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08 09:47: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页,角的认识。

  2.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例1,让学生在实物当中认识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例2,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画角;结合练习3,感知角的大小。

  3.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对角的认识是笼统的、模糊的,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和平面图形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科学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到角有大小,并且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就在生活当中。

  5.教学重点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6.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7.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纸、扇子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知识的有限性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对被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绎法、合作交流法,并在课前创设课堂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这些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了解角并且学会比较大小。

  三、说学法

  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学会比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合作交流的精神,并在交流过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诉合作人员,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收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创设一个情景,引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图中的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角。并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共同特征。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结合生活,感受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找“角”: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学相互汇报。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就在我们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同学相互汇报,如有错误,可以帮助同学指出错误,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让学生上来摸一摸教师手中的角,在次直观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征,并让学生说一说摸角之后的感受。总结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向学生介绍角的部分的名称。边

  顶点

  边

  (教师示范画角)

  3.画“角”做“角”: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进一步巩固对角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再通过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角、从平面图形中找角,及时帮助了学生对角的概念加以巩固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过观看老师演示纸扇打开和合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在变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渗透比较的方法,并在小组当中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角

  1.说一说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2.练习八第三题

  3.角在生活的运用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再次帮助学生巩固角的知识。第三题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的乐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我在设计教学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了解学生作好必要的铺垫低段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对“估算”理解模糊。在加减法估算之前,刚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笔算,一直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估算却与精确算形成了一个反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经验,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急着精确算。若单刀直入,就会导致学习开始阶段的目标不明、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的展开。因此我认为不妨先来一段前奏,为学生带带路,作好认知与心理上的铺垫,待水到渠成之时再展开教学。于是,课始,安排了一个环节,通过猜人数、猜体育用品的价格、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关键词“接近”、“大约”,从而揭示估算的意义:不追求准确的结果,而只需一个数值范围。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情境,尽量将学习材料生活化,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使学生亲身体验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身临其境的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老师买体育器材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如在探究100元钱买三件运动器材够不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提出很多方法: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用连减的方法、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老师都应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出现多种方法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4、拓展时空,体验知识的生活背景和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围绕“校园运动会”这一主线展开,由估体育器材单价,到买体育器材,到估计运动员人数,再到运动员献爱心买礼品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为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礼品的具体情境,“该怎样设计购物方案呢?请你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大约需要多少钱?实际要多少钱?你们的钱正好够用吗?剩下的钱怎么办?多余的钱怎么办?”这个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入了学生熟悉的、新鲜的生活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今天,我所讲授的内容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分能干什么》。

  《一分能干什么》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秒之间的关系以及感受一分以及一秒的长短。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始终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学习的广阔天地。

  我把本节课分为三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以及估计一分或几分的长短。

  第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依次层层递进,活动一、听音乐初步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活动二、进一步体验一分钟的长度,以及初步感受一分钟能做那些什么事情。活动三、估计一分钟的长短,通过前两个活动学生已经对一分钟有一定的了解,此活动设计让学生对一分钟的体会有所升华。活动四、估计比一分钟更长的时间,学生已经会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此活动是对前三个活动的延伸。

  第二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等方式认识秒,并总结出1分=60秒。

  第三个环节: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中我注重一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在本节课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放手让学生大量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首先,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1分”的长短,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动脑,通过学生“自创”的各种估测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准确地估测“自己喜欢做的事”“歌曲的长短”等所用的时间,使他们在活动中

  去经历、去感悟、去体验、去验证、去认知。这样学习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教学情境。

  通过课件的演示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气氛,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了,实现了寓教于乐、趣中求学的教学目的。

  3、注重交流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采用同伴互助、小组讨论合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机会。

  以上是我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当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和专家给予指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 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

  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大正方体

  【教法】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

  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 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集会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出现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个 。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 100个 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领学生一起数,100、200、300……1000 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认识万 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1000页。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观 热闹

  5、填写数位顺序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顺序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诉学生万后面还有很多数位,以后再学习。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 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天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独立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示。

  四) 回顾评价

  1.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17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认识线段》评课记录

  朱月萍:今天朱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低年级的数学课,整节课体现了形象化的教学风格,下面请各位老师围绕“形象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 燕:

  1、形象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语言不仅有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

  2、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开始,由生活中的实物毛线引入新课,再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特征,最后抽象成线段这一图形。由生活到数学,由形象到抽象,充分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理解。

  游晓霞:教者从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重点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教者能引导学生发现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操作。

  孙 亮:画线段时动画出现的是先画直线,再画两个端点,是否可以展示先画两个端点,再画直线,或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直线和另一个端点。

  胡万进:关于四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学生容易定式思维连成4条线段,可以在出示3个点连成线段之后再在连好图形旁边再加一个点,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对角线连成的线段了。

  周 建:

  1、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课堂结构合理,过度自然,语言形象化突出,教学效果好。

  建议:连接4点,可以结合学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进: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性的语言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得体,富有启发的无声语言带动课堂教学。

  郁 平: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来教学。活动中通过实物的操作,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观的让学生找出线段的特征。比较线段长短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比价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培智教育数学课《出生日期》。

  一、说教学内容

  《出生日期》这节课是根据智障学生智力的特点,结合智障学生的实际生活自编的教学内容。它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融入社会起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出生日期的含义,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思维以及生活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遇到困难勇往直前、依靠智慧努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坚持不懈的品质。

  4、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提高生活常识技能来补偿缺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用适合每个学生的目标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说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四、说教学难点:

  能熟练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说出自己的出生日期。

  五、说教法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教师运用引导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2.遵循个别化教育理念

  个别化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针对智障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师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堂要求。例如要求学生会说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时教师需要向每个学生逐个进行指导。

  3.体现数学课堂生活化。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提取数学内容,再将其语言化、知识化,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将学习生活化,将生活学习化。这也是我从事七年培智教育一直实验的教学方法。

  六、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动一动等自主学习方法来掌握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思维等能力,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地安排各项学习活动,注重引导学生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唱数、认数、认识日历等知识,已为本节课学习内容起到了过渡、铺垫的作用。所以用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根据智障学生对知识形成缓慢、模糊,学得慢、遗忘快等的特点,在复习时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抢答,以小礼品为奖励,从而唤起了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课: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各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出示卡片引导学生观察。以教师为例,卡片出示出生日期,引导学生根据卡片上的三种颜色,启发学生得出:出生日期是由年、月、日三部分内容组成,使学生理解并加深记忆。

  2、进行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①让学生看卡片反复读一读自己的出生日期,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出生日期。

  ②教师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出生日期,指导学困生读,加深学生记忆。

  ③同桌两个互相说自己的出生日期,并让学生分别到讲台上说一说,不仅突出重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④采用合上卡片,闭上眼睛,心里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日期,进一步加强学生记忆出生日期。

  (三)巩固练习

  第一个练习:

  利用“比一比谁最棒”,激发学生在黑板上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

  这个活动分两组进行:

  第一组:学生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后,我采用逐个点评的方法,检查学生找的卡片是否正确。

  第二组:学生找到卡片后,教师采用第一组同学帮助第二组同学检查所找卡片是否正确地方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第二个练习:

  利用去动物园看马戏表演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要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是哪一天,就能得到马戏表演的门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门票,而且还让学生又一次记忆、加深巩固了自己的出生日期。这个活动突出重点,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熟练自己的出生日期,突破了难点,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1.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2.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3.中班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4.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

5.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6.【实用】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集锦5篇

7.【必备】数学说课稿小学四篇

8.【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4篇