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15 10:20: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因为她生在大年初一,所以取名元春。她被选为了贵妃,皇帝恩赐她回家省亲,贾府特意建了一座大观园。

  终于等到了正月十五,元春回家了。贾府张灯结彩迎接她,那场面真是热闹、隆重!红楼梦第17回、18回就写了贾元春宁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情景。

  从这一章里边儿我读出来皇妃回家真是不一般!为了迎接她回家,先花费那么多钱盖了大观园。回家时,宫女、太监一拨接一拨出场,贾府老小全部跪着迎接,真是豪华奢侈!

  但贾元春当了贵妃,一点儿都不开心。文中好几处写到贾元春落泪,她看见贾母时,书中写道,“贾妃满眼垂泪”“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她还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说是回来省亲,但待了没多久,宫里就又召她回宫,最后她强忍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去直到死也没再回来过。贾元春真是可怜,虽然她是一个皇妃,表面很风光,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她心里的悲伤又能给谁说呢?古代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是木石前盟的刻骨铭心,还是金玉良缘的天做之和,那只身离去的的背影在那个时代象征了自由仰或是孤单。

  大观圆里的红墙绿瓦,莺歌燕语,其实不过是红楼一梦。在曹雪琴意气风发的那个年代里,更多的其实是束缚,于是才有了林黛玉的葬花,才有了贾宝玉的出家,才有了薛宝钗的悲哀。

  贾林两个人的爱情可算是可歌可泣,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一直是现在崇尚恋爱自由的象征。可是当人们在赞颂他们的时候又有谁看的见宝钗的'伤口,谁,谁,谁。

  我喜欢宝钗,在这个代表封建礼教的女子身上,我可以感觉到她对幸福的执着。我想我也是一个对幸福执着的女子。很勇敢的守侯着若即若离的爱。

  贾宝玉离开了,他应该有他的追求可是他辜负了那些爱他的人。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和宝钗继续生活下去,即使我不爱她,也会和她好好的在一起,这不是承诺是责任。对于宝钗也对于即将出世的孩子。

  我不会渴求一份得不到的爱,我想自己应该会和一个很爱自己的人生活,平淡,宁静,也会幸福。

  好好的珍惜吧,不要伤害我们爱的人,更不要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2

  当我拿到这本厚达900多页的“百科全书”时,我的心为之惊叹,甚至产生了退步的念头。但我不得不放弃我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否则我怎么能理解这个谜呢?所以我决定在这个寒假里纠缠这个“顽固的东西”,我必须完成它。

  《红楼梦》的第一次阅读带来了困难。一张薄薄的纸上写满了让我眼花缭乱的词语,包括奇怪的词语和文言文。许多诗歌甚至让我困惑。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我感到困惑。如果我在雾中,就很难找到真相。有时看书,但很困,躺在书上睡觉。

  但这并没有阻止我坚持到底。我开始做笔记,自己画出《红楼梦》中人物的关系图,意识到封建家庭的复杂性。我学会了利用国外的资料,不管是厚重的字典还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来帮助我完成这个过程。

  最吸引我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一次我读一个场景:贾宝玉和林黛玉表达了他们彼此的心灵和思想,使用“弱水三千,我只取一勺喝”和许多典故我不知道,然后我在网上问,最后得知这是贾宝玉林黛玉透露他的诚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这样的理解,在人生中不仅是一种罕见的、不可言说的昙花,而且是一种难忘的理解。这样,阅读的兴趣和快乐就会如期到来。

  经过20多天的纠结,我终于“啃”了这本书。但我不能满足,因为书中有很多东西我仍然不明白,更多的'意义和奥秘还没有被探索。这样,我的感觉和收获可能是有限的。所以我选择了在网上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及一些著名的红色学者,如周汝昌的作品。在与他们的思想交流之后,我恍然大悟,透过云层看到了太阳。《红楼梦》中的玄机逐渐浮出水面。

  随着对《红楼梦》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深度和深度,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兴趣。也许阅读就是这样。只有你愿意努力学习,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奥秘。通过不同的方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兴趣。最后,这本书肯定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从故事的开头,便写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缘份,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黛玉前世为绛珠仙子,化为人身是为了解前世的恩情,这也是黛玉为何总是哭泣的原因。本书描写了一个富贵至极的大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叙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书中有云:“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红楼梦再怎么繁华阑珊,终究是一场荒唐的大梦。《红楼梦》为四大名著之首,它就好比一壶清茶,若不去仔细品尝它、斟酌它,是永远体会不到这壶茶深藏的甘甜的。红楼之所以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书中的诗词美句可谓数不胜数,并且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回味。可能一句诗,一段词,便是一个人物的一生了。

  金陵十二钗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早在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时便提到了她们的结局,从此埋下了伏笔。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中,正有首词,而这首词就是她们每个人的命运。令人感慨,这或许就是“红颜薄命”吧。黛玉含泪而亡,宝钗孤守而终,探春远嫁他乡,迎春暴毙而亡,惜春出家守佛......一个个才貌过人的女子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而这根本原因便是贾家的衰败导致的。

  贾家不过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以小见大,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重重、政治黑暗、人性衰朽。宝玉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的婚姻却是不自由的。在那个时候,表面还维持着繁华,但却从各方面暴露了开始衰败的迹象。

  《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蜡烛,又是一首悲凉的挽诗。其艺术价值就在于它能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打动人心,让人对书中的人物感动与怜惜,这种心灵的颤动,至今也价值无限。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读完它之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它极度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的丑态以及对当时的痛恶。书中不断地细节和刻画描写了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原因。 在《红楼梦》一书中,共刻画了二百多个角色,他们各具特色,各自有各自的命运。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探春等。

  首先是贾宝玉,作为家中的男丁,他从小就被祖母,母亲所溺爱,所以造成了他每日同女孩儿们玩乐,不顾正业且多愁善感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不够被他的父亲贾政所喜爱。

  大观园里的人虽心灵尽是肮脏险恶,可也不缺乏有真情在,正如同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可最终却也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

  林黛玉算是作者笔下尤为突出的一项了,她多愁善感,经常落泪。大家说她是小肚鸡肠,可谁又能知道,自从她踏进贾府那一刻,她就注定要小心谨慎,每一步都需要思量万分。她时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唯恐一不小心说错或者做错,就会惹来旁人的嗤笑。寄人篱下久了,就成了别人眼中小肚鸡肠的样子了。

  薛宝钗在大观园中人缘极好,她为人处世显得精明又能干,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就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可即便是这样的花言巧语,终究也得不到宝玉对她的青睐。

  探春是书中最让我心疼的角色之一了,女儿身加庶出,让她注定就有很多的意难平,她性子高雅,创办海棠诗社,又体贴下人知道如何管理。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让她始终存在着一股自卑感,再加上赵姨娘对她的不作为,更促使了探春的自卑。

  谈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情节,便是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面色苍白的黛玉坐在床上正等着贾宝玉的.到来,可她没想到,自己苦等到的却是心上人将要成亲的消息。她病情恶化,奄奄一息的上气不接下气。她把自己的手稿,手绢,和自己的眼泪,血全部都统统烧光时,真是叫人垂泪涕泣。她那里烧去的哪是她的诗稿啊,那分明是她的寄托,她的灵魂!

  《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钗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落的一个分崩离析的下场,真是让人感慨。

红楼梦读后感5

  秋风秋意吹起落叶片片,这样的时节最适合看红楼梦了,一瓶王熙凤的油嘴滑舌,直率毒辣,体验林黛玉的少女纯真诱惑视频为贾宝玉的不目光明和自由不羁。

  生而有幸能一品中国名著红楼梦里的爱恨之巅,纵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处处小心翼翼,也处处惹人怜爱,被质问及学业时答四书的她发现园中的姐妹皆不曾深读过学,在陌生的地方无依无靠,无读书无知己,他只能隐去光辉做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

  然而贾宝玉是一个厌恶官场的男孩,同样闯入了林黛玉的世界里,从此也闯入了林黛玉的心里,因为她们有共同的赏读的书,共同喜欢的诗句,诗人共同在桃花林下吟诵诗句,不管世间道俗礼仪,他们超越了世间固化的观念,那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便一眼可望见他们的爱情故事,不能善始善终,终归是被固化的传统文化观念给拆散了。

  袭人曾劝贾宝玉说,放着奶奶的贾宝钗不理不要搭理不搭理的林黛玉姑娘自己寻找不快乐吗?的确在温柔贤淑的.贾宝钗面前,林黛玉不仅显得不够大方,而且还有些刻薄无理取闹,但正是林黛玉如此敢爱敢恨才令贾宝玉迎难而上,也令我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在世俗礼仪当前的那个时代,许多事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做,然而林黛玉却做到了超脱的境界,这样的女子怎么能不让别人心生怜爱呢?

  但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痴情更是令人惊叹,在听到林黛玉丫头,紫雀谎称林黛玉妹妹要离开贾府时,贾宝玉便发了一次狂,直到的确确认林黛玉不会离开后才渐渐缓了过来,贾宝玉究竟是对林黛玉有多欢喜呢,一生做了两次狂,两次都是为了林黛玉而狂,宝玉的喜与悲都来自林黛玉,林黛玉的悲与喜也都是来自贾宝玉。

  两个敢于挑战世俗与世俗追求不同的两个人却不能够走在一起,这样的悲剧是观众所不喜欢也不愿意接受的,但在追求名利以利益为上,近亲相结亲上加亲的时代,这样的爱情是注定的悲剧,但他们有追求的精神却是永存的,从他们的语言文字从他们的吟诗作对,从他们的诗情画意中皆可体现出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教会我的是人生道路上直面自我的道理,更是勇于追求探索自我的精神,幸好在最好的年华里,看到过了,品尝过了红楼梦的爱恨痴情。在为人处事上,我们不能过多的学习王熙凤,但是也要懂得变通,善于见风使舵。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是我国明末清初小说家曹雪芹的平生呕心沥血之作。但由于后面略有些失遗,也让作家高鹗先生补了些许。《红楼梦》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妇孺皆知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大名著之首。这可是曹雪芹用他的汗水酿成的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啊!

  《红楼梦》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盛至衰的悲剧故事。围绕着他们,同时也写出了无数女性的那可悲可叹的故事。

  我喜欢《红楼梦》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它有一定历史价值

  如果你认为《红楼梦》仅仅是一本虚构的小说的话,那你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傎红学家的.考证,曹雪芹写这本书,其实也等于写了他自己的自家之事,而且曹雪芹还对当时的一些如“男尊女卑”、“封建”等当时不怎么好的朝政做了自己的看法和批判。所以,我觉得《红楼梦》这本书是具有一定史学价值的。

  2.对人物的描写刻画十分细腻到位

  之所以说作家曹雪芹是“呕心沥血”来写《红楼梦》的,不仅从他那刻画如此精细的人物描写看出来。比如他描写林黛玉的双眼就用到了: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写得格外生动逼真。

  3.诗歌词曲丰富优美十分生动

  曹雪芹不但对人物描写十分细腻,而且也写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词曲。如《枉凝眉》、《虚花悟》、《终身误》等,丝毫不差于唐宋大家。

  《红楼梦》是本好书,值得一看。

  《红楼梦》是我国明末清初小说家曹雪芹的平生呕心沥血之作。但由于后面略有些失遗,也让作家高鹗先生补了些许。《红楼梦》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妇孺皆知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大名著之首。这可是曹雪芹用他的汗水酿成的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啊!

  《红楼梦》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盛至衰的悲剧故事。围绕着他们,同时也写出了无数女性的那可悲可叹的故事。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本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也就数《红楼梦》了。作者是曹雪芹。这是一篇本难懂的小说集。像是历史小说,又像是曹雪芹的自传体。

  《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很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曹雪芹的思想我认为是很纯洁,他使用了最平凡的语言,写出了这个故事的美,这个故事的真是,看着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就好像里面的人物都跳出来一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的是那么的精彩。

  《红楼梦》让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善与恶,丑与美。让我分清世界之丑与美

红楼梦读后感8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顺水推舟,让我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这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

红楼梦读后感9

  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假亦真,假假真真真亦假。一遍一遍地读《红楼梦》,感受也越来越深。

  大观园中作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宝玉痴笑,黛玉垂泪… …何人知是衰败的前奏。

  书中一开头,就提到了甄家,后又出现了贾家。开始我读到甄家和贾家时,并无多想,仔细一品,又想想书的中心思想——真假之说,便恍然大悟,这是在暗示“真的”和“假的”,来借此描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结局。如此一想,让我拍手叫好,不由得赞叹曹雪芹别出心裁的想法,又佩服他能写出如此背景和关系复杂的巨作。也让人若有所思,我也隐隐猜出了这“何为真,何为假”的真理。

  书中最让人动情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看得我也是潸然泪下。想想两个人都拥有新思想又情投意合,却最终阴阳两隔。阻挡他们的虽说是黛玉多疑,但实则是受到了世俗的限制。看似在描写两个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实则在侧面描写世俗的枷锁。

  当然,读完《红红梦》我还被其中曲折、凄美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最令我感到悲伤的莫过于黛玉泪尽而逝。

  其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八十回为曹雪芹而书,后续章节因曹雪芹未完成就早逝了,所以出现了许多后续,经比较,高鹗写得最为吻合前文,所以将高鹗写的那一部分又补了上去,但与前文作者文笔略有差距。不过,在读到黛玉泪尽而逝时,我还是感慨万千:“上一世的浇灌之恩,用一世泪水还尽,再无牵绊。”黛玉烧诗帕,眼中却再无泪水。那让人怜惜的`林妹妹,终香消玉殒,让人惋惜。我也不禁佩服高鹗能续写出曹雪芹对世俗的不满。《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宝玉的善解人意;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端庄大气;湘云的活泼可爱… …终成贾府往事,衰败带走了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终由盛至衰。仿佛看见曹雪芹讽刺的笑,世俗的眼光,清政府的腐败,又感叹“何为真,何为假,一切梦一场”。

  想想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真假之说”都似解非解。就如书中道: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10

  这个妹妹我似曾见过。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那是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那是一个腐朽的封建世界,那是一个错杂的大观园,那是一段青色的岁月,那是一段灰色的过往,记得那一声这个妹妹我见过引起的那一世挥不去的情。多少人,穷尽一生,想要抵达那座繁华的红楼,我亦如此。我想走进那个爱恨交织,情意绵绵的地方;看群芳会宴,互争诗书;看黛玉对窗哀叹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想看那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爱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黛玉原是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有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岁月延久。幻化人形。神瑛侍者意欲下凡历劫,仙子便也随他下了凡。他既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泪水都还给他,也算偿还的过了。那神瑛侍者便是宝玉,在宝玉看来,黛玉是他前世结下的旧盟,是他今生愿把所有情意所许之人,他从来不信什么金玉良缘,他只认木石前盟,他厌恶八股文,讨厌一切世俗,只有黛玉理解他,因为他们都是追求自由,追求纯真的人。他们不屑红尘,却只能生活在红楼之中,他们耗半世华年,想摆脱,却无能为力。

  她为潇湘妃,住于潇湘馆,人说她孤傲清高,目无下尘,可真是如此吗?她只是个柔弱的'女子,她双手捧起落英,指尖抚着凋零的花瓣,回想起自己悲痛的人生,泪珠滴落,和着花瓣尽是伤悲。冷月葬花魂,花魂是谁,自是黛玉,她似早已预见自己的未来,如同那满地落花,绝美却惨淡凋零试问这世间除了她,有谁会如此怜情?她不惊世,不扰人,她的世界,除了几卷诗书,便是宝玉。她这一世所求,也只是与所爱之人,相伴一生。奈何这世俗,身处这富贵堂皇之中的人,却有这般辛酸与无奈。

  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

  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故人是谁?

  姑苏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11

  月华如水,悄然浸满窗楣。捧起一本《红楼梦》,倚窗而坐,轻轻翻开书页,一处胜景映入眼帘,我悄悄地走进了书的世界……

  迈入荣宁二府,浏览华贵的大观园,瞥见群芳的芳容与斗才,见证大家族的兴与衰。不知何时我被深深吸引,因其欢欢喜喜,因其悲悲戚戚。犹记得黛玉提着花囊,拿着花锄,在潇湘馆一般清泉流过的沁芳闸,用纤纤细手撒落花瓣,悲吟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书外的我为此紧锁眉头,多愁善感的女子,自命清高的黛玉,怎能不让人牵肠挂肚?

  “哟,老祖宗,”王熙凤是人未到而声先闻,“我可想死你了!”精明的人儿带着甜甜的嘴巴一同倒在贾母的怀中,喜得贾母乐不可支。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胭脂里的英雄竟落得可悲下场!“露轩影,惆怅离情,落月成孤倚。”

  “莺儿,送这个给林妹妹,倘不够,再来拿。”宝钗牵挂着黛玉的'病,虽然黛玉对自己总是冷嘲热讽。啊,真不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难得如此大气,难得如此宽容,不愧是我之最敬。“声声催,忆当初辉,新月几流星。”

  眼前掠过睛雯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宝玉称“姐姐”叫“妹妹”地哄,香菱痴迷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的身世与青石板上酣然的睡态……“一声弹,指浑无语,独自立瑶阶。”

  有人看《红楼梦》望出了轮回的悲苦;有人亲眼见证了世代的变迁;有人为大家族的兴衰而遗憾心头。而我,同样如此,痴迷其中自拔,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三生石前,黛玉得以甘露滋润,脱草胎成人形时,为报灌溉之恩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给了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故所谓“冷月葬花魂”,花魂是谁?是黛玉自比罢!她仿佛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看到了落花尽头穷途的幻灭。

  《红楼梦》,我的心之所想,心之所向。我爱你把凡尘看的透彻,爱你把人物写得多姿,爱你把“荒唐”写得入木三分。一把辛酸泪,把我的生活也化作甘甜。正如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红楼梦》,我魂牵梦萦的世界!

红楼梦读后感12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13

  读罢红楼,心头涌上一股酸楚。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红粉佳人香消玉殒,偌大的贾府早已人去楼空。那是一个繁荣时代的落幕,亦是一群妙龄女子的劫难。而当时那个冷月葬花魂的黛玉,可否安好?

  我记得你清俊的容颜,记得你眼中的波光点点,记得你单薄孱弱的身躯,记得你过人的才识,记得你吟咏的《葬花吟》,记得你手捧落花和着泪水将青春埋葬。你是水做的女子,娇弱可人,多愁善感。阆苑仙葩、潇湘妃子,你是那个手捧诗卷、眼泪盈盈的女子。

  你本是天上的一株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转世下凡,发誓要将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你与宝玉相爱,本该是一对神仙眷侣,却遭到贾府众人的反对。你本就羸弱的身体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你病倒了。突然有一天,卧病在床的你听闻了宝玉迎娶宝钗的消息,气急攻心,最终撒手人寰。

  有人正燕尔新婚,有人却抑郁而终。偌大的贾府,在一片张灯结彩的祝福中,是否有人还会记得这个清高娇俏的'女子?在一片对金童玉女的称赞中,是否有人会对这个佳人感到一丝痛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终是佳人已逝,独留公子一人在凡间踟蹰。那个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的可人儿还是葬送在了贾府,葬送在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黛玉,也许有人会说你只知柔弱,但我知道你清丽容貌下高傲的性格。你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本该小心翼翼如临深渊的你却清高不折,你以尖刻的话语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以诗人的才华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生命去维护爱情。你爱《西厢记》,追求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禁锢的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对弈,以自己的生命祭奠黑暗的年代。

  我在红楼一角遇到了你,遇到了那个眉眼盈盈的你,遇到了那个才气无双的你,遇到了那个冷月葬花魂的你。黛玉葬花,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红颜已老,时光不复。我只愿你,还是那个浅笑倩兮的黛玉。

  他年葬侬知是谁?

  知是谁?

  终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读后感14

  人间浊世,何为正,何为邪?大奸大恶之人这世间少有,多的便是那亦正亦邪、善恶一间的平凡人类。

  贾雨村在第一回出现的时候,容貌不俗,为人处世洒脱不羁,才华横溢;但又贪恋女色,思慕甄家的丫鬟,与她私下遇见时,不仅不回避,反而一直盯着她看,还“时刻将他放在心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或说是“伪君子”的贾雨村,却说出了一番“宿慧”之言。

  文中冷子兴告诉我们,贾宝玉抓周时“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他的`“政老爹”恼道“将来酒色之徒耳”,而此时,偏贾雨村慧心一颗,赞宝玉,说“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语毕,他又细细解释:“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他曾举“尧、舜、禹、汤”等应运而生者,大赞其修治天下、清明灵秀之功绩;也曾举“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等扰乱天下者,抨击其残忍乖僻之劣行。他道:“成则王侯败则贼。”此一番大智,读来可谓是令人茅塞顿开。

  可我认为,这“正邪”可不应当分得太过清楚。就拿他所提的“秦始皇”,可就不应妄下断论。公元前221年,始皇一统天下,他虽残暴,可他为统一六国,为中华民族之间文化传播,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为秦朝定下极严谨的律法,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开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他使秦盛极一时,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也掩不住他所显现的光芒。我觉得,他不应只是在书中被抨击为“暴君”,不应在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论”中被当作反面例子。

  当然,贾雨村能够说出他的“正邪两赋”,也再次丰富了他的形象——饱读诗书,见解独到,独具慧眼。这番见解虽然给人启示,但也值得人深思。

红楼梦读后感15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宅在家里,出不了门。这段时间成了我读书的好时机,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了。为什么呢?读完这篇读后感你就知道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人读了《红楼梦》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看来,这本书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以一个悲惨的结局作为一个结尾,这本书也讲出封建社会制度的败坏。贾府和其它家族以及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一个阶段。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林黛玉,她是一个体弱多病,且自怜,自卑的`人,因为自己的这些行为特点而让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因此,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只有相信自己,给予自己力量,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结局中,元妃过了世,使贾府失宠,被抄了;贾府中的人犯了罪,别关进狱里,也是贾府被抄的原因之一。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也让我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贾府的由盛到衰,其中,只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后面元妃过世了。难道,真识的原因就是元妃过世吗?而是贾府不努力,去依靠元妃,元妃不在了,他们就自然倒下了。

  我想贾府的没落再次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改变命运!有一户人家,他们家的女主人是一个官二代,每次都是依靠她拥有的关系去发财致富,从未想过要自己努力,过得日子基本叫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突然,有一天,让她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父亲过世了,所有跟她父亲有关系的人再也不去接触他们家了,听到消息后的她,心情已经崩溃,从此,她领会到要自己脚踏实地去做事,不能去依靠别人,只有自己做出来的事是真实性的,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活。

  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让我领悟到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好,不能贪婪。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6-02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1

《红楼梦》读后感06-12

红楼梦读后感06-12

红楼梦读后感05-14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8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4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