在身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我在心中默念着......

【【精品】高考作文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1.【精品】小学作文400字汇总八篇

2.【精品】高考作文锦集9篇

3.【精品】高考作文汇编10篇

4.【精品】我的高考作文三篇

5.我的高考作文汇总7篇

6.【精品】学期教学计划范文汇总八篇

7.【精品】小学学作文500字汇总八篇

8.【精品】小学教学计划汇总八篇

9.【精品】优秀日记模板汇总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