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06 09:50: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3、(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说课资料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资料,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所以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资料:(1)例1经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经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资料是例1、例2。经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资料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构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本事。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所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构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经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构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进取性;

  2、经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经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资料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本事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资料做了自我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经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经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经过确定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经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终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本事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经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十分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样分?

  (3)比较这两种不一样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此刻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样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能够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我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能够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能够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样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头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样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一样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期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齐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明白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

  三 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四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孩子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处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重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环节3:综合实践,巩固提高

  实践练习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分梯度的练习:1,巩固提升题,如2,开放创新题.

  (这样多层次的练习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环节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同学们畅谈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并再次强调,这样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根据本节课内容与学生情况我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1.必做题:课后练习,进一步使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2.选做题,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两两结合,相互出题,这样也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五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条理清晰,能很好的掌控学生的思路,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展现获取理论知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正如数学家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对问题不断探究,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完美程度。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初步推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担负着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证明思路的任务,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电脑展示人字型屋顶的图像,提问:

  1、屋顶设计成了何种几何图形?

  2、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两腰相等,是轴对称图形)

  3、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呢?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创造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特别是问题3,其实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伏笔。除了这些特殊点,等腰三角形还有其它特殊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分明确,做好探索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二、观察与表达

  1、观察猜想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叠合情况,请学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得出定理学生回答发现后,教师给予指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得出两个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体验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变灌注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内容不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再是仅仅是同化,而是顺应。

  三、了解与探究

  3、探索定理

  一、(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A组: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等于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顶角为40度,则它的顶角为几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为40度,则它的底角为几度?

  B组:

  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4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2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3、一个内角为6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论:等边三角形各个角都相等,且各个角都等于60°。

  二、根据性质2填空:

  (1)∵AB=AC,AD⊥BC,∴,。

  (2)∵AB=AC,BD=CD,∴,。 A

  B D C (3)∵AB=AC,∠1=∠2,∴,。

  为了对定理进行进一步探索,设计了以下练习:练习一的整体设计遵循低起点、小分阶、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则,其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的规律,但教师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从问题中探索共同属性的思维能力。从认知结构看,利用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较少,需要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是一种“顺应”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设计了下面一组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活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性质应用应以等腰三角形为前提,为例2的教学作了辅垫,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四、应用与提高应用举例:如图,某房屋的顶角

  ∠BAC=12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的∠B, ∠C, ∠CAD的度数。

  例1:求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A

  E D B C由于这是个用文字语言叙述的的几何命题,师生共同商讨,将解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根据命题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标出字母②通过分析题设结论,将命题翻译为几何符号语言,写出已知与求证。

  ③探索证法在寻求证法时启发学生从“已知”、“求证”两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从已知出发:

  a:由AB=AC联想到什么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联想到什么c:由a、b联想到什么d:由a、b、c联想到什么e:由d联想到什么

  从求证出发: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用什么方法?(全等三角形)。这两条线段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证明?

  本课从居民建筑人字梁结构中抽象出几何问题,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得出结论,在这里,再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了人字梁结构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有前后呼应,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来确定学习任务与步骤,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这里要求学生从两方面都能够思考问题。但这对于刚接触论证几何不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本题是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条角平分线相等,而这对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别用到了公共边和公共角这两对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应用与提高

  例2:已知:如图,△ AO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AO的延长线交BC与D.求证:BD=CD,AD⊥BC

  思考:

  (1)本题的结论有何特殊之处?,证明两个结论

  (2)你准备如何得出这两个结论?,分别认证或同时证明

  (3)哪一种简捷?利用什么性质?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讨论。

  变式拓展:

  (1)如图,在例2中若点O是△ABC外一点,AO连线交BC于D,如何求证?

  (2)若点O在BC上呢?经过例1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础,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题思路,从而学到新的研究数学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有意通过变式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过程,并使他们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图形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实质,最后将点O移到BC上,使学生体验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想一想:记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边中点为,再从顶点悬挂一个铅锤,把这块三角尺放在房梁上,如果悬线通过点M就能确定房梁是水平的,为什么?通过想一想进一步突出重点与难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心得与体会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我明确了,我的收获与感受有,我还有疑惑之处是。请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作业

  (1)作业本上相应的作业。(2)已知: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1)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2)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体现层次性与开放性

  七、说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定理的发现到定理的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小学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说学情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根据教学大纲,新教材教法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四、说教学设计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建立表象

  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关于直线的知识,复习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伸。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张白纸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张白纸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让学生睁开眼睛把刚才想象到的两条直线用直尺,彩色笔画在纸上。学生动手画图感知,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二)学生展示作品、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学生任意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互相展示看画的是不是一样的位置关系。以黑板上几位同学的作品为实例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将图形进行初步分类。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a说分为交叉与不交叉两类,b说分为交叉、快要交叉和不交叉三类,c说分为交叉、快要交叉、不交叉和交叉并成直角四类等。当出现情况b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并请学生动手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但应该想象到没有画出来的部分,并不表示不存在(引导学生想象理解直线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当出现情况c时,引导学生理解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快要相交、不相交都是以相交与否为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不正确。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和不相交。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导入课题:垂直与平行。即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互相平行)和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三)揭示概念: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1.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说说两条直线相交可能会形成什么?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角,(锐角,钝角和直角)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屏幕上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学生说成直角,教师指名学生上台验证一下这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是不是直角?(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验证直角)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验证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互相垂直。

  课件动态演示画直角符号,两条直线相交的交点我们把它叫做垂足。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正确理解互相的意思(一条直线我们不能说它垂直)比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互相的意思。

  2.互相平行

  提问: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真的永不相交吗?出示课件演示验证。在同一平面内无限延伸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把它们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理解互相平行的意思,出示课件观察一下屏幕上的这条直线我们可以说它平行吗?(学生说不能)必须有两条直线我们才可以说它们是平行线。也可以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即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思考: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永不相交?观察思考这两条平行线任何一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吗?先讨论,然后请学生上台动手测量一下。得出:平行线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3.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现象?(黑板、横梁、窗户等)老师指我们教室的横梁和墙角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两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会相交吗?学生思考后说不会?老师问:问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平行吗?(也不能)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同一个平面)判断教室内的窗户镶嵌玻璃的木框横档和窗户架子上的钢筋相交吗?(不相交)平行吗?(也不平行)因为他们不在同一个平面。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回顾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指名说一说。并作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五)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本课我设计了三种练习,一是理解应用练习,即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辨别是否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二是拓展延伸练习,即在同一平面内摆出四条直线,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与另外两条分别垂直,一条与两条平行线相交。请学生分析判断这四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出示收集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并说说自己还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交流讨论把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设计应用练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研究即生活研究,数学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这种练习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享受生活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圆周长的知识在几何初步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

  关键: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2) 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这节课在学习探索圆的周长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测量的方法--"绕线法""滚动法"以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获得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准确测量、实验发现、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小组合作、实验发现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数学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向。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说明:他们刚刚跑完一圈,就争吵起来了,都说自己跑的路线长。那么,到底是谁跑的路程长呢?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的周长(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㈡引导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先摸一摸圆,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2个问题: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学生回答“曲线” (板书)我又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周长” (板书),最后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绳测法”让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测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以及(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甩出一个圆,显然,用刚才的“绳测法”、“滚测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

小学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根据评委老师的要求,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真分数和假分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概括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即教材第38页例2、例3,39页练一练。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一部分与这个数量的关系。例2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例3让学生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对上面例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分类后的交流,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组中的涂色部分,巩固对假分数的认识,第2题是让学生读分数,并说出题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具体情况以及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

  四、说教法学法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涂一途、说一说、分一分、比一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叙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例2通过让学生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分数涂色,思考:分别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1/4?从而使学生由“1/4里有1个1/4,3/4里有3个1/4”顺利类推出4/4里有4个1/4?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先在第一个圆中涂出4份,再在另一个圆中涂出同样的一份,把这两个圆中涂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个1/4。同时还要明确:5个1/4应该写成5/4.

  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每组图形里涂色,再要求说说涂色时的思考过程。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生比较例2、例3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给这些数分分类吗?”然后依据学生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通常人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

  练一练1,通过涂色,让学生从图形中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在这时要进一步追问“你能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吗?”第一个图形还可以问“谁能把没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就是“1”,为六年级学习相关应用题做铺垫。在练一练第2题中,还可以进行抢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对不对,“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都是都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样大”,这些抢答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教给学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书时要做到了书之有用,本节课板书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以图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清晰明了。

小学数学说课稿9

  【说教材】

  数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小数乘整数》就是这样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本教学内容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与整数乘法联系,便于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说教学目标】

  结合当前的课改形势,我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整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接着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以买风筝这一生活情境为蓝本,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个愉快的暑假的?这一天,小红、小明、小丽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公园游玩,他们被眼前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陶醉着。这时,小明看见公园一角有位阿姨正在卖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买风筝的人真多,可热闹了。

  紧接着我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提问:如果你来帮他们选,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

  最后根据学生的提问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的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易于激发童

  心童趣,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学习例1。

  1、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解答,列式计算。

  2、分析交流:请你写出计算过程,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利用先前经验独立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独立思考过程,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加深对自己思路的认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体现算法多样化。请你比一比,想一想,哪种解法较为简单。

  4、集体交流:评出较简单的方法。

  5、同步练习:请用你喜欢的方法为其他三个同学算出风筝的总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元、角之间的进率,为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做准备。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加学习信心。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0.72=5=?

  提问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

  了,你应该怎样计算?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教师引导概括: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00倍。

  4、提问:请你仔细观察积3、60,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结

  1、提问:谁能说说小数乘整数可以怎样去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要点。

  这样的设计旨在体现《课标》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经验,给予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深化题。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练习一》第

  2、3题。

  我的设计目的在于以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教学预设亮点】

  通过本节课的设想我体会很多,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的遵循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体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2、转变了学生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整节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力争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高涨的学情。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年级()册第( )单元的内容。【教材地位】。【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学习新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本节课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等直观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等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我是如何教学生的。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较好的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复习旧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学习新知——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通过这些题目及时复习××的方法,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出示情境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学习新知。

  1、尝试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巡视指导。

  然后,安排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汇报。

  安排同学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做法。生1:生2:……同时对于有困难的同学,问同学们谁能帮帮这位同学。

  接下来,安排学生来评价这几种不同的做法,讨论交流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对其他方法进行补充。同时对××这一重点内容,我利用多媒体(实物)直观呈现,让学生直观感受××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3、小结巩固

  接下来,对××方法及时进行小结,总结××的一般方法是×,为强化这一方法,我让同学们给同位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第一组基础练习。

  第二组练习注重能力提升。

  这样的练习设计有以下优点:第一组做到面向全体,巩固本节课教学目标,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第二组拔高练习,侧重学有余力,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3) 你还有什么疑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又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 )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

  二、新课讲解;

  三、巩固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

  一是支援国家建设,

  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

  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题的情境设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题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分数大小“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运用口答、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说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复习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了课本54的练一练的第一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1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一练的第2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一练的第三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册初步接触了简单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正式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在这一学段要求“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例1通过教师带领同学们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为了直观比较每种花的多少,引出条形图,使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例1给出的条形统计图是非正式的,没有给出每种花的数量范围(频数范围),只是在每种花的下面给出空,让学生把它们相对应的数量填上去。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小格代表什么,怎样看图查找数据,怎样比较数据之间的大小。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让学生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颜色,体验简单的随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本节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并描述数据,初步感受条形统计图、认识统计表。难点是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3.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统计是有用的,统计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培养统计的思想和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森林里的游乐场要开张了,门口放了好多漂亮的花篮,引领学生进入情景。

  2.教师引领学生说说有什么颜色的花篮,各有多少个,用什么办法统计。

  3.学生根据表格统计每种颜色的个数。(疑问:为什么要先涂色再来填数目?对于静止的事物的统计难道不是用数的比较方便吗?)

  4.让学生独立回答统计图下面的问题。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查找统计图中的数据?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这一环节我从森林里的游乐场开张入手,创设有哪些颜色的花篮这样一个情境,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分类统计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对静态事物的统计。

  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第一步,提出问题。

  1.继续用多媒体播放画面,小动物们进入游乐场。看完后让学生说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2.追问:它们各有多少只?估计学生回答不上来,问原因。因为动物们进入游乐场就看不见了,用静态事物的统计方法行不通。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统计。

  这里创设了问题情景,让教材静态画面动态化,使旧知与新问题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为下一步的关键环节作下铺垫。

  第二步:解决问题。

  1.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记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商量确定办法,然后由老师报名称,每组学生用讨论好的方法记录。

  2.展示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填入表格中,鼓励学生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会比较简单的记录方法,并启发引导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巩固深化。

  第一层:

  1.练习统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小组中小朋友最喜欢玩的游乐设施。

  2.把整理的结果填在表格里,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把课堂教学的情景以一个故事情节贯穿,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发现、认识新知,探索新知,应用新知。

  第二层: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统计记录一星期数学课、语文课、自己最喜欢的课各有几节,并填写统计表。这一设计,不仅起到了进一步深化巩固和发展新知的作用,而且把统计回归到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体验统计是有用的,统计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层:

  小组活动:一同学抛股子,其余同学统计规定次数内各种各种点数出现的次数,寓教于乐。

  这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偶的想法好象把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分开来上。第一课时的技能目标解决统计的两种策略,初步感知非正式的统计图,认识统计表,并会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一、设计理念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 讲” 、学生被动“ 听” 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 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 设疑激情——— 引导探索——— 应用提高——— 交流评价” 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 认识直线:

  (1) 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 (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的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本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

  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在这个基础上,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就可以进一步拓展对数的认识,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分析与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由于负数具有不同于自然数的抽象特点,所以怎样结合实际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就是本课的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说一下我本堂课的教学法。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法,从小朋友们熟悉的温度计出发,然后扩展到海拔高度,逐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温度和海拔进行观察、理解、探究,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进而理解负数的意义,以及正数、负数、0这三者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课程内容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教学形式,根据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以及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合作探索

  首先,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放大的温度计图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大家对温度计有哪些了解呢?你还想了解什么?同学们可以边思考边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我会请3—5位学生谈谈对温度计的认识,同时对学生们的发言给予实时的评价,答对了给予充分表扬,说的不准确则进行一定的引导并给予鼓励。接着我将对相关知识进行较全面的介绍:℃表示摄氏度,℉表示华氏度,我国一般用摄氏度计量温度,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称为零上摄氏度,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称为零下摄氏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补充常识性知识,也能够自然而然的引出后面的课程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给出一组图片,展示的是上海、北京两个城市的温度,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充分交流以及我的恰当引,帮助学生认识到:上海的气温比0摄氏度高,北京的气温比0摄氏度低;突出0摄氏度是零上气温和零下气温的分界点(板书)。从而引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适时指导读、写的方法:零上4摄氏度记作“+4℃”(板书);零下4摄氏度记作“—4℃”(板书);“+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4也可以写成4。这样学生就对正数与负数有了初步感知,并掌握了读写的方法。

  2、小组合作深入思考

  我用多媒体展示第二组图片,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海拔高度”的含义,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接着安排学生集体交流,适时询问学生是否有了解,如果有则请学生发言,如果都不知道,我就简要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明确图中的虚线表示海平面,也可以把它看作0米(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珠峰海拔8844米(板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板书)所表示的含义,学生再次进行观察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发现珠峰高度在海平面以上,可以用正数表示,而吐鲁番盆地高度比海平面低,可以用负数表示,从而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正数与负数的意义。

  3、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两组例子进行思考: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几类?学生观察板书,小组合作,分类比较,在充分交流后,学生可能得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这时如果学生的结论不够全面,我就会适时地进行适当补充,完善学生的理解。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4、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学生对正数、负数有了全面的认识,个个跃跃欲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提高,我会选取教材中的一些题,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和综合练习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我将采用边想边练边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巩固对正数、负数的形式上的认识之后,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其它事例,加强其对负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5、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我主要是通过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方法来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学生在自己的探究和讨论过程中,其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是否也存在着负数,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负数的理解。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用简洁、工整的方式书写各个例子中的正数、负数和0,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在本节课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导入,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其感悟正数与负数的意义。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同时,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形式,避免了纯粹学习正负数意义的抽象性。

  在课堂随机提问以及小组讨论中,我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和方法,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课堂气氛。此外,以学生熟悉的温度计作为学习素材,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不但体会了负数产生的背景,还体验到了数学源自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价值。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稿04-30

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07-26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12-01

初中数学说课稿08-31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02

高三数学说课稿07-25

小学英语说课稿08-14

小学音乐说课稿07-16

小学美术说课稿06-18

高中数学说课稿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