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3-08-25 10:16: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的读书心得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心得

论语的读书心得1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论语的读书心得2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老先生告诉我:父母健在时就不要长时间离家远行,如果不得已要离家远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向。我似乎还没有独自远行的经历,但在外时父母的牵挂,却深深地牵引着我。

  一次,我去上英语课,爸爸嘱咐我到了学校给他打个电话。可当我到了那里准备打电话时,突然忘记了爸爸的手机号,手里拿着手机,心里万般无奈,傻傻的笑着。等下了课,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责备我的大意,让他担心。现在想起来都很愧疚,好友的电话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边的父母的电话,却忘的`一干二净,真是悲哀!子女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一条无形的纽带,便将我们紧紧系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开到父母脸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时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励,在外远游时可以听到父母的叮嘱,原来,这就是幸福……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老先生告诉我: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坦荡,小人常常忧愁悲伤。一般人很难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总是会为一己私利勾心斗角。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很能宽容他人的人,我也会有“阴谋”,也会有心计,可其他人何尝不是呢?人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总是在自我意识了挣扎。伤害过自己的人,觉得应该让他们付出代价,可真正想要“报复”时,却又于心不忍,慢慢的,自己在这些小事上纠结,把自己弄得很累,心累了,还会快乐吗?后来,我学着去理解他人,去宽容他人,伤害我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只是我自己这样想罢了。渐渐地,心中没了先前无所谓的困扰,多了一份坦然,生活变得简单而快乐。原来,宽容他人是一种幸福……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老先生告诉我: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守信用、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好处。同虚假做作、谄媚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我喜欢交朋友,但有因为交友标准有些“偏”,所以至今也只有几个“死党”而已。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到一个知心朋友,受益一生,正直的人教会我不偏袒他人,守信的人教会我言而有信,见闻多的人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家共同进步。原来,与朋友谈天说地、互诉衷肠是一种幸福……几千年前,孔子用一字一句,记下了人生的真谛,几千年后,我从这一字一句中,感受幸福的气息。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论语的读书心得3

  这几天我读了《论语》,觉得这句话不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对品德高尚的人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没读过书,别人也会认为他读过书。 在我们生活中,也要讲文明、讲礼貌,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论语》要这么说的原因吧。

  我们每天走进校园时,都要向在大门口值勤的老师问声好,以表达谢意;老师也微笑着点着头表示赞许。不管在校园内外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的心理便会有丝丝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阳光照过一样。

  我认为同学之间也要讲礼貌,有一次,一个同学撞倒了我,却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大家都认为他没教养。还有一次,在餐厅排队吃饭时,一个同学突然插了队,别的同学让他按秩序排队,他竟然还动手打人;这时,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为一个学生,不光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处处有文明,处处讲礼貌,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争做一个文明人吧。

论语的读书心得4

  《论语》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论语》教给了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读《论语》多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心灵收获,现在就结合工作来说一点肤浅的个人感受吧。

  收获一: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这使我想起在学校领导的信任下,所担任的教科研工作,因为工作地特殊性,肩负着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虽然来到学校也两年多了,但从没走进教师们的专业领域,现在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不得不去从多种角度来考虑这些,确实压力重重。就目前的教科研工作来说,我们做的最多的是常规教研活动,如何从教师们的课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小课题还没有实施。在活动中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考虑的不周,还希望每位老师直接提出,我们接受了你的建议,在你的建议下提高的不止是你个人,还有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

  《论语》告诉我们,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我们可以做到: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理解别人,获取快乐。

  收获二:读《论语》我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在我们的课堂中,通常会有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包括我在一次有一次的课堂激情的引导下,如果还有学生做小动作,不做作业造成考试成绩不及格,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在课堂上也失去过理智,责骂孩子,结果我发现孩子疏远我,躲着我,过后,我不仅在想,我的这种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还让孩子怕了你,他不敢亲近你,还会学么?最近我班里有一名每天上课打瞌睡学习成绩一降再降的孩子。我知道,这个孩子的这种情况,是属于家长管教的问题,于是我就和家长取得联系,没想到周一我看见的是孩子脸上的青肿,问他:怎么了?他说:是爸爸用皮鞭打的。看着孩子的脸,我开始自责,为何总找理由说自己忙,不去主动和家长多联系,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理念上转变以后再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呢?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进步那么一点点,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尊重、宽容之声响彻云霄的今天,老师应本着理性的眼光,尊重的思想与同事相处,与孩子交流。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和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孔子那平凡的话语中透着超凡的睿智,闪烁着智慧的哲理。需要我精心拜读、细细品味。

论语的读书心得5

  这次假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刚开始我只是读着玩。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一位好人的,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这一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快乐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话“学习好的不一定是好人,而好人一定学习好。”是啊,学习好是做好人的基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非常羞愧,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妈妈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妈妈学的,做做样子。其实现在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骗住自己了。从今天开始,我一定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自己了。学习是给自己学的。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这《论语》真是一颗灵丹妙药啊!

论语的读书心得6

  《论语》是语录体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思想的记录,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成书于战国时期。《论语》里面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论语》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后人的信仰、尊重,是后代人必读的一本圣书。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学习这本书受益匪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理念,而且还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作为教师除了有好学的精神和养成温故的习惯外,还要有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吗?学习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我们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见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就象在生活中一样,别人做错了,这是事实,可是如果我们生气发怒,那就是我们的错了。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所以,我们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论语的读书心得7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做一个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的读书心得8

  一谈到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非《迄语》莫属了。就连中国文学大师钱穆也认为《论语》应该是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是用来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一直有深远的影响。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纲义富,有些词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论语》描述的中心,“失子风采,益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上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且,还刻画了一些性格迥异的弟子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想的萧酒脱俗,等等。

  这个假期我有幸升读了这部语录体的著作,其中的.《为政》篇令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我想谈谈其中三个章节的体会。

  第一个章节是《为政》篇第十八章,这一章中记录道:“子张学干禄”。子日:“子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龙,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是在讲述子张向孔子学习求官得俸禄的方法。孔子告诉他:“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知道的部分谨慎地说出,这样做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保留,其余了解的部分慎重地去做,就能减少懊侮。说话的过错少,行为的懊悔少。宫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我认为孔子说的政错。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虽然,我如今仅仅是一个学生,但是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比加有一欢,我竞选上了班级里的班干部,老师让我帮忙把作业抄到黑板上,但是,因为记错了考师让我写的作业,导致了许多同学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伙伴们对我很失望。

  这就是应验了这句话啊!如果当时我记清楚了老师的指令,如果我在记不清的情况找老师确认一下,如果我没有做这件我没有百分百把握的事,同学们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老师斥责了吧!我神威信也不会一落千丈。

  所以,不管事情有多小,也一定要做到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然就会让你追悔莫及啊!

  另外,第十九章也让我体会较深。这一章是这样记载的:“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句话讲的是:鲁哀公问孔子说:“怎样做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道:“推举正直的人放在邪曲人之上,百姓就信服了。如果推举邪曲的人放在正直人之上,百姓就不会信服。”

  我认为孔子在此论述的是用人之道,说明了为政者必须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和正直无私的心怀。否则,一日出现“亲小人,远贤臣”的情形,不旦会使局势危险,还会失去百姓们的拥戴。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示例。就拿我们学校的事来说吧!每每评选班干部或三好学生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体弱多病,常年住在医院里,但是每当评选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基至是班干部时,他的名字都会列于名单之上。大家都十分的气惯,气愤这位同学什么都没做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评选上。要知道,许多同学为得了这一个名额争的“头破血流”,后来有些同学渐渐明白了,什么公平竞争,不就是只要班主任的一同话,他说你行你不行也是行的,他说你不行你行也是不行的。

  在此事中,班主任就是那个为政者,如果班主任做到了公平公正,那么输的同学会服口服,反之,则亦然。那么作为一个为政者,是选择一举两得还是得不偿失呢?我相信明智之人一定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而最后我想要谈谈体会的,则是我认为一个人为人最最重要的一点了吧!

  在《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说的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就像大车没有輗(车辕横木上的关键),小东没有軏(车较模木上的关键一样,怎么能走路呢?”

  想必“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吧?故事里的主人公不就是因为欺骗了村民们太多次,而当真的狼来了的时候再也没人相信他,上来救他,I导致他被狼咬死了吗?而他死亡的原因,不正是因为他自己的不守信,欺骗村民导致的吗?如果他不这么做,他不也就不会死了吗。

  像这样守诚信的故事还很多。在国外,有一个小男孩名叫华盛顿,他有一次不小心砍倒了一棵父亲最喜欢的樱桃树,但他并没有撒满而是勇敢的承认了这件事,最终他得到了父亲的原谅。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曾子杀猪,季布一诺千全,郭沫若与芭蕉花等等。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的重要!而孔子的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精辟至极啊!

  怪不得就连商业大亨马云也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

论语的读书心得9

  寒假的时候,陈老师陪着我们一起读了《论语》这本书,它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节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教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今天在这些事情上有没有真的做好。早晨,妈妈让我帮忙给妹妹取一双袜子,我立马就去拿了,妹妹还谢谢了我,我听了以后心里很开心;中午家里来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女孩,我真诚的邀请她和我一起玩我心爱的玩具,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规作业,却没有温习学过的知识,我觉得很惭愧,想想老师那么辛苦的教我们知识,我们却总是一边学一边丢到脑后,从来不知道“温故而知新”,以后我要坚持温习我学过的知识,那样我才会越来越棒!

  学会每天反省自己,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得好,就要继续保持,哪些方面没做好,就要不断改进。我希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更加优秀!

论语的读书心得10

  《论语》是我国的“天纵之圣”——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给华夏等地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论语》中,我最喜欢孔夫子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作为我国具有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认为“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因为他觉得只有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在教育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记得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温故而知新,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在能力范围以内,只要广泛阅读书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了解的知识,也要定期地进行巩固复习,就能有与第一次阅读时不同的心得、领悟。并且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旧知识中隐藏的新知识。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让生活中充满知识的存在。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温习旧知识,才能从中领悟到新知识。只有把旧知识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隐藏的新知识。只要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成为老师也不难了。

  只有多学习《论语》才能从中学习孔子交给世人的学习、道德、礼仪、做人之道。《论语》给予了我一种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让我明白了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可巩固旧知识也不能忘记,只要多多巩固旧知识,才能从中得到新知识。

论语的读书心得11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论语的读书心得12

  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书与战国时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学启蒙经典。

  在第一篇的学而中,我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了,就是学得了知识,要不断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第二篇的为政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懈怠,限制自己的视野,最终一无所成。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个词——学习。学习的两个字都在一个共同点——学,“学”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触;“习”是指再次接触了解。我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知识学会了,要不断地拿出来复习温习,这样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这会让我感觉到快乐。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触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触,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来,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认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终于熟练地背出来了。 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孔子的话都很有哲理,也很贴近我们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的学习方法,知道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利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知识学好,然后去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地更强大!

论语的读书心得13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写,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生长,天需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的读书心得14

  一看见《论语》,就让我回想起以前在初中时代的课程中学的几篇《论语》精文,在那个年龄阶段,那些之乎者也的俗套,直叫我觉得牙酸。

  一恍,就时隔春秋二十余年了,今天再次拿起《论语》,又是别一样的体味,认真读了几遍后,真的感觉到: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深读《论语》后,悟出以下学习、做事、择友的心得体会:

  一、以《论语》学习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二、以《论语》做事篇

  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告诉我们想要先做事,必须先把做事的工具磨锋利。

  那么,我们做事的利器是什么呢?扪心自问,做事无利器,唯有对待做事的诚实,对工作诚实、就不要自欺。

  每个人心里都对自己有一个期许,比如,希望做好事而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等等。

  但是,有的人希望受尊敬,却去做不诚实的事情,对所做的事诚实,就是凡事要尽全力做好。

  做到六七十分就觉得做好了,这是不诚实。

  对所做的工作诚实,就是多去实践多去思考,用知者不惑的态度去对待现今的工作,正如一例:孔子30岁跟师襄子学琴。

  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

  过了10天,师襄子让他再学一首新曲子。

  孔子答到其弹奏的技巧还未会。

  又过了10天,师襄子认为孔子弹曲很是熟练,要求他再学一首新曲子时。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啊!”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琴。

  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是谁了吧?”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

  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

  你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如果我们每一人都能按这种态度去对待工作,那么,纰漏百出、衔接断链的现象就不会出现,工作的效能与成绩就会更鲜明可见。

  三、以《论语》择友篇

  人生在世,除了亲属,还要有朋友。

  没有朋友的人,是被人鄙视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孤寂的人。

  所以,俗语讲:“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

  ”如何与朋友交往呢?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

  二是诚信的人。

  三是博学多闻的人。

  损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人,态度伪善的人,夸夸其谈的人。

  北师大教授于丹又进一步给我们表明了什么是三益、什么是三损。

  “三益”的朋友是:交“有质”的朋友。

  是在做事和做人时表现出的正直,诚实,不骄不躁;交“有量”的'朋友。

  对人宽容,心胸要豁达大度,要有做人的情怀。

  交“多闻”的朋友。

  广见博识,内涵深厚,知识丰富。

  “三损”的朋友是指性情暴躁。

  这种人头脑简单,自控力差,给你带来诸多的麻烦;另一种人是“善柔”型的,做事优柔寡断,容易干扰你的行为,误导你的决策;还有一种人更可怕,心怀鬼胎,表面称朋友,背后下毒手。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做到时时事事与人与已都满意是很难的,需要我们结交好的朋友,从中收益,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的继承价值,读《论语》、悟《论语》,这就是我从中觅得的修身、齐家的体会。

论语的读书心得15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一路阳光,看似微小,但是仍照进了你的心田。就像《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但是他激活了你内心的良知与友善。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说的话进行编撰和记载而留下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在我跟随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深知了许多道理,其中孔子对学习的`阐释让我受益颇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么?别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么?其实,对于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句。因为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要背一段书,但是给的时间并不是很充分,所以每次都是在课上强背下来,结果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每次都要复习,就这样反复重复,一次又一次的背诵,背出来的效果居然比一次性背出的效果好。要知道,我背书从不背第二遍,总是一遍过。所以总会有遗忘的现象。自从我用了老师的这种方法之后,我背书就再也没忘过。

  学习还应多思考,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懈怠。因为初中我的数学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导致我一到数学课就会走神或开小差,几乎没有完完整整地听完一节数学课。要么就是听一会课就玩了起来。随着我数学成绩的越来越差,我就再也没有在数学上花过多大功夫。结果恶性循环,我的数学越来越差。可当我进了高中之后,因为新奇感,我第一次在数学课上集中精力听课。结果我居然燃起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课再也没有开过小差。但是当我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感觉渐渐难了起来,作业看不太懂了,只能看着笔记,翻着书,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再后来,就彻底看不懂了。就像《论语》中写的那样,迷惘而无所适从。正当我陷入绝望时,同学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教我如何思考问题,并拿出了课外资料向我讲解。看到他的资料,我的脸就红了。因为我自己也买了一本,但是因为我初中养成的坏习惯,我的资料到现在一字未动。看着他几乎快写完的资料,再看看我的空白一片,我知道了原因。自那之后,我就不停的在书与资料中盘旋。终于,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我的作业又回到了刚开学时的模样,渐渐地回归了正轨。

  读完了《论语》之后,我感觉我对学习的理解更深刻了。温故知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等,都对我们的学习有着很强的指导性。我要在《论语》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

【论语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心得11-02

《论语》读书心得03-13

(热)论语读书心得07-18

论语读书心得(推荐)07-16

论语读书心得[荐]07-22

【集合】论语读书心得08-05

论语读书心得(15篇)07-03

《论语》读书心得(15篇)04-06

论语读书心得15篇06-13

《论语》读书心得5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