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总结

时间:2021-11-30 11:22:06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教学总结范文汇总5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总结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语文教学总结范文汇总5篇

语文教学总结 篇1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级是1班和5班两个住读班,教学的担子比上期更加重。初三语文教学与初一、初二有明显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因此初三语文的教学要兼顾到很多方面,既要估计到课文的教学,又要把眼光放远,直指中考。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 积累。

  从学生两年来的语文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积累还是很不够,因此我注重了这一要点。

  1、抄写、背诵、听写。每周五天行课期间都布置抄写作业,有课后积累的字词的抄写,文言文章的抄写,古诗词的抄写等等。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简单的手段,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每天都听写,对抄写的内容进行落实。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简单的手段,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2、提高40分钟效率。教师精讲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但是同时在讲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到课外的拓展,讲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积累更多的知识。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进行抽改,并引导学生进行互批互改,及时的反馈,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二)提高

  进入初三,我们主要面对的就是中考。因此,针对中考具体情况,我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包括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问题,让学生在在训练中提高解题的技巧。并且给予学生必要的解题的指导。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中考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通过一学期的工作,学生的能力的确也得到了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单靠初三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2.虽然增加了作文的训练量。但部分学生的写作还是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还是个问题。

  3.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导致教学效果的偏差。

  4.答题技巧的归纳是否合适。

  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解决,任重而道远,下期继续努力,踏踏实实的教书,争取中考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语文教学总结 篇2

  送走紧张繁忙的总复习之后,中考的钟声向人们提示:初三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忆过去,总结经验,对于搞好以后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初三两个班共52人。和其他学科一样,入学初语文基础差的惊人。本学期我坚持两手抓:一是脚踏实地抓备考,二是抓紧培优辅差,坚持打基础,抓阅读,促作文,取得一些成效。

  一,更新观念,抓好总复习。初三语文总复习阶段,传统的观念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或轻视它的人文性,往往会造成学生、老师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却不见提高。因此我认为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在总复习阶段,同样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找到总复习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应该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

  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从初三上学期开始就让学生抄录和背诵名人名言以及古诗佳句。这些名言佳句富含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以此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修养。因为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名著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只能如此。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学以致用,多写多练,教师面批面改。

  2,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0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此外还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迸发。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一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为中考准备了实力。。

  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间不等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阅读题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再等到中考前夕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初三年级的上学期开始,每次月考我都依照中考题型来出题。有时直接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中考时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综上所述,初三语文教学和复习,应着眼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4、反馈应该及时迅速。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应试教学。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学习,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培优辅差常抓不懈,作文训练重中之重。从语言文字到篇章结构,查漏补缺,一年来从未停歇。与此同时,高度重视作文教学。提起作文训练,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痛,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构思,如何去下笔。提到写议论文,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觉难以下手。勉强完成了训练,也出现了"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的情况,甚至经过了几次训练,我吃惊地发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出现的论据可谓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鉴于此,我进行了课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不知如何进行议论文的写作,87。7%的学生不知道论据应该从何而来,不知道如何恰当使用论据,甚至丧失写作信心,有些"望文生畏"。我想了一些方法,尝试着去实行,以便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再一次让学生敢于提笔写作。

  就学生写作而言,经过训练发现了许多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文不够流畅,语病太多,很多错别字。2、论题的提出不够合理,甚至论点的提出不够明确。

  3、论据少的可怜,确切地讲应该是相当缺乏,而且不具有代表性。4、文章写作缺乏辨证思维,缺少对问题深层次的思索,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经过研究分析,找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很多学生受地方语言的影响,很多文字的书写不同标准汉字,然而这些学生自小接受粤语教育,导致他们现在自然而然将"粤"字写在作文中。因此,在学生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老师不认得的别字,经过确认,我们才了解学生已经习惯了。

  其次,很多的学生不知道论点在一篇议论文中的"灵魂"作用。课外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提出观点,有时观点的提出不够新颖、明确。而且观点的提出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规律,甚至有时会发现一些不符合科学的主张。

  再次,他们在闲暇之时只看些娱乐杂志、明星追踪性质的文章,在学生的表层记忆里很少有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而且了解的不够深入,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用到的论据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尴尬局面。最后,对于辩证的思想,我们的学生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的为人处事应该是中庸一点好"。难怪他们的文章中对于很多问题的论证不是非常的深入,而且有一点含糊不清的感觉。因为他们平时就缺少刨根问底的习惯,他们习惯于不求甚解。至此找到了事情发展的根源。

  针对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改变现状的措施。可以这样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实施起来感觉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这一职业的从教者,我还是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以期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

  具体来讲就是坚持多练。一是口头练。如提供一个话题给学生,让学生即兴准备,可以商量,然后找一些学生进行当场表演。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提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独特见解和看法。比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谈"勤学"和"效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列举自己所知道的事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谈及学习的高效率。经过这样的锻炼,明显的感到学生对于问题思维的角度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二是让学生评作文,找到不足。

  我们进行这种活动的目的并不是想老师偷懒。首先学生自己评自己的作文,然后同学互相评作文,找到文中明显的不足,让学生学会评改作文。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今后再写作文时,会时时刻刻注意到类似的问题,大大减少类似毛病的发生率,而且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学习别人作文中好的语言,好的论证方法等。我觉得会评改别人的文章,可能你自己就会写文章,发现别人的优点,你能够得以借鉴,这样他们才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所以我认为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三是积累名言和典型事例。针对学生论据过于少的特点,我发动了学生搜索很多的名人名言,并且让学生进行课前的演讲,谈谈学生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当然还要联系现实。以前学生的作文中很少出现一些名句,他们的语言总是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语言显得非常干瘪。我们采取分组搜索有关话题的文字,最后找出一点时间全班进行学习和交流。在用了这种方法以后,绝大多数学生感觉在实际写作中理论论据丰富了许多。组织学生收集论据,也是重要的活动。

  论据是为文章的观点服务的,是为论证自己的主张服务的。所以我们的论据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科学性、典型性。针对学生的事实论据过少的特点,我发动学生收集论据。分组也是一个办法,但不是无目的的,而是给每一个小组一个话题,然后再搜索相关的论据。我们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再集中找一个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一个小组收集几十个论据,全班分为五个组,那么,每次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将要掌握几百个论据,半年下来,学生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在作文中无话可谈的局面。这也应了那一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也可以说成是"资源共享"。四是要求学生利用优越的家庭条件在电视和网络上观摩辩论比赛。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是在议论文中的确存在着辩证思维的过程。而且我们的学生缺少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于是我提倡学生观摩辩论比赛。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辩论双方的辩题就是自己一方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需要有充分的论据,而且更需要辩手有清晰的辩证思维。而这一切正是我们的学生非常薄弱的。例如这样的一个辩题"玩物丧志"和"玩物未必丧志",学生在作文中辩的不很理想。在观摩了辩论大赛之后,学生在作文中的表现就大不一样了。

  有耕耘就有收获,付出的劳动可以说是已经逐渐取得回报。具体表现在:

  a)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b)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多变。c)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了。d)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升了。在《盛兴杯作文竞赛》中,初三年级和高一年级在一个竞赛组,密封试卷,流水评分。初三年级荣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参赛10篇作文全部得奖。回顾过去一年的作文教学,全年级52人中,作文进步最快的有:xxxxxxxx等等。

  当然,我的语文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严重。有些知识点虽然教了,但落实力度不够。再就是课外阅读量嫌小,方法指导上也没有紧紧跟上。这些都是应该强化之处。

语文教学总结 篇3

  转眼间,一学期工作已经结束,一学期来,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教育局、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现就将我这一学期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堂课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

  二、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每天早上及课前三分钟,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经典诗文,激发学生背诵经典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课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五、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我采用旧教材,新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我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我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期末统考语文成绩优秀,获得XX区教学成果一等奖。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做一名更优秀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总结 篇4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现在受到普遍重视。本文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的视角出发,着眼于日常备课时,拿到一篇文章怎样研读才能深入、到位、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文中结合自身经验,主要谈具体实用的操作步骤。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研读教材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更是决定教师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可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教参里、各种教师用书中非常方便的找到一篇篇教案、一个个课件。久而久之,很多语文教师渐渐淡忘了如何独立研读教材,成了依靠“拿来主义”的教书匠。

  要找回这缺失的一环,必须不断苦练教材研读能力。对此,余映潮老师有如下阐述:“语文教师要学会把玩教材,要别出心裁读课文。”“语文教师研读教材的境界是: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除此之外,余老师还为我们提供了钻研教材的方法——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是可以看的更高更远,但是当自己脚踏实地时又觉得困难重重。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笔者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力求把余老师的宝贵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有高人指点的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一段时间后,发觉自己拿到一篇陌生课文,不再惴惴不安了,对教材渐渐有了独到的认识,有时甚至敢于挑战难文教学。回顾自己的教材研读之路渐有起色,不禁欣喜,于是结合自身研读教材的经历总结了一些粗浅的经验步骤:

  第一步——从模仿做起,修炼内功

  当我们惊叹于名家大师们字字珠玑的教材分析,一针见血的文章点评时,可曾想到,这正是他们长期内功修炼的结果。当内力深厚时,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对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来说,内功的锤炼是一条漫漫修远之路。除了大量的阅读思考和勤奋的写作外,模仿也是一个有效方法。其实,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是人类生物特征的一部分。模仿是社会学习重要形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教材研读也是一门艺术。在听其他老师,尤其是老教师评课时,笔者最喜欢也最留心他们的教材分析部分,看他们是从什么角度着手分析文章的,每一次都会有新启发。遇到类似课文,再试试是否可以遵循这个角度分析文章。一开始自然只能仿其“形”,渐渐也就能抓住点“神”了。

  第二步——反复读教材,寻找火花

  叶圣陶先生谈到文本研读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潜心、反复读教材是研读文本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与教材的一次次“碰撞”中,作者的心思、语言的魅力、甚至独到的发现都会浮现出来。我认为,相比于默读,放声朗读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总是容易与作者贴的更近,也更加容易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台阶》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读到父亲脚踏黄泥的细节:“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挑”“晃破”“滚”这几个词就让我十分叹服。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就让学生就这一段进行研读,着重分析这几个传神的动词。在这番研读后,学生对于父亲沉重命运的认识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第三步——由“趣”字入手,巧妙引导

  中学生年龄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关注到有趣的东西,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一点,很容易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余映潮老师就相当善于发现教材中有趣的语言现象,因此,那些看似枯燥乏味、难读难教的课文,他也能上得诗意盎然,妙趣横生。他读《羚羊木雕》,饶有趣味地将目光投入到文中表示人物如何“说”的摇曳生姿的写法上。又如读《爱莲说》,他欣然发现文中许多有趣有味的“三”:文章有“精粹的语言、精妙的形象、隽永的意境”三美;文章写了三种花,象征三种人,渗透了三种情;文章有三次衬托;文章第二段写的是三种花、三种评价和比较、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文章句式有三美,即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偶句、骈句与散句;文章“噫”后的排比句为一陈述二设问三感叹……这些趣味点,让学生耳目一新,更加乐于深入课文,也让老师在课堂中更加挥洒自如。

  现在比较多见的,也是比较常用的一个趣味点就是文章中的对比。仔细看看,中学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藏着奇妙的对比,我在读《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时,就抓住了杨七和杨巴的对比,教学设计中也突出了这一点。冯骥才的《好嘴杨巴》开头先介绍了杨七杨巴的外貌、姓名、关系。前四段都以介绍杨七为主,后面才开始写杨巴。既然题目是《好嘴杨巴》,为何最重要的开头部分却写杨七呢?细细阅读下来,发现一些细节很值得推敲。

  第一段写杨八本名杨巴,因为看上去比杨七小,再加上“巴”与“八”音同,所以被当成杨七的兄弟,名字被错念为杨八。这与文章最后一段中“‘杨家茶汤’被改作‘杨巴茶汤’,杨七渐渐被埋没”可谓形成鲜明而有趣的对比。杨巴先因没有手艺而被忽略,连名字都被错念,后来却因为一张巧嘴而名声大噪,反而手艺好的杨七渐渐无人知晓。杨七的绝活在手上,而杨巴的绝活在嘴上,以最后结果来看,似乎能说会道的人更加容易成功,作者设置的巧妙对比很值得玩味。

  第四步——寻“美点”探秘,集美找茬

  余映潮老师说过:“中学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着重对文章的语言之美进行积累、赏析,之后再引领学生感知、积累、提炼、赏析这些美点。语文课的语言魅力得到真正体现。学生通过这样的熏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也会留意、模仿、创造美丽的语言。

  除了语言美,教材中的感情之美、意境之美、写作技法之美……都可以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的着眼点。用“集美”的方法读文章,常常会被作者感动,理解自然就更深刻了。

  与之相对,有的文章也可以从弱点入手,流行的“找茬”也可以成为教学设计中的亮色。

  第五步——增文章内涵,读厚教材

  “把教材读厚,把课本教薄。”这是余映潮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如何读厚教材?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有意识的丰富文章内涵。文章背后的故事,往往值得我们细细追寻。对文章的认识深厚了,教学设计自然就有质量了。

  笔者在备《信客》一课时,就再次细读了《文化苦旅》,还查阅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余秋雨家乡浙江余姚的风土人情。其实《信客》中的剪红绸故事是确有其人,但是余秋雨先生进行了加工改编,把好几个内容整合一起。但是当校长那节几乎可以肯定是他自编的了。为什么要加这么一节,尤其为什么把顺便修一修老信客墓作为结尾,就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我的教学设计中就有了引导学生对文章结尾的思考——“同样一个人,作为校长被永远记住了,作为信客却被淡忘,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原本学生只是理解到文章赞美提倡诚信,这样一来,他们开始明白作者其实在借故事谈对诚信缺失的思考。

  第六步——开发延伸点,升华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我们要通过教材这一小点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自己在研读教材时,就必须注重教材的拓展延伸,一篇课文可以向一个单元课文中的人物与事物、语言与手法、结构与主题拓展。也可以向生活中延伸,向阅读中延伸,向写作中延伸。

  比如:在《纸船》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余映潮老师总结了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写物抒情、展开想象和变换人称。他增加了洪源的《驶去了,港口的船》和沙鸥的《新月》这两首诗进行比读,它们在写法上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比读,不仅使课文学习容量增加,也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写法的理解和体会。

  以上六部曲,仅是笔者个人在平时教学中总结的初步经验,并非一个固定模式。“教无定法”,对教材的研读也不可能有不变的套路。具体操作时,还要根据个人教学风格、文本、学生实际……进行具体分析、调整。只要静心研习,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研读方式。总而言之,教材研读是一条艰深却又绮丽的路,“辛”字多加一横就是“幸”,笔者相信在这条路上多一点付出就会有多一点幸福。

语文教学总结 篇5

  上周五,我和z、z、z四个老师到长沙参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有幸见到了我们语文界鼎鼎有名的钱梦龙老师、程红兵老师、韩军老师等。他们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他们的讲座既有他们毕生经验的总结,更有他们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反思。听了讲座以后,我们收获很大,感慨也很多。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我已经在语文组向全体语文教师汇报了,这里我就不耽搁老师们时间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根据专家思想精华,结合我校实际,谈谈我们语文老师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先向老师们汇报一下专家的理念。专家们都提到了中学语文现状,认为语文课堂讲究深、细、透、全,最后结果是少、慢、差、费。学生从小学有读书能力时起,到高中毕业,所接触到的文学性书籍相对于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领域来说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专家们提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我们一篇千字文一节课要完成,而且要读熟、背出精彩,否则就是误人子弟的做法。那么节约下来的时间用来做什么?用来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阅读。他们说言语学习,积累永远重于理解,学习语言永远没有终南捷径,必须用最笨的办法才能收到真正的高效。

  我们再来看看《教学大纲》对语文的要求,__年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初中生达260万字,高中生达400万字,每年学生阅读两、三部名著。新高考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阅读讲究技巧而且对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可以查到,江西省新高考作文分将增加到70分,湖南新高考作文分也将增加到60分。这些消息还没有被证实,也不是什么官方文件,但它预示了语文教学的趋向。所以,专家们都在呐喊“学生要多读点书”!

  我们又从人的发展来说,人是需要学点音乐和文学的,那样人才更有灵气,更聪慧。阅读伴随着人的一生。人们多接触一点高雅,就会远离低俗远很多。阅读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绝不是专家们危言耸听的说法。

  什么时候才是学生读书的最佳时间?小学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中学时期是学生读书的最佳时期。可是根据老师和同学们反映,我们有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见到学生课间读课外读物就没收,甚至扬言要甩了它。老师们,为什么呀?其实道理老师们都懂,老师们都知道要提高阅读能力一定要多读书,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多读书。老师们这样做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任。可专家们说得好“无论怎样的高深理论,无论怎样的规范,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利益。”专家们有的理念也许有点偏激,但在提倡阅读积累这一点上绝对不偏激!

  老师们,提高课堂效率,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我在这里请求老师们允许学生在休息时间里读读文学书籍,但必须排除言情、武侠、网络小说和一些动漫书籍。我们提倡的是读文学名著,请班主任和各位老师给予监督、管理。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得不到各位老师的配合,到最后场面无法收拾,可能我们会成为学生的罪人。我们语文老师会给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老师们,今天我的发言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我愿意改正;如果有得罪老师的地方,请多多包涵!

【关于语文教学总结范文汇总5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语文教学总结范文汇总9篇

2.关于语文教学总结范文汇编五篇

3.精选小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汇总7篇

4.关于生物教学总结范文汇总八篇

5.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集锦7篇

6.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锦集九篇

7.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汇编6篇

8.初一语文教学总结范文汇总六篇

9.【精选】语文教学总结汇总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